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特別學霸的,孩子大概學習也不錯,但幾乎肯定不會像父母當年那樣“學霸”。
這是一個很核心的數(shù)學概念,叫做“回歸均值”(regression to the mean),也就是說,下一代往往會更接近普通人的平均水平。所謂“物極必反”。
類似的情況很多,比如:
-父母個子特別高的,孩子個子往往也高,但一般沒有父母那么高(不過姚明大概是個例外);
-反之,父母特別矮的,孩子往往也矮,但會比父母高一些;
-特別精彩的電影,其續(xù)集往往差一些;
-很多一曲膾炙人口的歌手,其后的作品往往流于平庸。
這后面的道理其實也很簡單:
假想一對夫婦都是學霸。促成他們學霸的因素很多:除了一些天賦之外,可能還有小時候的飲食,是否生活在高污染的環(huán)境下,是否在合適的時候遇到合適的老師,或者正好接觸到了自己喜歡的專業(yè),等等。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才可能培育出那些震古爍今的“學霸”!
比及到他們的孩子,且不說能否完美繼承父母的聰明基因——就算基因完美繼承,也還有其他那各種各樣的不可復制,可遇不可求的因素,導致孩子往往不太能夠達到父母當年登峰造極的學霸水平……當然,估計也不會太差,畢竟還是很有可能繼承了絕大部分父母的天賦,并且父母很可能也從小就注重培養(yǎng)學霸的潛質。
此外,如果父母中只有一個學霸的話,那就更不用說了。your look and my brain還是my look and yourbrain ---前者可能塑造才藝雙馨的絕代佳人,后者……。
舉一個現(xiàn)實的例子吧。
愛因斯坦,算是500年一出,獨孤求敗,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的學霸。他的成就,大家就算不明,也肯定覺厲。但是他的子女的情況,可能大家就不甚了了了。
愛因斯坦有三個孩子。其中一個幼年夭折;另一個患有精神分裂。這兩個就不細表。健康成長到成年的,是Hans Einstein.他是伯克利大學水利工程學知名教授。從成就來說,已經足夠好了,但是當然比不上他老爸。
Hans Einstein的孩子中,有據可查的是Bernard Einstein (Bernhard Caesar Einstein).他大學就讀伯克利,成績平平。后來參軍。再后來成為了一名工程師。
愛因斯坦家譜見Einstein family
縱觀愛因斯坦家族這三代人,就是一個典型的回歸均值的過程。
“回歸均值”對我們的學習和生活有啥指導意義呢?
如果你是學霸父母的孩子,父母如果失望你沒有當年他們的學霸雄風的話,你可以拿出regression to the mean來回應。
如果你是學霸,請不要用同樣的標準要求你的孩子。
如果你的孩子某次考試成績格外好,但之后的成績“退步”了。請注意,這不一定是因為他的松懈,而是“回歸均值”在起作用。這點特別值得重復一下:有些家長發(fā)現(xiàn)孩子一夸獎,成績就下降;一批評,成績就上升。由此得出“打罵成才”的謬論。其實具備基本的統(tǒng)計學常識就能想到:父母往往是在孩子取得好成績時候夸獎,取得差成績時候責罵。即使夸獎和責罵都沒有起到作用,也會出現(xiàn)好成績、壞成績后的回歸均值的現(xiàn)象。(話說這種智商的家長,也真是醉了。)各位以后成為家長(或者管理員工時候)切記切記。
如果父母很漂亮,孩子長相一般,不要猜測是父母整過容。
如果某人的一部小說、歌曲、電影你特別喜歡,但之后他的作品你沒那么喜歡了,不一定是“他變了”。
看到別人家升官發(fā)財,不用眼紅,只要保證咱家香火不斷,終有他們回歸均值,咱家祖墳冒青煙這樣的小概率事件發(fā)生。
等等。
有一些基本的數(shù)學和統(tǒng)計學知識是多么重要呵!這世界突然豁然開朗,不需要什么特別的理論,僅僅用數(shù)學就可以被理解了。
右腦記憶論壇 | 快速記憶法 | 記憶力培訓 | 速讀培訓 | 速讀軟件
Copyright(C) 2006-2014 逍遙右腦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