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非洲起源說:大約在20萬年前,我們這些現(xiàn)代人的祖先不知什么原因,開始從非洲向全世界遷徙;大約在2-3萬年前,他們到達了中國現(xiàn)在的區(qū)域。中國幅員遼闊,山河縱橫,各地自然條件差異極大,于是他們在這里逐漸發(fā)展出了各具特色的古代中國文化體系。
圖1:現(xiàn)代人類擴散路線圖
圖2:古代文化區(qū)域圖
一、古代中國的6大文化區(qū)域
(一)東北漁獵文化區(qū)
大興安嶺以東、燕山以北的現(xiàn)代中國東北地區(qū),古時河流眾多、森林茂密,那里人們發(fā)展出了以捕魚與狩獵為主的漁獵經濟文化。
(二)蒙古游牧文化區(qū)
大興安嶺以西、陰山以北、天山以南,由于山脈阻隔,降雨量銳減,形成了帶有沙漠性質的蒙古草原,那里的牧人習慣逐水草而居,過著遷徙不定的沙漠式游牧生活。
(三)西北絲路文化區(qū)
從天山到西藏北部、青海一帶,雪山高聳,高原矗立,平坦處為一片片草原和沙漠。沙漠中又有孤島相似的綠洲,每一個綠洲往往就是一個小城市,里面的居民則過著豐足的農業(yè)生活。在漢唐時期,這里是中國通往中東的陸上通道,又稱西域。而早在上古時期,這里就形成了以新疆為主的平原游牧民族和以青海、西藏為主的高山游牧民族。
(四)西南高山文化區(qū)
現(xiàn)在的云南、貴州、廣西及藏南地區(qū)是我國的高山文化區(qū),即地理上的橫斷山脈地區(qū)。這里高山林立,民族眾多,往往一個山里住著好幾個民族。山頂上住著一種人,山腰上又住著一種人,谷地里還住著一種人。這些居民往往根據地形不同,有不同的生活形態(tài)。山頂上的居民,用羊和青稞交換谷地出產的蕈類和小米,而山腰則往往作為馬幫和鹽客來往的要道。中原的居民,也通過這些狹窄谷道或河流,與他們進行經濟往來,將中原的文化和訊息帶到此地。
(五)兩河中原文化區(qū)
古中國的農業(yè)地帶主要集中在兩河中原文化區(qū),它們分別是:黃河流經的黃河中下游地區(qū),即黃土高原和黃土平原;長江流經的長江中下游地區(qū),即三峽以東的長江中下游平原。二者以秦嶺淮河為界,北部以小麥、小米等旱田作物為主;南部則以水稻等水田作物為主。
(六)東南海洋文化區(qū)
武夷山以南到臺灣等一系列島嶼是中國的東南海洋文化區(qū),由于土地鹽堿性較高,不適于種植糧食,加上水網密布、水產資源豐富,所以這里的人主要以芋頭、水產為食。中古以后,又憑借其天然的交通優(yōu)勢,逐步發(fā)展成中國的海道出口。
二、中國概念的演變
在周朝時期,中國逐漸形成了以天命核心價值觀的中原農業(yè)文明圈,范圍就是上文提到的兩河中原區(qū)域,即黃土高原及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區(qū)。而后隨著歷史的發(fā)展,中國的范圍越來越大,到明清時逐漸形成了現(xiàn)在的中國疆域,中國這個詞的概念也變成了現(xiàn)在的意思。而中國的神話傳說之所以紛亂龐雜,也是因為廣闊的疆域造就了多種不同的文化系統(tǒng)。
注:轉載請注明出處。
右腦記憶論壇 | 快速記憶法 | 記憶力培訓 | 速讀培訓 | 速讀軟件 | 右腦培訓 | 站內搜索 | 網站地圖
Copyright(C) 2006-2016 逍遙右腦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