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績瓶頸期:中考生“高原現象”如何度過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考試技巧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中學生尤其是初三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經常會出現一種停滯不前的現象,雖然他學習也很努力,但是成績一直是不好不壞,停留在某個固定的水平上而不上升,有的甚至還下降。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如何才能有效地解決呢?

  某知名教育學家說:從心理學上來說,這種現象叫“高原現象”。其特點表現為:在學習能力形成的過程中,在熟練練習的中后期,技能的發(fā)展并不是像剛開始訓練時逐步提高,而是往往出現進步的暫時停頓現象,在“暫停”之后,成績又逐步上升。

  高原現象是如何產生的呢?

  總括起來,主要有四方面的原因:

  第一、生理因素。如身體狀況欠佳,較為疲勞,或者生病,常常使人精力不支,從而造成心智技能提高緩慢或者下降。

  第二、心理因素。學習興趣的下降,學習動機的減弱,厭倦學習,或者缺乏頑強的毅力,遇到困難就退縮 考試技巧,或者急于求成,一旦遇到成績不如意就自怨自艾、心情急躁等,這些心理因素都可造成成績的停滯不前。

  第三、學習方法的原因。學習是一種特殊的心智活動,成績的提高需要改變舊的活動結構和完成活動的方式方法,而代之以建立新的活動結構和完成活動的方式方法。在人們沒有完成這個改造之前,成績就常常會處于停滯狀態(tài)。這是由于活動結構的改造往往是不容易的,采用新的方法也會遇到新困難,所以在改造之初,成績不但沒有提高反而可能會有所下降,因而練習曲線停留在固定的水平上或暫時下降。當經過練習、完成了改造過程后,成績又會提高。

  第四、學習內容增加。隨著學習的逐步加深,學習內容也在發(fā)生變化,從范圍上來看知識的容量在增加,從程度上來看難度在加深。這就更需要對所學的知識掌握扎實,理解透徹,運用熟練,而且要把握知識各部分之間以及各學科之間的內在聯系,形成系統(tǒng)化的知識網絡。如果前面所學的某些知識掌握不牢,理解不透,運用不熟,那么就很難形成準確、嚴密、清晰、連貫的知識網絡,因而在運用這些知識去解決問題時就會顯得力不從心,其學習效率和學習成績就很難繼續(xù)提高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portlandfoamroofing.com/xuexi/71150.html

相關閱讀:小升初階段學生必須養(yǎng)成的9個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