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化:近代化是指由傳統(tǒng)農業(yè)社會向現代工業(yè)社會的轉變,它具體包括經濟工業(yè)化,即大機器生產取代手工勞動,工廠取代手工工場,在中國主要是指民族資本主義工業(yè)的發(fā)展。政治民族化,即資產階級的民族取代專制獨裁。思想文化現代化,即資產階級民主自由科學的思想取代封建思想。
洋務運動:1、內容:(1)前期以自強為口號,創(chuàng)辦了一批近代軍事工業(yè)。例如創(chuàng)辦了安慶內軍械所(曾國藩)、江南制造總局(曾國藩、李鴻章)、福州船政局(左宗棠)。(2)后期在繼續(xù)發(fā)展軍事工業(yè)的同時,以“求富”為口號,創(chuàng)辦了一些民用工業(yè)。主要有李鴻章在上海創(chuàng)辦的輪船招商局;張之洞創(chuàng)辦的漢陽鐵廠、湖北織布局等。(3)創(chuàng)辦海軍。北洋艦隊、南洋艦隊和福建水師。(4)興辦新式學堂。洋務派創(chuàng)辦的第一所新式學堂是京師同文館。2、結果:在甲午中日戰(zhàn)爭中,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洋務運動也隨之破產。3、失敗的原因:(1)沒有觸動封建統(tǒng)治的根基,中體西用,維護清朝統(tǒng)治,布新而不除舊。(根本原因)(2)頑固派的阻撓。(3)洋務派缺乏健全的領導核心。(4)西方列強不真心支持。4、結論: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封建統(tǒng)治者不能自救。
康有為,梁啟超的維新變法思想:背景:早期的維新思想。19世紀60年代以后,由于西方資本主義思想的穿日和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在一些只是分子中間產生了早期的資產階級維新思想,代表人物有王韜、薛福成、鄭觀應等。主張有振興商業(yè),發(fā)展資本主義,增強國家的經濟實力,通過“商戰(zhàn)”同外國資本主義進行競爭;學習西方先進的政治制度,設立議院,實行君主立憲,從政治上保障資本主義的順利發(fā)展。康有為的變法思想:(1)1888年,康有為第一次上書光緒皇帝,陳述變法圖強的必要性和緊迫性,主張變成法,求自強,挽救危局。(2)康有為從傳統(tǒng)的儒家思想中,為變法尋找理論依據。他提出人類社會的進化過程要經過“據亂世”、“升平世”和“太平世”三個發(fā)展階段的理論,積極宣傳變法。 (3)康有為在梁啟超等人的協(xié)助下,寫成《新學偽經考》和《孔子改制考》,系統(tǒng)地闡發(fā)了變法理論。梁啟超的變法主張 1896年8月,梁啟超在《時務報》發(fā)表《變法通議》等文章,其主張為:中國要變法圖強,必須學習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教育制度;要“伸民權”“設議院”,實行君主立憲制度;主張改革科舉制度,培養(yǎng)有用人才,大力發(fā)展近代工業(yè)。維新變法運動的興起:1.公車上書 1895年4月,康有為、梁啟超等人發(fā)動當時在北京參加會試的各地一千三百多名舉人上書朝廷,提出“拒和、遷都、變法”等主張。歷史上把這次活動稱為“公車上書”。公車上書使維新思潮發(fā)展成愛國救亡的政治活動。 2.學會、報紙、學堂的興辦 (1)報紙:1895年康有為在北京等地創(chuàng)辦《中外紀聞》等報刊;1896年8月,在上海創(chuàng)辦《時務報》。 (2)學會:1895年,康有為等人在北京成立維新派的政治團體強學會。 (3)學堂:1897年,陳寶箴創(chuàng)辦了時務學堂。作用:維新派倡導立學會、辦報紙、興學堂的活動起到了啟發(fā)民智、組織力量和制造輿論的重要作用,資產階級改良主義思想得到廣泛的傳播。 維新變法形勢的高漲:(1)康有為《上清帝第六書》 1897年,德國強占膠州灣后,中國面臨被列強瓜分的危險。康有為上書光緒帝,重申了國家面臨的嚴重危機,主張學習日本明治維新,進行全面改革。 (2)保國會的成立 1898年春,康有為在北京發(fā)起組織了保國會,在其影響下,保浙會、保川會、保滇會相繼成立。維新變法的浪潮激蕩全國。
戊戌變法:戊戌變法指1898年(農歷戊戌年)以康有為為首的改良主義者通過光緒皇帝所進行的資產階級政治改革,是中國清朝光緒年間(1898年)的一項政治改革運動。主要內容是:學習西方,提倡科學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發(fā)展農、工、商業(yè)等。這次運動遭到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守舊派的強烈反對,這年九月慈禧太后等發(fā)動政變,光緒被囚,維新派康有為梁啟超分別逃往法國和日本。譚嗣同等6人(戊戌六君子)被殺害,歷時僅一百零三天的變法終于失敗。
戊戌變法產生的社會背景:1.民族危機的加深。《馬關條約》簽訂后,列強趁機擴大對中國的政治侵略與經濟掠奪。它們對中國的經濟侵略由商品輸出進入資本輸出為主的階段。西方列強利用借款,修筑鐵路和開采礦山和在中國強占租借地和劃分“勢力范圍”,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中華民族面臨空前嚴重的危機。2.清政府的統(tǒng)治危機:(1)財政赤字越來越大:自1896年起,巨額的外債,興修水利和賑災的巨額資金,使政府財政赤字擴大。(2)階級矛盾和社會矛盾激化:為應付財政危機,清政府采取一些節(jié)支增收措施,如增加地丁銀等舊稅的額度,降低官員薪俸、增加商稅等,遭到官員的抵制和人民的反對,使得階級矛盾和社會矛盾更加激化。 3.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fā)展:隨著帝國主義侵略的加劇,中國的自然經濟進一步解體,客觀上促進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發(fā)展。新興的民族資產階級迫切要求實行政治改革,改善社會環(huán)境,為發(fā)展資本主義開辟道路。戊戌變法:1898年6月11日,光緒帝頒布《定國是詔》,宣布變法。因為1898年是農歷戊戌年,歷史上稱這次變法為戊戌變法。這次變法歷時103天。又稱“百日維新”。 內容:1.政治:允許官民上書言事;改訂律例;裁撤冗員;澄清吏治。 2.經濟:中央設立礦務鐵路總局、農工商總局,獎勵農工商業(yè)的發(fā)展;舉辦商會、農會等民間團體;改革財政,編制國家預算決算;取消旗人由國家供養(yǎng)的特權,令其自謀生計。 3.文化教育:普遍設立中小學堂,京師設立大學堂;設立譯書局,翻譯外國書籍;準許設立報館、學會;獎勵科學著作和發(fā)明;改革科舉制度,廢除八股。4.軍事:精練陸軍,改習洋操;添置船艦,擴建海軍;裁汰舊軍。維新派是否反對封建制度和清政府的統(tǒng)治?維新派主張在中國發(fā)展資本主義,興民權、設議院、實行君主立憲制,以資本主義的政體代替封建制度,以資本主義文化代替封建文化。而且變法法令也打擊了封建官僚制度和封建的經濟制度,所以維新派反對封建制度。但是維新派主張在中國實行君主立憲制,保留君主,保留皇帝,企圖依靠光緒帝來實現變法主張,力圖維護清政府度過政治危機,所以他們不反對清政府的統(tǒng)治。
興中會:興中會是中國第一次資產階級革命團體,于1894年11月,由孫中山在檀香山正式成立。興中會的革命綱領和奮斗目標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chuàng)立合眾政府!1895年2月,孫中山到香港,聯(lián)合當地的進步團體輔仁文社,成立了興中會總部,重新修訂了《興中會章程》,并建立、健全了各級組織。檀香山興中會的創(chuàng)建和香港興中會總部的成立,標志著孫中山民主革命思想的基本形成,從此堅定地走上推翻清王朝、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的革命道路。1895年10月,興中會發(fā)動了廣州起義,因事泄而未成。1905年興中會與華興會、光復會等共同成立中國同盟會。同盟會:中國同盟會簡稱同盟會,是由孫中山領導和組織的海外中國人為主的一個全國性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于1905年8月20日在日本東京成立,大會推舉了孫中山為總理,黃興為執(zhí)行部庶務科總干事。同盟會的機關刊物是《民報》,政治綱領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chuàng)立民國,平均地權”。同盟會的成立基本上結束了各革命團體分散斗爭的局面,使中國的民主革命有了統(tǒng)一的領導核心和明確的奮斗目標。同盟會曾試圖在中國多處組織起義,試圖推翻清政府,但是都沒有成功。武昌起義成立后不久就開始出現了分裂。三民主義:三民主義是孫中山民主革命的思想的集中概括。1905年11月,孫中山在《民報發(fā)刊詞》中,將同盟會的十六字政治綱領歸結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簡稱三民主義。民族主義包括“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兩項內容。即是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滿族貴族為首清朝政府,建立以漢族為主體的民族國家。民權主義的內容是“創(chuàng)立民國”,即推翻君主專制制度,這是三民主義的核心。民生主義內容是“平均地權”,其核心是解決土地問題。三民主義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民族革命綱領。
右腦記憶論壇 | 快速記憶法 | 記憶力培訓 | 速讀培訓 | 速讀軟件 | 右腦培訓 | 站內搜索 | 網站地圖
Copyright(C) 2006-2014 逍遙右腦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