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因預習而精彩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中化學 來源: 高中學習網


  案例:《學與問》(教學片段)
  
  師:課前同學們已經預習了課文,能說說通過預習,你了解了一些什么?
  
  生:通過預習,我發(fā)現這是一篇說明事理的文章,作者通過兩個事例向我們說明“知識是學來的,也是問來的!
  
  生:對,像這樣的文章,我們還學過兩篇:《說勤奮》和《滴水穿石的啟示》。我知道這樣的文章一般分為“提出觀點、事例論證和作出結論”這三部分。
  
  生:通過預習,我知道文中舉的是哥白尼和沈括的事例進行論證的。
  
  ……
  
  師:同學們真會學習,通過預習就有這么多的發(fā)現。“學與問”既要學。又要問,那么通過預習你又有什么要問的嗎?
  
  生:哥白尼究竟有哪些成就?
  
  生:文中為什么要舉兩個事例?舉一個不行嗎?
  
  生:到底怎么樣做才能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
  
  師:同學們不僅會讀而且會思,現在讓我們走進課文,去進一步研讀這篇課文。
  
  以上是我教學《學與問》第一教時的片段,任教高年級語文,教學每一篇課文前,我一直堅持一種做法:讓學生做課前預習工作,并且我還規(guī)定六項內容:讀課文2~3遍并由家長簽字、生字寫3遍拼音寫3遍組詞2~3個、新的詞語解釋、分段及段意、中心思想、提一個問題。由于要求高了,家長簽字也存在著爭議。后來將最后兩個項改為:概括課文主要內容和我的一個有價值的問題。改過以后學生興奮了一陣子。我當初的想法是:是高年級學生,肯定能做好;我又是從字、詞、句、篇等方面進行要求的,對學生語文水平的提高肯定要幫助,有利于提高學生自學能力。而學生每次做的結果讓我大傷腦筋:項目不齊,缺胳膊少腿;質量很差,如新的詞語解釋學生往往揀最好解釋字數最少的解釋等。雖然在班級多次強調,有時還找些做的好的學生預習作業(yè)傳閱等,但收效甚微。
  
  最近,我變換了預習的方式:在學習新課前進行以“我已經學會了……”為主題的預習,提示學生可以從字、詞、句、篇等方面著手做預習作業(yè)和為課上交流做準備。雖然預習的格式沒有以前相對規(guī)范統(tǒng)一,但學生的預習質量比以前大大提高了,如生字他們不但掌握字音,還指出讀音的注意點;字形方面他們寫規(guī)范,用不同的筆標出關鍵的筆畫,還列舉出一些形近字。詞語解釋方面他們能借助工具書寫出詞語的意思,有的還能說出詞語在課文中的意思。提問方面他們不再提一些像“這篇的作者是誰?”知識方面的問題,而是從文章的立意、布局、謀篇等方面提問,如預習《去打開大自然綠色的課本》時,有學生就提出課文的開頭和結尾的段落完全相同,這是為什么呢?在第一課教學時,我主要是來交流預習收獲,學生發(fā)言踴躍,氣氛熱烈,興趣盎然。堅持一階段下來,學生預習水平越來越高,課堂發(fā)言的質量越來越好。出現了由不想預習到想預習,由低水平到高質量的喜人景象。
  
  反思我的預習,常常是為了走過場,效益一直不如人意。(我們語文教學高耗低效的現象還時有存在)上面的教學現象或許會給我們一些啟示。首先是我們所站的角度問題。我們要明確教什么怎么教的問題,我們的教學往往是站在教的角度來考慮,認為學生必須掌握什么,由教師說了算,一廂情愿,學生被動應付。如生字、詞語等教學,對高年級學生來說一般就無須我們教師去教,通過實踐我們認為在內容方面必須幫助學生抓住課文的重點、點撥難點和澄清疑點,也就是教學生學不會的;在方法方面必須教學生沒有好的辦法學習的,交給學生方法,也就是學生不會學的。其次是教學起點的問題。我們教學的落點都在學生的零起點上,其實學生學習了幾年,已經有了一點的知識積累,但是我們教師無視學生的已有知識,硬將現有的知識程式化地灌給學生。而學生預習的成果、收獲能得不到認可,不能與同伴分享,學生的勞動及成果被教師在無意中被否定了,久而久之學生的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就被扼殺了,由主動學習者變?yōu)楸粍咏邮苷。所以,我們盡最大可能地保護學生的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并且要想法設法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生學習內驅力,這樣我們的教學才有生機,才真實有效,從而走向高效,實現有為教學。如上述預習方法轉變的實踐就由計劃經濟的“六大項”到市場經濟的“我已經學會了……”,真正地實現要我學到我要學的質變。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portlandfoamroofing.com/gaozhong/309988.html

相關閱讀:化學 注意速度規(guī)范 計算題別丟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