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解“錢學森之問”:大學教授“盯”上小學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中化學 來源: 高中學習網


他用一連串反差,喚起人們對小學素質教育的沉重思考。

  

  稀疏的頭發(fā),過時的軍用棉大衣和大頭鞋。要不是鼻梁上那副深度近視鏡,特別是鏡片后那雙明澈而睿智的眼睛,誰也不會將他和大學教授、著名書法家等耀眼的頭銜聯系起來。吳鴻清,中央廣播電視大學文法學院教授,《中國古代璽印大典》主編,教育部高等學校高職高專文化類專業(yè)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

  

  而他現在做的,是在一個農村小學辦“伏羲班”。

  

  他在北京“盯”上大西北一個偏遠的地方,在那個地方用極其執(zhí)著的方法進行教育探索,已引起國內外越來越多人的關注。

  

  “錢學森之問”和“童子功”

  

  “素質教育喊了好幾年,越喊越響,學生的書包越來越重,作業(yè)越來越多,睡眠越來越少。沒有休息,沒有快樂,披星戴月,辛辛苦苦學幾年,沒學到多少終生受益的東西,太冤了!一些重要競賽中,中國學生的漢語水平竟趕不上外國學生!

  

  吳鴻清創(chuàng)辦伏羲班的原因,是他看到了希望和現實的距離。

  

  “為什么方方面面對教育不滿意,卻無能為力……教師的人生價值在于能夠為國家、為民族培養(yǎng)出人才。為什么我們的學校培養(yǎng)不出人才,問題首先出在啟蒙教育上。沒有好的苗子,怎能培育出參天大樹?無數事實證明,中國傳統教育曾經為中華民族培養(yǎng)出杰出的人才,啟蒙教育有很成功的經驗,我們應該汲取、繼承,讓它在現代社會重放光芒。‘錢學森之問’不是個理論問題,而是需要用實踐來證明的問題。”

  

  他說著,透過窗戶凝視空朦的遠山,像回答我,更像自言自語。

  

  當許多人還在茫然時,吳鴻清默默上路了。他要用學生綜合素質全面發(fā)展的事實來打開一條教育突圍的路子。吳鴻清說:“如果說這是一個目標的話,我最初的動機只是想通過努力來證明經典并不過時,傳統啟蒙教育方式并不過時,用‘童子功’的方式同樣能培養(yǎng)出類拔萃的人才。”

  

  2006年5月,吳鴻清帶著三名志愿者從北京來到羲皇故里——甘肅省甘谷縣,在土橋小學辦一個教學改革實驗班——伏羲班。當地領導問:有什么要求?“只有一個:實驗期間不參加學校的統一考試。除此之外,不會給地方增加一分錢負擔。”他說。

  

  7月,吳鴻清第二次來到甘谷,在土橋村召開部分家長座談會。原擔心招生有困難,沒想到家長們當場報名,生怕知道的人多了報不上。8月中旬,吳鴻清第三次來到甘谷,安頓好住宿,就一頭扎進土橋小學。斑駁的墻皮上到處是“屋漏痕”,裸露的房頂不時掉土,吳鴻清和老師們動手吊頂棚、修門窗、做書架、做寫字用的案子。有人問:“你為什么不買?”他說:“錢是朋友資助的,每一分都要花在該花的地方,能省就要省!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portlandfoamroofing.com/gaozhong/1061889.html

相關閱讀:高考化學復習氣體的性質公式總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