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wǎng)-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孩子求真是教育的基礎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家庭教育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最近,一個民間教育研究團體發(fā)表了有關小學語文教材的研究報告,他們以目前使用最廣的“人教版”、“蘇教版”和“北師大版”的小學語文教材中涉及母親和母愛的篇章為研究對象,認為存在經典的缺失、兒童視角的缺失、快樂的缺失和事實的缺失等問題。這份研究報告目前已正式出版。

  現(xiàn)行語文教材中的問題,一直深受詬病,從事核查與反思工作的人逐漸增多。中央電視臺科學教育頻道《探索發(fā)現(xiàn)》欄目的編導于愛群去年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說,她發(fā)現(xiàn)小學語文教材里有好些課文存在常識性錯誤,從此開始重視起教材問題。

  在我國,初等和中等教育的大部分教材都由國家組織編寫和發(fā)行,這一領域并不向社會開放。但在有些國家,情況并非如此。來自社會民間的對教材的反思乃至質疑,是社會意識、公共意識的可貴生長,社會民間開始對教材這一公共物品的提供發(fā)表看法,應予以鼓勵。

  這份研究報告的最可貴之處,在于花費了大量的精力對一些課文的事實進行考證。比如,他們對“人教版”教材的課文《愛迪生救媽媽》的真實性進行了求證,得出的結論是這個故事是虛構的。他們的工作表明,現(xiàn)行教材中可能存在用虛構的歷史、虛假的材料去教育孩子的問題。

  教材所反映的重大問題,是一個社會用什么來教育孩子亦即未來的國民。兒童視角的缺失、快樂的缺失,是教育方式問題;是否符合公民社會價值多元化的要求、是否符合現(xiàn)代社會的價值觀念,是教育的價值取向問題。但是,這所有問題都必須建立在真實可信的基礎上。

  教材讓人習得知識,還有一個重大功能,便是啟蒙。用真實來進行思想和價值的啟蒙,還是用虛假或幻覺讓人沉睡在蒙昧之中,看起來宏大到非幾本教材所能承載,其實就蘊含于課本和課文的潤物細無聲中。

  沒有真實可信,教育的其他目標將無從談起,也容易造成思想和價值的混亂,這對孩子、對社會都無益處,反而有害。以不真實為基礎,很容易將教育變成指定觀念和指定意識的灌輸,人容易成為承載指定意識、服務于特定目的的工具,這顯然不應該成為現(xiàn)代國家教育的根本目標。教育應以不損害真實、裁剪真實為基礎,因此哪怕有一點失實之處,都要及時糾正。

  求真的問題,豈止僅存在于教材領域,它是社會問題在教育領域的自然延伸。在今天,說真話之難在各個領域都有體

現(xiàn),指出事實、揭示真相仍有可能遭遇未可預料的風險。保持對虛假的敏感,形成求真的社會氛圍,破除追求真實的種種阻礙,不僅對教育,對任何社會事務領域,都有重要的意義。從教材課文的真實性推而廣之,歷史的真實、社會的真實、情感的真實與思想的真實,都該成為反思的對象。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portlandfoamroofing.com/zaojiao/580727.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