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講授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一節(jié)中,學生對肺炎雙球菌的轉化實驗提出了幾點質疑。筆者在經(jīng)過認真思考、討論、查閱資料后,針對各個問題一一進行了解答。筆者發(fā)現(xiàn)學生提出的疑問很有意義和代表性,現(xiàn)將學生質疑和筆者解答整理如下,供同仁參考。也求拋磚引玉,獲得更好的解答。
1.格里菲斯的體內(nèi)轉化實驗
實驗中將加熱殺死的S型和活的R型混合注射到小鼠體內(nèi),小鼠患敗血癥死亡,并從小鼠體內(nèi)分離出活的S型,且其后代仍是有毒性的S型。格里菲思推論:在已經(jīng)加熱殺死的S型細菌中,必然含有一種“轉化因子”,促使R型轉化為S型,且這種轉化可遺傳。
1.1 質疑一:是S型復活還是R型被轉化?
學生的質疑:為什么是R型被轉化,而不是加熱殺死的S型復活呢?
筆者的分析解答:學生提出這樣的質疑,主要是對蛋白質的化學性質不太了解。蛋白質具有一定的空間結構才具有生理活性,加熱會破壞蛋白質的空間結構(變性),且該過程不可逆。所以加熱后蛋白質變性失活,不可能再恢復其功能(可以高溫下酶失活為例)。而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承擔者,蛋白質失活了,生命活動就不可能再恢復,也就是說熱殺死的S型是不可能復活的。
當筆者作出上邊的解釋后,有學生立即又提出了下面的質疑。
1.2 質疑二:加熱殺死的S型的DNA為什么沒被破壞還可以發(fā)揮轉化作用?
學生的質疑:加熱殺死的S型菌的蛋白質變性失活了,失去了生理功能。那為什么熱殺死的S型的DNA還有作用呢?
筆者的分析解答:學生提出這樣的質疑,和上一個問題的原因相似,主要是對DNA的結構及化學性質不太了解。DNA是由兩條鏈形成的雙螺旋結構,兩條鏈間堿基通過氫鍵連接。加熱會使氫鍵斷裂,使DNA雙螺旋解開成單鏈,稱為DNA變性。但和蛋白質變性不同的是,當溫度緩慢降低時單鏈又可以重新形成雙鏈,稱為DNA復性。所以,加熱殺死的S菌的DNA還是有作用的。
1.3 質疑三:轉化因子是S型菌的整個DNA,還是DNA片段?
學生的質疑:發(fā)揮轉化作用的到底是S型菌的整個DNA,還是DNA片段?
筆者的分析解答:這個問題涉及的是DNA分子變性、復性、以及基因的有關知識。通過查閱資料發(fā)現(xiàn):常用的DNA變性方法主要是熱變性方法和堿變性方法。熱變性使用得十分廣泛,但是高溫可能引起磷酸二酯鍵的斷裂,得到長短不一的單鏈DNA。而堿變性方法則沒有這個缺點,在pH為11.3時,全部氫鍵都被淘汰,DNA完全變成單鏈的變性DNA。
決定生物性狀的基本單位叫做基因,它是DNA上具有遺傳效應的片段。S菌的DNA上具有與莢膜形成有關的片段(基因),加熱殺死S菌時,S型菌的DNA可能因高溫引起磷酸二酯鍵的斷裂,得到長短不一的單鏈DNA。所以加熱殺死S菌的時候,會得到與莢膜形成有關的DNA片段。該片段與R菌DNA整合后,使得其也可以形成莢膜,即轉變?yōu)镾型。
1.4 質疑四:S菌的DNA將R菌轉化,還是S菌的DNA直接控制合成了S菌?
在本節(jié)教學中,筆者補充了證明RNA是遺傳物質的實驗──煙草花葉病毒侵染實驗。學生在知道煙草花葉病毒的RNA侵染煙草細胞后,利用其所帶的遺傳信息控制合成了新的煙草花葉病毒的知識后,對肺炎雙球菌體內(nèi)轉化實驗又提出了新的質疑。
學生的質疑:為什么是S型菌的DNA轉化了R型,而不是S型菌的DNA像煙草花葉病毒的RNA侵染煙草細胞后直接控制合成了S菌?
筆者的分析解答:學生發(fā)生這樣的疑問是因為對病毒的結構和復制、細菌的結構和繁殖的知識掌握的不夠清晰,不能區(qū)分這兩種生物的特征。病毒是非細胞結構的生物,由蛋白質外殼和核酸組成,子代病毒是通過病毒核酸(遺傳物質)在宿主細胞中控制合成的核酸和蛋白質組裝而成。而細菌是細胞結構生物,細胞通過分裂實現(xiàn)增殖,也就是說新細胞只能來自于細胞的分裂,而不可能來自于其他細胞直接合成。所以該實驗中應該是S型菌的DNA轉化了R型菌,而不是像煙草花葉病毒侵染實驗那樣直接控制合成了S菌。
2.艾弗里的體外轉化實驗
艾弗里和他的同事為了弄清轉化因子是什么,分離提取了S菌的DNA、蛋白質和多糖等物質,然后分別加入已培養(yǎng)R型細菌的培養(yǎng)基中,結果發(fā)現(xiàn):只有加入DNA,R型細菌才能轉化為S型細菌。艾弗里還發(fā)現(xiàn):如果用DNA酶處理S型菌的DNA,使DNA分解,就不能使R型細菌發(fā)生轉化。
2.1 質疑一:如果在S菌的培養(yǎng)基中加入R菌的DNA,S菌能否被轉化為R型?
學生的質疑:如果在S菌的培養(yǎng)基中加入R菌的DNA,S菌是不是也能整合R菌的DNA,從而被轉化為R型?
筆者的分析解答:由于缺乏相應的微生物知識,對R型細菌轉化的具體生理過程不清楚,很容易認為在S菌的培養(yǎng)基中加入R菌的DNA,S菌也能整合R菌的DNA,從而被轉化為R型。
R型細菌之所以能整合S型菌的有關DNA片段,轉化為S型,與其自身的結構和特性有關。R型活菌在對數(shù)期后期內(nèi)處于“感受態(tài)”( 細菌能從環(huán)境中攝取DNA進行轉化的狀態(tài),稱感受態(tài)(competence)。 對于感受態(tài)本質的解釋,有人認為處于感受態(tài)的受體菌局部失去了細胞壁,使外源DNA能順利經(jīng)膜進入菌體,稱局部原生質體假說。也有人認為是受體細胞表面出現(xiàn)了一直能結合DNA并使之進入細胞的酶,稱酶受體假說)。被加熱殺死的S型肺炎雙球菌(供體菌)自溶,釋放出自身的DNA片段,當DNA片段遇到感受態(tài)的R型活肺炎雙球菌(受體菌)時,R型活肺炎雙球菌(受體菌)細胞膜上的結合位點相結合,隨后其中一條鏈被細胞膜上的核酸酶降解,降解產(chǎn)生的能量協(xié)助把另一條單鏈推進受體細胞(該過程稱為DNA的結合和攝。。當單鏈進入受體菌細胞后,便與受體菌DNA上的同源區(qū)段發(fā)生交換重組。再通過受體菌DNA復制、細胞分裂,而表現(xiàn)出轉化的性狀,于是就由R型肺炎雙球菌產(chǎn)生出S型肺炎雙球菌的后代。
而S型肺炎雙球菌有莢膜,無感受態(tài),不能作為受體菌,所以在S菌的培養(yǎng)基中加入R菌的DNA,S菌不能被轉化為R型。當然S型菌在自然狀態(tài)下或人工的誘變下發(fā)生基因突變,S型菌可能突變?yōu)镽型,但不是轉化。
2.2 質疑二:艾弗里的第三組實驗(加DNA水解物)為什么沒能排除人們對其實驗的懷疑?
學生的質疑:艾弗里在第三組實驗(加DNA水解物)中,用DNA酶處理提取的DNA,然后加入培養(yǎng)R型菌的培養(yǎng)基中,結果培養(yǎng)基中未出現(xiàn)S型。這個實驗從反面證明了DNA是遺傳物質,為什么不能排除人們對提取的DNA中含有0.02%的蛋白質起到了轉化因子(遺傳物質)的作用的懷疑?
筆者的分析解答:這個推理從理論上來說確實沒錯,但是實際上,當時情況要復雜的多。當時人們對艾弗里實驗結果表示懷疑的原因主要來自兩個方面。
一方面:艾弗里的實驗并非無懈可擊,人們發(fā)現(xiàn)他的第一個實驗中的DNA純度不夠,關鍵性的實驗證據(jù)出現(xiàn)了問題,由此證據(jù)得到的推論自然會被人們懷疑。盡管艾弗里的第三個實驗能做出一些解釋,但是人們?nèi)匀豢梢哉J為是DNA和蛋白質共同作用完成細菌的轉化,或者蛋白質也參與了細菌的轉化過程,即無法完全排除蛋白質可能起了作用的懷疑。
另一方面:艾弗里由實驗推論得到DNA是使R型細菌發(fā)生遺傳改變的物質,這個觀點與當時大多數(shù)科學家的觀點是截然不同的,因此很多人都不愿承認艾弗里的實驗結果,這一點從他一生的遭遇就可以看出。自1930年起,幾乎每年艾弗里都因發(fā)現(xiàn)肺炎雙球菌的抗原特異性取決于其多糖莢膜而獲諾貝爾獎提名,但由于當時人們普遍認為抗原特性取決于細胞表面的蛋白質,不相信艾弗里的結果,懷疑其結果是因為多糖摻雜了蛋白質雜質導致的。在1946年以前,艾弗里有4次進入了第二輪名單,即諾貝爾獎委員會對其工作做了書面評價,但是評價的結果都認為他的發(fā)現(xiàn)不值得獲獎。1946年起,開始有人在提名艾弗里時提到他對遺傳物質的研究。當時研究核酸的兩個權威──卡羅林斯卡醫(yī)學院的化學教授艾納·哈馬斯登和他的前學生,細胞研究與遺傳學教授托布真·卡佩森。這兩個人都相信只有蛋白質才有可能是遺傳物質,而且他們根據(jù)自己的研究經(jīng)驗,知道很難除去DNA中的蛋白質雜質,從而不相信艾弗里的實驗結果。1946年,由哈馬斯登對艾弗里的實驗做了簡短的書面評價,他對艾弗里的結果持批評態(tài)度,認為艾弗里的DNA是被蛋白質雜質污染了,蛋白質才是轉化因子。
接下來的幾年,有一些實驗室用其他實驗證實了艾弗里的結論,艾弗里的發(fā)現(xiàn)已獲得了獨立驗證。1952年,艾弗里再次進入了諾貝爾獎第二輪提名名單,由細菌學教授伯恩特·馬爾姆格倫對之做了書面評價。馬爾姆格倫綜述了這幾年來的有關研究,認為蛋白質不太可能是轉化因子。但是他的結論卻是,要把DNA作為轉化因子仍然缺乏最后的證據(jù),因此認為艾弗里的發(fā)現(xiàn)目前不值得獲獎。
從這些歷史可以看出,由于艾弗里當時的研究結果和當時的主流思想、權威理論相反,所以一直不被人們重視,甚至被認為是無價值的。所以,他的結論被人們懷疑也就“理所當然”。
在解答學生的這個質疑的同時,可以對學生進行這樣一些情感教育:一、科學研究就是在這樣的“吹毛求疵”中不斷前進的;二、科學研究中還需要自信,需要堅持自己的思想,需要懷疑的態(tài)度;三、淡薄以明志,寧靜以致遠。艾弗里的成果雖然當時未被人肯定,他未得到應有的榮譽,但他仍然熱衷于自己的工作,不斷取得突破,終為世人敬仰。有的人獲得諾貝爾獎,是為自己增輝,有的人獲獎,卻是為諾貝爾獎增輝。艾弗里沒有獲得諾貝爾獎,應該是諾貝爾獎的遺憾,而不是艾弗里的遺憾。
學生的這些質疑,有的雖然看似簡單,但是要真正的解釋清楚,需要我們深入教材,吃透教材。高中教材和教參中的知識要解決這些問題,顯得非常的有限,這就促進了我們教師的不斷學習提高,需要教師作一名學者,而不是教書匠。另外,學生的質疑是他深思熟慮之后提出的,是思維活躍的表現(xiàn),同時這種敢于質疑、大膽設想的精神,也是新課程要求的學生探究活動的具體體現(xiàn),我們應該多加鼓勵和引導。培養(yǎng)學生的質疑精神、創(chuàng)新意識,才能為社會培養(yǎng)出創(chuàng)新型人才,為國家培養(yǎng)出真正的棟梁之才。
右腦記憶論壇 | 快速記憶法 | 記憶力培訓 | 速讀培訓 | 速讀軟件 | 右腦培訓 | 站內(nèi)搜索 | 網(wǎng)站地圖
Copyright(C) 2006-2014 逍遙右腦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