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知識點:意大利的資本主義萌芽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中歷史 來源: 高中學習網




意大利的資本主義萌芽:


1、時間:14、15世紀
2、地點:佛羅倫薩、威尼斯
3、意大利資本主義萌芽的主要條件:
⑴在政治上:城市獨立,鼓勵發(fā)展工商業(yè);
⑵在經濟上:手工業(yè)、商業(yè)和金融業(yè)非常發(fā)達,是意大利最大的銀行業(yè)和手工業(yè)的中心。
⑶地理優(yōu)勢:地處地中海貿易的樞紐地位,也是其商業(yè)繁榮的重要因素。
4、表現:
工商業(yè)城市的繁榮。
5、影響:
⑴階級關系的變化:經濟的發(fā)展,引起了階級關系的變化,手工工場主、商人和金融家形成了新興的資產階級;
⑵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新興資產階級追求財富和現世的享樂,關注人的本身的發(fā)展,這就與當時基督教宣揚的以“神”為中心、祈求來世幸福的意旨產生了深刻的矛盾,因此,他們要實現自己的理想,必須首先在思想領域來一次大的解放運動。




相關高中歷史知識點:人是萬物的尺度(智者學派)



比較智者學派和蘇格拉底關于人的價值的闡述:


智者學派和蘇格拉底都以人為研究對象,肯定人的價值,都在人的價值方面強調理性、否定絕對權威。但是智者學派片面強調人的需要,否認對人的約束,蘇格拉底強調個人的需要必須滿足一定的道德規(guī)范,強調美德對于人的重要性。智者學派提出“人是萬物的尺度”,蘇格拉底限定為“有思想力的人是萬物的尺度”。
顯然,比較的關鍵在于把握兩者對人的價值的闡述,比較的領域大體上包括研究對象、人的作用和人在社會上的行為等方面。



“人是萬物的尺度”??智者學派:

公元前五世紀中葉以后,由于平民地位的提高和個人主義的成長及解決實際問題的需要,產生了反對舊思想的智者運動。智者從對物質世界的探究轉向了對人類自身的關心。他們的出現標志著希臘人的思想已從對宇宙的探索轉向了人類社會。所謂的智者學派并不構成一個固定的學派,也沒有統(tǒng)一的學說,只是在思想傾向上有共同之處。
1、代表人物:
普羅泰格拉
2、思想主張:
①提出“人是萬物的尺度”認為人的感覺是判定一切的準繩;
②反對迷信,強調自由,一切制度、法律和道德都是人為的產物;
③在社會道德方面,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判斷標準,不應強求一律。
3、理解“人是萬物的尺度”:
普羅泰格拉是智者運動的主要代表人物,他說:“人是萬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第一層:萬物存在與否,事物的形態(tài)性質,全在于人的感覺。
第二層:人才是社會舞臺的主角。在社會生活中,人為自己立法,判斷規(guī)則,確立制度。唯有人才有資格對這些人定的法則進行評估、修改和裁斷。
這句話的核心是萬物存在與否在于人的感覺,人是世界和社會的中心。從積極意義來看,它肯定了人的價值,樹立了人的權威,否定神的意志是衡量一切的標準。人類第一次意識到自己是自身所屬社會的審判者,人有資格、有力量也有權利重新規(guī)范自己的生活。這是在原始宗教和自然統(tǒng)治之下人類自我意識的第一次覺醒,普羅泰格拉是西方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的先驅。
但是,它在將人置于世界的社會中心的同時,卻忽視人的包括節(jié)制性在內的道德理性,否定了制度、法律和道德對人的行為的約束力,不利于建立正常的社會秩序和社會公德。在當時來看,就產生了一定的消極影響,在今天來看,更要引起警覺:在自然和社會面前,人不能過于自以為是。
4、影響:
①人文主義的最初體現;
②思想啟蒙作用;
③文化的發(fā)展。
智者學派是希臘社會發(fā)展,特別是民主政治發(fā)展的產物。他們以人的眼光去考察和認識社會、政治和法律問題,并從這樣的新方法(人文主義的方法)中得出了許多與以往不同的結論,樹立人的尊嚴和權威。智者的啟蒙作用在于對自然、社會、國家、政治、法律、道德、人類社會的形式和規(guī)則,以及人在世界中的地位與作用的認識明顯合理化了。



智者學派:

公元前5世紀是希臘奴隸主民主制繁榮的時代。奴隸主民主制雖然有很多局限,但它和僭主政治與貴族奴隸主專制比較,畢竟要優(yōu)越一些,它吸引了更多的公民(奴隸主)參加到政治生活中來。在奴隸主民主制下,例如在雅典,當時作為國家最高權力機關的是每月舉行兩至四次的公民大會,凡享有公民權的人都應參加大會,大會負責決定國家一切重大事情,選舉或罷免政府官吏。除此以外,雅典還有由六千人組成的“陪審法庭”,處理公民的訴訟案件。在公民會議和陪審法庭上,人們常常要發(fā)表意見,要和自己的對手辯論,雅典法庭并規(guī)定每個公民須替自己辯護,不許旁人代辯。由于社會的需要,出現了一批“教授智慧的教師”、即“智者”。他們向人傳授說話的藝術??修辭學,爭辯的藝術??雄辯術,據理論證的藝術??辯證法(辯證法一詞是就它的古代意義說的,是從對立意見中發(fā)現真理的方法)。
智者們是古希臘最早的一批職業(yè)教育家和哲學家,他們周游希臘各城邦,招收學生傳播知識,同時接受他們的報酬。他們不像伊奧尼亞哲學家和德謨克里特那樣重視自然界,重視萬物從何開始的問題,他們的哲學研究的中心是人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問題,換句話說,他們注意的是社會政治和倫理方面的問題。他們之所以注意社會政治和倫理方面的問題,是和他們本身出現的社會背景分不開的。
嚴格地說,智者派并不是一個以一定的學說為基礎的統(tǒng)一的哲學學派,他們只不過是應同樣的社會要求產生出來做著類似活動的一批人而已。因為他們自命為能夠使人智慧的智慧教師,因此獲得了“智者”的名稱。但是到了后期,由于某些智者不顧事實地玩弄概念,把哲學蛻化為概念游戲、顛倒是非的“方術”,于是,“智者”這個詞又獲得了一種貶義,即“詭辯者”的意思,所以,也有人把智者派稱為詭辯派。
智者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普羅泰戈拉、高吉亞和安提豐等。


普羅泰戈拉:

普羅泰戈拉(約前480?前408)原來是一個木材搬運工。有一次,德謨克利特遇見他,交談之后,對他的智力感到驚訝。由于德謨克利特的鼓勵和幫助,他開始學習哲學。他是第一個收費的教師。學生入學時,約定先付一半學費,待學成并打贏第一場官司后再付另一半學費。有一次,他向一個叫優(yōu)安塞隆的學生收另一半學費,這個學生說:“我還沒有打贏一場官司。”普羅泰戈拉馬上說:“不行,如果我跟你打官司,我贏了,你必須付給我錢,因為我贏了;你贏了,你也必須付給我錢,因為你贏了。”
普羅泰戈拉的著作有《論神》《論真理》和《論相反論證》等!墩撋瘛烽_頭第一句是:“關于神,我既不知道他們存在,也不知道他們不存在。有許多東西阻礙著我們的認識,如問題晦澀、人生短促等!彼倪@些話觸怒了雅典人。他的著作從抄錄收藏的人那里收集起來,在廣場上當眾燒毀。他自己也被驅逐出城邦。他在去西西里時,由于乘船沉沒而身亡。
普羅泰戈拉留傳下來的最主要的哲學名言就是在《論真理》中說的:“人是萬物的尺度,存在時萬物存在,不存在時萬物不存在!彼@里說的人就是指人的感覺。事物是什么,要以人的感覺為標準。一個事物對你來說就是它呈現在你的感官面前的樣子,對我來說,它就是呈現在我的感官面前的樣子。一陣風吹來,你覺得冷,它就是冷的;我覺得熱,它就是熱的。風本身無所謂冷熱。同樣地,一個人的行為是好的還是壞的,也是以人的感覺為標準。你覺得好,它就是好的;我覺得壞,它就是壞的。行為本身無所謂好壞。
普羅泰戈拉的這句哲學名言在當時具有反傳統(tǒng)的意義。在當時的希臘,傳統(tǒng)觀念是以神為萬物的尺度;事物存在還是不存在,是好還是壞都是由神決定的。普羅泰戈拉在懷疑神的存在以后,讓人取代神的地位,這在希臘哲學史上無疑具有重大的意義。但是,在我們今天看來,這句話是不正確的,因為客觀事物的存在和性質并不以人是否感覺它們和感覺它們怎樣而發(fā)生什么變化。他把事物的性質,如冷熱,看成是主觀感覺的產物,否定了事物性質的客觀性,這就很容易陷入主觀唯心主義之中。




相關高中歷史知識點:美德即知識(蘇格拉底)



比較智者學派和蘇格拉底關于人的價值的闡述:


智者學派和蘇格拉底都以人為研究對象,肯定人的價值,都在人的價值方面強調理性、否定絕對權威。但是智者學派片面強調人的需要,否認對人的約束,蘇格拉底強調個人的需要必須滿足一定的道德規(guī)范,強調美德對于人的重要性。智者學派提出“人是萬物的尺度”,蘇格拉底限定為“有思想力的人是萬物的尺度”。
顯然,比較的關鍵在于把握兩者對人的價值的闡述,比較的領域大體上包括研究對象、人的作用和人在社會上的行為等方面。



“美德即知識”??人文主義的升華:


(1)代表人物:
蘇格拉底。他和他的學生柏拉圖及柏拉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被并稱為“希臘三賢”。
(2)思想主張:
①倡導“有思想力的人是萬物的尺度”;
②提出“美德即知識”的思想,美德來自于知識;
③主張“認識你自己”,教育可使人認識自己靈魂之內已有的美德。
(3)意義:
他使哲學真正成為一門研究“人”的學問。


蘇格拉底對“人”的探索:

蘇格拉底是與智者學派同時代的哲學家。這一時期,智者學派的思想比較興盛,在小國寡民的雅典城邦,人們貪圖沒有節(jié)制的個人自由和個人享受,世風日下,道德淪喪。同時,過于泛濫的直接民主也帶來了政治腐敗和社會動亂。于是蘇格拉底針砭時弊,批判雅典的政治領袖,批評頹廢的社會風氣,在尋找人的價值方面付出了艱辛的努力。
蘇格拉底對于“人”是什么作了如下回答:
(1)人的本質是理性,人是有理性的動物,“有思想力的人(才)是萬物的尺度”。這就確立了人的理性主體的地位。
(2)人的靈魂(理性)是至善,德行即智慧,智與德是合一的。
(3)一切罪惡都來源于人的愚昧無知,即使像勇敢、節(jié)制之類的優(yōu)良品性,如果沒有一個正確的、理性的心靈來指導,也不能使人為善。因此一切使人德行完善的只有知識,因此,“美德即知識”。
(4)人之所以要求知,是因為“我知道自己一無所知”。
(5)人要在理性的支配下去追求和生活,“未受考察的生活是不值得過的”。
蘇格拉底對人性本身的研究是人類精神覺醒的一個重要表現,他使哲學真正成為一門研究“人”的學問。他對理性的尊崇和對思想自由的追求,與18世紀的啟蒙思想的特點極為相似。



蘇格拉底:


1、蘇格拉底(前469?前399)古希臘哲學家。生于雅典。其父是雕刻匠,母親是助產婦。曾從女智者狄俄蒂瑪受業(yè)。自稱有“靈跡”伴隨,預示以何事不當為,終身信奉。亦受奧爾斐秘教及畢達哥拉斯派的影響。
早年學過雕刻手藝,后棄而從事探索倫理哲學,堅持“認識自己”是人類的第一要務。關于他的前半生,人們所知不多。伯羅奔尼撒戰(zhàn)爭期間,阿里斯托芬的《云》上演(前423),劇中將蘇格拉底描寫為開“思想店”的詭辯家,據此可知當時他已有名。傳說特爾斐阿波羅神托所有言:世間不再有比蘇格拉底更聰明的人。他自奉儉約,招收弟子,但不收學費。常在雅典街頭與人辯論諸如正義、勇敢、德性、節(jié)制、真善美等課題,旨在尋求和確定其一般的概念。反對智者派的唯我主義和懷疑主義,認為真理應有其客觀標準。每以揭露矛盾、詰問對方將論辯引至他所要達到的結果;這種方法便得名為蘇格拉底的諷刺或反詰法。
2、他主張德性就是知識,所謂“知道合一”。蘇格拉底還鼓吹靈魂不死或靈魂輪回。他所說的概念在本質上并非來自具體事物,勿寧說是具體事物來自概念(靈魂中所固有的東西);
人的認識即知識的獲得,只不過是對此概念的回憶,這是西方早期的一種唯心論先驗論。
蘇格拉底主張有知識、有德性的少數人治國,對民主政體特別是雅典后期的激進民主派,不遺余力地加以攻擊。被以安尼托為首的民主派控告,罪名有二:一是不信官方宗教、企圖另立新神(他的“靈跡”),二是敗壞青年。在法庭上雖否認他犯有任何罪行,但終被判處死刑(飲鴆)。
他在邏輯學方面的貢獻是:
首次提出歸納和定義的方法。蘇格拉底本人無著作,其事跡主要見于柏拉圖、色諾芬等弟子的記述;
也是柏拉圖大部分“對話”的中心人物。他的思想言行深深地影響了柏拉圖等,并在西方哲學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




相關高中歷史知識點:文藝復興

文藝復興:


文藝復興是指14世紀在意大利各城市興起,以后擴展到西歐各國,于16??17世紀在歐洲盛行的一場思想文化運動,帶來一段科學與藝術革命時期。
核心:人文主義精神。本質是以人文主義沖擊宗教神權的束縛,解放人們的思想。實際上,文藝復興時期的思想家們不是完全提倡復古,而是借古代文化之名宣傳新的資產階級思想。


人文主義:

文藝復興的核心是人文主義,它支配了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學、藝術、哲學和科學的發(fā)展。
其思想核心是以“人”為中心而不是以“神”為中心,肯定人的價值和尊嚴,認為人是現實生活的創(chuàng)造者和主人,反對基督教的來世觀念和禁欲主義,提倡追求自由、幸福和物質享受,鼓勵發(fā)財致富和冒險精神,崇尚理性和科學,追求知識。
宗教改革的核心是反對教會的精神禁錮和羅馬教廷的權威統(tǒng)治。它既是一場社會政治運動,也是一場思想運動。馬丁?路德的信仰即可得救的主張,實際上是尊重每個人自己對信仰的理解,每個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判斷,這其實就是鼓吹思想的自由,也表達了對人的尊重。宗教改革使千千萬萬的民眾打破了對羅馬教會的迷信,解放了思想,人文主義得到進一步的傳播和發(fā)展。
十四五世紀的文藝復興運動以人文主義沖擊宗教神權的束縛,以解放人們的思想,在文藝復興影響下的宗教改革也表達了人文主義的訴求,沖擊了羅馬神權的統(tǒng)治。批判神權、鼓吹人性解放和思想自由是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共同的人文主義傾向。前者主要在知識階層,而后者則激發(fā)了普通民眾。



文藝復興的實質:


歐洲文藝復興源于意大利的佛羅倫薩等地絕非偶然。一是資本主義萌芽首先出現于此,新興資產階級一方面不再關心虛幻的神學說教,另一方面又追求財富和現世的享樂,因此為了求得自身的發(fā)展就必須從中世紀的神學桎梏下解放出來。而當時的意大利人既能接觸到豐富的古希臘羅馬的文化遺存,又有機會得到拜占庭帝國保留的古希臘羅馬文化典籍,這為新興資產階級的需求提供了必要的思想文化資源。此外意大利佛羅倫薩等城邦聚集了眾多的博學之才,有一批對宗教專制不滿的知識分子,這為滿足新興資產階級的需求提供了人力資源。那些先進知識分子闡釋古典文化的人性美,表達他們對現實生活的希望,要求肯定人的價值和尊嚴,提倡自由和物質享受,鼓勵冒險和發(fā)財致富,這一切正好順應了資產階級的要求,符合他們的利益,結果是形成了對中世紀以來的宗教神學的有力沖擊。從文藝復興的興起原因和思想傾向來看,文藝復興的實質應當是:反映歐洲新興資產階級要求的以人為中心而不是以神為中心的思想解放運動。



文藝復興概況:

1、背景:
前提:資本主義萌芽首先出現
物質:意大利經濟的縈榮
人才:匯聚眾多人才
文化:古希臘、羅馬文化的大量遺存
2、含義和實質:
①含義:文藝復興是對古希臘、羅馬文化中人文主義精神的繼承和發(fā)展,是反映新興資產階級利益的思想解放運動文藝復興不是單純的古典復興,而是反封建的新文化的創(chuàng)造,它表現在科學、文學和藝術的普遍高漲和創(chuàng)新,具有鮮明的時代精神。
②實質:文藝復興是反映歐洲新興資產階級要求的思想解放運動。
3、核心:人文主義
以神為中心→以人為中心;禁欲和來世→現世的享受;等級觀念→自由平等;蒙昧主義→理性和科學。
4、主要成就:
①文學領域:“文學三杰”:薄伽丘、但丁和彼特拉克
●薄伽丘: 代表作:《十日談》 思想主張:抨擊了封建道德和教會的禁欲思想,宣傳人類平等,主張發(fā)展人的個性。
●但。骸靶聲r代的最初一位詩人”(恩格斯)代表作:《神曲》 思想主張:率先對教會的丑惡現象表達了憎惡。
●彼特拉克:“人文主義之父”代表作:《歌集》 思想主張:最早提出要以“人的學問”代替“神的學問”
②藝術領域:“美術三杰”是達.芬奇、米開朗琪羅、拉斐爾(畫圣)。
5、擴展:
歐洲其他國家的發(fā)展。
6、意義:
①解放思想:文藝復興沖破了基督教神學桎梏,喚醒了人的自我意識,頌揚了為創(chuàng)造現世幸福而奮斗的精神,為后來的啟蒙思想的出現打下了基礎,在精神方面為資本主義制度的發(fā)展開辟了道路;
②推動文學藝術和科學的發(fā)展:文學藝術方面結出了豐碩的果實,自然科學也因為思想解放和對實踐的關注而走向近代科學。越來越多的人從封建愚昧中解放出來,開始更多地關注人及人生活的世界。



薄伽丘:

薄伽丘(1313?1375),意大利作家。佛羅倫薩一個商人的私生子,少年時代曾在那不勒斯習商,后又改讀教會法典。在逗留那不勒斯的這段時期,由于有機會參加宮廷的一些社交活動,結識了一些學者,擴大了在文化領域中的視野,并開始模仿當時盛行的雕琢堆砌的文體,自習寫詩,1340年左右,回到了斗爭激烈的佛羅倫薩,投身政治活動。薄伽丘擁護共和政權,反對封建專制制度。曾在佛羅倫薩共和政體中擔任掌管財政的職務,先后七次代表共和政權出使意大利各城邦及法國等地。1350年結識了彼特拉克,建立了親密的友誼。著有傳奇、史詩、敘事詩、十四行詩、小說等。早期作品大多贊美青年時代的情人“菲婭美達”!斗坡甯缌_》(1336?1338)是第一部散文體長篇小說,用托斯卡諾方言寫成,敘述一對不同宗教信仰的青年男女的愛情故事。牧歌《亞梅托的仙女》采用神話題材,歌頌純潔的愛情,具有隱喻詩的特點。書函體小說《菲婭美達的哀歌》,擺脫了古典和神話題材的套子,開始描寫現實生活,對歷史人物內心世界的種種感受作了較細膩的刻畫,被認為是歐洲文學中第一次出現的“心理小說”。薄伽丘最優(yōu)秀的代表作是用佛羅倫薩方言寫成的故事集《十日談》。他最后一部文學作品《大鴉》與以前的創(chuàng)作思想形成了對照,表現了作者后期思想的動搖。晚年,潛心鉆研古典文學,主持但丁《神曲》講座。著有《但丁傳》《異教諸神學譜系》等作品,其文藝理論為文藝復興時期詩學的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但。

但丁(1265?1321),意大利詩人、文藝復興的先驅。他是意大利佛羅倫薩人,出身于沒落貴族家庭。早年他從師于當時著名學者勃魯內托?拉蒂尼(1220?1295),學習拉丁文、修辭學和古典文學作品。青年時代是在博覽群書中度過的,除拉丁文、修辭學外,對詩學、神學、歷史、天文、地理、音樂、繪畫都作過研究,從而使他成為那個時代一位多才多藝、學識淵博的學者,為他日后的從政活動和文學創(chuàng)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1302年,但丁被代表羅馬教廷的反動勢力放逐,流落意大利各地,最后客死拉韋納。其最早的作品是抒情詩集《新生》,用以悼念他所鐘情而又早逝的女友貝雅特麗齊。《論俗語》一文,他主張用民族語言寫作(中世紀西歐各國習用拉丁文),推進了意大利民族語言的統(tǒng)一。《論君主政體》一文,主張政教分離,建立統(tǒng)一的意大利君主國!渡袂肥撬拇碜鳎淖髌泛芏,廣泛地反映了中世紀后期意大利的社會矛盾,大膽地譴責了教皇和教士的貪婪專橫,表露了人文主義思想。


彼特拉克:

彼特拉克(1304?1374),意大利文藝復興時期詩人、人文主義者,生于佛羅倫薩共和國。早年的動蕩生活、但丁的影響,以及當地文化的熏陶,對彼特拉克未來的成長都產生了重大的影響。他自幼酷愛文學,尤其喜歡古典作品。1316年起,他先后在法國和意大利學習法律。1326年成為天主教教士。1332年至1333年游歷歐洲各地,廣泛搜集古代希臘、羅馬的著作,是當時最早搜集、研究古典著作的學者,開創(chuàng)了研究古典文化的新風,并從中發(fā)現了一種不以神而以人為中心的世界觀,首先提出“人學”同“神學”的對立,所以他被稱為“第一個人文主義者”或“人文主義之父”。1374年,羅馬市民起義反對貴族的暴虐統(tǒng)治,他雖已70高齡,仍寫信支持。彼特拉克的生活有一個時期是放蕩的,他的思想和活動也都充滿了個人主義色彩。這些都是早期資產階級人文主義者的特征。但是,他在歐洲人文主義運動中所起的巨大的推動作用,是不會消逝的。




相關高中歷史知識點: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是指基督宗教在16世紀至17世紀進行的一次改革,是資產階級披著宗教外衣的一場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改革代表人物馬丁路德、加爾文等人,以及發(fā)展出來的新教教派。



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的異同點:


1、同:
(1)產生的時代背景和社會條件相同,都是在西歐封建制度衰亡、資本主義萌芽和發(fā)展的歷史年代;
(2)它們都具有反封建的性質,并把矛頭對準了天主教會;
(3)兩者都向古代尋求和吸取養(yǎng)料,人文主義者借助的是古典文化,馬丁?路德借助了《圣經》中的原始教義;
(4)兩個運動在與統(tǒng)治者的關系上也是相似的,人文主義者需要教皇、國王、貴族和富商的庇護;宗教改革與統(tǒng)治者關系更是緊密,馬丁?路德就是得到封建諸侯的保護。
2、異:
(1)在人的問題上,人文主義者與宗教改革者有根本不同的認識:前者認為人是萬物的尺度,而后者卻強調神的偉大、人的渺小,一切以神為中心;
(2)在信仰與宗教寬容的問題上,兩個運動是迥然不同的,文藝復興是一個信仰與思想自由的運動,一開始就容忍了異教文化,而宗教改革不是一個為了自由的運動,各種形式的新教派,幾乎都以另一個權威來取代教皇的權威。
(3)文藝復興主要表現在思想領域和社會的上層,而宗教改革更多的表現為一場政治運動,群眾基礎也更為廣泛。
(4)在對待宗教的態(tài)度上,文藝復興認識并揭露教會的腐朽、罪惡,但還是對教會勢力抱和解的態(tài)度,不愿走上宗教改革的道路。



宗教改革概況:

(1)背景:
①文藝復興的影響。文藝復興中,人文主義學者盡管對宗教保持較為溫和的態(tài)度,但其以人為中心的思想極大地沖擊了天主教的精神獨裁,天主教的權威日益受到人們的懷疑。
②主要原因:天主教會對歐洲尤其是德意志的壓榨。
③導火線:1517年,羅馬教皇出售贖罪卷。
④根本原因:天主教會的腐敗與專橫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fā)展。
(2)性質:
是在宗教外衣掩飾下發(fā)動的反對封建統(tǒng)治和羅馬神權統(tǒng)治的政治運動。實質上是早期資產階級的反封建斗爭,人文主義思想得以進一步弘揚。
(3)過程:
①馬丁?路德??“九十五條論綱”(標志著德意志宗教改革的開始)揭開了教皇教會的枷鎖,套上了宗教的枷鎖。
②馬丁?路德的主要宗教主張:
簡化宗教儀式;否定羅馬教廷的權威;堅持國家權力高于教會
③擴展并形成多個新教派。
(5)影響:
教誨控制削弱,普通民眾開始覺醒,進一步傳播了人文主義。
(6)結果與意義:
始于16世紀德意志的歐洲宗教改革是一場反對封建統(tǒng)治和羅馬神權統(tǒng)治的政治運動,它否定羅馬教廷的權威,堅持國家權力高于教會,對于君主專制制度的加強和新興民族國家的加強都起了一定的作用。宗教改革摧毀了天主教的精神獨裁,解放了思想,還促進了西歐各國民族文化和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


馬丁?路德的觀點:

路德認為只要有虔誠的信仰,靈魂便可以獲得拯救,無須購買贖罪券。誠如他所言:“義人靠信仰生活”、“信仰使我們成為義人”。
他主張每個基督徒都有直接閱讀和解釋《圣經》的權利,而不是盲目聽從教皇和教會的說教,君主的權利高于教士甚至教皇。他主張簡化宗教儀式,僧侶可婚配和還俗。
這些觀點的含義在于:
否認教皇的權威,肯定基督徒個體的思想自由和國家的民族意識,其中蘊含著自由主義、個人主義和主體的理性因素,反映了新興資產階級的愿望,與文藝復興的人文主義傾向具有一定的一致性。
馬丁?路德的說法引起人們的強烈共鳴,引發(fā)了德國和歐洲轟轟烈烈的宗教改革運動,形成了包括路德派在內的不受羅馬教皇控制的基督教派,這些教派統(tǒng)稱為新教。



中世紀歐洲與基督教會:

天主教是與東正教、新教并列的基督教三大派別之一;而基督教又是與佛教、伊斯蘭教并列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基督教誕生于公元1世紀的羅馬帝國。
392年,羅馬帝國皇帝正式宣布基督教為國教。由于政治區(qū)劃和語言、文化傳統(tǒng)等方面的差異,龐大的羅馬帝國全境在事實上一直分為東、西兩部分。
基督教從3世紀以來,也逐漸形成東、西兩大派。西派以羅馬為中心,傳播于高盧、意大利和北非迦太基及其以西地區(qū),通行拉丁語,又稱拉丁教會。東派散布在馬其頓、希臘半島至埃及及其以東地區(qū),通行希臘語,又稱希臘教會。
330年,羅馬帝國皇帝君士坦丁一世設東都于拜占廷,并將其改名為君士坦丁堡。此后,君士坦丁堡教會在東部教會中漸居首位,與西部的羅馬教會對峙。
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公元6世紀,羅馬主教在羅馬城建立政教合一的統(tǒng)治,并擴大統(tǒng)轄范圍,進一步提高羅馬主教的權力;拜占廷皇帝查士丁尼一世自稱為教會元首,使東部教會依附于國家政權,并不承認羅馬教皇為教會最高首領,東、西兩派裂痕日益加深。
1054年,東、西部教會正式分裂。東派自稱正教即東正教,西派自稱公教。
“公教”一詞源自拉丁文catholica,原意為“全世界的”和“普遍的”。天主教自稱是唯一的公教,并以羅馬為中心,故又稱羅馬公教。
16世紀傳入中國后,其信徒所崇奉的神稱為“天主”,故在中國稱天主教,或音譯為“加特力教”。


馬丁?路德:

1483年11月3日,馬丁?路德出生在德意志東部的一個小山村。少年時的馬丁?路德目睹了天主教會的腐敗糜爛,便下定決心要進行宗教改革。大學畢業(yè)以后,他在父母親朋詫異的目光中“遁入空門”??進入雷爾福特圣奧古斯丁修道院當修士,他在那里學習神學,并且潔身自律。1508年他成為維登堡大學的神學教授。教皇和天主教會的腐敗奢侈,日益堅定了他進行宗教改革的決心。
1517年,為反對教皇利奧十世借頒發(fā)贖罪券盤剝百姓,路德在維登堡大教堂門前貼出了“關于贖罪券效能的辯論》(即九十五條論綱)!墩摼V》所引起的強烈反響,甚至出乎路德自己的預料。社會各階層都對《論綱》表現出濃厚的興趣?梢哉f《論綱》點燃了第一次德國資產階級革命??宗教改革的火焰。路德一下子成為德國全民族的代言人,各階層的熱烈支持,使路德走上了同羅馬教庭徹底決裂的道路。
1519年,羅馬教會的神學家約翰?艾克同馬丁?路德在萊比錫展開了大論戰(zhàn)。在路德唇槍舌劍、咄咄逼人的攻勢之下,約翰?艾克狼狽不堪地敗下陣去,這場大辯論無疑成為路德宗教改革生涯中的一次重大轉機。
1520年是宣場路德學說最火的一年。那一年共出版德文書籍、文章208冊,其中路德的著作有133冊之多。被稱作宗教改革三大論著的《致德意志貴族公開書》、《教會被囚于巴比倫》、《基督徒的自由》都發(fā)表在那一年。在這些著作中,路德的攻擊予頭并非指向某一教皇或教庭的奢侈腐敗,他矛頭所指是整個封建神權政治。他的學說從根本上否定了中世紀的教階組織,否定了奴役人們的圣禮制度和教會法規(guī),提出建立與資本主義發(fā)展相適應的資產階級廉儉教會,并在宗教理論上以資產階級自律的宗教取代了封建主義他律的宗教。
但路德不能代表人民。當德國農民要把宗教改革變成一場推翻現存剝削制度的政治革命時,路德退縮了,最后走向背叛,成為世俗統(tǒng)治者的代言人。他先寫了《勸基督徒勿從事叛亂書》,又開始回維登堡講道,平息騷亂,最后寫了《反對殺人越貨的農民暴徒書》。他對待農民起義的態(tài)度由勸撫、調解到力主鎮(zhèn)壓。路德徹底脫離了人民,路德教在德國蛻變成為世俗諸侯的工具。以路德為代表的市民階級溫和的宗教改革運動,僅在宗教形式上進行了一些改革。
1546年2月,路德死于出生地艾斯勒本,享年63歲。路德一生功過參半。他所發(fā)起并領導的宗教改革運動席卷整個歐洲,永久性地結束了羅馬天主教會對于西歐的封建神權統(tǒng)治。他的宗教學說為新興資產階級提供了革命的思想武器。恩格斯認為路德是他那個時代的巨人,他無愧于這一光榮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portlandfoamroofing.com/gaozhong/316691.html

相關閱讀:高中歷史知識點:達賴、班禪和駐藏大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