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主題游戲教案:《小蝌蚪變青蛙》
導讀:一群小蝌蚪在玻璃缸里快樂地游著。錄音機里放著《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提供放大鏡。[游戲背景] 一群小蝌蚪在玻璃缸里快樂地游著。錄音機里放著《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 提供放大鏡。 教師:“咱們經(jīng)常觀察就會知道的。” 教師:“那么,小蝌蚪的頭上究竟長著什么呢?” 一天后…… 教師:“知道這是為什么嗎?你們可以一起看書,查找資料! 根據(jù)需要投放投影儀。蝌蚪游水的樣子通過投影儀反映到了墻上。 幾天后。 第三周左右。 又過了一段時間。 小蝌蚪長到蠶豆般大小的時候…… 提供故事和圖書,使孩子們了解青蛙的食物和它們的作用。 來到宣武公園。[幼兒游戲表現(xiàn)]孩子們圍著看小蝌蚪。大澤:“老師,小蝌蚪真的能像故事里講的那樣變成小青蛙嗎?”孩子們觀察小蝌蚪的長相。楊子萌:“小蝌蚪的頭有點尖,身體是圓圓的。”胡心歌:“小蝌蚪是黑色的!王逸飛:“小蝌蚪還有細細的尾巴?墒俏舶蛢蛇叺念伾悬c發(fā)白,像是透明的。”大家:“有嘴、眼睛、鼻子!王逸飛:“哪兒呢?我怎么看不見呀?”王吳晨:“就有!要不然它怎么吃東西、看東西呀?”孩子們在自然角發(fā)現(xiàn)了放大鏡,爭著用放大鏡觀察。楊子萌:“小蝌蚪吃什么呀?”大澤:“它什么都不吃。”楊子萌:“不對,什么都不吃就該餓死了!王昊晨:“我們家有一本書,上面什么動物都有,我回家看看小蝌蚪吃什么!李書晴:“我媽媽什么都懂,我回家問問我媽媽。”胡欣宇:“老師,快來看,小蝌蚪在吃小蝌蚪呢!”其他幼兒紛紛圍過來看。只見幾只小蝌蚪正在對著一只小蝌蚪“撞”。那只小蝌蚪已經(jīng)死去,而且只剩下半個身體了。李書晴:“它們可真壞!是壞蛋!”王昊晨:“哦,原來它們喜歡吃植物,可是咱們這兒沒有植物能給它們吃!胡欣宇:所以那只小蝌蚪死了才被它們吃掉的!孩子們繼續(xù)觀察小蝌蚪吃東西的樣子。王逸飛:“它的嘴肯定是長在前邊,眼睛也能看見東西!劉字珩:“我覺得小蝌蚪游水的樣子特別像小魚!幼兒紛紛圍過來看。但是人太多,看不清。王黛茜看看蝌蚪,又看看小魚:小蝌蚪長的也很像小魚。楊珞菡:“對,小蝌蚪像小魚,不像小青蛙!胡欣宇:“都好幾天了,小蝌蚪為什么還變不成青蛙?”王曉慧:“是不是變成青蛙時尾巴就斷掉了?”孩子們每天都來看小蝌蚪是否有變化。孩子們驚喜地發(fā)現(xiàn)小蝌蚪長出了兩條很小的后腿。后腿長長了,前腿也長了出來。而且身體的顏色也悄悄地發(fā)生了變化(有些發(fā)黃綠色了)。蝌蚪的眼睛也有些鼓出來。孩子們還觀察到,隨著小蝌蚪的不斷變化、長大,它們的尾巴也不是想像的那樣斷掉,而是逐漸變小。大家:“真好玩!小蝌蚪變青蛙真有意思。”胡欣宇:“青蛙在我們班吃不到蟲子會餓死的。”李錦妍:“我們把它們放了吧?讓它們?nèi)コ院οx!潘盂喬:“讓它們?nèi)フ覌寢尠桑 ?BR>在一個風和日麗的上午,幼兒親自將青蛙放回池塘。[游戲目標與幼兒發(fā)展分析]游戲中幼兒能感官感知事物的特征,并通過與游戲材料的探究、互動與觀察獲得直接的經(jīng)驗。順著小朋友對小動物的好奇之心,孩子們學會了有序的觀察,了解了小蝌蚪的外形特征。引導,孩子們積極地參加討論。他們已對身邊的事物感興趣,有好奇心和求知的欲望。教師的提問和引導給幼兒留下了下一步需要觀察和思考的問題。充分利用家長這一有效的教育資源。一個突然的發(fā)現(xiàn)又引起了孩子們觀察的興趣。孩子們具有一定的同情心,關心、同情死去的小蝌蚪。他們初步具有了判斷行為對錯的能力。孩子們對小蝌蚪所吃的食物有所了解了,知道它們吃同類是正,F(xiàn)象。通過與環(huán)境、材料的互動獲得經(jīng)驗。孩子們學會了用對比的方法進行觀察。蝌蚪的變化規(guī)律產(chǎn)生了興趣和探究的欲望。大家對小蝌蚪變青蛙的過程很感興趣,認為和故事里邊所講的是一樣的。孩子們養(yǎng)成了良好的觀察習慣。能夠運用感官去探索事物的變化規(guī)律。孩子們學會了關心、愛護小動物。
右腦記憶論壇 | 快速記憶法 | 記憶力培訓 | 速讀培訓 | 速讀軟件 | 右腦培訓 | 站內(nèi)搜索 | 網(wǎng)站地圖
Copyright(C) 2006-2016 逍遙右腦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