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山西中考文科綜合歷史部分試題第I卷選擇題(共30分)一、選擇題(在每小題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最符合題意。請選出并在答題卡上將該選項涂黑。本大題有15個小題,每小題2分,共30分)1. 中秋節(jié)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節(jié)日,蘊含著“凝聚血緣、合家團圓”的寓意,是中華民族自我認同的一個文化符號。與這一寓意關系最為密切的是A.禪讓制 B.分封制 C.郡縣制 D.科舉制【答案】B 2. 中國的漢字構型獨特,字形豐富,數量龐大,為富于個性化的書法藝術創(chuàng)造了條件。根據下面圖片提示的相關信息,書法成為一門藝術的原因有 ①漢字的演變與成熟②歷代統治者的推崇③造紙術的發(fā)明④人們對書法美的不懈追求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答案】B 3. 據《明太祖實錄》記載:明洪武十三年(1381年)全國總人口為59873305人,而山西人口已達到4103450人。明朝為了鞏固新政權和發(fā)展 經濟,便大量從山西往外地遷民。明政府在移民同時,給予外遷之人相關政策上的優(yōu)惠和照顧,這無疑讓外遷的山西人更快地投人到當地的農業(yè)生產中,與當地人共同創(chuàng)業(yè),使明朝的社會經濟迅速發(fā)展。從這段話中不能提取到的信息是 A.山西人口在明朝增加的原因 B.明朝政府從山西移民的原因 C.政府的優(yōu)惠政策調動移民積極性D.山西移民對遷入地經濟作出貢獻【答案】A 4. 下列選項與“古代對外友好交往”這一主題不符的是 A.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絲綢之路 B.鑒真——東渡日本,傳播大唐文化 C.鄭和——七下西洋,促進亞非交流D.鄭成功——收復臺灣,抗擊外來侵略【答案】D 5. 為下表中的歷史人物找到準確的對應項,空白處應填寫的是 A.虎門銷煙 B.洋務運動 C.武昌起義 D.北伐戰(zhàn)爭【答案】B 6. 1862年6月26 日,《上海新報》登載了一則某商行售賣“外國雜貨”的廣告:“新到什錦餅干、酸果、洋醋、呂宋煙、白蘭地、小面鏡仔、東洋竹籃仔等”。這一現象說明了 A.自然經濟的迅速瓦解 B.社會階級分化的加劇 C.物質生活時尚的變化D.國人辦報事業(yè)的發(fā)展【答案】C 7. 山西現有紅色遺址600多處,見證了革命戰(zhàn)爭年代不同時期發(fā)生在我省的重大歷史事件。右圖是小明同學利用暑假去參觀太原解放紀念館時拍攝的照片及批注說明。據此判斷,與太原解放的背景直接相關的事件是 A.百團大戰(zhàn),主動出擊 B.挺進大別山,戰(zhàn)略進攻 C.渡江戰(zhàn)役,解放南京 D.抗美援朝,保家衛(wèi)國【答案】C 8. 1984年剛上任青島電冰箱廠廠長的張瑞敏說:“歡迎我的是53份請假報告,上班八點鐘來,九點鐘走人,十點鐘時,隨便往大院里扔一個手榴彈也炸不死人!背霈F這一情景的原因是①計劃經濟體制下,企業(yè)職工缺乏積極性②多種所有制形式并存,職工下海經商③分配中平均主義現象嚴重④企業(yè)吃國家的“大鍋飯”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答案】D 9. 小麗同學查閱建國以來我國軍隊建設的相關資料后,制作了下面的大事年表。據此,她對軍隊建設所起的作用得出了如下結論,其中理解有誤的是 A.極大地提高了中國國防總體實力和防衛(wèi)作戰(zhàn)的能力 B.為保衛(wèi)祖國領土完整和維護國家統一鑄起鋼鐵長城 C.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了堅強有力的安全保證D.具有現代科技知識的軍事指揮人才隊伍正逐漸形成【答案】D 10. 它是城邦公民內部的民主,只有成年男性公民才真正享受權利,而婦孺、外邦人、奴隸被排除在外。它既是偉大文明的催化劑,又是社會不公的暴力機器!蔽闹械摹八敝傅氖 A.雅典的民主政治 B.拜占庭的《查士丁尼法典》C.斯巴達的貴族政治 D.巴比倫的《漢謨拉比法典》【答案】A 11.對比同類歷史事件是歷史學習的重要方法之一。下列關于文藝復興和新文化運動相同點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都反對封建制度的黑暗 B.都主張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政體 C.都促進了資本主義發(fā)展 D.都是資產階級性質的思想解放運動【答案】B 12.閱讀下面《工業(yè)革命動力演進示意圖》,從中可以得出蒸汽機的作用是 ①用機械力取代了自然力,把人類帶入“蒸汽時代”②標志著工業(yè)革命的完成③為汽船、火車的發(fā)明提供了動力,促進了交通運輸業(yè)的革新④確立起西方先進,東方落后的格局⑤出現了機器化大生產,提高了生產效率A.①②③④ B.③④⑤ C.①③⑤ D.①②④⑤【答案】C 13. 近現代以來,美日關系經歷了曲折復雜的變化過程。對下面兩幅圖片所反映的美日關系,解讀正確的是 A.日本遭受美國侵略后,學習西方進行改革 B.日本為打破華盛頓體系,偷襲美國珍珠港 C.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日本在美國的扶植下迅速崛起D.第二次工業(yè)革命后,美國加緊對日本進行技術輸出【答案】A 14. 1941年6月22日,英國首相丘吉爾發(fā)表演說:“在過去25年中,沒有一個人像我這樣始終—貫的反對共產主義。我并不想收回我說過的話。但是,這一切,在正在我們眼前展現的情景對照下,都已經黯然失色了……我們將要對俄國和俄國人民給予力所能及的一切支持!鼻鸺獱査f的“眼前展現的情景”是 A.蘇德戰(zhàn)爭爆發(fā) B.決戰(zhàn)斯大林格勒C.諾曼底登陸 D.蘇聯紅軍進攻柏林【答案】A 15. 歷史研究性學習小組召開主題研討會,下面是四名同學的發(fā)言。從他們的發(fā)言中判斷其研究的主題是①罪惡的黑奴貿易造成非洲傳統文明的衰落,經濟社會倒退②非洲版圖上各國疆界以直線居多,是殖民主義留下的烙印③二戰(zhàn)后印巴分治遺留下的克什米爾問題,成為印巴沖突不斷的歷史根源④巴拿馬運河戰(zhàn)略地位重要,但運河主權直到1999年才被巴拿馬政府收回 A.國家獨立與統一 B.殖民主義的惡果C.領土主權與疆域 D.地區(qū)沖突的加劇【答案】B
第Ⅱ卷非選擇題(共45分)二、簡答題(本大題含共10分)16.運用歷史學習的基本技能,完成下列各題。(1)下列地圖中近現代的兩次開放,分別對中國社會經濟產生了什么影響?(2分) 答:圖一:鴉片戰(zhàn) 爭后,隨著通商口岸的開放,中國被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在西方工業(yè)文明的沖擊下,中國傳統的自然經濟開始瓦解。圖二: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國實行對外開放,隨著經濟特區(qū)的設立,引進資金、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推動了經濟體制改革,加快了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國主動融入世界市場,順應經濟全球化趨勢,促進經濟高速發(fā)展。
(圖一、圖二分別答出上述任意一點得1分,共2分)(2)根據下面年代尺上的信息,分別寫出與“創(chuàng)建軍隊”和“轉折會議”相對應歷史事件的名稱,并歸納中國革命和建設道路歷程的共同特點。(3分) 答:創(chuàng)建軍隊:南昌起義;或秋收起義(1分)轉折會議: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1分)共同特點:從具體國情出發(fā),把馬列主義的先進理論和中國革命或建設的實踐相結合,探索出一條正確的有中國特色的道路。(意思相近即可得1分)(3)從下面關鍵詞中任選一個,簡述它與年代尺上相關歷史事件的聯系。(2分) 答:示例: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為五四運動奠定了思想基礎;南昌起義(或秋收起義)效仿俄國十月革命進行中心城市武裝暴動;中國的工業(yè)化建設效仿蘇聯兩個五年計劃,集中力量發(fā)展重工業(yè),1957年第一個五年計劃超額完成;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 線。(事件匹 配得1分,表述正確得1分,共2分)(4)歷史事件包含原因、現象、影響等諸多基本要素。閱讀下表中的歷史敘述,判斷其分別屬于哪種要素。(3分) 【解析】 (1)本題考查識圖以及中國近現代兩次開放的對比。 (2)本題考查基本的歷史史實。 (3)本題考查對歷史知識的運用與解釋,要注意結合題目作答。 (4)本題考查學生靈活解釋歷史的能力,是一種反向考查,同學們要注意。 三、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含兩小題,每小題10分,共20分)17.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建立法治社會是人類孜孜以求的目標之一。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10分)材料一“法不阿貴……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韓非子》材料二1804年,《拿破侖法典》頒布實施,它明確規(guī)定成年法國人都平等地享有民事權利,體現了在法律上公民平等的原則;嚴格規(guī)定了私有財產的合法性,在任何情況下都不受侵犯;否定了封建特權,確立了資產階級的自由和平等原則。在拿破侖帝國時期,曾經強迫在法國占領下的歐洲一些國家和地區(qū)實行此法典。材料三1861年3月,沙皇亞歷山大二世簽署了農奴 制改革的法令。法令規(guī)定:農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許買賣或干涉他們的生活;農奴在獲得“解放”時,可以得到一塊份地,但必須出錢贖買這塊份地。1862年,林肯政府頒布《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隸宣言》,扭轉了戰(zhàn)局,加速了北方軍事勝利的進程。——材料二、三摘編自義務教育階段歷史教科書 (1)材料一中韓非子的思想主張對后世產生了怎樣的影響?(2分)答:韓非子的思想主張被秦始皇采納,成為秦朝治理國家的指導思想;適應了建立統一的中央集權政治體制的需要,與儒家思想互為表里,成為中國古代社會統治思想的理論基礎;法家思想中的變革精神成為歷代進步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圖治的理論武器;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基本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等。(答出任意一點得1分,共2分。)(2)材料二中《拿破侖法典》體現了怎樣的立法原則?法典在歐洲的推行起到了什么作用?(2分)答:原則:公民平等;或私有財產不可侵犯;或自由和平等。(1分)作用:打擊了歐洲封建勢力,推動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fā)展。(1分)(3)根據材料三,分析19世紀60年代美、俄兩國頒布的法律是如何促進資本主義發(fā)展的。(2分)答:美國:政府通過頒布法律,廢除了奴隸制,保障了人民獲得土地的權利,使北方政府在戰(zhàn)爭中取勝,維護了國家統一,掃清了資本主義發(fā)展的障礙,為資本主義的迅速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條件。(1分)俄國:通過頒布法律,廢除了農奴制, 為資本主義發(fā)展提供了必要的自由勞動力、資金和國內市場,掃清了資本主義發(fā)展的障礙,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fā)展。(1分)(4)根據材料四給出的示例,在空白處撰寫簡要說明。(2分)(答案見材料四表格內)(5)綜上所述,并結合身邊的事例,談談你對“法治”的理解。(2分)答:政府要做到依法治國,才能實現國家長治久安,彰顯法律公平、正義,如反腐倡廉,加大監(jiān)督檢察的力度等;公民要樹立法律意識,維護社會秩序,如自覺遵守交通法規(guī)、《環(huán)境保護法》等;運用《未成年人保護法》、《義務教育法》等法律,維護自身權利等。(答出符合題意的任意一個事例1分,理解說明1分,共2分。)18. 經濟格局的變化深刻影響著政治格局的走向。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10分)材料一中國經濟重心由北向南轉移是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東漢末年到東晉初期,唐代中葉到五代十國,北宋末年到南宋初期,北方民眾多次大規(guī)模地向南遷徙,既給南方帶來一定的人口壓力,也為南方社會經濟的開發(fā)與進步創(chuàng)造了條件和機遇。南宋時期,經濟重心的南移已告完成。——摘自義務教育階段歷史教科書材料二自公元1500年,世界進入全球化時代,貿易中心逐漸從地中海轉移到大西洋地區(qū)以來,歐洲國家就利用它們在工業(yè)技術、經濟與政治制度上的優(yōu)勢,孜孜不倦地探求在這個全新時代尋求霸權的道路。1850年英國占世界貿易總額的21%,其出口商品中工業(yè)消費品和工業(yè)生產資料占85%以上,從 而占據了世界經濟的中心地位。——朱步沖《西方大國崛起的條件:海權,工業(yè),殖民》材料三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打破了舊有的世界經濟體系,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沖擊了歐洲的世界中心地位,使原有的 世界經濟格局發(fā)生了深刻的變化。美國以強大的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為后盾,戰(zhàn)后確立了在資本主義世界的 霸主地位,對國際政治擁有巨大影響力。材料四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美蘇冷戰(zhàn)終結,世界局勢發(fā)生了重大改變,正曲折地朝著多極化方向發(fā)展。與此同時,經濟領域的全球化速度大大加快,出現了嶄新的局面。——材料三、四均摘自高中歷史教科書(1)材料一中,中國經濟重心的南移經歷了幾個階段?指出其南移的原因。(2分)答:三個階段(1分)原因:北方人口南遷,帶去先進的技術和勞動力。(1分)(2)材料二中“世界進入全球化時代”的標志性事件是什么?結合史實說明英國是如何“占據了世界經濟的中心地位”的。(3分)答:新航路的開辟或地理大發(fā)現。(1分)通過資產階級革命,英國確立了君主立憲制的民主政體,為經濟發(fā)展提供了政治前提;通過殖民擴張,成為最大的殖民帝國,擁有最廣闊的海外市場;率先完成了工業(yè)革命,成為“世界工廠”等。(答出上述任意一點得1分,共2分。)(3)根據材料三,簡述二戰(zhàn)后美國“對國際政治擁有巨大影響力”的表現。(3分)答:二戰(zhàn)后,美國確立了在資本主義世界的霸主地位;是聯合國的創(chuàng)始國和安理會的常任理事國之一,在國際事務中影響舉足輕重;提出杜魯門主義,推行遏制共產主義的“冷戰(zhàn)”政策;第三次科技革命居于領先地位,占據全球廣闊市場;推行馬歇爾計劃,援助西歐,并扶植日本,壯大了資本主義陣營;建立了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金融體系;北約的成立,加強了美國對西歐的控制;擁有核武器等先進裝備,在世界許多地區(qū)駐軍等。(答出符合上述意思的任意一點得1分,共3分。)(4)綜上所述,歸納推動經濟、政治格局發(fā)生變化的共同因素。(2分)答:因素:戰(zhàn)爭的影響;科技的推動;大國實力的消長;國家利益的驅動;地區(qū)局勢的變化等。(答出符合上述意思的任意一點得1分,共2分。)四、探究題(本大題共15分)19. “和諧”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的精髓,構建和諧社會是人類共同的發(fā)展愿景。某班同學以“和諧之光”為主題設計了一期板報,并提出了如下問題,請你和他們一起完成。任務一【搜集名言——汲取思想智慧】(2分)(1)閱讀同學們搜集的中國古代思想家的名言,請你任選其中兩位,分別概括他們的思想主張。A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B “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C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D “兼相愛,交相利”——墨子答:老子:主張順應自然,無為而治;孔子:要有愛心和同情心,要求統治者愛惜民力,體察民意;自己不希望的事情,也不要強迫別人接受;墨子:主張互愛互利,反對不義的兼并戰(zhàn)爭;孟子:主張為政以德,以民為本。(分別答出上述任意一點得1分,共2分。)任務二【賞析名畫——見證民族團結】(3分)(2)下面名畫分別反映出中央政府在處理與x藏地區(qū)民族關系時采取了什么方式?x藏正式納入中 國版圖的標志性事件是什么? 答:和親(1分)冊封(1分)元朝設置宣政院(1分) 任務三【對比事件——感悟②】(2分)(3)完成下表中①處內容的填寫。通過比較后,請你為本欄目提煉一個恰當的主題詞。(填寫在②處) ②合則兩利;民族大義 ;責任擔當;國共關系等。(答出符合上述意思的任意一點得1分)任務四【解讀史實——體驗和而不同】 (4分)(4)“求大同,存小異”對和平發(fā)展意義重大,請從下列史實中任選兩個加以說明。 答示例1:萬隆會議:針對會前帝國主義國家破壞會議的陰謀和各國間的矛盾、分歧,周恩來總理指出,亞非國家不應陷入關于社會制度與意識形態(tài)的爭論,而應本著“求同存異”的方針團結起來,積極維護和促進民族獨立和世界和平!扒笸娈悺狈结樀奶岢,促進了會議圓滿成功,也促進了中國同亞非各國的團結與合作。示例2:《聯合國家宣言》:蘇德戰(zhàn)爭和太平洋戰(zhàn)爭的爆發(fā),使二戰(zhàn)的戰(zhàn)火不斷擴大,法西斯國家的大肆侵略,激起世界人民的廣泛憤怒。面對共同的敵人,26個國家召開了華盛頓會議,簽署了《聯合國家宣言》,超越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tài)的不同,形成反法西斯同盟,成為反法西斯戰(zhàn)爭勝利的根本保證。示例3:歐 洲聯盟:二戰(zhàn)后,西歐國家為振興經濟,并在美蘇兩級對抗中維護自己的國際地位,摒棄前嫌走向了聯合之路,成立了歐共體。此后,組織規(guī)模逐漸擴大,逐步向政治、經濟一體化目標邁進。到1993年,歐洲聯盟成立,成為世界最大的經濟體,推動世界格局向多極化趨勢發(fā)展。(任選兩例作答,答出具體史實得1分,說明作用得1分,共4分。)任務五【聯系現實——構建和諧社會】(4分)(5)右邊是同學圍繞“科技與生活”開展問卷調查后,整理出的百姓關注的生活現象,這些現象說明了什么?(2分) 答:積極:科技給人們的生活帶來方便、快捷;科技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提高了生活質量;科技改變了社會經濟結構;科技推動 經濟發(fā)展轉型等。消極:科技也帶來了環(huán)境污染,交通堵塞,能源短缺等問題(積極、消極各答出任意一點得1分,共2分。)(6)完成板報任務后,談談“構建和諧社會”的重要性。(2分)答:構建和諧的人際關系是良好社會秩序的重要內容;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目標;和諧的國際關系是和平與發(fā)展的前提;民族團結是鞏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重要保障;國共兩黨團結合作有利于維護全民族共同利益等。(答出任意一點得1分,共2分。)
右腦記憶論壇 | 快速記憶法 | 記憶力培訓 | 速讀培訓 | 速讀軟件 | 右腦培訓 | 站內搜索 | 網站地圖
Copyright(C) 逍遙右腦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