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逍遙右腦記憶網(wǎng)
-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記憶資訊
|
提高記憶力
|
增強記憶力
|
右腦記憶方法
|
右腦開發(fā)訓練
|
手機版
記憶力訓練
記憶法
記憶術
記憶宮殿
右腦開發(fā)
速讀訓練
思維導圖
學習方法
高中
高一
高二
高三
高考
大學
注意力訓練
超右腦
左右腦
最強大腦
全腦速讀
快速閱讀
思維模式
學習計劃
初中
初一
初二
初三
中考
專業(yè)
吸引力法則
潛意識
催眠術
潛能開發(fā)
速讀教程
勵志名言
經(jīng)典語錄
電子課本
早教
幼教
學校
作文
詞語
句子
閱讀答案
文言文閱讀
詩詞閱讀
古詩文閱讀
記敘文
現(xiàn)代文
說明文
議論文
小學閱讀網(wǎng)
初中閱讀網(wǎng)
高中閱讀網(wǎng)
故事會
讀者
意林
青年文摘
詩詞大全
古詩名句
詩歌鑒賞
勵志故事
勵志文章
傷感文章
傷感故事
傷感散文
人生感悟
哲理故事
心靈雞湯
精品推薦:
逍遙右腦
>
閱讀答案網(wǎng)
>
古詩文閱讀
>
喻理詩詞題型鑒賞答題要訣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古詩文閱讀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喻理
詩詞
鑒賞要訣
中華詩詞一般都以抒情為主,寫景、敘事為輔,而在詩詞中闡明道理往往遭人非議,宋人嚴羽就認為“詩有別趣,非關理也”,這是十分錯誤的。沈德潛在《說詩啐語》中也曾指出:“人謂詩主性情,不主議論,似也不盡然”,同時他還指出:“議論須帶情韻以行”。其實,沈德潛的看法還不夠完整,詩詞中的說理也不全是通過議論來表達的,有的
詩人
通過描寫景物以喻理,如白居易的“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有的詩人通過抒情來說理,如王勃的“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當然,也可以通過議論來說理,只是詩詞中的議論是同形象描寫相結(jié)合來表達的,如杜甫的“葵藿傾太陽,物性固莫奪”。判斷一首詩或一聯(lián)詩是否喻有道理,所喻又是何理,與判斷詠物詩詞是否有寄托差不多,都要潛心思索,仔細分析,切不可穿鑿附會。而使用辯證法來分析,也不失為一種有效的好方法。下面就介紹一些說理詩詞鑒賞的要訣,以期提
高中
學生的鑒賞能力。
首先要學會判斷一首或一聯(lián)說理詩是否是詩。先看一下理學家邵雍的“一陽初動處,萬物未生時”這兩句詩,理學家以陰陽學說為理論依據(jù),闡述了在陽氣初動之時萬物尚未萌發(fā)。很明顯,這是理語,而不是詩語,因為他所寫的既無形象,也無感情,沒有詩味,沒有詩趣。再看一下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后雨》:“水光瀲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詩人先描繪西湖的水光山色和晴姿雨態(tài),再以西施為喻,寫出西湖的神韻,趣味盎然,富有美感,能給讀者以藝術美的享受。在此基礎上闡明了一種美學的原理——事物各呈面貌,各有其審美價值,可以說是善狀眼前之景,妙托物外之理。詩中所闡明的道理絕不是概念的,也不作抽象的事理演繹,而是通過西湖美景和比喻等藝術手法來表達的,是用詩的語言來說出來的,是形象的,是含蓄的,是有趣的,因此是真正的詩。我們可用朱熹《觀書有感》(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昨夜江邊春水生,蒙沖巨艦一毛輕。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出一道題來加深對這一問題的認識,題曰:“這兩首絕句主要有哪三個特色?試結(jié)合原詩作深入而簡要的分析。”解答前要做這樣的思考:詩中說理是溶理于詩,使理富有詩味,具有理趣。這兩首絕句正是憑借具體形象來說明道理的,理由形出,理不離形,故能發(fā)人深省,使讀者能獲得藝術形象美的享受。然后做出如下正確的回答:“一是通俗自然,達到出神入化的境界,能獲得雅俗共賞的審美效果。二是善于運用比喻來說理,富有形象思維,讀來意趣盎然,耐人品味。三是富有理趣。”
其次要懂得詩中喻理常用的幾種方法。這一問題在開篇中已經(jīng)提及,再做點扼要的說明:鑒賞任何一類詩詞都有其獨特的方法,如果方法不對,答起題來弄不好就會砸鍋,這是再簡單不過的道理。下面就分條加以闡述:
1.在形象的描繪中蘊含道理。俗話說:有心栽花花不發(fā),無心插柳柳成行。詩人在創(chuàng)作之初本不想說理,只想描繪景象,以抒發(fā)自己的某種情感,可不經(jīng)意間卻產(chǎn)生一箭雙雕的絕妙效果。還以白居易的《賦得古原草送別》為例,全詩曰:“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一看題目就知道,這是一首送別詩,詩人對草的描繪的初衷是表達別情,不經(jīng)意間卻給讀者留下無盡的遐思,使人聯(lián)想到生命存在的
哲理
——生生不息,無窮無盡。據(jù)說,這首詩是白居易初到長安時獻給當時大詩人顧況的,顧況大為贊賞,為之改變態(tài)度。究其因,正是對“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這一聯(lián)詩的嗟賞,而忘了詩中頸聯(lián)犯了合掌之忌。我們可用劉禹錫的《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xiāng)翻似爛柯人。沉舟側(cè)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出一道題:“頸聯(lián)是千古傳頌不衰的名句,它富有哲理,請作較深入的分析,并說說今天人們又能賦予它什么樣的新意義?解答前應作如斯考慮:詩詞的哲理和意義大多從景物的描寫中表現(xiàn)出來,雖說一切景語皆情語,其實,也有不少景語不但有情還含哲理。然后就能做出如下正確的回答:“沉舟之畔,千帆競發(fā);枯樹前頭,萬木爭榮。世界上一切都在向前發(fā)展,新陳代謝總是要繼續(xù)下去的。新的意義是說明新事物總要代替舊事物。”
2.在抒情之中蘊含道理。前文已經(jīng)說到過“詩主性情”,而在抒情中蘊含理趣,確實可以令讀者“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許多千古傳誦不衰的名句,有不少都是情中含理的。先結(jié)合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來具體闡述一下這一問題,詩曰“城闕輔三秦,風煙望五津。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海內(nèi)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無為在歧路,兒女共沾巾。” 很明顯,這是一首送別詩,抒發(fā)了詩人對朋友的真摯而深厚的友情。尤其是頸聯(lián),在抒情中蘊含著“只要是知己朋友,哪怕遠隔萬水千山,感情也不會變成淡薄,依然還和住在一起時一樣”的深刻哲理,具有高度的概括力,氣象壯闊,詩味雋永,獨標高格,而成千古名句。
高中語文
第三冊中白居易的“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柳永的“多情自古傷離別,更哪堪冷落清秋節(jié)”,秦觀的“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等,與之有異曲同工之妙。我們可用蘇軾《水調(diào)歌頭》中的“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出一道題來加以鞏固,題曰:“這幾句詞本是詩人聊以自我寬慰的,但其中富有理趣,請做較深入的分析。”審題時應首先考慮到“陰晴圓缺”有象征意義,然后再考慮富有何種哲理,才能作出以下正確的回答:“詩人用變換不拘的
宇宙
規(guī)律說明人間悲歡離合是自古已然的事實,揭示了人世間從來就沒有十全十美的事這一普遍規(guī)律。”
3.在議論之中闡明道理。必須著重指出的是,這里的議論是同形象描寫相結(jié)合的,是用詩的語言來表達的,且多使用比喻等修辭手法,因而議論顯得比較隱晦。先以蘇軾的《題西林壁》為例,詩曰:“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詩中的“廬山”便含有比喻義,后兩句的議論隱含許多哲理,既蘊含看待任何事物和問題都應一分為二的意思,又隱含任何一個問題都有多種答案的哲理,還含有和俗話所說的“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一樣的道理,只不過這句俗話純乎說理,而蘇軾是以形象來喻理。還有更隱晦的,如張安道的《漢興歌風臺》(落魄劉郎作帝歸,樽前一曲大風辭。才如信越猶菹醢,安用思他猛士為?),方回的《瀛奎律髓》中說它的議論“不著色相”,便是這首絕句議論的特色,詩人寫得很含蓄,只是說像韓信、彭越這樣一代天才大將都被你劉邦殺了,你還想要什么猛士呢?詩人說的雖然只是劉邦一人,但
歷史
上有幾個帝王不是像劉邦一樣,愛惜人才只是掛在嘴巴上,而骨子里卻是殘害人才,只求保住自己的帝位呢?這就是歷史的規(guī)律,這就是古代中國人才長演不衰的悲!我們可用杜荀鶴的《小松》(自小刺頭深草里,而今漸覺出蓬蒿。時人不識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來出道題來加深認識,題曰:“這首絕句對小松的描寫精煉傳神,議論富有哲理,試對其所蘊含的哲理做簡要的分析。”解答前應想到這兩句詩已經(jīng)將詩情與哲理完全融合在一起,至于比喻手法的運用,那是一眼就可以看出來的。而后便可做出如下正確的回答:“眼光短淺的人是不可能在人才尚未嶄露頭角前就發(fā)現(xiàn)之,反而因為‘不識’而扼殺之,揭示出人才被扼殺的一種規(guī)律。”
其三是要學會“想詩”。富有理趣的
詩句
,有的是其本身固有的,如陸游的《冬夜讀書示子聿》(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功夫來始成。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有的原意較少而后人賦予更多層次的哲理,如王安石的《登飛來峰》(飛來峰上千尋塔,聞說雞鳴見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層。);有的則是在原有的基礎上引申出來的,如杜荀鶴的《小松》。所以,要揭示詩詞中所蘊含的哲理,非要好好想一想不可。司馬光早在九百多年前就在《續(xù)詩話》中指出:“古人為詩,貴于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本段即以此為據(jù)來闡述。其實,“想詩”是詩詞鑒賞的一個重要手段,在“想詩”中,“思而得之”最為關鍵,就是說,在鑒賞時要根據(jù)詩中所提供的意象,在準確理解詩意后進行“再創(chuàng)造想象”,這尤其對于原意較少而后人賦予更多層次的哲理和在原有的基礎上引申出來的這兩種情況特別有效。理論大多是抽象的,必須在實踐中反復練習才能牢固掌握,下面就結(jié)合練習解答指導,來談這一問題。先以蘇軾《琴詩》(若言琴上有琴聲,放在匣中何不鳴?若言聲在指頭上,何不于君指上聽?)出一道題:“蘇軾的這首《琴詩》富有哪些哲理?請結(jié)合政治課上學過的唯物辯證法談一談這首詩所蘊含的哲理。”在審題時應從主體與客體的關系入手,明白天下萬物的完成,都有賴于主客體的密切配合這一哲理,做這樣的解答:“作為主體的手指沒有琴弦是奏不出音樂,而作為客體的琴弦離開了手也不能自鳴,只有主體與客體密切配合才能演奏出美妙的音樂來。”
其四是要將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觀點運用到對哲理的分析中去。其實,在前面的分析中,已經(jīng)融合了不少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觀點,這里就不再贅述。中學生學過的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觀點有:對立與統(tǒng)一,量變與質(zhì)變,內(nèi)容與形式,原因與結(jié)果,本質(zhì)與現(xiàn)象,真理與謬誤,運動與靜止,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等。就喻理詩詞所表現(xiàn)的情況而言,主要有:事物之間普遍聯(lián)系的原則,如杜甫的“水深魚極樂,林茂鳥知歸”;概括出具有普遍意義或含有規(guī)律性的道理,如白居易的“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事物發(fā)展是波浪式前進,如陸游的“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表現(xiàn)對立統(tǒng)一規(guī)律,如王藉的“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實踐是認識的源泉和檢驗真理的標準,如陸游的“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互相轉(zhuǎn)化,如朱熹的“向來枉費推移力,此日江中自在行”;由量變引起質(zhì)變,如:杜甫中的“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新事物必然代替舊事物,如劉禹錫的“芳林新葉催舊葉,流水前波讓后波”;要全面地看問題,如蘇軾的“橫看成嶺側(cè)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等。而對于這些哲理的歸納,對提高認識立意的深度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在詩詞鑒賞中運用唯物辯證法,就等于插上了
智慧
的翅膀,從而在鑒賞這一王國的廣袤的天宇中翱翔。因此,筆者真誠希望每個語文老師,每個中學生都能為這一智慧的羽翼更加豐滿而殫精竭慮。
蘊含哲理的詩句大多都是流傳千古,人們耳熟能詳?shù)拿洌樵S多文人墨客所經(jīng)常引用,是中華詩詞百花苑中的一朵朵奇葩。我們不但在詩詞鑒賞中要牢牢加以掌握,同時還要把它運用到寫作中去。歷覽各屆作文大賽獲獎作品和
高考
中得高分的佳作,有不少都運用了這類名句?梢院敛豢鋸埖卣f,運用喻理詩詞名句也是作文取勝的一個絕招。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portlandfoamroofing.com/shici/1224632.html
相關閱讀:
《南霽云威武不能屈》閱讀練習及答案
劉禹錫《踏歌詞四首(其三)》閱讀練習及答案
朱敦儒《雨中花?嶺南作》閱讀練習及答案
世說新語《顧和搏虱如故》閱讀練習及答案【附譯文】
?人教版九級下冊《惠子相梁》及答案
上一篇:
韋莊《夢入關》《吳門夢故山》閱讀答案對比賞析
下一篇:沒有了
相關主題
張?《登單于臺》閱讀練習及答案
王安石《道人北山來》王維《雜詩》陶淵明《問來使》
貫云石《【雙調(diào)】壽陽曲》周密《聞鵲喜?吳山觀濤》
蘇軾《滿江紅?寄鄂州朱使君壽昌》閱讀答案及賞析
陶淵明《飲酒》閱讀答案及全詩翻譯賞析
王勃《山中》閱讀答案附賞析
《逆旅主人無情》閱讀答案
《宋史?袁樞傳》閱讀練習及答案【附譯文】
焦?《清官周忱》閱讀練習及答案(2017年江西省中考
高適《送魏八》閱讀練習及作案
推薦閱讀
蘇軾《木蘭花令?次歐公西湖韻》閱讀練習
閱讀 下面一首宋詞,回答問題。 木蘭花令?次歐公西湖韻 蘇軾 霜馀已失長淮闊,空聽潺潺清穎……
《明史?汪喬傳》閱讀練習及答案【附譯文
閱讀 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 題。 汪喬,字歲星,遂安人。崇禎二起工部,遷青州知府。喬清……
《東欄梨花》閱讀答案
東欄梨花 宋#8226;蘇軾 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飛時花滿城。 惆悵東欄一株雪,人生看得幾清明……
柳宗元《早梅》閱讀答案附賞析
早 梅 柳宗元 早梅發(fā)高樹,迥映楚天碧。 朔風飄夜香,繁霜滋曉白。 欲為萬里贈,杳杳山水隔……
李覯《憶錢塘江》閱讀練習及答案
【浙江省舟山市】憶錢塘江(4分)宋李覯①昔乘醉舉歸帆,隱隱山前日半銜。好是滿江涵②返照……
相關閱讀
王禹?《黃州新建小竹樓記》閱讀練習及答
《唐多令?蘆葉滿汀洲》閱讀答案及賞析
《古詩十九首?回車駕言邁》閱讀練習及答
皮日休《題薔薇》閱讀練習及答案
《匿名謗書》閱讀練習及答案
杜甫《空囊》閱讀練習及答案
《新唐書?唐興傳》閱讀練習及答案【附譯
《曹劌論戰(zhàn)》中考復習練習及答案
《疑人竊履》閱讀答案
辛棄疾《卜算子?漫興》閱讀練習及答案
右腦記憶論壇
|
快速記憶法
|
記憶力培訓
|
速讀培訓
|
速讀軟件
Copyright(C)
逍遙右腦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