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豫南九校2019屆高三下學期質量考評(五)生物解析版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三 來源: 高中學習網

豫南九校2019屆高三下學期質量考評(五)生物試題

第I卷
一、選擇題(本題共25小題,每題2分,共50分。每小題只有一個選項符合題意)
1.不必保持細胞活性即能進行的實驗是
A.觀察紫色洋蔥鱗片葉外表皮細胞質壁分離及其復原
B.觀察葫蘆蘚葉片細胞內葉綠體的形態(tài)
C.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
D.甲基綠、吡羅紅染色觀察動物細胞中的DNA和RNA
2.下列有關細胞結構和功能的敘述,正確的是
A.mRNA的形成與核仁有關,從核孔出來后與細胞質中的核糖體結合
B.葉綠體基質中含有核酸和參與光合作用的酶
C.細胞膜具有流動性的基礎是磷脂的運動,具有選擇透過性的基礎是載體蛋白質
D.線粒體、中心體和核糖體在高等植物細胞有絲分裂過程中起重要作用
3.對下列生命現象及其生物學意義表述正確的是
A.光合作用推動碳循環(huán)過程,促進了生物群落中的能量循環(huán)
B.細胞凋亡使細胞自主有序死亡,有利于生物體內部環(huán)境的穩(wěn)定
C.主動運輸使膜內外物質濃度趨于一致,維持了細胞的正常代謝
D.細胞分裂使細胞趨向專門化,提高了機體生理功能的效率
4.研究發(fā)現,某些植物在秋冬受低溫襲擊時,呼吸速率先升高后降低,持續(xù)的冷害使根生長遲緩,吸收能力下降,但細胞內可溶性糖的含量有明顯的提高。下列推斷不合理的是
A.冷害初期呼吸作用增強,放出的熱量有利于抵御寒冷
B.低溫持續(xù)使淀粉合成酶活性減弱,影響可溶性糖合成淀粉
C.低溫使細胞內結合水含量降低,自由水含量增加,以適應低溫環(huán)境
D.低溫使根細胞呼吸減弱,限制根細胞吸收礦質營養(yǎng),導致吸收能力下降
5.細胞代謝與酶和ATP密切相關,丹麥生物學家斯科因研究ATP合成酶,而獲得1997年諾貝爾化學獎。下列關于酶和ATP關系的敘述,錯誤的是
A.酶和ATP均是活細胞產生的有機物
B.酶的合成需要ATP供應能量
C.ATP和ADP的相互轉化需要同種酶的催化
D.ATP無物種特異性,酶具有物種特異性
6.在觀察植物細胞質壁分離和復原的實驗中,某同學取洋蔥鱗片葉外表皮細胞制成臨時裝片,實驗試劑有滴加了紅墨水的質量濃度為0.3g/mL的蔗糖溶液、蒸餾水等。如圖是某同學根據光學顯微鏡所觀察到的圖像繪制而成的。下列對圖和有關實驗結果的分析,正確的是


A.該圖繪制正確,處于該狀態(tài)的細胞依然保持活性
B.該圖所示細胞一定正在發(fā)生質壁分離, 內液體為紅色
C.除圖中 以外,其他細胞成分均屬于原生質層的范疇
D.若將該圖所示細胞放于清水中,預測會發(fā)生質壁分離復原
7.如圖表示發(fā)生在葉綠體中的相關代謝過程,其中①②表示相關過程,B表示兩種氣體物質,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限制①過程的外界因素主要是溫度、限制②過程的外界因素主要是物質B的濃度和光照強度
B.物質A表示O2,物質B表示CO2
C.過程②能將活躍的化學能轉變成穩(wěn)定的化學能
D.過程②的兩個階段都需要消耗過程①產生的和ATP
8.如圖表示細胞分裂的過程,n代表一個染色體組的染色體數。下列有關該細胞分裂的敘述正確的是

A.屬于人的體細胞的有絲分裂 B.可發(fā)生在卵細胞的形成過程中
C.可發(fā)生在次級精母細胞的形成過程中 D.在細胞分裂中會出現著絲點數目的減半
9.在細胞生命歷程中,可能發(fā)生的現象是
A.細胞衰老,代謝減弱;細胞癌變,代謝增強
B.細胞分化過程中DNA、RNA、蛋白質的種類和數量均會改變
C.高度分化細胞的細胞核中不存在解旋的現象
D.細胞生長過程中體積增大,與外界環(huán)境進行物質交換的效率增強
10.為研究棉花去棉鈴(果實)后對葉片光合作用的影響,研究者選取至少具有10個棉鈴的植株,去除不同比例棉鈴,3天后測定葉片的CO2固定速率以及蔗糖和淀粉含量(結果如圖)。有關分析不合理的是

A.由圖1可知,葉片光合速率與去除棉鈴百分率呈負相關
B.由圖2可知,去除棉鈴后,植株葉片中蔗糖和淀粉等有機物的含量增加
C.去除棉鈴后,葉片光合產物利用量減少,輸出量降低
D.葉片中光合產物的積累會促進光合作用
11.下列關于生物遺傳、變異和進化的敘述正確的是
A.可用單倍體育種法改良缺乏某種抗病性狀的水稻品種
B.某植物種群中,AA個體占16%,aa個體占36%,該種群隨機交配產生的后代中AA個體百分比將保持不變
C.體細胞中染色體組數為奇數的作物品種都是經花藥培養(yǎng)得來的
D.基因自由組合定律的實質是:F1產生配子時,等位基因分離,非等位基因自由組合
12.下圖是人類精原細胞的增殖情況,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圖中①④過程均可形成姐妹染色單體
B.圖中④過程中細胞的染色體組數不會發(fā)生變化
C.圖中②過程細胞會適度生長
D.圖中①③過程可發(fā)生的變異類型相同
13.下列概念圖中錯誤的編碼是

A.①④ B.②③ C.⑤⑧ D.⑥⑦
14.利用某種實驗方法不能達成實驗目的的是
A.利用差速離心法分離多種細胞器 B.利用構建模型的方法證明DNA分子復制的方式
C.通過顯微鏡觀察可檢測出鐮刀型細胞貧血癥
D.用不同濃度的2,4—D溶液處理月季枝條的形態(tài)學下端,探究2,4—D促進插條生根的最適濃度
15.下面是一種伴性遺傳病的家系圖。相關敘述錯誤的是

A.該病是顯性遺傳病,II4是雜合子 B.Ⅲ7與正常男性結婚,子女都不患病
C.Ⅲ8與正常女性結婚,兒子都不患病 D.該病在男性人群中的發(fā)病率高于女性人群
16.下列有關基因和染色體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①染色體只存在與真核細胞的細胞核中,是基因的主要載體,基因在染色體上呈線性排列
②摩爾根利用果蠅進行雜交試驗,運用“假說—演繹”法確定了基因在染色體上
③只有生殖細胞中才有性染色體,其上的基因都可以控制性別
④一條染色體上有許多基因,染色體就是由基因組成的
⑤薩頓研究蝗蟲的減數分裂,運用類比推理的方法提出假說“基因在染色體上”
A.①②③⑤ B.②③④ C.③④ D.①②⑤
17.如圖表示利用番茄植株(HhRr)培育新品種的途徑。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A.圖中僅通過途徑2獲得幼苗的過程應用了植物組織培養(yǎng)技術
B.要盡快獲得能穩(wěn)定遺傳的優(yōu)良品種應采用途徑2,該過程中秋水仙素作用的時期是有絲分裂后期
C.品種B和品種C的基因型相同的概率為0
D.途徑4所依據的生物學原理是基因突變,與雜交育種相比,其最突出的優(yōu)點是能夠按照人們的愿望產生定向變異
18.如圖曲線a、b表示兩類生物種群密度與存活率之間的關系。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A.曲線a代表的種群個體體型一定較大,營養(yǎng)級較高
B.依據曲線b,人工養(yǎng)蜂時種群密度中等最好
C.對大型動物遷地保護,遷移的種群密度可適當加大
D.種群密度為d時,曲線b代表的種群個體間競爭最劇烈
19.如圖甲、乙分別表示某種群的數量增長曲線和種群增長速率曲線,與此相關的敘述正確的是

A.甲圖中c點種群增長速率對應乙圖中的g點,ac段可看成“J”型增長
B.當種群增長速率對應乙圖中的f點時,該種群數量將達到最大值
C.漁業(yè)捕撈時,應使捕撈后的剩余量維持在c點
D.“J”型增長曲線的增長率可用乙圖表示
20.下列關于生態(tài)系統的敘述,錯誤的是
A.在草原生態(tài)系統中,生物群落與無機環(huán)境之間存在負反饋調節(jié)
B.生態(tài)農業(yè)實現廢物資源化,提高能量的利用效率,減少環(huán)境污染
C.雄鳥的求偶炫耀說明信息傳遞有利于生物種群的繁衍
D.生態(tài)系統無論在何種情況下都能保持穩(wěn)定
21.γ—氨基丁酸(GABA,結構簡式H2N—CH2—CH2—CH2—COOH)可抑制中樞神經系統過度興奮,對腦部具有安定作用。圖甲為γ—氨基丁酸抑制中樞神經興奮的作用機理(X、Y為影響膜電位變化的兩種重要物質),圖乙為一次膜電位變化曲線示意圖。下列相關說法正確的是

A.圖甲中的物質X是合成蛋白質的原料之一
B.圖甲中的物質Y指的是陰離子,它的流入會抑制動作電位的形成
C.某病人體內缺乏GABA酶,會導致中樞神經系統的興奮性升高
D.D~G段主要發(fā)生K+外流,B~D段主要發(fā)生Na+內流
22.下列有關生態(tài)系統和生物進化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A.適當增加草原生態(tài)系統的物種豐富度可有效提高其抵抗力穩(wěn)定性
B.抵抗力穩(wěn)定性弱的生態(tài)系統恢復力穩(wěn)定性一定強
C.如果經干旱環(huán)境長期誘導,生物體往往發(fā)生耐旱突變
D.生態(tài)系統中引入的生物種類越多,生態(tài)系統的抵抗力穩(wěn)定性越高
23.2019年12月16日至21日,我國華北黃淮京津冀晉魯豫等地區(qū)出現了大范圍(142萬平方千米)、長時間持續(xù)性(一周左右)、高強度霧霾天氣,嚴重威脅著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健康。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A.只要佩戴防霧霾口罩即可預防各種疾病
B.從生態(tài)系統的穩(wěn)定性分析,霧霾的形成說明生態(tài)系統的自我調節(jié)能力喪失
C.霧霾是社會制度和經濟制度產物,與氣象因素無關,不可能實現徹底治理
D.霧霾是工業(yè)生產和人類生活所造成的環(huán)境污染
24.用實驗動物可以檢測疫苗刺激機體產生抗體的能力。具體方法是將健康的實驗動物分成對照組和多個實驗組,每組若干只動物:對照組接種不含疫苗的接種物,實驗組接種含疫苗的接種物,然后再都接種病毒。下列有關敘述正確的是
A.可將每組實驗動物減小為1只,以節(jié)省實驗材料
B.接種病毒后,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免疫反應一樣強烈
C.為確定疫苗的有效濃度,需要對實驗組注射不同濃度的疫苗
D.本實驗所產生的特異性免疫僅涉及體液免疫
25.下列有關農田生態(tài)系統的敘述中正確的是
A.輸入農田生態(tài)系統的能量為全部農作物所固定的太陽能
B.雜草有利于提高生態(tài)系統的穩(wěn)定性,因此無需除雜草
C.一般農田生態(tài)系統的營養(yǎng)結構較簡單,自我調節(jié)能力低
D.除去農田中的害蟲,有利于實現能量的多級循環(huán)利用
第II卷
二、非選擇題(6小題,共40分。其中,26——29為必做題,30—31為選做題)
(一)必做題
26.(8分)在不同光照條件下某種陸生被子植物光合速率(以O2釋放量為測定指標)也有差別。如圖是在兩種不同條件下測定的植物一定時間內的凈光合速率,請分析圖中數據回答下列問題:

(1)陰天限制葉片光合速率的主要環(huán)境因素是_____________,在圖中cd對應時段,植物體內有機物總量的變化情況是_________________。
(2)欲探究光照強度、溫度對該植物光合作用速率的影響,實驗設計中對照組的處理措施是________。
(3)根據圖中曲線可知晴天中午植物凈光合作用下降,直接原因是保衛(wèi)細胞_______(吸水、失水),氣孔關閉,導致葉肉細胞中______________(C5、C3)含量減少;根本原因是由植物自身的______________決定的。
(4)某研究性學習小組進行“綠葉中色素的提取和分離”實驗時,收集到的濾液綠色過淺,請你幫助他們分析出現該現象的原因(至少回答出兩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8分)小鼠體因體型小、易飼養(yǎng)、易繁殖等優(yōu)點,是遺傳學常用的實驗材料之一。請回答:
(1)某動物學家飼養(yǎng)的一種老鼠,黃色皮毛不能純種傳代,而灰色皮毛能純種傳代,且有:黃色×黃色→2黃色:1灰色,灰色×灰色→灰色,則決定此種老鼠黃色皮毛的基因是位于__________(X、常、Y)染色體上的_________性基因。
(2)一只雌鼠的一條染色體上某基因發(fā)生了突變,使野生型性狀變?yōu)橥蛔冃托誀。該雌鼠與野生型雄鼠雜交,F1的雌、雄中均既有野生型,又有突變型。若要通過一次雜交試驗鑒別突變基因在X染色體還是在常染色體上(不考慮X、Y染色體同源區(qū)段),從F1中選擇適當的個體雜交,則滿足要求的雜交組合是__________(填表現型)。根據上述實驗結果_________(能、不能)確定該小鼠種群已發(fā)生了進化。
(3)基因型AaXBY雄鼠(兩對基因位于兩對非同源染色體上)的某個精原細胞產生了一個基因組成為AAaXBB的精子,請你給出合理的解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8分)胰島細胞的內分泌活動的協調有利于維持血糖平衡。如圖表示胰島素分泌的調節(jié)過程、胰島素作用機理及引起胰島素分泌異常的部分機理,其中抗體1、抗體2分別與相應受體結合后,能阻止葡萄糖或胰島素與相應受體結合。請回答:

(1)由圖可知,血糖平衡的調節(jié)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
(2)某研究性小組提出:胰島素可通過作用于下丘腦神經元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為了驗證上述假設,請利用所提供的實驗材料、用品用具等,完成下列實驗:
實驗材料:小白鼠若干只
實驗用品:注射器、一定濃度的胰島素溶液、蒸餾水、生理鹽水、血糖測量儀、胰高血糖素測量儀等
實驗步驟:
①將__________的小白鼠隨機均分成甲乙兩組:
②在甲組下丘腦神經元周圍施加適量的胰島素溶液,乙組施加______________;
③測定并比較________________血液中胰高血糖素濃度。
實驗結果與結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支持實驗假設。
問題與討論:
實驗過程中將血糖維持在比正常濃度稍低的水平,合理的解釋是:在血糖濃度較低時_____________,可使實驗結果更明顯。
(3)胰島β細胞含有與某病毒相似的結構,若人體感染該病毒,自身免疫系統會產生_______(填“抗體1”或“抗體2”)
29.(8分)景觀式人工生態(tài)濕地兼具觀賞與污水處理功能,下圖是人工濕地處理城市污水的部分示意圖。請據圖回答下列問題:

(1)該生態(tài)系統的結構包括_____________,微生物在生態(tài)系統中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蘆葦在濕地邊緣沿著地勢高低分布有所不同,屬于群落空間結構中的___________,蘆葦對污水中的氮、磷的凈化效果十分明顯,其根系吸收N、P的方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該生態(tài)系統中一種動物數量增加導致另一種動物數量減少,則它們之間的關系可能是_____。該生態(tài)系統自我調節(jié)能力的基礎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流經人工濕地生態(tài)系統的總能量是_______________,建成后的濕地公園不但凈化了城市污水,而且為人們提供了休閑游玩的場所,體現了生物多樣性的_______________價值。
(二)選做題
30.【選修1 生物技術實踐】(8分)纖維素酶在生物燃料制作、布料處理中起重要作用。目前,利用微生物提高纖維素酶產量是主要發(fā)展方向。如圖甲,用紫外線照射含有纖維素分解菌的土樣,分離、培養(yǎng),再檢測各菌株的纖維素酶的產生量。請回答下列相關問題:

(1)紫外線照射的目的是____________,A0組未經紫外線處理,其作用是作為_______________。
(2)經高壓滅菌鍋滅菌的培養(yǎng)基,需要冷卻后才能用來倒平板。常用于估計培養(yǎng)基已冷卻到50℃左右的簡便方法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述培養(yǎng)皿中的培養(yǎng)基除含有水和無機鹽、酵母膏、水解酪素、瓊脂等外,還應有___________,目的是選擇纖維素分解菌。
(4)上述檢測結果如圖乙所示。由圖可知,_________(填字母)組酶含量與A0組相同,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5)纖維素酶還常應用于植物細胞工程,以去除細胞壁,這是利用了酶的_____性。
31.【選修3 現代生物科技專題】(8分)棉鈴蟲是棉花生產中的一大害蟲,防治棉鈴蟲是棉花種植中的重要舉措。請根據所提供的相關資料,分析回答有關問題:
資料1:赤眼蜂是棉鈴蟲的主要天敵。棉田放養(yǎng)棉鈴蟲能將棉鈴蟲的數量控制在較低的水平。
資料2:科學家通過基因工程,將蘇云金芽孢桿菌的Bt毒蛋白基因轉入到普通棉株細胞內,并成功的實現了表達,從而培育出了能抗棉鈴蟲的棉花植株—抗蟲棉。
其過程大致如下圖所示:

(1)利用赤眼蜂防治棉鈴蟲屬于________(化學、生物、機械)防治,這是利用了二者之間具有(群落的種間關系)__________關系。這種治蟲方法的突出優(yōu)點是__________,有利于提高農田生態(tài)系統的穩(wěn)定性。
(2)基因操作的核心步驟是_______,圖中將目的基因導入受體細胞的方法是___________法。從分子水平檢測目的基因是否成功導入受體細胞的方法是____________技術。
(3)目的基因能否在棉花植株體內維持和表達其遺傳特性的關鍵是______________,試寫出Bt毒蛋白基因在棉花葉肉細胞內成功表達的過程_____________(用文字和箭頭連接)。

豫南九校2019—2019學年第二學期質量考評五
高三生物參考答案
一、選擇題
1.D【解析】對于細胞顯微觀察類實驗而言,通常觀察的是細胞的結構,其中對于有顏色的結構而言,可以直接進行觀察,如觀察細胞中的葉綠體;而對于沒有顏色的結構而言,通常要對其進行染色處理,再進一步觀察,如觀察細胞中的DNA和RNA、觀察細胞中的線粒體、觀察有絲分裂(減數分裂)等實驗。對細胞進行染色,一般要殺死細胞,這樣便于染色劑通過細胞膜進入細胞。細胞保持活性的實驗有:觀察洋蔥表皮細胞的質壁分離和復原、用高倍顯微鏡觀察線粒體和葉綠體、探究酵母菌的呼吸方式等。
2.B【解析】核仁與rRNA的形成有關,A錯誤。葉綠體基質中有少量的DNA和RNA,暗反應的場所是葉綠體基質,其中含有許多與暗反應相關的酶,B正確。細胞膜流動性的基礎是構成細胞膜的蛋白質和磷脂都能夠運動,細胞膜選擇透過性的基礎是載體的種類和數目,C錯誤。中心體與某些低等植物細胞有絲分裂過程有關,高等植物細胞中不含中心體,D錯誤。
3.B【解析】通過光合作用能將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固定到生物群落,將光能輸入到生物群落,推動了碳循環(huán),促進了能量流動,但能量是不能循環(huán)的,A錯誤。細胞凋亡是基因所決定的細胞自動結束生命的過程,有利于生物體內部環(huán)境的穩(wěn)定,B正確。主動運輸的方向是逆濃度梯度,使膜內外的濃度差加大,維持了細胞的正常代謝,C錯誤。細胞分化使多細胞生物體中的細胞趨向專門化,有利于提高機體各種生理功能的效率,而細胞分裂只能增加細胞的數目,D錯誤。
4.C【解析】冷害初期呼吸作用增強,放出的熱量有利于抵御寒冷,A正確。低溫使酶活性減弱,導致根細胞呼吸減弱,能量減少,而根細胞吸收能力下降,B、D正確。低溫使淀粉合成酶活性減弱,影響淀粉合成,使細胞內可溶性糖的含量明顯提高,從而使細胞內結合水含量增加,以適應低溫環(huán)境,C錯誤。
5.C【解析】酶是活細胞產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機物,ATP是細胞內發(fā)生放能反應或有能量供應時生成的有機物,A正確。絕大多數酶是蛋白質,少數酶是RNA,蛋白質和RNA的合成均需要消耗能量(ATP),B正確。ADP轉化成ATP是合成反應,ATP轉化成ADP是水解反應,催化兩種反應的酶不同,C錯誤。ATP是絕大多數生命活動的能量來源,是細胞內的能量通貨,無物種特異性;酶的合成受遺傳物質的控制,不同的生物體內含有的酶有差別,D正確。
6.D【解析】光學顯微鏡下觀察不到線粒體、高爾基體等亞顯微結構,A錯誤。該圖所示細胞也可能正在發(fā)生質壁分離復原,B錯誤。原生質層僅包括細胞膜、液泡膜和兩層膜之間的細胞質,而細胞核不屬于原生質層的范疇,C錯誤。紅墨水未進入細胞質,說明該細胞依然保持活性,將其置于低滲溶液中將會發(fā)生質壁分離復原,D正確。
7.C【解析】題圖中過程①、②分別表示光反應和暗反應,反應場所分別是類囊體薄膜和葉綠體基質;物質A、B分別表示O2和CO2,B錯誤。限制光反應的外界因素主要是光照強度,限制暗反應的外界因素主要是CO2濃度和溫度,A錯誤。光反應能將光能轉換成活躍的化學能儲存在ATP中,暗反應能將活躍的化學能轉變成穩(wěn)定的化學能儲存在有機物中,C正確。過程②包括CO2的固定和C3的還原兩個階段,其中CO2的固定不需要消耗①過程產生的和ATP,D錯誤。
8.B【解析】由圖可知,該分裂方式為減數第二次分裂。親子代細胞只有一個染色體組(n),而人的體細胞中有2個染色體組,A錯誤。減數第二次分裂過程中,出現了著絲點分裂,B正確。次級精母細胞的形成發(fā)生在減數第一次分裂,C錯誤。在細胞分裂中,由于著絲點分裂,會導致其數目的加倍,D錯誤。
9.A【解析】衰老的細胞中酶活性降低,代謝減慢;癌變的細胞增殖能力加強,代謝旺盛,A會發(fā)生。因基因的選擇性表達,所以不同細胞中轉錄生成的信使RNA和蛋白質有差異,但是遺傳物質未發(fā)生改變,B不會發(fā)生。高度分化細胞在轉錄時會發(fā)生DNA解旋現象,C不會發(fā)生。細胞生長過程中體積增大,與外界環(huán)境進行物質交換的效率降低,D不會發(fā)生。
10.D【解析】根據圖1可以看出光合作用速率隨去除棉鈴的百分率的增加而降低,A正確。由圖2可知,去除掉棉鈴后,葉片中的蔗糖和淀粉等有機物的含量增加;葉片光合產物利用量減少,輸出量降低,進而在葉片中積累,B、C正確。根據圖1可以看出光合作用速率隨去除棉鈴的百分率的增加而降低,而圖2則說明光合作用下降的原因是光合作用的產物在葉片中積累,所以葉片中光合產物的積累會抑制光合作用,D錯誤。
11.B【解析】單倍體育種不能產生新的基因,故不能改良缺乏某種抗病性狀的水稻品種,A錯誤。某植物種群中,AA個體占16%,aa個體占36%,則Aa占48%,因此A的基因頻率=16%+48%÷2=40%,該種群隨機交配產生的后代中AA個體的百分比=40%×40%=16%,B正確。三倍體無子西瓜的體細胞中染色體組數為奇數,但其并不是經花藥培養(yǎng)得來的(由受精卵發(fā)育而來),C錯誤。基因自由組合定律的實質是:F1產生配子時,等位基因分離,非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組合,D錯誤。
12.C【解析】①過程為精原細胞進行有絲分裂的過程,該過程可形成姐妹染色單體,④過程為減數第二次分裂過程,期間無染色體的復制,無姐妹染色單體的形成,A錯誤。在減數第二次分裂后期,著絲點分裂,染色體數目加倍,形成兩個染色體組,B錯誤。②過程中精原細胞形成初級精母細胞,細胞體積增大,表現為生長現象,C正確。①過程中可發(fā)生的變異是基因突變、染色體變異,③過程可發(fā)生的變異是基因重組、染色體變異,D錯誤。
13.C【解析】有絲分裂的實質是著絲點分裂,①正確;②③減數第一次分裂的實質是同源染色體分離,非同源染色體自由組合,②③正確;④受精作用的實質是精子和卵細胞的細胞核融合,其中一半染色體來源于父方,一般來源于母方,同源染色體匯合,④正確;⑤染色體復制形成的姐妹染色單體上含有相同的基因,細胞有絲分裂過程中不涉及等位基因的分離(不考慮基因突變),⑤錯誤;⑥基因分離的定律的實質是同源染色體上等位基因分離,時間是減數第一次分裂的后期,⑥正確;⑦基因自由組合定律的實質是非同源染色體上非等位基因的自由組合,⑦正確;⑧基因自由組合定律的時間是減數第一次分裂的后期,并不是受精作用過程中,⑧錯誤。
14.B【解析】分離多種細胞器采用差速離心法,A可以。構建DNA分子的雙螺旋模型,僅僅是把微觀世界的物體直觀地呈現了出來;應用放射性同位素標記技術可證明DNA分子復制的方式,B不可以。鐮刀型細胞貧血癥患者紅細胞呈鐮刀狀,而健康人紅細胞呈兩面凹的圓餅狀,可以通過顯微鏡觀察到,C可以。若用不同濃度的2,4-D溶液處理月季的形態(tài)學上端,則不可以。
15.D【解析】由以上系譜圖分析可知,該遺傳病是伴X染色體顯性遺傳病,因Ⅱ-4有個兒子是正常的,所以不可能是伴X染色體隱性遺傳病,同時可知Ⅱ-4是雜合子(XAXa),A正確。該遺傳病是伴X染色體顯性遺傳病,Ⅲ-7(XaXa)與正常男性(XaY)結婚,子女都不患病,B正確。Ⅲ-8(XAY)與正常女性(XaXa)結婚,兒子都不患病,女兒均患病,C正確。伴X染色體顯性遺傳病,男性發(fā)病率低于女性,D錯誤。
16.C【解析】染色質是真核細胞的細胞核的結構之一,在細胞分裂期,染色質高度螺旋化成為染色體,染色體是基因的主要載體,基因在染色體上呈線性排列,①正確;摩爾根運用“假說—演繹”法,通過果蠅的雜交試驗,證明了基因在染色體上,②正確;體細胞中有1對性染色體,生殖細胞中有1條性染色體,性染色體上的基因與性別相關聯,并不都是控制性別,③錯誤;一條染色體上有許多基因,染色體主要由DNA和蛋白質組成,④錯誤;薩頓研究蝗蟲的減數分裂,運用類比推理的方法,提出了“基因在染色體上”的假說,⑤正確。
17.C【解析】途徑2是用花藥離體培養(yǎng)后再用秋水仙素處理,得到品種B;途徑3的育種方法先將葉肉細胞離體后經植物組織培養(yǎng)獲得幼苗,然后再經秋水仙素處理獲得品種C,均利用了植物組織培養(yǎng)技術,A錯誤。由于單倍體育種得到的個體都是純合體,自交后代不發(fā)生性狀分離,所以與雜交育種相比,最突出的優(yōu)點是能縮短育種年限,秋水仙素處理有絲分裂前期細胞,B錯誤。HhRr經減數分裂能產生HR、Hr、hR、hr 4種配子,所以經秋水仙素處理,染色體數目加倍后,品種B的基因型按理論計算共有4種,分別是HHRR、HHr、hhRR和hhrr;途徑3的育種方法稱為多倍體育種,通過途徑3獲得的品種C屬于四倍體品種,基因型是HHhhRRrr,C正確。途徑4是人工誘變育種,利用的原理是基因突變,基因突變具有不定向性;人工誘變育種具有顯著提高突變率,便于人們進行篩選的優(yōu)點,D錯誤。
18.B【解析】根據曲線a,隨著種群密度的增大,存活率逐漸減小,說明種群中個體數量越少,越有利于生存,因此a代表的種群營養(yǎng)級較高,個體數少,但個體一般體型較大,A錯誤;另外也說明對大型動物遷地保護,遷移的種群密度不宜過大,C錯誤。種群密度超過d時,曲線b代表的種群個體間種內斗爭逐漸加劇,因此d點時并非最劇烈。D項中“競爭”一詞也有誤,競爭指的是種間關系,而本題強調種內關系。
19.C【解析】甲圖中c點種群增長最快,對應乙圖中的f點;ac段也存在環(huán)境阻力,不能看成“J”型增長,A錯誤。乙圖中的f點對應于甲圖的K/2,乙圖中g點種群增長速率為零,種群數量將不再增加,B錯誤。c點時種群增長速率最大,捕撈后的剩余量維持在c點可以保證持續(xù)高產,C正確。“J”型增長曲線模型中λ表示該種群數量是一設定時間段前種群數量的倍數,故種群增長率為固定值,D錯誤。
20.D【解析】反饋調節(jié)存在于生態(tài)系統中,在生物群落、生物群落與無機環(huán)境之間都存在,A正確。生態(tài)農業(yè)使廢物資源化,實現了對能量和物質的多級利用,提高能量的轉化效率,減少環(huán)境污染,B正確。鳥的求偶炫耀,屬于行為信息,有利于生物種群的繁衍,C正確。生態(tài)系統在受到外界干擾時,依靠自我調節(jié)能力來維持自身的相對穩(wěn)定;但是這種自我調節(jié)的能力不是無限的,當外界干擾因素的強度超過一定限度時,生態(tài)系統的自我調節(jié)能力會迅速喪失,D錯誤。
21.B【解析】由氨基酸的結構通式可以判定GABA不是構成人體蛋白質的氨基酸,A錯誤。由圖示可以看出,X是從突觸小泡中釋放出來的神經遞質——GABA,因其具有抑制興奮的作用,因此GABA與受體結合后可既可促進K+外流、又可引起陰離子內流,阻止電位逆轉,使動作電位不能形成,B正確。若體內缺乏GABA酶,則GABA不能及時被滅活,會導致中樞神經系統持續(xù)受到抑制,C錯誤。靜息電位的形成和維持(A~B、D~G)主要靠K+外流實現;動作電位的產生(B~D)主要靠Na+內流來實現,但也有K+的內流,D錯誤。
22.A【解析】適當增加生物種類可提高生態(tài)系統的自我調節(jié)能力,從而提高其抵抗力穩(wěn)定性,A正確。抵抗力穩(wěn)定性弱的生態(tài)系統恢復力穩(wěn)定性不一定強,如極地苔原生態(tài)系統,生物種類少,抵抗力穩(wěn)定性弱,但由于溫度極低,條件惡劣,恢復力穩(wěn)定性也很弱,B錯誤。基因突變是不定向的,干旱環(huán)境只是對生物的變異起選擇作用,C錯誤。盲目引進外來物種很可能會導致當地的生物多樣性銳減,使生態(tài)系統的抵抗力穩(wěn)定性降低,D錯誤。
23.D【解析】佩戴防霧霾口罩只能預防呼吸道疾病,A錯誤。從生態(tài)系統穩(wěn)定性分析,霧霾說明生態(tài)系統的自我調節(jié)能力具有一定的限度,B錯誤。霧霾并非是社會制度和經濟制度的產物,主要與氣象因素有關;通過科學地規(guī)劃設和涉及工業(yè)布局、確保工業(yè)生產治污達標,可以實現徹底治理,C錯誤。從生態(tài)系統的保護分析,霧霾是人類工業(yè)生產(主要燃煤企業(yè))和生活(家用燃煤、汽車尾氣等)所造成的環(huán)境污染,D正確。
24.C【解析】若每組實驗動物僅1只,實驗的偶然性較大,可能會出現實驗誤差,A錯誤。對照組沒有注射含疫苗的接種物,故沒有記憶細胞存在,當接種病毒后,其免疫反應沒有實驗組強烈,B錯誤?赏ㄟ^對實驗組注射不同濃度的疫苗來確定疫苗的有效濃度,C正確。免疫過程是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共同發(fā)揮作用,D錯誤。
25.C【解析】輸入農田生態(tài)系統的能量為農田生態(tài)系統中全部生產者(包括農作物、雜草等)固定的太陽能,A錯誤。雜草的存在能增加生態(tài)系統物種的種類,使營養(yǎng)結構更復雜,有利于提高生態(tài)系統的穩(wěn)定性,但為了使生態(tài)系統的能量能更多地流向對人類有益的部分,仍需要除雜草,B錯誤。農田生態(tài)系統中生物的種類少,營養(yǎng)結構簡單,因而自我調節(jié)能力較低,C正確。除去農田中的害蟲,有利于能量更多地流向農作物和人類;能量是單向流動、不可循環(huán)的,D錯誤。
26.【解析】(1)凈光合速率表示植物體內有機物的積累情況,負值表示減少,正值表示增加,c?d時段植物體內有機物總量的變化情況是先減少后增加。陰天光照強度低,若增加光照強度,光合速率將增加,因此限制葉片光合速率的主要環(huán)境因素是光照強度。
(2)欲探究光照強度、溫度對該植物光合作用速率的影響,實驗設計中共同的對照組是適宜的光照和溫度。
(3)根據圖中曲線可知晴天中午植物凈光合作用下降,直接原因是保衛(wèi)細胞失水,氣孔關閉,CO2減少,導致葉肉細胞中C3含量減少;根本原因是由植物自身的遺傳物質決定的。
(4)濾液綠色過淺的形成原因可能包括下列幾種情況:①未加石英砂(二氧化硅),研磨不充分。②使用放置數天的菠菜葉,濾液色素(葉綠素)太少。③一次加入大量的無水乙醇,提取濃度太低。④未加碳酸鈣或加入過少,色素分子被破壞。
【答案】 (除注明外,每空1分,共8分)
(1)光照強度 先減少后增加
(2)保持適宜的光照和溫度
(3)失水 C3 遺傳物質(或基因)
(4)①未加石英砂(二氧化硅),研磨不充分。②使用放置數天的菠菜葉,濾液色素(葉綠素)太少。③一次加入大量的無水乙醇,提取濃度太低。④未加碳酸鈣或加入過少,色素分子被破壞。(回答出一項給1分,共2分)
27.【解析】(1)分析題意可知,黃色皮毛和灰色皮毛的遺傳后代與性別無關,由此可以確定該遺傳屬于常染色體遺傳;又由于黃鼠×黃鼠→2黃鼠:1灰鼠,子代出現性狀分離,因此黃色皮毛為顯性性狀。
(2)突變型性狀為顯性,該突變型雌鼠的基因型是雜合子,但不能確定突變基因位于常染色體上還是X染色體上:若突變基因位于常染色體上,則有:♀Aa×♂aa→F1:1/2 Aa、1/2 aa,即F1的雌、雄中均既有野生型,又有突變型;若突變基因位于X染色體上,則有:♀XAXa×♂XaY→F1:1/4 XAXa、1/4 XaXa 、1/4 XAY、1/4 XaY,即F1的雌、雄中均既有野生型,又有突變型。若從F1中選擇“野生型雌和突變型雄”進行雜交,即F1:♀aa×♂Aa→F2:1/2 Aa、1/2 aa,則F2的雌、雄中均既有野生型,又有突變型,可推斷突變基因位于常染色體上;若F1:♀XaXa×♂XAY→F2:1/2 XAXa、1/2 XaY,即F2的雌鼠均為野生型、雄鼠均為突變型,則可推斷突變基因位于X染色體上。若從F1中選擇“突變型雌×突變型雄”進行雜交,即F1:♀Aa×♂Aa→F2:3/4 A_、1/4 aa,F2的雌、雄中均既有野生型,又有突變型,則可推斷突變基因位于常染色體上;或F1:♀XAXa×♂XAY→F2:1/4 XAXA、1/4 XAXa、1/4 XAY、1/4 XaY,即F2的雌鼠均為突變型、雄鼠中既有野生型,又有突變型,則可推斷突變基因位于X染色體上。由于雌鼠發(fā)生了基因突變,會導致鼠種群基因頻率的改變,可以說明種群發(fā)生了進化。
(3)基因型AaXBY雄鼠的某個精原細胞產生了一個基因組成為AAaXB的精子,說明在減數第一次分裂過程中,含有基因A、a的同源染色體未分離,形成了基因組成AAaaXBXB和YY的次級精母細胞,且基因組成AAaaXBXB的次級精母細胞在減數第二次分裂過程中,存在AA的姐妹染色單體未分離,從而形成基因組成為AAaXB的精子。
【答案】(除注明外,每空1分,共8分)
(1)常 顯
(2)野生型雌和突變型雄、突變型雌×突變型雄(回答完整給分,2分) 能
(3)在減數第一次分裂過程中,含有基因A、a的同源染色體未分離,形成了基因組成AAaaXBXB和YY的次級精母細胞,且基因組成AAaaXBXB的次級精母細胞在減數第二次分裂過程中,含有基因A的姐妹染色單體未分離。(合理給分)(3分)
28.【解析】(1)血糖平衡的調節(jié)方式是神經一體液調節(jié),其中樞位于下丘腦。
(2)依題干可知,該實驗探究的自變量為是否施加適量的胰島素,可知對照組為空白對照,為控制無關變量,對照組應加入等量的生理鹽水;在血糖濃度較低時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故為使實驗結果更明顯(胰高血糖素的變化量更大),應在機體血糖含量比正常水平較低時進行實驗,若胰島素能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則血液中胰高血糖素的濃度不會增加。
(3)根據題意可知,機體產生的針對病毒的抗體攻擊了自身胰島B細胞,說明胰島B細胞含有與病毒相似的抗原,體內產生的抗體作用于正常細胞,在免疫學上稱自身免疫病。由圖可知,抗體1作用于胰島B細胞,而抗體2作用于胰島素的靶細胞,所以抗體2不會直接影響胰島素的分泌量。
【答案】(除標注外,每空1分,共8分)
(1)神經一體液調節(jié)
(2)實驗步驟:
①若干只生長健壯、日齡相同
②等體積(或等量)的生理鹽水
③施加試劑前后(合理給分)
實驗結果與結論:
若胰島素能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則血液中胰高血糖素的濃度不會增加(2分)
問題與討論:
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加
(3)抗體1
29.【解析】(1)生態(tài)系統的結構包括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和營養(yǎng)結構(食物鏈和食物網)兩部分內容,微生物在生態(tài)系統中主要充當分解者的角色,所以其作用是將動植物的遺體和動物的排遺物分解為無機物。(2)蘆葦在濕地邊緣沿著地勢高低分布有所不同,屬于群落空間結構中的水平結構,蘆葦對污水中的氮、磷的凈化效果十分明顯,其根系吸收N、P的方式為主動運輸。(3)生態(tài)系統中一種動物數量增加導致另一種動物數量減少,則它們之間的關系是競爭、寄生或捕食。生態(tài)系統自我調節(jié)能力的基礎是負反饋調節(jié)。(4)流經生態(tài)系統的總能量是生產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陽能,還有污水中有機物的化學能。濕地公園凈化城市污水,體現了生物多樣性的間接價值;濕地公園為人們提供了休閑游玩的場所,體現了生物多樣性的直接價值。
【答案】(每空1分,共8分)
(1)(生態(tài)系統的)組成成分和營養(yǎng)結構 將動植物的遺體和動物的排遺物分解為無機物
(2)水平結構 主動運輸
(3)競爭、寄生或捕食(回答完整給分) (負)反饋調節(jié)
(4)生產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陽能和污水中的能量 直接和間接
30.【解析】(1)紫外線屬于誘發(fā)基因突變的物理因素,通過紫外線照射后細菌突變頻率大大提高,從而可能篩選出人類需要的高產菌株;A0組未經紫外線處理,為對照組。(2)用手觸摸盛有培養(yǎng)基的錐形瓶剛剛不燙手時的溫度是50 ℃左右。(3)以纖維素作為唯一碳源的培養(yǎng)基上只有產纖維素酶的細菌才能存活。(4)據圖乙可知A5組纖維素酶的含量與對照組相同,由于基因突變具有低頻性的特點,該組可能沒有發(fā)生基因突變。(5)植物細胞壁的主要成分是纖維素和果膠,利用酶具有專一性的特點可用纖維素酶和果膠酶去除細胞壁,獲得原生質體。
【答案】(除注明外,每空1分,共8分)
(1)誘發(fā)基因突變,提高突變頻率,獲得高產的纖維素分解菌(2分) 對照
(2)用手觸摸盛有培養(yǎng)基的錐形瓶剛剛不燙手
(3)纖維素
(4)A5 沒有發(fā)生基因突變
(5)專一
31.【解析】(1)生物防治就是利用生物來防治病蟲害,生物防治常用的方法有以蟲治蟲、以鳥治蟲和以菌治蟲等;它利用了生物物種間的相互關系,以一種或一類生物抑制另一種或另一類生物,主要利用的是捕食關系或寄生關系。它的最大優(yōu)點是不污染環(huán)境,是農藥等非生物防治病蟲害方法所不能比的。另外生物防治還有利于提高該農田生態(tài)系統的穩(wěn)定性。
(2)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驟是基因表達載體的構建。將目的基因導入到植物細胞的方法有農桿菌轉化法、花粉管通道法和基因槍法,本題所使用的是農桿菌轉化法。從分子水平檢測目的基因是否成功導入受體細胞的方法是DNA分子雜交技術;從個體水平上檢測的方法是接種抗蟲實驗。
(3)Ti質粒是可轉移DNA,其上的T­DNA可以整合到植物細胞的染色體DNA上,故將目的基因借助Ti質粒導入植物細胞中。目的基因插入到受體細胞的染色體DNA分子上,就可實現穩(wěn)定遺傳;虮磉_的過程包括轉錄和翻譯兩個步驟,但需要具體問題具體作答。
【答案】(每空1分,共8分)
(1)生物 捕食 不會產生環(huán)境污染(不會污染環(huán)境)
(2)基因表達載體的構建 農桿菌轉化法 DNA分子雜交
(3)目的基因是否插入到受體細胞的染色體DNA分子上(合理給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portlandfoamroofing.com/gaosan/1187502.html

相關閱讀:河南省鄭州市2019屆高三第三次模擬考試理綜生物試題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