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高中歷史教學銜接難題的破解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中歷史 來源: 高中學習網

初中升入高中,是中學生成長的重要里程碑,也是一個持續(xù)的、發(fā)展的過程。然而,初高中歷史教育的"斷層"卻是困擾著廣大學生的一道難題,剛踏入高中的許多高一新生往往會因高中歷史學習的繁難、龐雜、抽象而感到苦悶甚至失去學習的興趣,一些有學文科意向的學生也往往因歷史學科的難學而退縮。因而如何解決初高中歷史教學銜接問題,如何使學生盡快適應高中歷史教學特點和學習特點,完成初高中教育的順利過渡,就成為高中歷史教師的首要任務,被提到了課改教研的前沿。

初高中歷史教學的銜接問題是實現課堂教學有效性的一個重要課題,也一直是中學歷史教師、中學歷史教學研究者所關注的問題;特別是在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深入進行的今天,如何更好地處理好中學歷史教學兩個階段的銜接過渡,使學生的學習不產生"斷層",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一、現階段初高中歷史教學銜接存在的問題

(一)初高中歷史課程的不同,增加了銜接的難度

1.初高中歷史教材編寫體例的不同

初中歷史教材采取了主題+時序的通史體例,兼顧了歷史發(fā)展的時序性以及與學習內容的關系,體現出了歷史這門學科普遍性和基礎性的特點。而高中歷史教材則采取了依據歷史知識的內在邏輯關系,遵循"古今貫通,中外關聯"的原則,采取了"模塊"的案例和"專題"的案例。高中的歷史教材幾乎涵蓋了歷史上的所有重大事件,但是時序性很差。正由于專題與模塊時序顛倒、跳躍性大,缺乏連續(xù)性和系統性,增加了初高中歷史教學銜接的難度。

2.教材內容的側重點不同

初中歷史課程重政治史、經濟史,思想文化史相對薄弱。在初中的具體的教學中,文化史的內容比較少,甚至有的教師在趕教學進度的情況下,文化史的內容都是忽略不教的。而高中歷史課程卻是不同的,其更加重視思想文化和經濟領域的內容。三大必修模塊也分別反映了人類在社會生活領域、社會政治領域以及經濟領域的發(fā)展過程。課改后的初中歷史教材呈現出簡單淺顯的特點;課改后的高中歷史教材呈現出分量重,內容深的特點。

(二)初高中歷史"教"與"學"存在缺陷,增加了銜接的難度

1.教師教學情況的分析

普通高中歷史新課程標準指出:"在對學生義務教育的過程中,進一步的認識歷史發(fā)展的基本脈絡以及重大的歷史發(fā)展進程。如重要的歷史現象、歷史任務以及歷史時間等。"很顯然,這要求初高中歷史教師都必須對中學階段的歷史課程有一個宏觀的認識和把握,才能更好的完成初高中兩個不同學段的歷史教學工作。但初中教師、高中教師各自為陣,那么教學的脫節(jié)也就是很正常的了。

2.學生學習情況的問題

因為初中和高中歷史教材編寫體例的不同,對高中學生的知識儲備尤其是初中知識儲備要求甚高。但是,學生初中階段的歷史知識普遍較為薄弱。在廣州地區(qū),初中歷史課是按照國家標準開設的,但是只作為"非中考科"的地位而存在。在中考的指揮棒下,初中歷史就是一門被忽視的學科。很多剛進入高中的學生對歷史知識的了解程度很低,歷史思維能力更無法得到發(fā)展。高一學生基礎知識的薄弱與理論的貧乏,無形中增加了初高中歷史教學的銜接的難度。

二、初高中歷史教學銜接問題的改善對策

(一)初中教師的改善對策

(1)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學生學習歷史課程注入驅動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是常說的一句話。因此初中教師也應采取各種學生感興趣的手段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求知的欲望,培養(yǎng)學生學習歷史這么學科的興趣也應是初中歷史教學的重要工作。學生有了學習這么功課的興趣,進入高中后才能繼續(xù)的探究歷史。所以在初中歷史的教學課堂中,教師應采取各種方式,提升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能力,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2)搭建歷史框架,填補歷史知識

高中課程標準解讀中指出:"在初中通史學習的基礎上針對某一專題進一步探究和學習,應深層次的挖掘問題,看待問題應從不同的角度出發(fā),從而提升搜集歷史信息和加工歷史信息的能力。"這就要求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做一些適度的補缺,為初中學生搭建歷史框架,填補歷史知識,使初中學生能獲得歷史較為完整的全貌,對歷史發(fā)展的進程有了充分的掌握后,才能保證高中歷史學習的有效性。倘若學生沒能夠充分的掌握歷史知識,高中的歷史教學就如同空中樓閣。新課改實施后,一些歷史知識在教材中可省略,但是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卻應補充進來,加深學生對歷史事件的了解程度,降低歷史學習的梯度。

(3)滲透歷史思維能力培養(yǎng),盡快幫助學生入門

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應重視培養(yǎng)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優(yōu)化學生的學習方法,逐步的滲透初中和高中銜接過程中所需要的思維邏輯能力,歷史知識作為載體,通過案例討論等項目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

(二)高中教師的改善對策

(1)增強高中教師的銜接意識,提高教學效益

高中教師要熟悉初中歷史教材和學生的學習情況,很多高中歷史教師可能對初中的歷史課程了解的并不足夠,在迎接剛進入高中的學生時,高中歷史教師應準確的掌握學生初中所學的教材和課程標準的特點,了解每一個學生初中階段所掌握歷史知識的實際情況,提高歷史教學的連續(xù)性和針對性,這樣才能保證高中歷史的教學內容詳略得當,教學方法有的放矢。另外,高中歷史教師也應多與初中歷史教師溝通交流,相互聽課,了解兩者的差異和存在的實際問題,優(yōu)化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2)適應高中生思維特點,滲透歷史思維能力培養(yǎng)

高中歷史課程大大提高了理解層次和應用層次的要求,這一點跟初中歷史課歷史程的要求是截然不同。因此,高中歷史課程應更加重視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在我國新的高中歷史課程標準中,歷史思維能力主要包括了: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分析、比較、歸納和概括歷史事件的能力;閱讀和提取歷史信息的能力。第一,應以高中歷史知識為載體,通過課堂討論等手段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邏輯能力。在討論中豐富學生的知識結構,幫助學生解決應用歷史知識時所遇到的問題,同時也提高了學生分析、比較以及歸納和概括歷史事件的能力。第二,應利用好歷史材料,提高學生利用歷史材料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第三,教師也應利用好教材中的歷史材料,指導學生提取教材中原始材料的信息,使學生獲得更多的有效信息,利用所獲得的歷史知識,對相關的歷史問題和歷史事件進行談論和分析。另外為了提高學生思維的靈活性,還要多督促學生總結歷史規(guī)律。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portlandfoamroofing.com/gaozhong/1174733.html

相關閱讀:高一年級下冊歷史必修一知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