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為好老師的途徑有很多,好老師的類型也很多,不過,我覺得所有的好老師都有一個共性,那就是始終能夠站在學生的立場來看待教學教育。做老師其實不難,只要你不忘記自己當學生時對老師的希望和要求,當時你希望老師怎樣做,今天你就怎樣做。
>>>
想想自己當學生時希望老師怎樣做
當學生時,不希望老師滿堂灌,希望能辯論一下,而不是按照老師既定的計劃完成任務,將重點、難點依次講完就下課了。我希望中間有空隙能讓同學們參與。
比如,政治老師講“人類社會的最高級階段是共產(chǎn)主義社會”,講辯證唯物主義的時候講過“運動是永恒的,靜止是相對的,宇宙、人類、世界是永恒發(fā)展的”。那我就很想問一個問題??最高階段就意味著到頭了,不能發(fā)展了,然而唯物辯證法又告訴我們運動是永恒的,變化是絕對的,這不是矛盾了嗎?我希望老師在講課的時候,當我產(chǎn)生這樣的疑問時能夠有機會提問,所以我理想中的課堂一定是開放的而不是封閉的。
我希望學校里有各種各樣能夠滿足我好奇心的資源,比如,足夠多的圖書,請一些專家做做講座。那個時候沒有網(wǎng)絡,我就希望有足夠多的圖書以及能夠開闊我眼界的講座。美國人在1990年代就提出了信息高速公路的概念,我在廣播里面聽到了一星半點,但我不是很清楚,我很希望學校能夠請這方面的專家給我們做做講座,甚至能夠?qū)υ挼取?/p>
我還很希望能夠有跟女生充分接觸的機會。這種接觸是一種自然的接觸,比如,排練一個話劇,或者組織一個大合唱,是自然的機遇,是合作關系的接觸。在這種合作當中了解異性,滿足我們對異性的好奇心,同時我們在某些方面也得到了成長。
所以,我希望讓那些十幾歲的孩子,活力能夠得到充分的施展,且施展在健康、積極、智慧的方面,而不是憋在內(nèi)心里面,有勁兒無處使。
教學要從學生的經(jīng)驗出發(fā)
我在多年的教學生涯中逐漸發(fā)現(xiàn)了一個道理,就是想要讓學生喜歡聽我的課,我就必須要從學生的經(jīng)驗出發(fā)來跟學生對話。也就是說,在書本世界和學生的經(jīng)驗世界之間,我要搭建一座橋梁。
>>>>
想想自己當學生時候的經(jīng)歷
我記得自己在高一學化學的時候,第一堂課是講摩爾。課堂上老師僅僅是照著定義給我們講解的,這個時候我便有了困惑:
第一、我為什么要學這個常數(shù)呢?它有什么用呢?
第二、這個阿伏伽德羅常數(shù)是怎么來的?為什么是10^23,不是10^22、10^24?
其實,作為學生,我更想聽老師講一講阿伏伽德羅這個人是干嘛的,或者設計一個我們生活當中司空見慣的情境,或者做一個實驗,在這個實驗當中必須要用到阿伏伽德羅常數(shù),那我們就很容易理解。
因為這樣就和我們的經(jīng)驗搭界了,我們在看實驗或者老師講生活現(xiàn)象的時候就投入進去了。沒有這些與現(xiàn)實經(jīng)驗有關的東西作為橋梁,就直接就把定義端出來灌輸給我們,我們就會產(chǎn)生很多疑問。
所以,那一節(jié)課之后我就對學化學沒有興趣了,后來化學一直都不行。
讓課堂和學生的經(jīng)驗之間建立一種聯(lián)系
我會這樣來講課。我問學生:“中國人的姓名和西方人的姓名有什么區(qū)別?”每個學生都知道,在英語里面是名字在前,姓在后;在漢語里面是姓在前,名字在后。“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區(qū)別呢?”我會向?qū)W生進一步追問。
還有,在中國人們常常把市長、縣長叫作父母官,西方國家從來沒有這個說法。為什么我們中國人喜歡叫官員“父母官”?我會告訴學生,就是因為有宗法制度在里面:
第一,我們的宗法制度是按照與父系血緣關系的遠近來確定親疏的,因此跟父姓是順理成章的。
第二,宗法制度強調(diào)群體,在群體中確立社會等級。比如,在家庭這樣的群體中,父親處于統(tǒng)治的地位,嫡長子處于準統(tǒng)治者的地位,其他的人要服從他們。在這個體制下面還有一些倫理體系、道德體系及道德標準。再如說男尊女卑,女性就要尊重男性,男性在桌子上吃飯,如果來了客人的話女性就不能在桌子上吃飯。
第三,家族利益優(yōu)先,個人利益置后,整個大家庭是最重要的,顧大家可能要犧牲小家。比如,我姓魏,魏家是最重要的,而不是魏勇最重要。因此,為了突出家庭的重要性,要把“魏”這個家庭的象征放在前面,屬于個人特征的信息放在后面,即“勇”放在后面。但是西方是重視個體的,要突出個人的特點,所以把名字放在前面,姓放在后面。
先讓學生有經(jīng)驗和體驗,再追根溯源回到學科中,教學才更有成效
我相信,老師只要從學生的經(jīng)驗出發(fā),在學生的經(jīng)驗和書本的知識中間搭建橋梁,一定會讓學生的學習興趣變濃,讓知識變活。
其實,對于姓氏的差異化,學生是有經(jīng)驗和體驗的,我們把這個點專門拎出來,然后追根溯源回到學科當中、回到歷史當中,這樣的教學就會更有成效:第一,學生感興趣;第二,這才是活的歷史,學生通過這些知識才能夠明白自己和歷史的關系。
為學生的經(jīng)驗世界和老師要通過教育來構(gòu)建的系統(tǒng)搭建橋梁
我們常常聽到老師對學生有這樣的評價:“這個孩子很聰明,就是學習不行,他的聰明勁沒有用到學習上!边@就是因為學生的經(jīng)驗世界,他的那種聰明勁或者他的認知系統(tǒng),和我們老師要通過教育來建構(gòu)的這個系統(tǒng)之間是有隔閡的,學生不能在兩者之間任意穿行,從而使他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聰明勁使不上力,不能用于理解我們課堂上的教學內(nèi)容。
這種聰明本來是有助于書本知識的學習的,但是由于我們教學方面的原因(我個人認為教師在教學方面所做的工作是主要原因),教師沒有在這兩者之間搭建橋梁,而是高高在上地,就書本、就知識、就理論來談書本、談知識、談理論,忽略了學生已有的認知結(jié)構(gòu)、認知經(jīng)驗,從而導致學生厭學。
個別學生在這種情況下,仍然成績比較好,那是因為他本身的情商很高,自我控制能力很強,他能夠克制住對書本知識和課堂知識的厭惡,然后還能夠比較高效率地接觸一些東西。這些孩子當然是很優(yōu)秀的,但是我們也會發(fā)現(xiàn),即使學生暫時接受了教師在課堂上傳授的東西,在不遠的將來也會將它們遺忘。
如果今天的學習就是為了明天的遺忘,如果書本世界和學生的精神世界不能貫通,如果真正能夠讓學生終身受用的只是其自身的經(jīng)驗世界,如果我們的書本知識、教學內(nèi)容不能夠真正進入學生的經(jīng)驗世界,那么我們的教學到底有什么用呢?
右腦記憶論壇 | 快速記憶法 | 記憶力培訓 | 速讀培訓 | 速讀軟件 | 右腦培訓 | 站內(nèi)搜索 | 網(wǎng)站地圖
Copyright(C) 2006-2016 逍遙右腦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