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tǒng)的數學教學,教師往往是教學過程的控制者、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學生學習的評判者,教者處于絕對權威的地位。應當說多年來沿襲的傳統(tǒng),之所以要這樣有些也不無道理,對其發(fā)難也大可不必要,因為它對教育教學效果的獲取、教育教學效率的提高同樣起到了不可否認的作用;A教育的課程改革,新課程標準的實施,尤其是實施教育新政、規(guī)范化辦學我們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則感到十分茫然,過去以為十分完美的課堂教學遇到了聽課者尖刻的批評,有時還會判為不及格,到底怎么了?都是課堂教學中未能讓我們的教學對象有創(chuàng)意地表達惹的禍。由此我們深深地感到,數學教學中讓我們的學生去有創(chuàng)意地表達應當成為我們必須認真考慮的問題。說實在的,要解決這個問題,必須注意長痛不如短痛,舍得短痛,尤其要舍得讓短時間劇烈的陳痛來折磨自己。要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在數學課堂教學中要洗新革面,刮掉一層皮,刮去長久以來自身鋪就的師道尊嚴。只有這樣,才能讓我們的學生在課堂學習的活動中自主探究地學習、合作互動地學習;也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們的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搜集處理信息,分析和解決問題,進而有創(chuàng)意地表達自己的真知灼見。在數學教學活動中幫助學生去有創(chuàng)意地表達自己的真知灼見,筆者主要做實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放下架子,讓學生成功處于自主形成有創(chuàng)意地表達真知灼見能力的地位
新課程標準實施以來,人們習慣于研究有效課堂教學的問題,尤其在教育行政部門規(guī)定了四十五分鐘的教學時段內教師講授的時間,這應當說起先是很不習慣,實施以來也很不是滋味,因為我們必須蹲在學生中間,我們似乎沒有了課堂中教師的尊嚴。尤其在開始實施時,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總達不到應有的效果,但筆者并沒有就此罷休,堅持一段時間,甚至堅持到底,奇跡總會出現的,因為“學生是學習數學的主人”,課堂上應該讓學生快樂自主地活動,在活動中得到提高。因此在平時數學教學的諸多活動中,我總是事先幫助學生去擬定所教學生能夠接受的目標,而這目標又力求做到了分層,同時確定好達到目標的最佳路徑。尤其在最后的實施過程中,無論是解決問題過程的探究還是問題解決結果的呈現,都逼我們的學生自己去探索,這樣學生便更加樂觀地去參與并解決數學中的問題啦!實踐還讓我深刻地感到,每當我們在教學中放下了架子和學生一起去探究,那我們的學生則很容易在學習活動中進入亢奮狀態(tài),同時也能最早又最清楚地了解到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尤其是了解到諸多的問題學生在學習中存在的問題,把這些問題學生的問題消滅在萌芽的狀態(tài),或者說讓其問題就像曇花一樣稍縱即逝。
二、同步培養(yǎng)智力和非智力因素,讓學生形成有創(chuàng)意地表達的能力
以往的教學,我們十分注意學生智力的培養(yǎng),尤其十分注重學生智力因素的開發(fā),因為我們深知沒有或者缺乏智力,何談讓我們的學生去探求、去形成有創(chuàng)意的表達能力。但是就像小學教材中《狼和鹿》的故事一樣,我們刻意去保護鹿,反而致使鹿成了毀壞森林的罪魁禍首。事實上一個學生的發(fā)展永遠都離不開智力和非智力兩大因素,筆者刻意斗膽地說,在我們初中數學教學的活動中,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培養(yǎng)同等重要,如果我們的一切教學活動沒有了非智力因素的支撐,那學生的發(fā)展則有可能在半途夭折,對此,不少的中外及古今教育家都已描述過。陶行知說,光有學習的熱情不夠,還要有堅持到底的決心。無論是學習的熱情還是堅持到底的決心,都是我們所需要培養(yǎng)的非智力因素,因此在平時的一系列數學教學活動中,為了讓我們的學生形成有創(chuàng)意地表達的能力,不光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智力因素,還要注意通過多種途徑去培養(yǎng)適應學生的非智力因素。
數學課堂教學中,我們經常用故事、用名言、用寓言去啟發(fā)誘導我們的學生,讓學生知道“意志不定,終不濟事”的深刻內涵,讓學生看到“好之者”與“樂之者”的一些成功的秘訣,尤其讓一些智力因素不佳的學生去了解“勤能補拙”、“笨鳥先飛”這些非智力因素對人的智力缺陷所起到的補償作用。筆者認為,只要我們去有效地挖掘學生學習活動中諸多的非智力因素也就符合了教育規(guī)律,不僅能促進學生的智力發(fā)展,而且對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個性、提高學生素質的全面發(fā)展有著重要作用。
三、運用評價體系通過發(fā)現和發(fā)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促進學生有創(chuàng)意地表達
新的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評價不僅要關注學生的學業(yè)成績,而且要發(fā)現和發(fā)展學生多方面的潛能,了解學生發(fā)展中的需求,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發(fā)揮評價的教育功能,促進學生在原有水平上的發(fā)展。”解讀課程標準,我們不難看出標準對我們的評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對照課程標準也不難看出以往的評價的確不利于學生有創(chuàng)意地表達的發(fā)展提高。
平時的課堂教學很少有我們老師對學生的評價,因為中學生往往不好表現,而我們又恰恰不讓學生有絲毫的表現的機會,那么其評價則是虛空的。但當我們實施了新的課程標準,圍繞有效課堂模式的建構去開展數學學習活動時,我們便有了評價的空間。作為初中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表現,我們的評價切不可信口開河,要謹慎我們的用語,尤其要多一份真誠,是就是是,而非則應當是非。一些教師的課堂評價多為夸張用語,筆者認為那是對學生的不真誠,而對學生不真誠,實際上也是對學生的不尊重。學生學數學,來不得半點的馬虎,數學的科學性強,邏輯性也強,倘若我們的評價不實事求是,那對學生則是一大誤導,其害無窮。我們的評價語言最好多用些帶有啟迪性的用語,那樣可使我們的學生既能糾正創(chuàng)意性表達中出現的錯誤,又能使我們的學生在新的活動中產生更有創(chuàng)意的表達能力。
來源:233網校論文中心,作者:穆益梅
右腦記憶論壇 | 快速記憶法 | 記憶力培訓 | 速讀培訓 | 速讀軟件 | 右腦培訓 | 站內搜索 | 網站地圖
Copyright(C) 2006-2014 逍遙右腦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