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書單君和大家分享一篇有關親子關系的文章。 很多人以為,愛是關系的潤滑劑。那些壞掉的親子關系,都是因為父母缺乏對孩子的愛。 然而,本期分享人伊姐卻發(fā)現(xiàn),有時候謀殺親子關系的元兇,正是異化的愛——付出感。 無論你是否已為人父母,這篇文章的道理,都值得你牢記于心。 ? 作為一個媽媽,我是一個不折不扣的剁手黨,是那種會在日本ABC MART給孩子按色系一口氣買四五雙鞋,海淘各國益智玩具,包裹刷刷進家門的?瑟主兒。 有一天我在拆快遞,我媽媽大聲對葫蘆說:葫蘆你看,媽媽總把最好的給你,長大要孝順媽媽啊。 我立刻阻止了她,并請她以后再也別這么說了。 因為,我深深地知道,這句話,是謀殺健康親子關系的元兇。 請回想一下:為什么要生孩子? 以前跟一個未婚的女孩聊天,她坦然告訴我,最討厭父母們在微信圈沒完沒了曬孩子——尤其是配文表達“孩子呀,媽媽不容易,以后要記得媽媽的好哦”這種調(diào)調(diào)的。 她說,麻煩每個媽媽回想當初,為什么要生孩子? 有的是想留下愛情的結晶; 有的是迫于傳宗接代的壓力; 有的是潛意識希望夫妻關系得以鞏固; 有的是渴望一份超級的親密關系。 她認為—— “孩子,是為了豐富和完整我們的生命,為了我們的渴望,而來到這個世界。 孩子的到來,基于我們百分百武斷的選擇,我們?yōu)楹⒆痈冻,只是一種成年人基本的負責。” 女孩的觀點有點偏激,但細想不無道理。 所以,當我們想對母愛索求回報的時候,先清楚這個前提——你對孩子付出的一切,起點從來不是“我為你好”,而是“為自己好”。 健康的親子關系是怎么消失的? 養(yǎng)兒防老是中國人傳統(tǒng)觀念,所以在中國的關系里,親子關系是一個“有用”的東西,這份感情,是需要回報的。 朋友A的父母有個小本子,從A出生開始到結婚買房,為他花的每筆錢都寫在小本子上,每次A與他們意見相左,就會拿出小本子數(shù)落A。 這個本子,于A而言,是孫悟空的緊箍咒。 還有一種比要求物質(zhì)回報更要命的,是情感回報。 朋友B的父母,在老家有房有車有朋友圈,但退休后,他們非要雙雙擠到兒子在北京不足60平米的小家。 理由是擔心B從小不會照顧自己,愿給錢愿干活,怎么都行,總之不愿意與B分離。分離,在他們看來,就是不孝。 兩代人生活觀念差異在B生了孩子后達到頂峰,育兒觀念差異、婆媳矛盾、地小人多,孩子兩歲時,B離婚了。 據(jù)我所知,A是農(nóng)村家族三代唯一考上大學的,整個家族希望都寄托在A身上。
右腦記憶論壇 | 快速記憶法 | 記憶力培訓 | 速讀培訓 | 速讀軟件
Copyright(C) 逍遙右腦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