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把握英語課堂中綜合知識的滲透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中英語 來源: 高中學習網


 

隨著基礎教育改革的深入,“雙語教學”(bilingual teaching)一說越來越受社會上的關注,同時也引起行內人士的爭論。但無論怎樣,有兩點值得我們廣大英語教師注意,一是“雙語教學”能夠改善英語習得的環(huán)境;二是“雙語教學”能夠真正體現語言作為信息載體的功能,尤其后者更應引起外語教師的反思。目前大家所討論的“雙語教學”主要指“用作為目的語(target language)的第二語言或外語教授目的語以外的部分課程或全部課程”(張正東,2002)。這種“雙語教學”活動的設計、組織、實施等主要由其他學科的教師來完成,似乎與外語教師關系不大。其實,“雙語教學”與“外語教學”之間存在著共性,它們都把外語用作教學語言,組織教學活動,傳遞學科信息。不同的是前者借助外語單一教授?浦R,如物理、化學、生物等;后者運用外語討論綜合常識,根據課文的不同話題(topic),傳授不同學科的知識。如Content-based Activities(Rivers,1997:44),the Educational Syllabus(Littlejohn & Hicks, 1999:8)等都屬于后者模式,它們主張外語教學的主要內容應該直接與學校教育中的其它學科知識相聯(lián)系,把外語用作工具,學習諸如理化生、文史地此類的知識,同時通過學習其他學科知識,促進外語的習得。我國外語教學由于種種條件不成熟,不一定非常嚴格地采用Content-based Learning途徑,但我們可以借鑒其某些做法,結合任務型教學(Task-based Learning)方法,在具體課堂教學活動中滲透其他學科知識。然而傳統(tǒng)的或現行的英語課堂教學往往不重視學科知識的滲透,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現象一:死守教師用書,忽視學科知識教師在設計課堂教學活動時,往往過于依賴教師用書,或盲目迷信,或簡單抄襲。結果,由于教參用書編寫時間的局限性,沒有提供相應的背景知識,尤其是學科知識,許多教師就忽視了學科知識的滲透。下面案例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Step 1 Revision

Step 2 Presentation

Step 3 Reading for general understanding

Step 4 Reading Wb Lesson 74, Ex. 1. Go through the exercise and make sure the Ss know what to do. Let them read the whole passage carefully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 working in pairs or small groups. Check the answers with the whole class. This is a good time to deal with any language problems. See if the Ss can guess the meaning of pension, exports. Notes: …

b) old-age pension: During one’s working life, one has to pay a percentage or a fixed sum out of one’s wages to the government. When one reaches retiring age (usually 60 or 65), one stops work and receives a sum of money each week called the "old-age pension".

e) Some farmers have turned to keeping deer. = Some farmers have changed their farming practices and now keep deer.

g) is of high quality: Point out the preposition of after the verb be, but high-quality wines (without of).

Step 5 Reading aloud

Step 6 Diagram

Step 7 Workbook

Step 8 Homework

這是一堂非常傳統(tǒng)的閱讀課,在各種公開課(如觀摩課、研討課等)中已經很難找到其蹤跡,但在平常的課堂教學中卻還相當普遍地存在。教師簡單地理解教師用書的教學建議,以為教參提供的內容就是課堂教學的內容,教參建議的教學步驟就是課堂教學活動的框架,把英語教學的重點放在語言知識的傳遞上,試圖通過語言點的講解,幫助學生解讀課文,但其結果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往往只停留在詞義、句意的表層結構上。另外,這種處理方法還很容易使學生產生誤解,以為掌握語言點就是英語學習的全部,把主要的精力放在語法學習、詞語識記上,從而陷入“高投入、低產出”的學習怪圈。在過去相當長一段時間的英語教學實踐效果證明了這種現象。

要真正理解知識性較強的材料,學生們需具備一定的學科知識。例如要幫助學生真正了解居里夫人和她對人類的貢獻,我們就應該向他們介紹有關鐳的方面知識,讓他們借助英語,學習一些物理知識,體驗語言功能作用。即使有時學生可能已經掌握了某些學科知識(如高三學生可能已經了解一點關于鐳的知識),教師還是有必要創(chuàng)造條件,讓他們有機會接觸英語的有關材料。這樣他們不但能夠體驗同樣的內容不同語言表達的方式,而且還能逐漸意識到英語與其他學科的關系,逐步養(yǎng)成運用英語吸取知識的習慣。

現象二:死守教材用書,傳遞陳舊信息現代社會正在進入信息時代,知識更新的周期在不斷的縮短,教材編寫已經跟不上發(fā)展的步伐,F行的人教版JEFC和SEFC都是在十年左右前編寫的,在當時,教材中許多知識是很先進的,有的甚至有點超前。但是時隔十年后的今天,在許多知識領域里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我們的教材還是十年前編寫的教材,這是教材的時間局限。假如教師沒有一種應變意識,勢必會造成課堂教學內容與現實社會嚴重脫節(jié)的現象?杀氖谴_實有相當一部分教師沒有這種應變意識。教材神圣不可變,是他們的信念,他們盲目地使用教科書,不折不扣地利用課本的內容設計各種課堂教學活動,結果引起學生的不滿,使他們失去學習英語的興趣。下面這個案例就是這種現象的一個典型表現:

浙江省某重點中學的校長收到一封學生來信,信中強烈要求學校改變英語教學方法。校長對此事很重視,后經調查發(fā)現,原來有一位英語教師在上人教版高一英語第9單元時,根據教材內容,設計了一些問題討論IMB PC 486和IMB PC 586,要求學生說對話,幫助他們理解課文、操練對話,并在不脫離課文的前提下,組織學生討論電腦的用途,結果引起學生的哄堂大笑,使教師本人也很尷尬。由此,有些人提出換用教材,以追求內容的新穎。

換教材能緩解一時的矛盾,但不能最終解決矛盾,因為任何教科書,無論是引進的,還是自編的,都存在著時間上局限性。解決問題的辦法還是教師改變教材觀,不要盲目迷信教科書,而是要學會改變、篩選、增減教材內容。否則像上述案例中的尷尬會不時地在我們課堂教學中出現,最終會影響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現象三:知識面狹窄,傳遞錯誤知識眾所周知,我國的教育比較強調分科教學,在基礎教育階段,往往過早進行文、理分科;在高等教育階段,分系、分科更是細而再細。結果學文的不懂理、工等學科常識;學理的缺乏文、史等學科知識。即使同歸屬文科,英語專業(yè)畢業(yè)的學生對文史知識也是了解不深。這種現象在我們英語教師隊伍里也同樣存在著。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重本學科知識、輕綜合運用語言能力,掩蓋了許多矛盾,好像只要有扎實的專業(yè)知識和業(yè)務水平,就能勝任英語學科的教學,就能成為一個合格的、甚至優(yōu)秀的教師。但是現代的外語教學理念重視語言的交際功能、強調語言的實際運用,這樣教師狹窄的知識面與現代外語教學理念的矛盾就暴露出來了,在課堂教學中誤解、誤傳知識,甚至產生笑話。請看下面一個案例:

這是一堂高三英語課,內容是人教版高三英語(上)第12單元第46課“Hibernation”。教師為了幫助學生理解課文,設計了一個表格。由此引導學生從課文中找出并理解相關信息。在完成表格填充后,有一個學生提出這樣問題:熊和松鼠本身的心跳、血壓、體溫等沒有發(fā)生很大的變化,為什么他們也屬于冬眠類動物?教師一時難于自圓其說,只是重復強調熊和松鼠是半冬眠動物,但他所設計的表格里把冬眠現象分成“全冬眠”和“半冬眠”兩種。最后,該學生茫然地點點頭坐下了。這個案例反映出教師缺乏生物知識影響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誤導了學生對學科知識的學習與掌握,F在的教材涉及的學科知識面越來越廣,理化生、文史地、音體美、計算機等中學階段所開設的學科幾乎都有所涉及。例如人教版高二英語(上)冊就涉及物理、計算機、體育、地理、生物、政治、歷史、文學等方面內容。因此,一名外語教師如果沒有一定的綜合知識面,是難以勝任先進的外語教學方法(如任務型教學),有時甚至會誤人子弟。作為現代的英語教師,我們有必要不斷充電,擴大自己的知識面。

上述三種現象都沒有真正體現外語課堂教學活動中綜合知識的滲透。要正確把握這種滲透,我們教師自身首先需要解決兩大更新問題:一是理念的更新。語言不只是一種知識,而且也是一種信息載體;語言教學活動不是語法知識的傳授,而是綜合信息的交流。二是知識的更新。外語教師的知識可以不專(除本專業(yè)),但要廣博;可以不全,但要正確。在具體實施滲透時,我們還需要調整教學方法,避免知識灌輸,引導學生探究。具體操作步驟,我們可以借鑒Melvin和Stout所建議的方法:

1.Let us begin by giving students units of authentic material with exercises and activities that we design.

2.Let us then allow the students to decide on which of the texts they wish to concentrate.

3.Let us give them time to communicate their findings to others. (Rivers, 1997:44)

其實,這三個步驟就是任務型教學的三步驟:任務的明確;任務的完成;任務成果的展示。

參考文獻

1. Rivers, Wilga M. 1997. Interactive Language Teaching.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 Littlejohn, A. & Hicks, D. 1999. Teacher’s Book Two of Cambridge English Worldwid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 張正東:“論雙語教學”,《中小學外語教學》,2002年第8期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portlandfoamroofing.com/gaozhong/235140.html

相關閱讀:2012年高考英語必考的重點難點句型(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