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嘆調(diào)
[巴西]梅雷萊斯
在深沉的夜
讓我生存
仿佛瘋子于云端
仿佛盲人于花叢。
讓我哭泣
于盤繞的河上。
讓我落進
無能為力的空虛。
讓我死去
仿佛一只沒有生氣的鳥。
在深沉的夜。
誰會想得起我
在深沉的夜?
如此貧乏的思想,
沒有奇跡的愛情,
友誼都已寂滅。
讓我受苦
分離的手
沒有人相認
讓我永遠
讓我孤獨的臉
永遠痛苦
在深沉的夜,
在帶走記憶的
深沉的夜。
(王央樂譯)
【賞析】
詠嘆調(diào)即抒情調(diào),是一種配有伴奏的一個聲部或幾個聲部以優(yōu)美的旋律表現(xiàn)演唱者感情的獨唱曲,它可以是歌劇、輕歌劇、神劇、受難曲或清唱劇的一部分,也可以是獨立的音樂會詠嘆調(diào)。詠嘆調(diào)有許多通用的類型,是為發(fā)揮歌唱者的才能并使作品具有對比而設(shè)計的。在17世紀末,隨著歌劇的迅速發(fā)展,人們不再滿足于宣敘調(diào)的平淡,希望更富于感情色彩的表現(xiàn)形式,“詠嘆調(diào)”應(yīng)運而生。因此從誕生之初,它就在各方面與宣敘調(diào)形成對比,其特征是富于歌唱性(脫離了語言音調(diào))、長于抒發(fā)感情(而不是敘述情節(jié))、有講究的伴奏(宣敘調(diào)有時則幾乎沒有伴奏或只有簡單的陪襯和弦)和特定的曲式(多為三段式;宣敘調(diào)的結(jié)構(gòu)則十分松散)。到18世紀,詠嘆調(diào)完全統(tǒng)治了歌劇。到了現(xiàn)代,情況有了很大的變化。如在瓦格納的后期歌劇中,不論宣敘調(diào)還是詠嘆調(diào),都不像前人的歌劇那樣拘泥形式、嚴格區(qū)分;他將兩者融會貫通,成為聲樂線條,按戲劇情景的需要自由運用。而梅雷萊斯的這首詩就借用現(xiàn)代詠嘆調(diào)不拘的形式和暗含的寓意來構(gòu)局謀篇。
這首《詠嘆調(diào)》體現(xiàn)了詠嘆調(diào)富于歌唱性、長于抒情性的特點。詩人在全詩的四個節(jié)中反復吟唱“在深沉的夜”,一共出現(xiàn)十二次,這在使詩歌具有豐富的音樂性的同時,也使詩歌具有豐富的自我象征的含義。詩人在探索這個破碎的世界,關(guān)注并深刻地表現(xiàn)生命、死亡、命運這些形而上的問題,人們細細品味、琢磨,不難悟出其中的哲理。
在《詠嘆調(diào)》中,詩人沒有描寫具體的事物,而是追求詩歌的絕對性和純粹性。詩人把時間的流逝、一切生物的不穩(wěn)定性以及人生如夢、缺乏生存意義和人生中無法擺脫的孤寂都表現(xiàn)出來。詩人以“在深沉的夜”起頭,那黑色的夜是深沉與神秘的代表,心靈雞湯,在這樣的夜里,詩人有敏銳的感覺,就“仿佛瘋子于云端/仿佛盲人于花叢”。而且在深沉的夜里,人們最真實的自我得到顯現(xiàn),于是詩人寫道:“在深沉的夜/讓我哭泣/于盤繞的河上。/在深沉的夜/讓我落進/無能為力的空虛。/在深沉的夜/讓我死去/仿佛一只沒有生氣的鳥。/在深沉的夜。”似乎“我”在夜里感到了另一個自己,是夜色讓詩人的思緒飛揚。
然而,黑色的夜讓人變得憂傷,第二節(jié)接著寫道:“誰會想得起我/在深沉的夜?/如此貧乏的思想,/沒有奇跡的愛情,/在深沉的夜。/友誼都已寂滅。”“我”在深沉的夜里是孤單的,似乎世界把“我”給拋棄,沒有誰會想起“我”,愛情都已經(jīng)死寂,甚至連“友誼都已寂滅”。“我”感到了生活的痛苦與煎熬。
第三節(jié)和第四節(jié)中,詩人似乎沉浸在感傷當中無法自拔,“在深沉的夜”似乎有無限多的不快與傷悲來“讓我受苦”,甚至連“分離的手”都“沒有人相認”。詩人越說越傷心,真正的傷悲是無法用言語表達的,詩人所用的字數(shù)越來越少,在最后一節(jié),詩人的感情達到高潮:“在深沉的夜/讓我永遠/讓我孤獨的臉/永遠痛苦/在深沉的夜,/在帶走記憶的/深沉的夜。”詩人希望這永遠的痛苦不要再出現(xiàn),那長久折磨“我”的孤獨不要再與“我”相伴,希望“深沉的夜”可以用它的“深沉”的黑色“帶走記憶”,讓“我”解脫。整首詩帶有一定的宗教神秘色彩,悲觀、憂愁、痛苦但又并不絕望,表現(xiàn)出一種堅切的耐性。
詩人反復吟詠“在深沉的夜”,幾乎每隔兩句就出現(xiàn)一次,這樣不僅讓我們體會到音樂美,而且還突出了主題,營造了“深沉的夜”的氛圍,從中可以看到象征主義詩歌的痕跡。整首詩技巧精湛,帶有帕爾納斯派詩歌的風格,耐人尋味。(黨嘯林)
右腦記憶論壇 | 快速記憶法 | 記憶力培訓 | 速讀培訓 | 速讀軟件
Copyright(C) 2006-2014 逍遙右腦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