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代:唐代
作者:李賀
原文:
作者:佚名
譯文魏明帝青龍元年八月,詔宮官牽車西取漢孝武捧露盤仙人,欲立置前殿。宮官既拆盤,仙人臨載,乃潸然淚下。唐諸王孫李長吉遂作《金銅仙人辭漢歌》。茂陵里埋葬的劉郎,好像秋風過客匆匆而逝。夜里曾聽到他的神馬嘶鳴,天亮卻杳無蹤跡。畫欄旁邊棵棵桂樹,依然散發(fā)著深秋的香氣。長安城的三十六宮,如今卻是一片苔蘚碧綠。魏國官員驅車載運銅人,直向千里外的異地。剛剛走出長安東門,寒風直射銅人的眼珠里。只有那朝夕相處的漢月,伴隨銅人走出官邸。懷念起往日的君主,銅人流下如鉛水的淚滴。枯衰的蘭草為遠客送別,在通向咸陽的古道。上天如果有感情,也會因為悲傷而變得衰老。獨出長安的盤兒,在荒涼的月色下孤獨影渺。眼看著長安漸漸遠去,渭水波聲也越來越小。
注釋⑴魏明帝:名曹?,曹操之孫。青龍元年:舊本又作九年,然魏青龍無九年,顯誤。元年亦與史不符,據《三國志?魏書?明帝紀》,公元年(魏青龍五年)舊歷三月改元為景初元年,徙長安銅人承露盤即在這一年。⑵宮官:指宦官。牽車:一作“?車”。?,同“轄”,車軸頭。這里是駕駛的意思。捧露盤仙人:王琦注引《三輔黃圖》:“神明臺,武帝造,上有承露盤,有銅仙人舒掌捧銅盤玉杯以承云表之露,以露和玉屑服之,以求仙道!⑶潸然淚下:《三國志?魏書?明帝紀》裴注引《漢晉春秋》:“帝徙盤,盤拆,聲聞數十里,金狄(銅人)或泣,因留于霸城!⑷唐諸王孫:李賀是唐宗室之后,故稱“唐諸王孫”。⑸茂陵:漢武帝劉徹的陵墓,在今陜西省興平縣東北。劉郎:指漢武帝。秋風客:猶言悲秋之人。漢武帝曾作《秋風辭》,有句云:“歡樂極兮哀情多,少壯幾時兮奈老何?”⑹“夜聞”句:傳說漢武帝的魂魄出入漢宮,有人曾在夜中聽到他坐騎的嘶鳴。⑺桂樹懸秋香:八月景象。秋香:指桂花的芳香。⑻三十六宮:張衡《西京賦》:“離宮別館三十六所!蓖粱ǎ禾μ\。⑼?:一作“牽”。千里:言長安漢宮到洛陽魏宮路途之遠。⑽東關:車出長安東門,故云東關。酸風:令人心酸落淚之風。⑾將:與,伴隨。漢月:漢朝時的明月。⑿君:指漢家君主,特指漢武帝劉徹。鉛水:比喻銅人所落的眼淚,含有心情沉重的意思。⒀衰蘭送客:秋蘭已老,故稱衰蘭?椭搞~人。咸陽:秦都城名,漢改為渭城縣,離長安不遠。咸陽道:此指長安城外的道路。⒁“天若”句:意謂面對如此興亡盛衰的變化,天若有情,也會因常常傷感而衰老。⒂獨出:一說應作“獨去”。⒃渭城:秦都咸陽,漢改為渭城縣,此代指長安。波聲:指渭水的波濤聲。渭城在渭水北岸。
《金銅仙人辭漢歌》詩中的金銅仙人臨去時“潸然淚下”表達的主要是亡國之慟。此詩所抒發(fā)的是一種交織著家國之痛和身世之悲的凝重感情。
詩共十二句,大體可分成三個部分。前四句慨嘆韶華易逝,人生難久。漢武帝當日煉丹求仙,夢想長生不老。結果,還是像秋風中的落葉一般,倏然離去,留下的不過是茂陵荒冢而已。盡管他在世時威風無比,稱得上是一代天驕,可是,“夜聞馬嘶曉天跡”,在無窮無盡的歷史長河里,他不過是偶然一現的泡影而已。詩中直呼漢武帝為“劉郎”,表現了李賀傲兀不羈的性格和不受封建等級觀念束縛的可貴精神。
全詩可分為三個層次。首四句是第一個層次,借金銅仙人的“觀感”慨嘆韶華易逝,人生短暫。世事無常。詩中直呼漢武帝為“劉郎”為“客”,表現了李賀不羈的性格和不受封建等級觀念束縛的精神。中四句為第二個層次,用擬人化手法寫金銅仙人初離漢宮的酸苦慘凄情態(tài),亡國之痛和移徙之悲躍然紙上。特別是“酸”、“射”兩字,把主觀的情和客觀的物完全揉和在一起,含義極為豐富。末四句為第三個層次,寫出城后途中的情景!八ヌm”一語,寫形兼寫情,而以寫情為主(因愁苦而“衰”);“天若”一語,設想奇?zhèn)ィ饩尺|遠,感情深沉,司馬光稱為“奇絕無雙”;末聯進一步描述了金銅仙人恨別傷離,不忍離去,而又不能不離去的情懷,感人至深。
“夜聞”句承上啟下,用夸張的手法顯示生命短暫,世事無常。它是上句的補充,使“秋風客”的形象更加鮮明、豐滿,也為下句展示悲涼幽冷的環(huán)境氣氛作了必要的鋪墊。漢武帝在世時,宮殿內外,車馬喧闐。此時物是人非,畫欄內高大的桂樹依舊花繁葉茂,香氣飄逸,三十六宮卻早空
右腦記憶論壇 | 快速記憶法 | 記憶力培訓 | 速讀培訓 | 速讀軟件
Copyright(C) 2006-2016 逍遙右腦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