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jié)《力》 隨堂練習(xí)班別_________ 座號________ 姓名_________ 1、力看不見,但我們可以通過力的___________________感受它。2、力的作用效果有兩類:一是力還可以使物體發(fā)生____________;二是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例如力可以使運動的物體__________,力可以使靜止的物體__________,力可以使物體的速度 、________發(fā)生改變。3、圖4-1所示各項運動中,屬于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的有________________,屬于力可以改變物體形狀的有________________。 圖4-14、力的單位是___________,用符號_________表示。5、影響力的作用效果有三個因素,分別是力的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這三個因素叫做“力的三要素”。6、如圖4-2所示,兩父子推門,門不動。父親推門比兒子推門用力要________,這表明力的作用效果跟_______________有關(guān).7、圖4-3是有關(guān)力學(xué)的兩個演示實驗:A用手壓彈簧,B用手拉彈簧,從這兩個實驗的結(jié)果看,可以得出的結(jié)論有:(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圖4-2 圖4-38、力的示意圖:物理學(xué)中常用一根________________表示力,線段的末端畫一個箭頭表示力的_________,起點或終點表示力的_____________,在同一圖中,力越大,線段的長度越___________。9、作圖:(1)在圖4-4A中用力水平向左拉物體;圖4-4B中用力向右推物體,在圖中作出這些力的示意圖。(2)圖4-5中,手用50N的力提起水桶,在圖中作出手對水桶的提力示意圖. 圖4-4 圖4-5 圖4-6 (3)圖4-6是小麗用100N的力向右推小車,在圖中作出這個力的示意圖.10、當(dāng)物體間發(fā)生力的作用時,一定有施力物體和受力物體,例如推土機推土,施力物體是_______,受力物體是_______。用手提水桶,施力物體是______,受力物體是______,但手也感到痛,說明水桶對手也有力的作用。所以:物體間力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的。11、甲、乙兩個滑板運動愛好者,面對面地站在滑板上,情景如圖4-7所示,這時如果甲用力推一下乙,其結(jié)果應(yīng)是( ) A、甲仍靜止,乙被推開 B、乙受到甲的推力作用,甲不受到推力的作用C、乙受到的推力大于甲受到的推力 D、甲、乙將同時相對離開12、用磁鐵吸引大頭針時,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A.大頭針也吸引磁鐵,因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B.大頭針不吸引磁鐵,因為它不是磁鐵C.當(dāng)大頭針和磁鐵接觸在一起時,大頭針才吸引磁鐵 D.大頭針是否吸引磁鐵無法判定13、關(guān)于力的概念,下列說法錯誤的是A.力是物體對物體的作用,離開物體就沒有力B.一個受力物體同時也一定是施力物體C.馬向前拉車,同時車用同樣大小的力向后拉馬D.從空中降落的雨滴不受力的作用14、下列現(xiàn)象中,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沒有改變的是 ( ) A.發(fā)動汽車使它從靜止變?yōu)檫\動 B.汽車勻速向右轉(zhuǎn)彎 C.石塊在空中越落越快 D.降落傘從空中勻速下降 15、如圖4-8所示,將一臺電風(fēng)扇放在小車上,當(dāng)電風(fēng)扇工作時,空氣會由靜止流動起來,這說明力能__________________;同時小車將向__________運動,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類似的裝置可應(yīng)用在某些交通工具上,試舉一例____________,這類交通工具在月球上是無法工作的,這是因為___________。
13、如圖4-9所示是運動員在撐桿跳時的情景,在這個情景中包含一些物理道理,如: (1)撐桿受到力的作用而彎曲,說明力的作用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運動員對桿施力的同時被桿拉起,說明力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圖4-10是體育運動中一項比賽,當(dāng)運動員用力向后劃漿時,船會向前行駛,由此可以得出兩個結(jié)論:(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右腦記憶論壇 | 快速記憶法 | 記憶力培訓(xùn) | 速讀培訓(xùn) | 速讀軟件 | 右腦培訓(xùn) | 站內(nèi)搜索 | 網(wǎng)站地圖
Copyright(C) 2006-2014 逍遙右腦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