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柳宗元《江雪》羅隱《雪》閱讀答案對比賞析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古詩文閱讀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
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唐·羅隱 
盡道豐年瑞,
豐年事若何? 
長安有貧者,
為瑞不宜多。

(1)兩詩題中都有“雪”,但構思有別。柳詩 ;羅詩則由“雪”及理,重在議理,“長安貧者”的形象,是詩人議事論理的根據。
(2)兩詩都以“雪”為表現對象,但表現的思想情感不相同。柳詩通過塑造“?笠翁”的形象,寄托了清高孤傲的人生態(tài)度,抒發(fā)了自己政治上失意的郁悶苦惱和堅持理想絕不趨勢媚俗的堅定意志。羅詩則 。

參考答案
1.(1)(柳詩)由“雪‘及人①,重在寫人②,“?笠翁”的形象③,是詩人思想情感的寄托(寫照)4。(4分。四個要點,寫對一個給1分)
(2)(羅詩則)通過議論“豐年瑞”的話題①,揭露了貧富懸殊的社會現實②,表達了對飽暖無憂的達官貴人的厭憎③和對饑寒交迫的貧苦百姓的同情④。(4分。四個要點,寫對一個給1分)

賞析:
《江雪》這首五言山水詩,描述了在冰天雪地的寒江,沒有行人、飛鳥,只有一位老翁獨處孤舟,默然垂釣。這幅漁翁寒江獨釣圖,表達了詩人永貞革新失敗后,雖處境孤獨,但仍傲岸不屈的性格。
開頭兩句“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描寫雪景,“千山”“萬徑”都是夸張語。山中本應有鳥,路上本應有人;但卻“鳥飛絕”“人蹤滅”。詩人用飛鳥遠遁、行人絕跡的景象渲染出一個荒寒寂寞的境界,雖未直接用“雪”字,但讀者似乎已經見到了鋪天蓋地的大雪,已感覺到了凜冽逼人的寒氣。這正是當時嚴酷的政治環(huán)境的折射。
三、四兩句“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刻畫了一個寒江獨釣的漁翁形象,在漫天大雪,幾乎沒有任何生命的地方,有一條孤單的小船,船上有位漁翁,身披蓑衣,獨自在大雪紛飛的江面上垂釣。這個漁翁的形象顯然是詩人自身的寫照,曲折地表達出詩人在政治改革失敗后雖處境孤獨,但頑強不屈、凜然無畏、傲岸清高的精神面貌。


二:
題目是“雪”,詩卻非詠雪,而是發(fā)了一通雪是否瑞兆的議論。絕句長于抒情而拙于議論,五絕篇幅極狹,尤忌議論。作者偏用其短,看來是有意造成一種特殊的風格。 
瑞雪兆豐年。辛勤勞動的農民看到飄飄瑞雪而產生豐年的聯想與期望,是很自然的。但眼下是在繁華的帝都長安,這“盡道豐年瑞”的聲音就頗值得深思。“盡道”二字,語含譏諷。聯系下文,可以揣知“盡道豐年瑞”者是和“貧者”不同的另一世界的人們。這些安居深院華屋、身襲蒙茸皮裘的達官顯宦、富商大賈,在酒酣飯飽、圍爐取暖、觀賞一天風雪的時候,正異口同聲地大發(fā)瑞雪兆豐年的議論,他們也許會自命是悲天憫人、關心民生疾苦的仁者呢! 
正因為是此輩“盡道豐年瑞”,所以接下去的是冷冷的一問:“豐年事若何?”即使真的豐年,情況又怎樣呢?這是反問,沒有作答,也無須作答。“盡道豐年瑞”者自己心里清楚。唐代末葉,苛重的賦稅和高額地租剝削,使農民無論豐歉都處于同樣悲慘的境地。“二月賣新絲,五月糶新谷”,“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倉”,“山前有熟稻,紫穗襲人香。細獲又精舂,粒粒如玉?。持之納于官,私室無倉箱”。這些詩句對“事若何”作出了明確的回答。但在這首詩里,不道破比道破更有藝術力量。它好象當頭一悶棍,打得那些“盡道豐年瑞”者啞口無言。 
三、四兩句不是順著“豐年事若何”進一步抒感慨、發(fā)議論,而是回到開頭提出的雪是否為瑞的問題上來。因為作者寫這首詩的主要目的,并不是抒寫對貧者雖處豐年仍不免凍餒的同情,而是向那些高談豐年瑞者投一匕首。“長安有貧者,為瑞不宜多。”好象在一旁冷冷地提醒這些人:當你們享受著山珍海味,在高樓大廈中高談瑞雪兆豐年時,恐怕早就忘記了這帝都長安有許許多多食不果腹、衣不蔽體、露宿街頭的“貧者”。他們盼不到“豐年瑞”所帶來的好處,卻會被你們所津津樂道的“豐年瑞”所凍死。一夜風雪,明日長安街頭會出現多少“凍死骨”啊!“為瑞不宜多”,仿佛輕描淡寫,略作詼諧幽默之語,實際上這里面蘊含著深沉的憤怒和熾烈的感情。平緩從容的語調和犀利透骨的揭露,冷雋的諷刺和深沉的憤怒在這里被和諧地結合起來了。
詩其深意
雪究竟是瑞兆,還是災難,離開一定的前提條件,是很難辯論清楚的,何況這根本不是詩的任務。詩人無意進行這樣一場辯論。他感到憎惡和憤慨的是,那些飽暖無憂的達官貴人們,本與貧者沒有任何共同感受、共同語言,卻偏偏要裝出一副對豐年最關心、對貧者最關切的面孔,因而他抓住“豐年瑞”這個話題,巧妙地作了一點反面文章,扯下了那些“仁者”的假面具,讓他們的尊容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portlandfoamroofing.com/shici/1326623.html

相關閱讀:《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閱讀理解及答案
《送春》《城東早春》閱讀答案對比賞析
《宋史?陳堯佐傳》閱讀練習及答案
王安石《太湖恬亭》閱讀練習及答案
蘇軾《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閱讀答案及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