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總結,抓規(guī)律,事半功倍學歷史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中歷史 來源: 高中學習網


  從哲學角度而言,萬事萬物都有規(guī)律,事物之間也存在著或多或少的某種必然聯系。歷史學也是如此,除有其自身規(guī)律外,和語文、政治、地理、甚至哲學、數學等都有可聯想貫通之處。明乎此,則知學好歷史并不難,下面略舉數例說明之。
  
  一、學習歷史的“八字方針”
  
  人言:“沒有知識就沒有能力,能力以知識為基礎。”這是很有見地的內行話。學歷史必須“死去活來”,即死記硬背基礎知識,進而才可能熟能生巧、活學或用,而記憶、理解歷史知識必須貫徹“八字方針”,即“全面、系統(tǒng)、準確、牢固”。“全面”即讀書要仔細,面面俱到:從目錄、注解、正文、小字(選讀內容)、插圖(疆域圖、方位與路線圖、事件圖、人物圖)、地圖冊、課后練習、紀年表、大事年表等,要一無遺漏地記憶并理解?偨Y近年來的高考題,我們發(fā)現命題者不再偏向于難題、怪題,而是立足于課本。高考試題難度有所降低,但考查的范圍不斷擴大,其考點遍及教材各個角落,與教材中的文獻材料、供閱讀的小字內容、地圖和人物畫像等相關的知識點逐漸成為高考試題中的“?汀保@就要求學生在掌握課本正文知識點的同時,還要認真對待文獻材料〔文獻包含了正文中沒有的知識,記不住,就會出現知識的盲點,考試中就可能丟分。因此,在學習中必須立足于課本,對課本中的文獻材料進行認真閱讀和總結,挖掘出文獻材料自身以及與教材相關內容的深層次東西,培養(yǎng)材料解析能力,從而提高答題水平〕、小字內容、地圖和人物畫像等方面的知識,提高綜合能力,清除知識盲點,力爭在考試中不留遺憾。這都提醒我們必須全面掌握課本;“系統(tǒng)”即將知識歸類系統(tǒng)化、專題化、將某一知識專題的來龍去脈整理清楚,形成條理,另一方面,“系統(tǒng)”也指把握住章節(jié)結構、主干線索、階段特征、古今中外歷史知識的比較聯系與歸納總結,形成知識網絡;“準確”意謂對知識的記憶、理解不似是而非,不張冠李戴,也不寫錯別字、不寫錯標點符號,即記憶、理解、筆寫三方面都要準確;“牢固”指要經常復習知識,溫故知新,最終在考場上能回想和發(fā)揮出來。
  
  學習歷史基礎知識貫徹了以上“八字方針”,做好了其中四大方面,就意味著你已準備好了“柴米油鹽醬醋茶”開門七件事,下一步就是如何使自己成為“巧婦”??掌握和提高審題、解題、答題能力及卷面規(guī)范化的能力。
  
  二、掌握歷史知識的六個要素(6個W)
  
  歷史知識要素包含六個方面,用英文表示可概括為6個W,即:when(時間)、where(地點)、who(人物)、what(是什么)、why(為什么)、how(怎么樣),可簡化為“時、地、人、事、因、果”六字!笆隆奔疵~概念、經過、內容、異同比較聯想等;“因”即背景或條件、原因、前提、基礎等;“果”即結果(結局、成果、后果)、影響、作用、性質、意義等。
  
  三、學習歷史的五個環(huán)節(jié)
  
  在學習中一定要有長期和短期的計劃,即所謂的“長計劃,短安排”,并應根據情況變化而加以調整。在計劃指導下,做好基本的學習五環(huán)節(jié),即:(1)預習(解決字詞障礙、發(fā)現疑難問題);(2)聽課(認真聽講,做到三到:耳到、眼到、手到。“手到”即做好筆記,須知“好記性不如爛筆頭”,并且最好記在課本的天頭地角上);(3)作業(yè)(即各種練習,借以鞏固知識、發(fā)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并歸納和演繹相關知識;同時還應建立錯題庫,分析失誤的主客觀原因及其智力與非智力因素);(4)總結(包括課堂小結、章節(jié)單元小結、學期和學年總結)。(5)復習(回歸課本,查漏補缺,溫故知新)。
  
  總之,上述五個環(huán)節(jié),環(huán)環(huán)相扣,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四、內容概括的四大角度
  
  主觀題尤其是問答題要求做到史論結合,而“史”的要求是對史實內容應概括全面,一般可以從四大角度著手考慮:
  
 。1)內容角度:也是中外各時期的歷史階段特征所應概括(考慮)、表述的幾個方面,包含政治(廣義的包括制度、決策、方針、路線、軍事與戰(zhàn)爭等)、經濟(農、工、商、市場、貨幣和綜合國力等)、文化(文藝、科技、思想等)、民族關系和外交關系(世界史為國際關系)等,多用于概括階段性特征或時代背景。
  
 。2)時間角度:按事件發(fā)生的時間先后順序為經,多用于敘述某一事件、運動興亡的歷程或人物生平活動,如以時間循序概述太平天國運動和明末農民起義的歷程等。
  
 。3)地域角度:以地點方位為緯來敘述某一事件,如清初鞏固和發(fā)展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措施,可從東北、西北、西南、東南等方位著手概括。
  
 。4)階級、人物角度:如近代中國人民如何探索救國救民的道路,可從農民階級、地主階級、資產階級、無產階級等不同階級的代表人物的活動去歸納。
  
  五、問答題應做到“四化“和“三要”
  
  “四化”即:
  
 。1)段落化:一問一段,不可每一問之間答案內容不分段落而密密麻麻地一寫到底,這會給人以懶婆娘的裹腳帶又長又臭之感,分段而寫則疏朗美觀。
  
 。2)要點化:將內容要點簡明扼要地概括歸納,而后再用具體史實加以或詳或略(視題目要求和分數多少而定,分多則詳答,要點及字數自然也可能多些,分少則反之。并且,以分值作分母除以每要點的可能得分的商,或許就是要點的個數)的說明,做到論從史出,史論結合。
  
  (3)序號化:一個要點一個序號,顯得頭頭是道,使得分點清楚醒目,答案也更加顯得層次分明、條理清楚,并給人以賞心悅目之感。
  
 。4)規(guī)范化:很多同學都應該曾經有這樣一種體會:明明考完試后感覺良好,成績卻并不理想。這是為什么呢?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便是解題不規(guī)范導致失分過多。可見,“勸君多規(guī)范,‘此物’最添分”。做不到規(guī)范化,就相當于會學習而不會考試,會種莊稼而不會打糧食使之顆粒歸倉。每年各省高考閱卷點在高考參考答案的基礎上,都會制定高考《評分細則》,它是根據抽樣試卷中考生的答題情況具體制定出來的,原則是便于閱卷老師操作。高考閱卷是按得分點給分的,解答中包含著若干個踩分點,這就更需要考生規(guī)范答題,如果答題不細化到得分點,考生如何一個小小的錯誤都有可能造成得0分的現象。另外,高考閱卷采取的是流水作業(yè),老師們要在短時間內閱完一定數量的試卷,看解答是否規(guī)范、是否踩點便成了閱卷老師給分的重要依據。因此,考生一定要重視規(guī)范答題,養(yǎng)成良好的答題習慣:按提問做到前后呼應,如作文的起承轉合,符合題型要求,如材料辨析論證題,必須先表明觀點,加以對、錯或片面三選一的判斷;不潦草涂改變得如甲骨文一般難以破譯與解讀,卷面整潔美觀;不寫錯別字,不錯寫與漏寫標點符號;注意有無字數限制,是否要寫成一氣呵成的小論文;用歷史語言不用修飾語多(廢話多)的文學(語文)語言,用歷史專有名詞、找關鍵詞表述,克服非術語化嚴重而失分的弊病等。特別注意書寫規(guī)范:寫清求答項(抄題目中的關鍵詞);要會分自然段(一問寫一段);注明符號(會寫阿拉伯數字①、②、③;會用句號和分號等);看分答題(分多則多答,分少則少答);要從多個方面、多個角度來回答(同一個方面不要用很多的語言來闡述);為此,同學們不僅認識要到位,實踐更要到位,在高三最后階段的復習訓練中,考生一定要注意按高考的要求,規(guī)范答題,做到:在答題卡規(guī)定的書寫范圍內答題;字體要大小適中,不能太大,也不要太小,字跡工整;材料解析題和問答題要根據題目要求,逐條逐個問題回答,做到條理清晰、層次清楚;并且注意限時答題,一套和高考題同量的試卷,必須留10分鐘機動時間,用于檢查答題卡上選擇題的填涂、姓名和考生序號等是否填對、主觀題有無重大失誤等等,盡量模擬應考氛圍。這樣才能“平時多流汗,戰(zhàn)時少流血”,即平時練到位,考后少遺憾。
  
  “三要”即
  
  (1)面要寬:如近代民族資本主義的興衰史,應先敘及明清資本主義萌芽,這也是一個與提問密切相關、不可或缺的一個內容要點即得分點。
  
  (2)點要全:即要面面俱到,不遺漏要點,可先列提綱或打腹稿。
  
 。3)話要短:高考問答題參考答案的字數一般在三至五百字之間,因此平常訓練應做到言簡意賅,盡量不用無謂的形容詞和其它修飾語,少用文學化語言,而用規(guī)范的歷史學語辭,老師閱卷不會因為你在某一點上洋洋灑灑、沒完沒了地大肆發(fā)揮和議論而對你青眼有加而多給分數給你,相反,卻認為你“孺子不可教也!”
  
  六、記住四句話,做好材料題
  
  1、讀通全文:先把材料后面的問題看一遍,帶著問題看材料,看著材料找要點(后兩步是:聯系材料想課本,按照要求去作答),這樣做可有的放矢,節(jié)省時間和精力,在閱讀材料的同時邊提取、劃記其中的有效信息特別是省略號前后的文字信息(包括材料正文之外的信息,即材料前后的說明文字,如命題者的“按語”或某些說明和提示、材料的出處及其文字注解等)。還要注意用足(盡)用好所有材料。
  
  2、聯想課文:邊看材料邊想課本,思考它與哪章哪節(jié)的知識有關,因為所選材料必定跟教材內容和課堂所學知識有千絲萬縷的聯系,不可能是空穴來風,完全超越你的知識范圍。
  
  3、對問行文:對照問題要求去行文作答,包括是否限字數,可否引用原文,答政治、經濟、文化、民族或外交哪一個方面的內容等。
  
  4、簡潔成文:簡明扼要(寫成文),點到為止,說清楚了就戛然而止,決不拖泥帶水地累贅重復。應做到如答問答題一樣盡量使用歷史語言和課本上的歷史專有名詞及其概念,從而切中要害,要言不煩,三言兩語就答到得分點上了,勝過連篇不著邊際的敘述。另外,不用再重新抄寫問題,可直接寫出答案,如問“材料一反映的是哪個時期的思想內容?”你就不用重抄“材料一反映的是??時期的思想內容”等字,直接寫如“文藝復興”四字即可。簡潔明快,多好!
  
  另外,問答和材料題這些主觀題的設問大多由淺入深、由易到難,并且往往后一問的設問及答案建立在前一問的基礎之上,最后一問多是談認識、得結論。因此,必須步步為營,認真對待,有時應思考命題者的意圖,找出各問之間的有機聯系,否則一著不慎,全盤皆輸,一問答錯,后問甚至全題失分。
  
  答案組成也有三種情況:一是直接引用題目原文或課文的話作答,二是完全用自己的話組織行文,三是把原文或課文的話和自己的思考結果揉合起來,綜合組成答案。如材料解析(理解分析)題的答案一般這樣得出:(1)歸納概括提煉材料(2)照搬課本原文或摘錄引用材料原文(3)翻譯材料(如文言文)或變換原文詞序、換種表達,如“偉大的中國共產黨”變?yōu)椤爸袊伯a黨多偉大”。千萬不要放棄不答,空白一定無分。而照上述三法去答必定能夠或多或少得分?荚囍斜仨氁环植蛔專环直貭,須知知識就是力量,分數就是金錢。
  
  七、復習應考的三點基本要求、
  
  1、熟悉教材(史):背熟課本,理解課本,才談得上運用課本(知識)。須知“巧婦”為炊必先有“米”。
  
  2、掌握觀點(論):常見常用的觀點有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觀點、全面而非片面的觀點、辨證的一分為二的觀點、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fā)、主要矛盾及矛盾的主要方面,個人與人民群眾的作用、從人類文明演進的高度看歷史等觀點。
  
  “熟悉教材”與“掌握觀點”這兩者實際是史論結合的問題,即不堆砌史實,也不空發(fā)議論,兩者缺一不可,既有理論高度又有豐滿血肉,從而使人心悅誠服,考試時(主要是答主觀題時)才可能得高分。
  
  3、適當做題(練):通過精選(師)精練(生)精講(師)精析(師生)題目,一方面發(fā)現問題,查漏補缺,回歸課本,重新看書;另一方面熟悉題型,提高能力,使自己成為“巧婦”。須知大量做題、暢游題海而不勤登書山(課本)并非是提高成績的“終南捷徑”,而是“蜀道難”。說句功利性的話:“很多題目很好,但高考不考”。須知,再多再好的題目都不可能窮盡和包含課本的所有基礎知識和系統(tǒng)地訓練出你的所有能力,因此,抓資料而棄課本、多做題而少評析是舍本逐末、事倍功半的學習者,是“愚蠢的勤快人”?梢,只有緊抓課本,掌握基礎;熟悉觀點,史論結合;精析題目,掌握能力,才能以不變〔“以本為本,一本萬利;以綱為綱,綱舉目張”,做到知識與能力并重-既講事實(具體史實),也擺道理(理論分析,政治說理)〕應萬變(千變萬化的題目和題型),才是學好歷史、提升能力和完善素質的必由之路。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portlandfoamroofing.com/gaozhong/503621.html

相關閱讀:高中歷史學習方法:列好基本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