逼孩子成“神童”要不得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育兒知識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一些家長,眼見別人的三歲孩子會背唐詩,也買回一本,每天口讀面授,逼著孩子背誦。還有的家長,希望子女成為少年畫家、作家、樂壇神童,毫不顧及孩子的興趣愛好及自身條件,省吃儉用摳出錢搞“智力投資”,良苦用心實為感人,可是效果與家長的愿望往往不成正比。

專家指出,兒童時代是一個人身心發(fā)育的重要階段,兒童宜多玩耍和游戲。做家長的可以在玩耍游戲中逐步培養(yǎng)孩子的興趣、愛好、注意力等非智力因素,而不是過早地把學習負擔壓在孩子身上,影響孩子生理、心理的正常發(fā)育。

應當看到,玩耍,也是孩子接觸社會、了解世界、獲得知識的必要一課。魯迅先生在他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對于童年的經(jīng)歷不是體會很深嗎?那豐富多采的百草園中的游戲,不僅是他身心愉悅,而且“多識于鳥獸草木之名”。那封閉沉悶的私塾課堂“三味書屋”,使他精神萎靡,個性全無,只留下一片灰色的記憶。

逼迫孩子當“神童”,也是不少家長片面理解智力開發(fā)所致。其實,兒童的智力開發(fā)是多方面的,它包括想象能力、觀察能力、創(chuàng)造能力以及表達能力等。背幾首唐詩,識多少單詞,頂多只能增強其記憶能力,對于其他能力的發(fā)展并無多大裨益。有的孩子,五歲就能背上百首唐詩,識幾千個字,可等到上中學,除了識字較多外,其他功課則一塌糊涂。那種不顧孩子的興趣、愛好、特長,而一味強求的做法是難有成效的,甚至會適得其反。一個人的成才與否,與其興趣愛好,品行習慣關系極大,有了這些,才有強烈的求知欲望。到時候,你不逼迫,他也要去學習鉆研。所以,科學的做法,是根據(jù)孩子的智商程度和興趣愛好,有的放矢,順乎自然地加以引導,能成才則成才,能成人則成人,不必趕鴨子上架。

培養(yǎng)子女成才,每位家長責無旁貸,但如何培養(yǎng)卻是有學問的。期望值過高,違反科學規(guī)律,拔苗助長,則會事與愿違。童年是短暫的,讓孩子有一個開心愉快的“金色童年”,是我們做家長的應當給與孩子的神圣權利。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portlandfoamroofing.com/zaojiao/1149095.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