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wǎng)-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xùn)練學(xué)習(xí)方法!

小班音樂《小雞出殼》案例分析

編輯: 天高云淡 關(guān)鍵詞: 小班音樂教案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一、背景資料:我們開展《可愛的小動物》主題活動時,使用多媒體動畫進行了《小雞出殼》的音樂活動后,孩子們顯得意猶未盡,時不時地還冒出幾個小雞出殼的動作來。
早上孩子們正在吃雞蛋,楊文軼忽然拿起桌子上的雞蛋殼興奮的說:“像小雞出殼里頭的!”。他的話馬上引起同桌其他孩子的關(guān)注,紛紛拿起桌子上的蛋殼看了起來,“真的蠻像!”大家都顯得非常高興。于是,我順勢提議說:“我們把這些蛋殼留下來做‘小雞出殼’吧!”“好!”孩子們熱烈的響應(yīng)我的提議。于是,他們細(xì)心的將比較完整的蛋殼收集起來,放到活動區(qū)中備用。
二、觀察時間:區(qū)域活動的時候
三、觀察地點:美工區(qū)
四、觀察對象:A男4歲韋子軒 男4歲C女3歲半B
五、觀察目的:了解孩子們是否能自己完成生成活動——小雞的制作
六、觀察實錄:
我一宣布區(qū)域活動時間開始,幾個孩子立刻搬著椅子圍坐到美工區(qū),然后每個人拿了一個蛋殼在手里,可是卻翻來覆去不知該如何下手。A說:“有一只小雞就好了,可以放在里面!薄翱墒欠乓恢徽娴男‰u,它會跑掉的!”B馬上反對到!澳蔷妥鲆恢患俚陌桑 盇。“就做一個假的放在里面!盉附和到。幾個孩子起身在美工區(qū)轉(zhuǎn)悠起來。摸摸剪刀,放下了。拿拿彩色筆,放下了。幾個人在美工區(qū)里摸摸放放,漫無目的地搜索著制作的材料。走到橡皮泥跟前時,C突然眼前一亮,高興地拿起一桶橡皮泥,對其他的小朋友說:“我們用橡皮泥來做小雞吧!”其他的小朋友也跟了過來,A和B又每人拿起一桶橡皮泥回到桌前。C選擇了一塊橙紅色的橡皮泥,A選擇了一塊混色的橡皮泥,B則選了一塊玫瑰紅色的橡皮泥,幾個人準(zhǔn)備開始做小雞了。
首先,他們幾個人都用自己的橡皮泥團圓?墒钱(dāng)他們分別都團出球形后卻停止了進度。他們沒有往下做,而是又團出幾個大大小小的球形來。這個樣子持續(xù)了五分鐘,B抬起頭來,看見站在一旁的我,于是向我求救:“杜老師,你教我做小雞吧。”
我蹲下來笑著說:“呀,真像小雞的頭!做得真好!你們再想一想小雞的頭上還應(yīng)該有些什么?”“眼睛和嘴巴!彼麄円黄鸹卮鹫f!笆前。悄銈兛梢约有┦裁?”C好像受到了啟發(fā)一樣,拿起一塊黑色的橡皮泥,擰下一丁點兒按在雞頭的一側(cè),又?jǐn)Q下一丁點兒按在雞頭的另一側(cè)。現(xiàn)在看上去有點兒像雞頭了。接下來他又從橡皮泥上揪下一塊,可是揪的時候帶出了長長的一條來,他卻并沒有在意,仍然把它安在兩只眼睛的中間。他似乎很得意,舉起來對旁邊的A說:“看我做的小雞!”不料A卻說“像個小蝌蚪一樣!”“哪像小蝌蚪呀,是小雞!盋有點兒著急地說。A反駁到:“這么長的尾巴!薄斑@是嘴巴!盋解釋說!半u哪有這么長的嘴巴,一點都不像。”A依然堅持自己的觀點。C不再強辯,而是將嘴巴上的橡皮泥揪了一段下來,看了看又揪了一段下來。再看一看,覺得可以了,便停止了修改工作。接著把先前做好的圓球安在雞頭的下面,這下一只小雞真的做成了。但是他沒有急于展示自己的“杰作”,而是自我欣賞起來。與此同時一旁的B也捏出兩個小圓球安在雞頭上,可能是眼睛挨得太近的原因,比例不大對勁兒。所以B看著自己的作品,自言自語的說:“怎么不象?”說著,將兩只眼睛取了下來,看了看又朝旁邊點兒的地方放了下去。可是感覺還不滿意,看到旁邊的C已經(jīng)做完了,就對他說:“你幫我做吧。”可C卻說:“我教你做吧。”“好吧!”B同意地說!跋茸鲆粋圓形再做兩個眼睛再做嘴巴再做一個圓放在下面就好了!”他一面講解一面示范。與剛才做小雞相比,現(xiàn)在教別人做要熟練得多,而且每一個步驟都講解得很清楚。只是并沒有顧及到B是否跟上了他的速度。過了一會兒,B基本上也做了出來。他們倆高興的把“小雞”放到蛋殼里,拔動著蛋殼玩了起來。
到現(xiàn)在又過去了十分鐘,只有A好像并不急于做小雞,還在埋頭團他的圓球,與剛才不同的是:將幾個小圓球合在一起團成一個大圓球。他看到別人都做出來了,也伸手將自己做的給大家看:“我做的蛋殼。”“蛋殼中間是空的,這又不是空的!盋說。A將手收了回來,把圓球放在桌上,看了半天什么也沒做。想了一會兒,他用手將橡皮泥壓成一個圓形。似乎不是他想要的結(jié)果,可又不知道該怎么辦,悶悶不樂地坐在那里。我走了過去,故做驚訝地說:“呀,像個蛋殼!”邊說邊把圓形放在手心里使圓邊往上攏起來一些。我的肯定調(diào)動了A的情緒,同時也吸引了其他兩個孩子的目光!胺乓恢恍‰u里面試一試。”我建議說。C把他做的“小雞”拿了出來放在A做的“蛋殼”里。A高興地把“蛋殼”放在手心,并將手轉(zhuǎn)來轉(zhuǎn)去,好像要從不同的角度來欣賞他的作品。“你給我做一個蛋殼吧!盉說。A似乎從B的請求中得到滿足,高興地拿起一塊橡皮泥做了起來。這一次,他也學(xué)著我的樣子,將壓平的圓形窩成一個小碗狀。他把做好的“蛋殼”送給B,B也把“小雞”從真蛋殼里拿出來了放在這個“蛋殼”里。這時又過去了五分鐘。接下來,他們好像分工一樣,C和B負(fù)責(zé)做小雞,而A則專門做蛋殼,而且他又發(fā)現(xiàn)了一種更好的新方法——直接用手指在球形中間戳出一個洞。
七、情況分析:
興趣是一切活動的前提!毒V要》也指出:既貼近幼兒的生活來選擇幼兒感興趣的事物和問題,又有利于拓展幼兒的經(jīng)驗和視野。本次活動是順應(yīng)孩子生活中的發(fā)現(xiàn)而生成的,在活動中孩子們遇到了困難也沒有輕易放棄,而是積極地想辦法解決,都說明孩子們對這個活動很感興趣。
《綱要》中指出:提供充分的條件使幼兒在與環(huán)境的交互作用和與人的相互交往中,獲得主動積極的發(fā)展。在區(qū)域小組活動中,孩子們的活動,無論是在時間、或是空間上都有更多的自由,更加有利于孩子們自主性的充分發(fā)揮。活動的材料——蛋殼是由孩子們自己收集的,做小雞的橡皮泥是他們自己尋找的。在活動中,孩子們能大膽地探索、勇敢地嘗試,從而完成預(yù)定目標(biāo)。《綱要》中提出:幼兒應(yīng)學(xué)用多種方式表現(xiàn)、交流、分享探索的過程和結(jié)果。陳鶴琴也曾說過:“讓幼兒教幼兒,不僅被教者得益,教者在鞏固自己所學(xué)技能的同時,也獲得發(fā)展才能的機會!彼酝ㄟ^生生互動來獲得幫助和提高的情況隨處可見。能力較弱的孩子主動尋求幫助,從同伴身上學(xué)習(xí)。而能力較強的孩子,在幫助別人時,自己也得到了鞏固和提高。但觀察中我也發(fā)現(xiàn),對于“做小雞”這一生成活動并不是所有人都感興趣。如:楊文軼從頭到尾并沒有做出一只小雞,他對做小雞的熱情顯然沒有其他孩子高。也許當(dāng)初他只是因為在生活中發(fā)現(xiàn)了動畫片里的某一物體而感到興奮。也許他就是對蛋殼感興趣,所以在活動中他做了許多蛋殼。這說明孩子表面上看起來是對同一物體感興趣,但是感興趣的角度卻并不同。隨著活動進行制作小雞和蛋殼,這一改變更能滿足孩子們的需求。
八、措施
孩子的自主性發(fā)展需要空間,所以我盡量為孩子們提供自主活動、自由交流的機會。在活動中我始終以尊重、欣賞的態(tài)度接納他們,以肯定、鼓勵、引導(dǎo)的方法幫助他們分別實現(xiàn)自己的想法,對于不同的做法并不強求一致,而更傾向于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努力使每一個孩子都能獲得滿足和成功。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portlandfoamroofing.com/youer/1234774.html

相關(guān)閱讀:幼兒園教案:創(chuàng)編兒歌“手影歌”
幼兒園小班新版藝術(shù)活動教案:《螞蟻搬豆》(
小班音樂教案:小貓敲門
幼兒園小班藝術(shù)領(lǐng)域:音樂游戲《小兔乖乖》
小班音樂游戲教案:小貓本領(lǐng)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