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遙右腦記憶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超右腦
|
催眠術
|
潛能開發(fā)
|
影像閱讀
|
右腦開發(fā)訓練
|
網站地圖
記憶方法
右腦開發(fā)
快速閱讀
思維導圖
學習方法
學習計劃
作文大全
早期教育
勵志名言
右腦記憶
記憶法
|
記憶宮殿
|
記憶力訓練
記憶術
|
最強大腦
|
右腦記憶法
學習方法
高中學習方法
|
高考
|
小學資源
|
單詞記憶
初中學習方法
|
中考
|
教案設計
|
試題中心
潛能成功
吸引力法則
|
成功學
|
九型人格
注意力訓練
|
潛意識
|
思維模式
初中學習方法
初中語文
初中英語
初中數學
初中物理
初中化學
初中生物
初中政治
初中歷史
初中地理
中考學習網
初一學習方法
初一語文
初一數學
初一英語
初一生物
初一政治
初一歷史
初一地理
初二物理
初一學習
初中教案
初二學習方法
初二語文
初二數學
初二英語
初二生物
初二政治
初二歷史
初二地理
初三物理
初二學習
初中試題
初三學習方法
初三語文
初三數學
初三英語
初三生物
初三政治
初三歷史
初三地理
初三化學
初三學習
初中作文
逍遙右腦記憶
>
試題中心
>
歷史
>
七年級
>
七年級歷史上冊第三單元達標題(有答案)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七年級
來源:
高中學習網
M
寧陽實驗中學11-12學年七年級歷史上冊第三單元達標題
第十課秦王掃六合
A卷
一、選擇題
1.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tǒng)一的中央集權制封建朝代是 (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秦朝
2.“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云,諸侯盡西來!崩畎椎脑姼桧灹饲厥蓟誓姆矫娴墓Γ )
A.統(tǒng)一文字 B.統(tǒng)一中國 C.修筑長城 D.設置郡縣 3.針對秦建立時“言語異聲,文字異形”的狀況,秦始皇下令實行的政策是 ( )
A.統(tǒng)一文字 B.統(tǒng)一度量衡 C.統(tǒng)一貨幣 D.焚書坑儒
二閱讀下列,回答問題。
“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云,諸侯盡西來。”
--------李白
⑴秦王指的是誰?
⑵“掃六合”是什么意思?何時完成?有什么意義?
A卷答案
一.1 D 2 B 3 A
二 ⑴贏政 ⑵滅六國,完成統(tǒng)一。前221年。結束了長期的分裂割據局面,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是歷史上的巨大進步。
第十課秦王掃六合
B卷
一、選一選
1.秦始皇確立中央機構中,負責監(jiān)察百官的是( )
A.丞相 B.御史大夫 C.太尉 D.郡守
2.為了加強對地方的控制,秦朝實行了( )
A.分封制B.縣制C.郡縣制D.頒布“推恩令”3.秦始皇統(tǒng)一文字后,全國流行的標準文字是( )
A.大篆 B.隸書 C.小篆 D.古文
二。閱讀,回答問題。
“秦滅六國,而始皇帝使蒙恬將十萬之眾擊胡,悉收河南地!
——《史記.匈奴列傳》
⑴材料中的:“胡”指的 是我國哪一個少數民族?
⑵面對胡的進攻,秦始皇后來又采取了什么政策和行動?
B卷答案
一、1.B 2. C 3. C
二、1.匈奴
2.他派蒙恬反擊匈奴,奪回河套地區(qū),后修筑了萬里長城。
C卷
一、選擇
1.下列有關秦朝的敘述,錯誤的一項是,
A秦朝的建立者是贏政 B從公元前260到公元前221年,贏政陸續(xù)滅掉六國C秦朝定都咸陽D秦的統(tǒng)一對歷史起了促進作用。
2.下列有關秦朝歷史的評述,哪一項不正確的 。
A秦朝是我國歷史第一個統(tǒng)一的中央集權的多民族封建國家
B秦朝在地方 上推行郡縣制度
C秦朝開始使用的圓形方孔錢成為歷代鑄幣制造樣式
D開鑿的靈渠第一次溝通了長江和珠江流域
3、“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這一事件 發(fā)生在
A公元前841年 B公元前475年
C公元前221年 D公元前209年
二、材料題
“秦時的長城,是把原來戰(zhàn)國時秦、趙、燕三國北方的長城連接起來,向東西延伸,全長一萬多里。萬里長城是一項偉大的工程,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血汗和智慧的結晶!
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1)“秦時的長城”起止點分別是什么地方?
(2)當時的皇帝是誰?
(3)在他的作為中,你認為最不可取的是什么?
(4)你認為當時有必要修長城嗎?長城修好之后起到什么作用?
C卷答案
一、1.B 2.D 3.C
二、(1)東起遼東,西到臨洮。(2)秦始皇。
(3)焚書坑儒。
(4)有必要。它起到了保護中原經濟、文化發(fā)展、抵御匈奴的進攻的作用。
第十一課伐無道,誅暴秦
A卷
一.選擇題
1.公元前209年夏,振臂高呼“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guī)模農民起義的是( )
A.陳勝 B.吳廣 C.劉邦 D.項羽
2.秦末農民戰(zhàn)爭中,對推翻秦朝統(tǒng)治起決定性作用的戰(zhàn)役( )
A.長平之戰(zhàn) B.巨鹿之戰(zhàn) C.城濮之戰(zhàn) D.馬陵之戰(zhàn)
3.秦朝滅亡的時間是
A公元前209年B公元前207年C公元前206年D公元前202年
二.論從史出
4.公元前209年,有900多貧苦農民,被征發(fā)到漁陽戍守邊境。他們走到蘄縣時,遇上大雨,道路被沖毀,不能按期到達。按照秦法,誤期都要處死。他們中的兩個小隊長,殺死了兩個押送軍官,大家舉 行起義。
閱讀上面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1)這次起義中提出了什么口號?
(2)兩位小隊長是誰?
(3)如果他們沒有遇到大雨,起義還會爆發(fā)嗎?
(4)這一次起義有什么意義?
A卷答案
一、1.A 2.B 3.B
二、(1)“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2)陳勝、吳廣。
(3)會。
(4)中國歷史第一次大規(guī)模的農民起義,沉重打擊了地主階級,他們的革命首創(chuàng)精神,永遠閃耀光輝。
第十一課伐無道,誅暴秦
B卷
一.選擇題
1.秦朝的暴政表現在( )
①每年役使三四百萬人去興修豪華的宮殿、陵墓和長城 ②每年有幾十萬人攻打匈奴和戍邊 ③制炮烙之刑懲罰犯法的人 ④實行族誅 ⑤實行連坐
A.①②B.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②④⑤
2.秦朝的暴政對社會造成的最根本的影響是( )
A.階級矛盾尖銳B.政局動蕩不安
C.人民生活痛苦D.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
3.劉邦和項羽爭奪帝位的戰(zhàn)爭,歷史上稱為( )
A.巨鹿之戰(zhàn)B.長平之戰(zhàn)C.楚漢戰(zhàn)爭D.馬陵之戰(zhàn)
二.材料題
在秦朝流傳著一首民謠:“生男慎勿舉(舉:養(yǎng)育),生女哺用?(?:糊狀食物)。不見長城下,尸骸相支柱!边@首民謠主要是說當時的人們不希望生男孩,只希望生女孩。
根據民謠回答:
(1)為什么當時的人們只希望養(yǎng)育女孩?
(2)如果你生在秦朝,你愿意去興修長城嗎?為什么?
B卷答案
一.1.D 2.D 3.C
二.(1)男子大部分被征發(fā),修長城,很多人被累死。
(2)提示:主要看長城起到的作用。
C卷
一.選擇題
1.楚漢戰(zhàn)爭中,劉邦打敗項羽最主要的原因是( )
A.善于用人B.戰(zhàn)爭開始時,劉邦實力占了絕對優(yōu)勢
C.運氣好D.贏得民心
2.陳勝自立為王,建立政權的地點在
A.陳B.咸陽C.巨鹿D.長平
3.下列內容不屬于秦末農民戰(zhàn)爭爆發(fā)原因的是
A.繁重的賦稅B.土地兼并嚴重
C.徭役、兵役沉重D.刑法殘酷
二.認真觀察閱讀下圖,討論回答下列問題。
(1)圖中的漁陽、巨鹿、咸陽、陳、大澤鄉(xiāng),各發(fā)生了什么事件?
(2)圖中的箭頭標志的意思內容是什么?
(3)這次起義在中國歷史有何意義?
C卷答案
一.1.B 2.A 3.D
二.(1)圖中漁陽是900多窮苦農民,被征發(fā)戍守長城的地點;巨鹿是公元前207年項羽以少勝多,大敗秦軍主力的地點;咸陽是秦的都城;陳是陳勝稱王建政權的地方;大澤鄉(xiāng)是陳勝、吳廣領導農民起義的地方。
(2)圖中箭頭一是陳勝在陳建立政權,派主力向咸陽進軍,直到咸陽附近,而被秦鎮(zhèn)壓;一是項羽、劉邦向咸陽進攻的路線,秦朝統(tǒng)治者向劉邦投降,秦滅亡。
(3)陳勝、吳廣起義是中國歷史第一次大規(guī)模的農民起義。他們的革命首創(chuàng)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萬勞動人民起來反抗殘暴的統(tǒng)治
第12課大一統(tǒng)的漢朝達標測試題
A卷
一.選擇題
1.皇帝的馬車都配不上毛色一樣的四匹馬是在( )
A.西漢初年B.文帝時期
C.景帝時期D.武帝時期
2.建議漢武帝允許諸王分封地給子弟,建立小侯國的是( )
A.董仲舒B.主父偃
C.張湯D.李斯
3.在位二十多年,沒有什么增加宮室、園林的皇帝是( )
A.漢高祖B.漢武帝
C.漢文帝D.漢景帝
二.讀下面材料可知當年董仲舒晚年辭官在家著書,朝廷仍不斷遣使者向他請教。在董仲舒死后,一次武帝經過他的墓地,特意下馬,后稱“下馬陵”。思考、討論回答以下問題:
(1)談談漢武帝為什么要這樣做?
(2)從這兩件事你對漢武帝有何看法?它對現代有何啟示?
A卷答案
一、1.A 2.B 3.C
二、(1)漢武帝雄才大略,善于用人。這兩件事都反映了漢武帝對董仲舒的器重。到董的墓地下馬,更說明武帝對董仲舒的懷念與敬仰。
(2)兩件事反映了漢武帝對人才的珍惜與尊重。武帝即位后,就下詔令各郡縣推薦人才,并親自命題考察。董仲舒等一批人才就是這樣發(fā)現的。出身貧寒的主父偃也得到了破格提拔,甚至一年競將他升官四次。出身奴仆的衛(wèi)青,做了大將軍,都說明漢武帝的英明。
像漢武帝這樣尊敬人才、愛惜人才的觀念,在今應當效發(fā)。培養(yǎng)人才、廣招人才雖然已成為一種風尚,但在使用人才上還有不少問題。如:不重視人才、重庸才、重阿庚奉迎之“才”的人也大有人才。要與古人比相差太大了。
第12課大一統(tǒng)的漢朝達標測試題
B卷
一、選擇題
1.漢武帝時期,要到全國的最高學府接受儒家教育,必須到( )
A.洛陽B.咸陽C.開封D.長安
2.文景之治是指( )
A.西漢初年的清明政治統(tǒng)治局面B.文帝景帝時期的社會安定局面
C.西漢文帝景帝時期的清明統(tǒng)治D.文帝景帝時期的社會經濟發(fā)展
3.漢武帝的“罷黜百家”是指( )
A.法家和墨家B.除儒家以外的諸子百家
C.諸子百家D.道家和兵家
二.下圖是“漢代講學圖”,讀圖討論回答以下問題。
(1)漢武帝時推行的何種教育?怎樣推行的?
(2)這種教育對后世有何影響?應當以怎樣態(tài)度來對待它?
B卷答案
一、1.D 2.C 3.B
二、(1)漢武帝時主要推行儒學教育。在接受董仲舒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把儒家學說作為封建正統(tǒng)思想。在長安興辦太學,以儒家的“五經”作為主要教材。
(2)由于儒家思想在根本上適應、反映并體現了中國古代在社會結構、家與國之間特殊基礎上形成的倫理道德和政治,注重經世致用,為當時社會的政治和經濟服務。所以,使其沿襲了2000余年。
對于儒家文化和儒家思想,應當采取繼承其精華,弘揚其優(yōu)良部分,剔除糟粕,批判和否定其消極因素 。如儒家思想提倡的尊老、教賢、尊師等等,則是我們今天應大力提倡的。
第12課大一統(tǒng)的漢朝達標測試題
C卷
一.選擇題
1.下列幾位皇帝在位的順序是( )
①漢高祖 ②漢武帝 ③漢文帝 ④漢景帝
A.①③④②B.①④③②C.①②③④D.④③②①
2.“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最突出的積極作用應是( )
A.促進了西漢時期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
B.確立了儒家學說作封建正統(tǒng)思想的地位
C.鞏固了秦漢時期大一統(tǒng)局面
D.限制了其他多種思想的傳播和發(fā)展
3.下列關于漢武帝的敘述正確的是( )
①他是西漢的開國皇帝 ②在他統(tǒng)治時期,西漢王朝實現了大一統(tǒng),進入鼎盛時期 ③重視“以德化民” ④允許諸王將封地分給子弟,建小諸國
A.①②B.③④
C.②④D.①③
二、論從史出
“到這個時期,國家的糧倉豐滿,新谷子壓著陳谷子,一直堆到倉外;府庫里的大量銅錢,多年不用,穿錢的繩子爛了。散錢多得無法計算!
閱讀下面材料,回答問題。
(1)這段話反映的是什么時期的情況?
(2)歷史上稱這一時期為什么?
(3)你認為出現這一治世局面 的原因是什么?
C卷答案
一、1、A 2、B 3、C
二、(1)漢景帝時期。
(2)“文景之治”。
(3)他們吸取隋亡教訓,輕徭薄賦,發(fā)展生產,又注意節(jié)儉。
第13課兩漢經濟的發(fā)展
A卷
一、選擇題
1.“漢朝的法律規(guī)定:商人禁止穿絲綢和乘車騎馬,不許他們及其子孫當官,向他們加倍征稅!边@說明了西漢時期實行的經濟政策是( )
A.工商皆本B.重農抑商
C.發(fā)展工商業(yè)D.重商主義
2.西漢時期發(fā)明的新的播種工具是( )
A.直轅犁B.耬車C.水排D.提花機
3.鐵制兵器取代青銅兵器是在( )
A.春秋時期B.戰(zhàn)國時期C.秦朝D.漢朝
二.材料題
材料一 漢文帝說:“夫農,天下之本也!
材料二 漢景帝說:“農業(yè)是天下之根本。黃金珠玉,饑不可食,寒不可衣,都不如谷物和絲麻!
根據材料回答:
(1)這兩段話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2)基于這種認識,漢代統(tǒng)治者采取了什么政策?
(3)舉例說明漢代實行這種政策的具體做法。
A卷答案
一、1.B 2.B 3.D
二、(1)農業(yè)是天下的根本。
(2)重農抑商。
(3)治理黃河,鼓勵農具的創(chuàng)新,制定限制商業(yè)發(fā)展的措施。
B卷
一選擇題
1.兩漢時期,手工業(yè)技術的成就不包括( )
A.用水排鼓風冶鐵B.發(fā)明使用耬車進行播種
C.絲織業(yè)中使用提花機D.用植物纖維造紙
2.為了實現經濟上的大一統(tǒng),漢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
A.大規(guī)模治理黃河B.“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C.鑄幣權和鹽鐵經營收歸中央D.頒布“推恩令”
3.親臨治河工地,命隨從的文官武將去背柴堵決口的 是
A.漢文帝B.漢景帝
C.漢光武帝D.漢武帝
二、識圖題
(1)這幅圖上的機械名稱是什么?
(2)誰在什么時候發(fā)明的?
(3)它的用途是什么?
(4)它的使用,比歐洲早多少年?
(5)使用它,有什么好處?
B卷答案
一、1.B 2.C 3 D
二、(1)水排。
(2)東漢,杜詩。
(3)鼓風冶鐵。
(4)早一千多年。
(5)節(jié)約人力,提高冶鐵質量。
C卷
一、選擇題
1.水排的發(fā)明者是
A.王景B.魯班C.杜詩D.李冰
2.東漢時期,人口達百萬人的城市是
A.西安B.洛陽
C.開封D.咸陽
3.下圖是西漢的新工具耬車,主要用于
A.播種B.翻土
C.耕地D.碎土
二.閱讀下面材料,討論回答下列問題。
(1)材料反映了漢朝統(tǒng)治者什么想法?
(2)對照上述做法,當前有哪些不足之處?我們應從中獲得哪些認識?
C卷答案
一、選擇題 1.C 2.B 3.A
二、
(1)材料說明,漢朝統(tǒng)治者十分重視對鳥類的保護和環(huán)境的綠化。春、夏正是鳥類產卵節(jié)季,為保證鳥的繁殖,不準掏窩、不準打鳥是正確的。
(2)對漢朝時的政策,當前許多人缺乏這種意識,盡管有關部門三令五申要保護有益珍禽奇獸,但有些飯店的餐桌上仍時有出現,國家也出臺了一些政策保護,由于打擊力度不夠,仍屢禁不止。主要是人們對保護環(huán)境的觀念淡薄,還必須加強教育。城市綠化比以前有很大變化,但城市人口相比還差得很遠,還要繼續(xù)努力。
第十四課 匈奴的興起及與漢朝的和戰(zhàn)
A 卷
一、選擇題
1.第一次統(tǒng)一蒙古草原,建立起強大的國家的首領是( )
A.蒙恬B.主父偃C.冒頓單于D.呼韓邪單于 2.西漢反擊匈奴戰(zhàn) 役中的名將是( 。
①竇固、谛l(wèi)青、鄹]憲、芑羧ゲ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3.下面是昭君出塞圖,請你判斷此事件發(fā)生于( )
A.公元前1世紀中期B.公元1世紀中期
C.公元前2世紀中期D.公元2世紀中期
二 .閱讀下面詩句,聯系本課所學知識,討論回答下列問題。
(1)這首詩的前兩句指的是什么歷史事件?有何影響?
(2)后兩句又指的是什么歷史事件?這個事件中“一曲琵琶好”的人物,為什么能得到人民的肯定和贊揚?
A卷答案
一.1.C 2.D 3.A
二.(1)前兩句是 指漢武帝反擊匈奴的戰(zhàn)爭。最后取得勝利,特別漠北戰(zhàn)役之后,匈奴無力再與西漢對抗,部分匈奴開始西遷。
(2)后兩句是指的昭君出塞,漢元帝時將昭君嫁給呼韓邪單于。王昭君所以受到人民的稱頌,因為昭君出塞與呼韓邪單于和親,是在匈奴分裂后,匈奴的一部向漢朝稱臣的情況下,呼韓邪單于為維護民族團結,歸附西漢王朝,雙方簽訂和約。自今以后,漢與匈奴為一家,世世勿相詐相攻,后又求和親。王昭君以國家民族利益為重,親自要求前去和親,她促進了漢匈的友好相處,為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的貢獻。所以得到人民的肯定與贊揚。
B 卷
一.選擇題
1.關于匈奴族的生產和生活,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
A.匈奴族過著游牧生活,畜牧業(yè)興旺發(fā)達
B.匈奴人的生產生活中廣泛使用鐵器
C.許多金屬制品用動物圖案做裝飾與其發(fā)達的畜牧業(yè)有關
D.匈奴人已學會農耕,開始墾田種谷,進入農耕社會
2.漢武帝對匈奴進行反擊的原因是( 。
A.匈奴族的生產迅速發(fā)展
B.“和親”政策無法執(zhí)行下去
C.匈奴連年騷擾邊疆,經常威脅到黃河流域人民的生產與生活
D.匈奴分裂成為兩部分
3.漢武帝對匈奴的反擊戰(zhàn)取得勝利的原因中,不包括( 。
A.反擊戰(zhàn)順應了人民的心愿,人民積極支持戰(zhàn)爭
B.西漢初期的“和親”政策麻痹了匈奴
C.漢武帝時經濟 繁榮,國力強盛
D.衛(wèi)青、霍去病等將領英勇善戰(zhàn)
二.讀下圖,聯系本課與以前學過的知識,討論回答以下問題:
(1)圖中箭頭所指公元前119年是何歷史內容?戰(zhàn)爭的狀況如何?
(2)這次戰(zhàn)爭取得勝利的原因是什么?
B 卷答案
一.1.D 2.C 3.B
二.(1)右圖箭頭所指是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大將衛(wèi)青、霍去病分別率精騎出擊匈奴,他們分道北上。一路所指的衛(wèi)青,行進千里,穿越大沙漠,在漠北同匈奴主力相遇。雙方激戰(zhàn)一天,未分勝負。臨近黃昏,衛(wèi)青乘風沙大作時左右迂回包抄,單于率數百騎突圍逃走,漢軍追擊200多里,大勝而歸。另一路霍去病也揮師北進,追殲匈奴。經過漠北戰(zhàn)役,匈奴無力與西漢對抗,部分匈奴人開始西遷。
(2)這次戰(zhàn)爭所以能取得勝利,與西漢經過六七十年的休養(yǎng)生息,經濟繁榮,國力強盛有密切關系。漢武帝時漢朝進入鼎盛時期,為打敗匈奴提供了充實的物質基礎;大將衛(wèi)青、霍去病有勇有謀,指揮得當,再加上漢軍同心協(xié)力,英勇善戰(zhàn),為取得勝利提供了可靠的保證;另外,漢武帝反擊匈奴貴族的擄掠,反擊匈奴對內地經濟的破壞,屬于正義戰(zhàn)爭,也是取得勝利因素之一。
C 卷
一、選擇題
1.蒙古草原第一次統(tǒng)一是在
A.春秋時期B.戰(zhàn)國時期
C.秦統(tǒng)一時期D.秦漢之際
2.匈奴在統(tǒng)一后迅速發(fā)展,它不包括
A.畜牧業(yè)興旺B.冶鑄業(yè)發(fā)展
C.制瓷業(yè)發(fā)達D.學會農耕
3.從匈奴手中奪取河套和河西走廊地區(qū)是在
A.漢高祖時B.漢武帝時
C.漢景帝時D.漢元帝時
二.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西漢時,有一名將在反擊匈奴戰(zhàn)爭中英勇善戰(zhàn),屢建戰(zhàn)功,漢武帝為他建造精美華麗的住宅來獎勵他,他說:“匈奴未滅,無以為家!痹谒篮,漢武帝為他修筑了高大墳墓,以示表彰。
1.這位名將是誰?
2.“匈奴未滅,無以為家”表現出他的何種品質?
C 卷答案
一.1.D 2.C 3.B
二.1.霍去病
2.表現了他為國忘私的高貴品質。
第十五課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
A 卷
一、選擇題
1.西域地區(qū)(今新疆地區(qū))正式歸屬中央政權開始于
A.西域各國使節(jié)回訪長安B.張騫兩次出使西域
C.西漢政府設置西域都護D.東漢政府任命班超為西域都護
2.對開通絲綢之路功勞最大的是
A.漢武帝B.張騫C.班超D.甘英
3.歷史上著名的“絲綢之路”的中轉站是
A.西亞B.歐洲C.西域D.天竺
二.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西域的葡萄、核桃、良馬、地毯等傳入內地,豐富了漢族的經濟生活,漢族的鑄鐵、鑿井、開渠等技術和絲織品、金屬工具等傳到了西域,促進了西域的經濟發(fā)展!
(1)概括上述材料反映的歷史現象。
(2)材料反映的歷史現象出現在什么歷史事件之后?
(3)你今天能否從自己的生活中感受到材料所表述的歷史現象?試舉例加以說明。
A卷答案
一、1.C 2.B 3.A
二、(1)漢族和西域進行經濟、文化交流,促進了共同發(fā)展。
(2)張騫通西域后。
(3)能。現在內地也種植,出售葡萄等。
第十五課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
B 卷
一、選擇題
1.張騫出使西域時,漢朝在位的皇帝是( )
A.漢文帝B.漢景帝C.漢武帝D.光武帝
2.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的目的是( 。
A.聯絡大月氏共同夾擊匈奴
B.加強同西域經濟文化交流
C.尋找匈奴的去向
D.恢復對西域的管轄
3.漢朝和西域交往日趨頻繁始于( 。
A.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后
B.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后
C.西漢設立西域都護后
D.海上絲綢之路開辟之后
二、簡答題
張騫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探險家,你認為他在歷史上的貢獻有哪些?
B 卷答案
一、1.C 2.A 3.B
二、通西域,促進了漢朝和西域人民共同的經濟發(fā)展;為開辟“絲綢之路”這條東西方通道奠定了基礎;為以后對新疆地區(qū)實施有效管轄奠定了基礎。
第十五課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
C卷
一、選擇題
1.新疆地區(qū)開始隸屬中央政府的管轄,成為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在( 。
A.秦朝B.西漢C.東漢D.三國時期
2.西域都護設立于( )
A.公元前138年B.公元前119年
C.公元前60年D.公元73年
3.張騫、班超出使西域,所起作用的相同點是( 。
①溝通了東方與西方經濟文化的聯系、诖龠M了漢朝與西域的經濟文化交流
③幫助西域各國擺脫了匈奴的束縛和奴役、艽龠M了我國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發(fā)展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④
二、.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1 張騫與堂邑父等百余人出隴西后,途經匈奴,被匈奴捉住……拘留了十幾年,強迫他娶匈奴妻子,生兒育女,“然騫持漢節(jié)不失(保持漢朝的節(jié)操)”。后來,張騫乘匈奴不備,率眾脫逃,輾轉到達大月氏。從大月氏回來,張騫見北道危險,改走南道,不料又被匈奴捉住,扣留了一年多。直到單于病死,匈奴貴族為爭奪統(tǒng)治權發(fā)生內亂,他才帶著匈奴妻子與堂邑父一起逃回漢朝。
——《漢書?張騫傳》
材料2 養(yǎng)蠶繅絲,織造絹綢,是我國勞動人民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在古代馳譽世界,深受各國人民的歡迎。古代希臘羅馬的貴族,尤其喜好中國的絲綢,視為高級的消費品,稱中國為“絲國”。張騫通西域后,中國的絲和絲織品,就通過這條東西交通要道,源源不斷地輸往中亞、西亞以及非洲、歐洲各地,后來人們便稱這條中西交通要道為“絲綢之路”。
(1)材料1描述的是張騫第幾次出使西域的情況?是從哪一年開始的?我們應該向張騫學習什么?
(2)我國發(fā)明養(yǎng)蠶繅絲距漢朝大約有多少年?舉出我國出土的漢代一件絲織精品。
(3)為什么古代羅馬稱中國為“絲國”?(可用材料中的原話)
C 卷答案
一.1.B 2.C 3.D
二.(1)第一次;公元前138年;學習他不畏艱險,勇于開拓的精神,學習他面對困境,仍矢志不渝的堅強意志,學習他威武不能屈,貧賤不能移的崇高品質。(2)二、三千年;長沙馬王堆出土的素紗衣,薄出蟬翼,重量不到一兩,是稀世珍寶。(3)養(yǎng)蠶繅絲,織造絹綢,是我國勞動人民的發(fā)明創(chuàng)造,在古代馳譽世界,深受各國人民的歡迎。中國的絲織品傳到古代希臘羅馬后,受到了羅馬人民尤其是羅馬貴族的喜愛,視為高級消費品,稱中國為“絲國”;絲綢之路開辟后,中國的絲織品更是源源不斷地運往羅馬,進一步提高了絲織品的知名度。
第十六課 昌盛的秦漢文化(一)
A 卷
一.選擇題
1.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紙是
A.古埃及人的紙草
B.西漢早期用麻做的紙
C.歐洲以羊皮作紙
D.“蔡侯紙”
2.“蔡侯紙”的改進者生活于
A.秦朝B.西漢C.東漢D.三國時期
3.世界公認的最早的地動儀的制造者是
A.蔡倫B.張衡C.班超D.張仲景
二.簡答題
你認為秦漢時期出現這些先進科技成就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A 卷答案
一、1.B 2.C 3. B
二、秦漢時期,國家統(tǒng)一,經濟強盛,社會總體安定,這是科技發(fā)展的前提。文化發(fā)展進了科技發(fā)展?茖W家積極探索,注重實踐,促進了先進科技的產生。
B 卷
一、選擇題
1.下列人物中,開世界麻醉醫(yī)學史之先河的醫(yī)學家是
2.奠定了中醫(yī)治療學的基礎、醫(yī)德高尚,被后世尊稱為“醫(yī)圣”的人是
A.扁鵲B.華佗C.張仲景D.蔡倫
3.我國發(fā)現的西漢早期麻紙比歐洲用紙代替羊皮做書寫材料要早
A.10個世紀左右B.12個世紀左右
C.15個世紀左右D.18個世紀左右
二、簡答題
蔡倫和張衡這兩位歷史人物都為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做出了巨大貢獻,比較一下,你會發(fā)現兩人有不少相似點,又有明顯的不同點,你能說說嗎?
B 卷答案
一、1.B 2.C 3.C
二、相同點:生活于東漢;熱愛科學,有創(chuàng)新精神;都對文化發(fā)展做出了貢獻。
不同點:蔡倫是朝廷里的宦官,張衡是一個科學家;;一個改進了造紙術,一個發(fā)明了地動儀。
C 卷
一、選擇題
1.秦漢時期文化繁榮昌盛的根本原因是
A.經濟發(fā)展B.政治穩(wěn)定
C.統(tǒng)治者重視D.勞動者素質較高
2.對《九章算術》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此書寫成于東漢時期
B.是一部數學名著
C.它了夏朝以來的數學成就,涉及到現代初等數學中的大部分內容
D.書中的某些內容在當時具有世界先進水平
3.下列關于紙及造紙術的敘述,錯誤的是
A.在長沙馬王堆的漢墓里發(fā)現了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紙
B.東漢的蔡倫發(fā)明了造紙術
C.世界各國的造紙術,大多是從我國直接或間接傳去的
D.造紙術的發(fā)明是我國人民對世界文化的巨大貢獻
4.下列人物生活于東漢時期的有
①蔡倫、趶埡狻、鄱旁姟、芏偈妗、輳堉倬啊、奕A佗
A.①②③④B.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⑤⑥D.①③④⑤⑥
二、簡單題:
蔡倫改進了造紙術,對人類文明的進步產生了重大影響。你知道東漢以前書寫材料的演變嗎?而生活在今天的人們又大力提倡使用“再生紙”對我們有何現實意義呢?
C 卷答案
一.1.A 2.C 3.B 4.C
二.龜甲、獸骨→竹簡、木簡→帛→紙。目前我國自然資源有限,特別是森林資源不足,使用“再生紙”有利于充分利用資源,也有利于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保護。
第十七課 昌盛的秦漢文化(二)
A 卷
一、選擇題
1.佛教傳入我國中原地區(qū)的時間是
A.西漢初年B.西漢末年
C.東漢初年D.東漢末年
2.秦漢時期杰出的雕塑藝術是
A.云崗石窟B.龍門石窟
C.秦始皇陵兵馬俑 D.銅奔馬
3.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是
A.道教B.基督教C.佛教D.伊斯蘭教
二、讀下面材料內容,討論回答以下問題:
(1)司馬遷在歷史上的巨大成就是什么?魯迅為什么把他的書稱為“史家之絕唱”?
(2)結合司馬遷,談談這句名言給你的啟迪
A 卷答案
一.1.B 2.C 3.A
二.(1)司馬遷在歷史上最大的成就就是編寫一本歷史巨著《史記》。魯迅所以稱這本歷史巨著為“史家之絕唱”是因為《史記》不僅是一部不朽的史學名著,而且這部書文筆簡潔,語言生動。人物栩栩如生,是一部傳記文學的典范?傊妒酚洝肪哂泻芨叩氖穼W和文學價值,是我國歷代王朝編寫史書的典范。
(2)司馬遷的父親是個史官。他從小受家庭熏陶,受好文史。年輕時去各地名山大川游歷尋訪了許多名勝古跡,并收集了大量資料,開闊了眼界。他繼承父業(yè),利用國家藏書處,閱讀大量書藉。他還曾被處以重刑,但他忍受了一切痛苦,經過十年的刻苦努力,終于完成了這部歷史名著的寫作。
看看司馬遷一生的遭遇和經歷,我們生在幸福時代應刻苦學習,努力探索,努力拼搏攀登,像司馬遷那樣懂得人生的價值,無愧于時代。
B 卷
一、選擇題
1.司馬遷生活在
A.漢高祖時期B.漢武帝時期
C.漢文帝時期D.漢明帝時期
2.下列關于《史記》的敘述不確切的是
A.《史記》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B.《史記》是我國第一部斷代史
C.《史記》是一部文學名著
D.《史記》是一部杰出的史學名著
3.下列人物在《史記》中沒有記載的是
A.秦始皇B.漢武帝
C.陳勝D.班超
二、材料題
在秦始皇陵墓里已發(fā)現的俑坑中,共有兵 馬陶俑8000件,戰(zhàn)車130多輛,還有大量的青銅兵器。武士俑有不同的年齡,不同的身份,不同的神態(tài)……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1)材料反映的是秦漢時期的什么藝術成就?
(2)該藝術品被譽為什么?為什么?
B 卷答案
一.1.B 2.B 3.D
二.(1)雕塑藝術。
(2)世界第八大奇跡。提示:從它的規(guī)模,技藝的高超等方面考慮。
C 卷
一、選擇題
1.秦漢時期批叛迷信鬼神的思想家是
A.荀子B.王充
C.范縝D.葛洪
2.《史記》敘述 了
A.從西周到西漢的歷史
B.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的歷史
C.從戰(zhàn)國到西漢時期的歷史
D.從漢高祖到漢武帝的歷史
3.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是
A.萬里長城
B.云岡石窟
C.敦煌莫高窟
D.秦始皇陵兵馬俑
二.小小史學家
一天,一位叫郭放的中學生,很神秘的請來了他爸爸的同學——一位文物鑒定專家。他很小心的從他家保險柜里拿出一樣東西,層層打開包裝,原來是一尊造型精美的銅佛像。他告訴這位專家,這尊佛像是他家祖?zhèn)飨聛淼,據說是西漢末年的。他想讓這位專家給他證實一下。這位專家一聽就說:孩子,我不用看,也知道這不是西漢末年的。你覺得專家說的是真的嗎?為什么?
C 卷答案
一.1.B 2.B 3.D
二.是真的。因為當時佛 教剛傳入中國,而且是口傳佛教,不可能那么精美的佛像。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portlandfoamroofing.com/chuyi/57444.html
相關閱讀:
2013年七年級下冊歷史期末試題(帶答案)
上一篇:
時代特色鮮明的明清文化測試題(有答案)
下一篇:
江蘇七年級歷史下冊期中教學質量檢測試題(含答案)
相關主題
2013年七年級下冊歷史期末試題(帶答案)
七年級歷史第三單元〈統(tǒng)一國家的建立〉綜合訓練題及答案
七年級歷史下冊材料題專項訓練試題(人教版)
2013年七年級上冊歷史期中復習檢測題(人教版)
七年級歷史上冊學業(yè)水平期末檢測題
七年級歷史上冊期中測試題
七年級歷史南方的初步開發(fā)同步檢測試題(附答案)
七年級歷史科舉制度的創(chuàng)立測試題(含答案)
七年級歷史下冊期中考試試題
七年級歷史下冊期中教學質量檢測試題(有答案)
相關推薦
推薦閱讀
七年級歷史上冊第四單元復習題(附答案)
初一歷史期末總復習課堂訓練——第四單元 班別: 姓名: 學號: 一、選擇題: 題1234567891……
七年級歷史北魏孝文帝的改革同步檢測試題
第16課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 一、學習導引 1.少數民族內遷 從東漢末年起, 、 、 、 、 等少數……
北師大版七年級秋季學期歷史期中試卷(含
七年級歷史第一學期期中考試試卷 一、(本大題共30小題,每小題2分,共60分。在每小題所列四……
中華文化的勃興同步練習
第九 中華化的勃興(二) 一、題 1,道家學派的創(chuàng)始人是 ,著有《 》,主要思想是 。 2.儒……
七年級歷史上冊學情檢測試題(含答案)
一、單項(本大題共20小題。其中1—15題,每小題1分;16—20題每小題2分;共25分。每題只有……
相關閱讀
七年級歷史下冊第二單元測試題(含參考答
2013-2014學年七年級歷史上冊期末考試試
伐無道同步練習
七年級歷史上冊第三單元達標題(附答案)
七年級歷史科學技術的重大成果同步練習題
七年級歷史下冊期中教學質量檢測試題
七年級歷史下冊1—12課復習重點
2014學年七年級上冊《歷史與社會》《思想
中華文化的勃興同步練習
2012年下學期七年級上冊歷史期末考試卷(
右腦記憶論壇
|
快速記憶法
|
記憶力培訓
|
速讀培訓
|
速讀軟件
|
Copyright(C) 2006-2014
逍遙右腦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