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偉忠
一、解讀審驢過程
師:我們已經找到了作者直接描寫包公審驢的這四處文字。是的,包公審驢的過程就是這樣的“四步曲”,F在請你用一個字來概括一下:包公每一步都做了什么?把這四個字寫在對應的文章的旁邊。
生1:這四個字分別是:關、打、放、跟。
師:我要表揚這位同學。他告訴我們一個閱讀的方法:要找的關鍵字往往躲在文章當中,只要我們認真讀就會有發(fā)現。有沒有用不同的字來概括的?
生2:我覺得第一個字可以用“餓”字。
師:現在有兩種答案了。究竟是用“關”字好,還是“餓”字好呢?我想聽聽大家的意見。
生3:我覺得用“餓”字比較恰當,因為包公把驢關起來的真正目的是為了“別給它吃,別給它喝”,也就是——餓它。
師:你覺得她說得有沒有道理?
生4:有!
師:聽聽你的意見。
生5:我想補充她的說法。包公表面上是“關”驢,實質是“餓”它。
師:是啊!只有仔細地讀課文,才能讀懂內容,才能有深入的理解,才能找到最合適的答案。
【簡析】
這段教學中,至少有三處地方鍛煉了學生的高階思維。一是“四字概括”,學生在初步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經過認真分析,從一個整體中提煉出最關鍵的四個字;二是“選擇答案”,要從“關”與“餓”中選擇一個更為恰當的答案,學生必須充分開動腦筋,學會區(qū)分無關信息和重要信息;三是“評價發(fā)言”,其思維實質是學生用自己的認知去觀照他人的認知,并逐漸趨向客觀的認知。
二、學習表達方式
師:這是一則民間故事,寫事離不開寫人,作者又是從哪些方面來描寫主人公——包公的呢?
生1:作者抓住了包公的語言來描寫。
師:哪些語言?讀給大家聽聽。
生1:“王朝,馬漢!趕緊把嘴套給驢套上!別給它吃,別給它喝!把它嚴嚴實實地關上三天!到時我再來審它!”
師:作者寫這段人物語言的時候是非常用心思的,你發(fā)現了嗎?
生1:這里用了許多感嘆號。
師:數數看,多少個?
生1:五個。
師:是的。每一個小短句,都是一個——
生1:感嘆句。
師:聰明的你告訴大家,作者為什么用上這么多的感嘆號?
生1:用這么多感嘆號是為了突出包公說話時的語氣,很威嚴,說明此時包公已經是胸有成竹了。
……
師:作者描寫了人物的語言,還描寫了什么?
生2:還寫了包公的動作。文中有兩處,一處是:“包公了解了案情,把驚堂木一拍,大聲喊道”。另一處是:“包公一拍驚堂木,大聲叫道”。
師:這兩處動作一樣嗎?
生2:一樣。
師:作者的寫法相同嗎?
生2:不同。
師:怎么不同?
生2:一個調換了詞語的順序,一個是用上了表示大聲說話的“喊”和“叫”。
師:包公審驢的過程就這么簡單,這些文字就講清楚了?勺髡邽槭裁催要寫其他內容呢?
生3:這些文字是正面描寫,還要有側面描寫,文章才生動。
生4:作者描寫旁人反應的內容很有意思,造成懸念,吸引我們繼續(xù)讀下去。
在這段教學中,除了區(qū)分、辨析與鑒賞作者對包公的動作描寫技巧之外,更多是讓學生揣摩作者的表達。也就是充分關注作者的語言文字的特色,領會作者的話語意圖。這是學生深入研讀文本的過程,是學生與文本對話、與作者對話的過程。它是對文本的理解基礎上的解構,強調對事物的了解,但又超越了了解,重在推論在現象背后的意圖與觀點。在這樣的解構與揣摩的過程中,有效地提升了學生的分析能力。
三、分析人物品質
師:王五找到丟失的驢后特別的開心。(出示填空)請你填一填:王五(動作),(神情)說:“謝謝包大人!”
生1:王五撲通一聲跪在地上,激動地說:“謝謝包大人!”
生2:王五連連作揖,噙著眼淚說:“謝謝包大人!”
生3:王五遞上一籃雞蛋,真誠地說:“謝謝包大人!”
師:王五決定送包公一面錦旗,上面寫些什么呢?請大家?guī)蛶兔Α?/p>
生4:鐵面無私。
生5:明察秋毫。
生6:智勇雙全。
生7:為人民服務。
生8:足智多謀。
師:這些內容,你覺得哪些寫在錦旗上比較合適?哪些不合適呢?
這兒的一處“填一填”練習,就是模仿想象的“學以致用”,學習作者在描寫人物語言時,加上人物的動作和神情。這是一種基于具體言語環(huán)境的語言再造,是一種高階思維活動。其實質是對感性材料(文本語言)進行加工處理,并轉化為理性認識,進而解決實際問題,它能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言實踐能力。后面的“選一選”——選擇合適的內容寫在錦旗上,基于學生對文本內容的全面了解和對人物品質的正確把握,很好地鍛煉了學生的分析與評鑒能力。
師:我們已經找到了作者直接描寫包公審驢的這四處文字。是的,包公審驢的過程就是這樣的“四步曲”。現在請你用一個字來概括一下:包公每一步都做了什么?把這四個字寫在對應的文章的旁邊。
右腦記憶論壇 | 快速記憶法 | 記憶力培訓 | 速讀培訓 | 速讀軟件 | 右腦培訓 | 站內搜索 | 網站地圖
Copyright(C) 2006-2016 逍遙右腦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