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法失敗的原因與變法的歷史意義:
1、變法失敗的原因:(1)根本原因:資產階級維新派力量過于弱小(資產階級的軟弱性)(2)具體原因: ①領導無力:缺乏堅強的組織領導; ②缺乏群眾基礎:脫離人民群眾; ③存在依賴幻想:只是寄希望于沒有掌握實權的光緒皇帝和極少數帝黨官僚,甚至對帝國主義列強抱有不切的幻想;④新政無法落實:地方官員的陽奉陰違; ⑤變法手段單一:采取單純的自上而下的“和平”“合法”方式。 2、失敗的教訓:在當時的中國,改良主義道路走不通,中國近代化的進程漫長而又曲折。 3、歷史意義:(1)性質:是一次資產階級性質的改良運動,具有進步意義。(2)對中國近代化的影響: ①政治:維新派試圖在政治上變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為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度,揭開了中國政治民主化的序幕。因而是一場愛國救亡的政治運動,具有愛國性。 ②經濟:維新派在經濟上提倡近代工業(yè)、交通運輸業(yè),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 ③思想:是近代中國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具有啟蒙性。在民族危機加劇的時刻,維新派以變法圖強、救亡圖存為目標,進行廣泛的宣傳鼓動,對激發(fā)人民的愛國感情和民族意識起了重要作用;同時,維新派提倡新學、主張興民權,對封建文化展開猛烈的抨擊,為近代思想啟蒙運動的興起開辟了道路,促進了中國人民的覺醒;百日維新中改革科舉制,廢除八股,設立新式學堂,也為改革封建教育制度打開了缺口,促進了近代科學文化知識的傳播。 ④社會生活:維新派建立社團、興辦學堂、創(chuàng)辦報刊、提倡女學,改易風俗(如主張男子剪辮子、婦女不纏足)等,對促進社會生活和社會意識的近代化也起了重要作用。
戊戌變法的歷史意義:維新運動在民族存亡的危急關頭興起,具有強烈的時代緊迫感和感染力,引起社會的巨大震動。尚未成熟的民族資產階級第一次登上政治舞臺,充當歷史的主角,導演了一場生氣勃勃的政治改革和社會啟蒙運動,從而成為中國社會發(fā)展中一個重要的歷史轉折。這次改革雖然很快失敗了,但并不意味著社會變革的停頓和歷史潮流的逆轉,而是預示著新的歷史時期的到來。 維新運動把斗爭的矛頭直接指向封建專制制度,批判其理論體系,揭露君主專制政體的黑暗、腐朽,猛烈沖擊封建統治,使封建地主階級不能照舊下去。事隔幾年,鎮(zhèn)壓這場改革的封建頑固派也不得不仿效維新派,宣布實行所謂新政和預備立憲,以對抗革命,這也是戊戌維新運動使統治者不能照舊統治下去的一個側證。 例如,新政改革廢八股、興學堂的措施,曾引起社會的極大反響。當時京師大學堂仍然保存,各地私立學堂也“紛紛見”,已經納入資本主義軌道的教育改革,不可能再回復到科舉八股時代那種窒息、沉寂的狀況了。因此,僅僅三年,統治者便不得不在社會輿論的壓力下,于1901年再度變革科舉,廢除八股。至1906年,連科舉制也正式廢除了。中國奉行千年的科舉制的廢除,資產階級新式教育制度的確立,不能不歸功于戊戌維新時期的教育改革。 再如,百日維新時期設立農工商總局的措施,是對以自然經濟為基礎的封建專制主義上層建筑的重大突破,對促進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有積極作用。戊戌政變后也將這項改革廢除了。然而,資本主義經濟的增長是中國社會發(fā)展的必然趨勢,不是行政手段所能扼制的。因此,統治者不得不在1903年重新設立商部,并制定《獎勵公司章程》,1906年又將商部改為農工商部,對民族資本主義作出了讓步。這項措施也確實為民族工業(yè)的發(fā)展提供了一些方便條件。在民族工業(yè)的興起、發(fā)展,民族資產階級力量壯大的情況下,統治者不得不在政治上作出讓步,這就是“預備立憲”的原由之一。維新運動作為資產階級的政治運動,和辛亥革命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沒有維新運動的興起,就不會有辛亥革命的早日到來。維新運動盡管主張君主立憲制,但它批判封建專制和君權神授的理論,提倡民權,使人們的思想在資產階級民主政治觀念的熏陶下,從君主立憲制的限制而繼續(xù)前進,走上推翻專制統治的革命道路。后來的形勢表明,自上而下的改革雖然失敗了,自下而上的革命卻從此迅速展開。維新運動是辛亥革命中的兩大派別立憲派和革命派的思想先驅。民主革命時期抵制外貨運動、收回利權運動以至立憲運動都是立憲派發(fā)動和領導的。20世紀初年的立憲運動可以說是戊戌變法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的深入和發(fā)展。 戊戌維新作為思想解放運動,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它既是一次影響極大的資產階級思想啟蒙運動,又是我國近代資產階級新文化運動的開端。維新派廣泛介紹和宣傳西方培根、笛卡爾、康德、孟德斯鳩、霍布士、邊沁、達爾文、斯賓塞、馬爾薩斯、亞當·斯密的學說,將西方資產階級經濟學、政治學、法律學、生物進化論、庸俗進化論、科學的方法論、天賦人權說,以及自由、平等思想系統地介紹到中國來,這對于年輕的中國資產階級無疑是個法寶。他們緊握這個武器向封建統治沖擊,使古老的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從根本上動搖了,中國社會思想從此發(fā)生了重大變化。可以說,戊戌維新運動是中國思想史上一個重大的轉折。
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維新派試圖通過自上而下的改革,使中國擺脫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厄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但是,盡管他們作出了種種努力,最終還是失敗了。 戊戌維新之所以失敗,從主張改革的資產階級維新派方面考察,顯然政治上不成熟,并且十分軟弱。這首先表現在他們提不出明確的反帝反封建的政治主張。在對待帝國主義的問題上,維新派在造成民族危機的原因和怎樣才能挽救這個危機的問題上陷入了困境。他們雖然認識到帝國主義侵略的嚴重性,卻以為這是中國積弱的結果,甚至認為貧弱的國勢不足以抵抗侵略,只有等中國富強起來才可以自然地“消除外患”。他們認為帝國主義之所以侵略中國,關鍵在于中國不能自強。如何解決民族危機呢?不在于反帝,而在于變法圖存。這說明他們對帝國主義侵略的認識并沒有發(fā)展成為反帝的思想,而是導致要變法自強的結論,這是他們不敢向帝國主義作斗爭的軟弱性的表現。這種在不反帝的前提下進行改革的主張,只能是不現實的幻想。 維新派的軟弱和政治上的不成熟也表現在新政改革中急躁,分不清輕重緩急,措置失當。一百零三天的新政,所頒發(fā)的上諭竟有一百多道,改革的內容從政治、經濟到軍事、文化教育各個方面。問題在于究竟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應該有輕重緩急。新政上諭紛至沓來,卻缺乏強有力的行政組織措施。官僚機構的臃腫龐雜是君主專制政治的一大特點,變革這些機構當然是新政的內容之一,至于怎么變,卻必須穩(wěn)步地進行。康有為曾主張不必裁減舊衙門,只需添置新衙門;又主張官爵分離,給予耆耄冗員以爵位,使之享有榮譽和優(yōu)厚的物質待遇。這種措置是比較穩(wěn)妥的。可惜年輕的光緒皇帝缺乏政治經驗,他一次就下令裁撤了詹事府等十多個衙門,引起很大震動。由于某些新政改革操之過急,觸犯了大批官員的特權和利益地位,他們便群起攻擊變法,使矛盾驟然激化。再如,光緒皇帝因禮部堂官阻撓部員上書,便一次罷免了全堂的六名尚書、侍郎。有的侍郎并未參與其事,也被革了職。這種不問青紅皂白的處置,不僅給守舊派提供了攻擊的口實,也引起局外人的不平。 維新派對敵對陣營沒有采取分化瓦解的策略,沒有最大限度地孤立敵人,也反映他們政治上的不成熟。總的來看,構成敵對陣營的是洋務派和頑固派,他們在維護封建專制統治這個根本點上相一致,但兩派之間也有矛盾。洋務派主張學習西方的船堅炮利和科學技術,但為頑固派所不容,十九世紀六十年代就曾有過激烈的爭論。維新派在低層次的改革主張上,如廢八股、興學堂、重整軍備等,和洋務派并非絕對對立,兩派之間多少有商討的余地,但維新派很少做爭取、瓦解的工作。 顯然,維新派不論在政治主張、方針策略,還是在組織程度上,都表現出軟弱無力和政治上的不成熟,這些都是導致變法失敗的原因。
右腦記憶論壇 | 快速記憶法 | 記憶力培訓 | 速讀培訓 | 速讀軟件 | 右腦培訓 | 站內搜索 | 網站地圖
Copyright(C) 2006-2014 逍遙右腦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