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wǎng)-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讓留守兒童有更多愛的陽光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家庭教育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楚天都市報訊 圖為:王英希望小學學生獲得本報贈送的環(huán)保鉛筆 記者陳勇攝
  秋風裊裊,落英繽紛,深秋的艷陽映照著美麗的仙島湖,座落在湖邊的陽新縣王英希望小學,傳出朗朗的讀書聲,在略顯空曠的王英鎮(zhèn)街巷上空回響。

  王英希望小學是本報百名記者“百千萬”基層行首個聯(lián)系點,11月24日至27日,記者一行在這片碧水藍天下踏訪了4天,這里有一位老師感人的故事,一所學校新興的歷史,這里還有一片山區(qū)孩子們希望的天空。

  一位老師和一所希望小學

  王英希望小學,與王月娥這個名字緊緊聯(lián)系在一起。

  25年前,20歲的王月娥接過父親手中的教鞭,講臺卻在高山上一間破廟里。當時興建水庫,村民從島上搬到山上居住,山頂一座破舊的寺廟權(quán)當校舍,僅10余平方米,廟里五張長桌和幾個小板凳,就是學生的課桌。

  山區(qū)的村民居住分散,王月娥每天早上從山頂爬到山窩,每天接送學生。14個孩子、三個年級,這樣的生活,她一干就是8年。后來,王月娥的學校搬到一座庫島上,往來接送孩子就靠一葉小舟。一遇風雨,一船孩子的安危,讓她的心提到了嗓子眼。

  當年在王英庫區(qū),這樣簡陋的教學點并非個例。但像王月娥這般堅守的“天行者”,再無第二人。1996年開始,王月娥的事跡通過媒體為人知曉。2000年,以她為原型的電視劇《希望的天空》在中央電視臺播出,感動了更多的人。

  2003年,王月娥當選全國人大代表。在當?shù)亟逃块T的關照下,她創(chuàng)辦的庫島希望小學搬進王英鎮(zhèn)中心小學,她和孩子們結(jié)束了風雨飄搖的日子。

  8年來,為讓孩子能有更好的教育環(huán)境,王月娥利用人大代表的身份四方奔走,今天,王英希望小學占地15000平方米、三層教學樓寬敞明亮、水泥操場干凈整潔、校園內(nèi)樹木蔥蘢。王月娥說,政府對希望小學的投入,加上社會各界的支持,建成今天的規(guī)模花了約300萬元。

  “兩免一補”讓孩子不再為學費犯愁

  學校從山上搬到庫島,再搬到鎮(zhèn)上,孩子們上學更為方便。隨著國家對農(nóng)村教育投入的增加,山區(qū)貧苦的家庭不再為孩子們上學發(fā)愁。

  陽新縣是國家貧困縣,王英鎮(zhèn)又是省里特困鎮(zhèn),農(nóng)民生活都特別苦,學;旧喜幌?qū)W生收費。家庭條件好一點的學生就交一點書本費,家庭條件差一點的就不交費。早些年,王月娥的工資,外加自己上山打柴、下湖捕魚撈蝦賣的錢,都貼進了學生的學費中。曾經(jīng)有4年時間,她每年利用假期打工,然后將工錢補貼給學生。

  2001年,國家開始逐步實行農(nóng)村教育“兩免一補”,免除農(nóng)村困難學生的雜費、書本費,逐步補助寄宿生生活費。到2007年,“兩免一補”政策惠及全國農(nóng)村義務教育階段貧困學生。


  尹莎(化名)是王英希望小學六年級的學生,上一、二年級的時候,每學期都會為報名費犯愁。這幾年,上學不用交錢,開學前家里一度沉悶的氣氛早一消而空。

  24歲的周愛香,是新到王英希望小學的一名資教生,也是陽新農(nóng)村走出去的學生;貞浧鹕闲W的時候,每學期還要100多元的報名費,這對當時的農(nóng)村家庭來說,是一筆不小的負擔,F(xiàn)在,農(nóng)村孩子上小學再也不算家庭負擔了。

  讓留守兒童沐浴更多愛的陽光

  當學校硬件、學費等不再成為山區(qū)孩子入學的障礙時,留守兒童又成為農(nóng)村教育的新課題。

  陽新是我省外出務工大縣,每年有20萬人外出打工。王英希望小學副校長張建勛介紹,全校的350多名學生中,70%以上的學生都是留守兒童,生活上缺人照應、行為上缺人管教、學習上缺人輔導。監(jiān)護人大多數(shù)是老年人,年紀較大,文化層次不高,學校教育雖然慢慢在升級,但學生的家庭教育又開始缺失,成為一個普遍的問題。

  留守兒童除學習和安全外,長期與父母天各一方,學生的心理健康、素質(zhì)教育培養(yǎng),都成為擺在鄉(xiāng)村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個新課題。張建勛希望,教育主管部門能針對留守學生群體,采取有效措施,保障鄉(xiāng)村教育質(zhì)量。

  結(jié)束此次走訪,仙島湖的水面在秋陽下泛著粼粼波光,在這片希望的天空下,希望留守兒童能沐浴更多愛的陽光。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portlandfoamroofing.com/zaojiao/570230.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