高中歷史知識點:王安石變法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中歷史 來源: 高中學習網(wǎng)




王安石變法概述:

1、背景:
(1)北宋中期土地兼并嚴重,賦稅繁重,階級矛盾激化,農民起義不斷,社會動蕩不安;
(2)民族矛盾激化,遼、西夏威脅;
(3)宋初空前強化君主專制集權,出現(xiàn)冗官、冗兵、冗費,形成積貧積弱局面;
(4)慶歷新政失敗,社會矛盾更加尖銳,改革呼聲強烈,宋神宗任用富有改革精神的王安石變法。
2、性質:
王安石變法是在不觸動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前提下,對生產關系進行的局部調整,是社會改良性質的改革。
3、歷史地位:
王安石變法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時期內扭轉了積貧、積弱的局面,有利于社會進步,是北宋杰出的文學家、政治家和改革家。但王安石變法是封建地主階級針對北宋統(tǒng)治危機進行的改革運動,它不可能從根本上擺脫封建統(tǒng)治危機,注定改革必然失敗。
4、積極作用:
(1)在經濟方面,使農業(yè)生產有了較大的發(fā)展,同時,抑制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兼并,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
(2)在軍隊方面,節(jié)省了軍費開支,同時也提高了軍隊的戰(zhàn)斗力,有效的解決了冗兵的問題。
(3)在文化方面,改革科舉考試的內容,有利于思想解放,培養(yǎng)了大批學以致用的人才。
(4)王安石變法使得宋朝的國力由弱轉強,一度扭轉了統(tǒng)治危機,積貧積弱局面有所改變,短期內取得了富國強兵的效果。
5、局限性:
(1)變法沒有觸動大地主土地所有制,因此,它不可能使北宋從根本上擺脫封建統(tǒng)治的危機。
(2)變法以維護地主階級的統(tǒng)治為出發(fā)點,農民的處境沒有根本的改變,負擔依然沉重。


王安石變法的失。

1、原因:
(1)王安石變法觸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阻撓和破壞。(這是最主要、也是最根本的原因)
(2)宋神宗在變法后期的動搖。
(3)宋神宗死后,司馬光任宰相,廢除了新法。
(4)在變法過程中,由于用人不當,出現(xiàn)了新法危害百姓的現(xiàn)象。
2、啟示:
(1)改革是歷史發(fā)展的要求和產物。
(2)改革是革除社會弊政,促進社會發(fā)展和國家強盛的重要手段。
(3)改革必然涉及到某些人的特權和私利,因而會有阻力,甚至充滿了尖銳的斗爭。因此,改革者要有遠見卓識,行動要堅決徹底,要注意用人。



王安石的用人與變法失敗的關系:


在學問、道德與人品方面,王安石都是一流人物,在這一點上,連他的政治夙敵也不得不肅然起敬。但他的變法并未取得最后的成功,原因是王安石用人不當,一批有才無德的“小人”成為王安石的最得力助手,導致變法在執(zhí)行時走樣,不得人心。
被稱為“護法善神”的呂惠卿是一個極有政治天賦的人物,王安石曾對他稱贊不已。熙寧初年王安石初為參知政事時,曾對宋神宗說:“惠卿之賢,豈特今人,雖前世儒者未易比也。學先王之道而能用者,獨惠卿而已!睆男路ǖ膶嵭羞^程來看,安石此話不假,如果沒有呂惠卿的堅決支持,王安石的變法工作不會那么順利。然而,這只是一個方面,呂惠卿的弱點同樣非常突出,這就是他的私心太重,心胸狹小。在王安石第一次罷相期間,呂惠卿這種自私的秉性暴露無遺,具體表現(xiàn)在:第一,為達到取代王安石的目的,大說王安石的壞話,損壞王安石的名聲;第二,排擠曾與自己共同主持新法的同僚,對此,沈括、韓絳等人很有意見;第三,大肆提拔自己的兄弟及親朋好友,如其弟呂升卿、呂和卿、妻弟方希覺等人,在呂惠卿政務期間迅速得到提升;第四,謀取私利,大肆置辦田產。
王安石的另一個得力助手鄧綰,也是一個典型的勢利小人,他有句名言:“笑罵由汝,好官須我為之。”從這句話可以想見其為人。但就是這種人,卻一直得到王安石的提拔。鄧綰依靠高超的獻媚術,迅速升到御史中丞、龍圖閣侍制的高位。他利用言官的彈劾權,確實為王安石幫了不少忙。但他人品太差,見風使舵,誰有用就歌頌誰,誰無用就貶損誰。王安石第一次罷相期間,他見呂惠卿有代王安石的可能,于是跟在呂惠卿的后面說王安石的壞話,儼然成為呂惠卿的忠實信徒。王安石復職后,鄧綰又極力掩蓋自己的行為,故意拉開與呂惠卿的距離,甚至又說起呂惠卿的壞話,“奮力”揭發(fā)呂惠卿私置田產等不法行為。鄧綰的露骨做法不僅使宋神宗很生氣,連王安石也覺得此人太沒有原則性。宋神宗厭惡其為人,親自下令罷免了鄧綰的官職。不久以后,王安石便辭職,結束了他的變法生涯。
在識人用人方面,王安石相當?shù)臅糇託,他自己是君子,往往就認為他周圍的人也是君子,他的這一缺點對變法造成了極大的危害。變法期間,由王安石提拔的一大批新銳官員都被人們視為“小人”。在王安石罷相前后,宋神宗都意識到了這個問題的嚴重性,但王安石本人卻沒有意識到這一點。直到退居江寧養(yǎng)老時,才逐漸對此有所認識,但那時已經晚了。




相關高中歷史知識點:強兵之法



強兵之法:


1、目的:改變積弱的局面,鞏固封建統(tǒng)治秩序和整頓、加強軍隊。
2、內容:
①保甲法:
熙寧三年司農寺制定《畿縣保甲條例頒行》。其主要內容是鄉(xiāng)村住戶,不論主客戶,每十家(后改為五家)組成一保,五保為一大保,十大保為一都保。凡家有兩丁以上的出一人為保丁,以住戶中最有財力和才能的人擔任保長、大保長和都保長,同保人戶互相監(jiān)察。農閑時集中訓練武藝,夜間輪差巡查維持治安。王安石推行保甲法的目的主要是為了防范和鎮(zhèn)壓農民的反抗,以及節(jié)省軍費。
②保馬法:
規(guī)定百姓可自愿申請養(yǎng)馬,每戶一匹,富戶兩匹,由政府撥給官馬或給錢自購。養(yǎng)馬戶可減免部分賦稅,馬病死則要賠償。
③將兵法:
作為強兵的措施,王安石一方面精簡軍隊、裁汰老弱,合并軍營。另一方面實行將兵法。自熙寧七年始,在北方各路陸續(xù)分設100多將,每將置正副將各1人,選派有武藝又有戰(zhàn)斗經驗的軍官擔任,專門負責本單位軍隊的訓練,凡實行將兵法的地方,州縣不得干預軍政。將兵法的實行,使兵知其將,將練其兵,提高了軍隊的戰(zhàn)斗素質。
④設軍器監(jiān):
政府下令設置軍器監(jiān),監(jiān)督制造兵器,嚴格管理,提高武器質量。從此,武器生產量增加,質量也有所改善。
3、作用:
節(jié)省了政府開支,提高了軍隊的戰(zhàn)斗力,增加武器裝備。




相關高中歷史知識點:王安石變法的命運



王安石變法的命運:


1、保守派反對變法,對變法百般阻撓和破壞;
2、王安石提出“三不足”的思想,堅持變法:
(1)目的:駁斥保守派以“天變降罰”作輿論武器,破壞變法。
(2)內容:“天變不足懼,人言不足恤,祖宗之法不足守”
(3)意義:駁斥了反對派的謬論,顯示了他過人的膽識、智慧能力和勇氣。
3、宋神宗對變法的態(tài)度的變化:
作為最高統(tǒng)治者,宋神宗態(tài)度的動搖不定,使變法的過程更加艱難和曲折。這一過程,可以概括為四個階段:支持王安石,變法順利進行──態(tài)度動搖,1074年王安石辭職──1075年,恢復王安石職務,繼續(xù)變法──和王安石意見不一,1076年王安石再次辭職,法令陸續(xù)廢止,王安石退居江寧至死。
4、司馬光當宰相,廢除新法。



變法派與保守派:


變法派與保守派的對立王安石變法過程中始終存在變與不變的激烈爭論,形成了變法派與傳統(tǒng)派(反變法派)的激烈對立,并進而形成了黨派之爭。
從地域上講,改革派大多來自南方。在我們選取的16位改革派(神宗除外)中,竟有13位是南方人,將近80%。這一方面證明了宋代經濟文化重心南移的事實,隨之而來的是南方籍官員在朝廷中的比重越來越大;另一方面也證明了南方人士在思想觀念方面較北方開明,南方人士較少受傳統(tǒng)觀念的束縛。在傳統(tǒng)保守派中,北方士人的比例大大加強,差不多要占到50%,這也決不是偶然現(xiàn)象。河南、河北、山西等地都是受傳統(tǒng)文化影響最深的地區(qū),是宋代商品經濟不太發(fā)達的地區(qū)。這些地區(qū)的士大夫們不太容易受新觀念的影響,他們對思維活躍的南方士人是既嫉妒又鄙視,因此,他們很容易結成聯(lián)盟反對南方士人為核心的變法派。盡管宋神宗和王安石對他們過于保守的態(tài)度十分不滿,但非常尊敬他們,并沒有因為反對而把他們清掃出門,這一點是很不容易的。從這里也可以看出,神宗是一位有開拓精神的帝王,他沒有被太祖圣訓所束縛,對南北士人是一視同仁的。
從年齡上講,兩派有明顯的差別。以熙寧四年(1070年)為計算標準,變法派16人(呂嘉問、王子韶除外)的平均年齡為40.9歲,傳統(tǒng)派19人的平均年齡為56.5歲,兩派年齡差為15.6歲。這一點盡管說明不了大問題,但它表明,人在年富力強的階段,易于充滿進取和冒險精神,不甘心被傳統(tǒng)所束縛。而隨著年齡的增長,守成心態(tài)漸強,樂于維持而不愿意變革,追求那種“吏循則民安,氣和而災息”的理想。宋神宗此時正是20多歲的小伙子,年輕氣盛,欲有所作為而大量引用年輕人是不難理解的。
從任職上看,改革派多在京師且身居要職,掌握了朝廷行政、人事、監(jiān)察、財政等大權,這是改革的需要,否則改革是無法進行下去的。而傳統(tǒng)派則不同,他們很多原為前朝重臣,熙寧初年一般都在朝廷任職,而隨著變法的深入進行,他們越來越不合時宜,大多都被貶到地方任職。這些資歷頗深的官員離開京城,對變法的加速進行無疑是有好處的;但他們遍布各地,掌握地方大權,卻無形中又成為變法實施的阻力。這是一對矛盾,但當時宋神宗和王安石解決不了這個矛盾,因為他們既要全力支持以王安石為首的變法派,又不能對這批老重臣采取過分嚴厲的措施。
新法的兩派對立,實際主要是因觀念的差異造成的,并由此形成了改革派“新黨”和傳統(tǒng)派“舊黨”,兩派的斗爭延續(xù)了30多年,留下了極為深遠的歷史影響。值得注意的是,在變法過程中,盡管變法派往往只占朝廷官員中的少數(shù),但由于神宗是一位堅定的變法派,他基本上站在變法派的立場上,因此變法始終是向變法派期望的方向發(fā)展的(盡管結果并不盡如人意),傳統(tǒng)派基本處于不利的位置。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portlandfoamroofing.com/gaozhong/603248.html

相關閱讀:巧記三大條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