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宋代詩人的《贈劉景文》
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須記,恰是橙黃橘綠時。
賞析這首是詩人寫贈給摯友劉景文的。詩的前兩句寫景,捉住“荷盡”、“菊殘”刻畫出秋末冬初的蕭瑟氣象!耙褵o”與“猶有”構(gòu)成強(qiáng)烈對照,凸起菊花傲霜斗寒的形象。后兩句議景,揭示贈詩的目標(biāo)。闡明冬景固然蕭瑟冷清,但也有碩果累累、成熟豐產(chǎn)的一面,而這一點偏偏是其余節(jié)令無奈比擬的。詩人這樣寫,是用來比方人到丁壯,雖已青春流逝,但也是人天生熟、庸庸碌碌的黃金階段,鼓勵友人愛護(hù)這大好時間,樂觀向上、盡力不懈,切不要意志低沉、不可一世。的《贈劉景文》,是在元?五年(1090)蘇軾在杭州任知州時作的。《苕溪漁隱叢話》說此詩詠初冬風(fēng)景,“曲盡其妙”。詩雖為贈劉景文而作,所詠卻是深秋風(fēng)物,了無一字波及劉氏自己的道德文章。這仿佛不是題中應(yīng)有之義,但實際上,作者的高超之處正在于將對劉氏品格和節(jié)操的稱贊。不著痕跡地糅合在對初冬景物的描述中。因為在作者看來,一年中最美好的景色,莫過于橙黃橘綠的初冬風(fēng)景。而橘樹和松柏一樣,是最足以代表人的高貴品格和堅貞的節(jié)操。古人寫秋景,大多景象衰颯,浸透悲秋情感。然此處卻一變態(tài)情,寫出了暮秋季節(jié)的豐富景象,露出了勃勃活力,給人以高昂之感。因而宋人胡仔以之與《初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詩中“最是一年春利益,絕勝煙柳滿皇都”兩句等量齊觀,說是“二詩意思頗同而詞殊,皆曲盡其妙”(《苕溪漁隱叢話》)。荷與菊是歷代詩家的吟詠對象,常給人留下美妙的印象,可是為什么此詩一開頭卻高度概括地描寫了荷敗菊殘的形象,展現(xiàn)了一幅深秋的畫面?這全然是為了強(qiáng)協(xié)調(diào)突出一年之中的最好景象:橙黃橘綠之時。雖然橙和橘相提并論,但事實上市人正著重于橘,由于“橘”象征著很多美德,故寫《橘頌》而頌之,重要贊其“獨破不遷”、“精色內(nèi)白”、“秉德忘我”、“行比伯夷”。此詩的結(jié)句正有此意,在表白上融寫景、詠物、贊人于一爐,蘊(yùn)藉地贊賞了劉景文的品德跟秉性。
右腦記憶論壇 | 快速記憶法 | 記憶力培訓(xùn) | 速讀培訓(xùn) | 速讀軟件
Copyright(C) 2006-2014 逍遙右腦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