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的建立:遼朝,又稱契丹國,是中國歷史上由契丹人建立的的一個封建王朝,從公元916年至1125年,持續(xù)了209年。916年3月17日,耶律阿保機登基稱帝,國號“契丹”,定都上京。阿保機是遼太祖。
遼的政治制度:10世紀初,契丹族首領耶律阿保機統(tǒng)一了契丹各部。耶律阿保機提倡農(nóng)業(yè),逐步接受了漢族的封建文化,依照漢族的法律制定法律條文,命人依據(jù)漢字形狀來制定契丹文字。在阿保機的兒子耶律德光的統(tǒng)治時期,契丹得到了幽云十六州。后來,契丹該國號為遼。遼朝統(tǒng)治者采用“藩漢分治”的政治制度,中央設置南面官和北面官。南面官由漢人和契丹人擔任,沿用唐朝以來的官制,統(tǒng)治漢人和渤海人。權力不及北面官大。北面官均由契丹人擔任,統(tǒng)治契丹人和其他少數(shù)民族。
契丹的歷史:北魏時,始見契丹族名。原分八部,居潢水(今內(nèi)蒙古西拉木倫河)之南,黃龍(今遼寧朝陽)之北。常以名馬文皮貢獻北魏,并進行貿(mào)易。628年(唐貞觀二年)契丹首領摩會率其部落背突厥附唐。此時,契丹已形成部落聯(lián)盟,君長出自大賀氏。648年,契丹諸部皆請內(nèi)屬,唐廷以其地置松漠都督府(今內(nèi)蒙古巴林右旗南),以其首領窟哥為都督賜姓李氏。又置羈縻州十,各以其部落首領為刺史。后來,契丹附于后突厥。715年(唐開元三年),其首領李失活來附,唐廷復置松漠都督府,以失活為都督,封松漠郡王,玄宗又以甥女楊氏為永樂公主妻之。其后,契丹首領可突干再次叛唐,唐為防御契丹,加強東北邊防兵力,建立范陽、平盧兩節(jié)度,重用胡人安祿山,結(jié)果釀成安史之亂。唐至德(756~758)年間,契丹與唐保持朝貢貿(mào)易關系,但亦受崛起于漠北的回鶻控制。9世紀中葉回鶻破亡,契丹又歸順唐,唐賜以"奉國契丹之印"。公元907年,唐朝滅亡,契丹迭刺部的首領耶律阿保機統(tǒng)一各部取代痕德堇即可汗位。他先后鎮(zhèn)壓了契丹貴族的叛亂和征服奚、室韋、阻卜等部落,公元916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稱帝,建立了奴隸制國家--契丹國。
元朝與四大汗國:成吉思汗曾經(jīng)發(fā)下宏愿:“要讓青草覆蓋的地方都成為我的牧馬之地。”所以他和他的孫子忽必烈東征西討,一直打到了今天歐洲的多瑙河一帶,創(chuàng)造了元朝廣闊的疆域,我們看元朝疆域圖,不禁會慨嘆元朝的疆域之廣大,同時也會有疑問:地圖上出現(xiàn)的四個汗國確實用不同的顏色標注的,沒有劃進元朝的版圖,他們和元朝有什么關系?實際上,這四個汗國被稱為“四大汗國”因為蒙古實行的是幼子繼承制,所以以中國的元朝帝國為大汗轄區(qū),另外,還有服從大汗宗主權的四個相對獨立的國家,分別是金帳汗國,察合臺汗國,窩闊臺汗國和伊兒汗國。成吉思汗在世時,把占領區(qū)分成三個“兀魯恩”,分封給三個兒子:長子術赤封于封于欽查、花剌子以及康里國故地,今天咸海以西,里海以北之地皆屬之。由于術赤早死,這一封地歸于其子拔都,稱為欽察汗國,也稱“金帳汗國”。次子察合臺封于西遼和畏兀兒故地,東起阿爾泰山,西至阿姆河,包括新疆天山南北路等地,后來稱察合臺汗國。三子闊窩臺封于乃蠻故地,今鄂畢河上游西至巴爾喀什湖以東皆屬之,后來稱闊窩臺汗國。伊兒汗國:伊兒汗國,又稱伊爾汗國或伊利汗國,成吉思汗孫子旭烈兀西征后建立,是東濱阿姆河,西臨地中海,北界里海、黑海、高加索,南至波斯灣的大國。 四大汗國在研究蒙古和元代歷史上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所有的歷史學家和學者都繞不過對由四大汗國所組成的超級帝國的研究。他們名義上是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但實際上又各自具有較強的獨立性。四大汗國是蒙古統(tǒng)治者逐次在西征勝利中擴張領土的結(jié)果。四大汗國的出現(xiàn),是蒙古族歷史上,也是世界歷史上的重大事件。
右腦記憶論壇 | 快速記憶法 | 記憶力培訓 | 速讀培訓 | 速讀軟件 | 右腦培訓 | 站內(nèi)搜索 | 網(wǎng)站地圖
Copyright(C) 2006-2016 逍遙右腦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