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唐代詩人的《題破山寺后禪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萬籟此俱寂,但余鐘磬音。
賞析“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笔拙 “清晨”二字點明出游的時光跟地點。人一大早就“入古寺”,可見他對這塊佛教圣地的憧憬之切。下句緊扣“凌晨”刻畫出這座寺院的全景:初升的太陽,正照著寺院中巍峨的樹林!肮潘隆薄案吡帧蓖蛊鹆松剿碌挠难藕桶察o。 “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這一聯(lián)詩人抓住寺中獨特的景物,形象地描寫了山寺幽深、清寂的景色!爸駨健保窳謪仓械男÷!坝奶帯鼻逵牡奶幩!岸U房”僧侶們的住所!盎旧睢,指禪房深藏在花木叢中。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這一聯(lián)緊承上聯(lián),進一步渲染了僧房幽邃、清寂。“山光”山中的風景!皭偂,用作動詞,使……歡悅!翱杖诵摹,使人心中的邪念排除。“空”,打消。形容詞用作動詞,“使……空”。上句名義上是寫山光使飛鳥也怡然自樂,實際上,鳥的怡然自樂是詩人心境愉悅的反應(yīng)。下句寫人心對潭影而空,既表白了詩人寧靜的心坎感觸,也模糊吐露了對事實的氣憤和惡感。這兩句詩以動顯靜,因景生情,蘊藉雋永。 以上六句,詩人捉住山寺中奇特的風物,應(yīng)用了以靜顯靜,以動顯靜的表示伎倆,塑造了一個幽深靜寂、安詳和平、天然高遠的境界。 “萬籟此俱寂,但余鐘磬音!蔽猜(lián)是上一聯(lián)的彌補,進一步以鐘磬音響微微回蕩,以動顯靜,映襯山寺萬籟俱寂的寧靜氛圍!叭f籟”,指做作界萬物發(fā)出的各種音響!熬恪保,全體!凹拧,安靜,不聲音。成語“萬籟俱寂”出于此句!绊唷保鞘蛴裰频拇驌魳菲。和尚在念經(jīng)或進行其它宗教運動時,都用敲鐘或擊磬表現(xiàn)開端和停止。 小結(jié):這首詩以凝煉簡潔的筆觸描寫了一個景物獨特、幽深沉靜的境界,抒發(fā)了詩人旅行名勝的喜悅和對高遠境界的強烈尋求。全詩檔次明顯,意境幽深,寄意含蓄,簡練明凈,沾染力強。由本詩演變出的成語“曲徑通幽” “萬籟俱寂”,沿用至今。 在這首詩中,詩人描述了古寺什么樣的氛圍?這樣的氣氛與詩人的心情有什么關(guān)聯(lián)? 詩人在清晨登破山,入興福寺,朝陽初升,光照山上樹林。佛家稱僧徒湊集的地方為“叢林”,所以“高林”兼有稱贊禪院之意,在光照山林的氣象中露出著禮贊佛宇之情。而后,詩人穿過寺中竹叢小路,走到幽深的后院,發(fā)明誦經(jīng)禮佛的禪房就在后院花叢樹林深處。這樣安靜美好的環(huán)境,使詩人贊嘆,沉醉,忘情地欣賞起來。他舉目望見寺后的青山煥發(fā)著日照的光榮,看見鳥兒無拘無束地飛鳴歡唱;走到清清的水潭旁,只見天地和本人的身影在水中湛然空明,心中的塵世雜念登時滌除?臻T即空門。佛家說,出家人禪定之后,“雖復(fù)飲食,而以禪悅為味”(《維摩經(jīng)?便利品》),精力上極為污濁怡悅。此刻此景此情,詩人好像領(lǐng)悟到了空門禪悅的奇妙,解脫了塵世所有懊惱,像鳥兒那樣逍遙自在,無牽無掛。似是大天然和人間間的所有其余聲音都寂滅了,只有鐘磬之音,這婉轉(zhuǎn)而宏亮的佛音領(lǐng)導(dǎo)人們進入純凈怡悅的境界。顯然,詩人觀賞這禪院優(yōu)美絕世的居處,領(lǐng)略這佛門忘情塵俗的意境,寄托自己遁世無悶的情懷。
右腦記憶論壇 | 快速記憶法 | 記憶力培訓(xùn) | 速讀培訓(xùn) | 速讀軟件
Copyright(C) 2006-2014 逍遙右腦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