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wǎng)-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李白《臨路歌》閱讀答案及翻譯賞析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古詩文閱讀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臨路歌
李白
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
馀風激兮萬世,游扶桑兮掛石袂。
后人得之傳此,仲尼亡兮誰為出涕?
【注】①魯國抓了一條麒麟,孔子認為麒麟出非其時,世道將亂,大哭。

(1)詩中大鵬的形象最早出于誰的什么文章?作者借此來表達什么內容?
答:莊子《逍遙游》。李白以大鵬自比,抒發(fā)自己的遠大志向。在長安,政治上雖遭到挫折,屢有失望之情,但并沒有因此志氣消沉,大鵬的形象,始終激勵著他努力奮飛。大鵬在李白的心里是一個帶著浪漫色彩的、非凡的英雄形象。李白常將它看作自己精神的化身。他有時甚至覺得自己仿佛真是正在奮飛的一只大鵬。但現(xiàn)在,他覺得自己這樣一只大鵬已經(jīng)飛到不能再飛了,就要為大鵬唱一支悲壯的《臨終歌》。 。

(2)有人認為詩題中的“路”字應為“終”字,說這首詩是李白自撰的墓志銘。你同意這種看法嗎?請結合詩作內容加以分析。
答:歌的頭兩句詩概括了李白的生平。“大鵬飛兮振八裔”,隱含有李白受詔入京之初試圖一展鴻圖,報效祖國之心。“中天摧兮”暗指他在長安受到挫折,等于飛到半空傷了翅膀。結合詩人的切身經(jīng)歷去理解,這兩句就顯得既有形象和氣魄,又不空泛。它給人的感覺,無限蒼涼而又感慨激昂的意味,著實震撼人心。
“馀風激兮萬世,游扶桑兮掛石袂。”“激”是激蕩、激勵,意思是大鵬雖然中天摧折,但其遺風仍然可以激蕩千秋萬世。這實際暗示理想雖然幻滅了,但他的品格和精神,仍舊會給后世的人們以巨大的影響?梢,大鵬與李白的形象有時原是不分的,或互換的、等同為一體的。
“后人得之傳此,仲尼亡兮誰為出涕?”前一句說后人聽到大鵬半空夭折的消息,依次相傳。后一句用孔子泣麟的典故。這兩句一方面相信后人對此將無限惋惜,一方面慨嘆當今之世沒有知音,
《臨終歌》可謂是李白的長歌當哭;也可以看作李白自撰的墓志銘。李白一生,有遠大的理想,且非常執(zhí)著于理想,為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追求了一生。這首《臨終歌》讓我們看到,他在對自己一生回顧與總結的時候,流露的是對人生無比眷念和未能才盡其用的深沉惋惜。




注釋
⑴路:應為“終”之誤。
⑵八裔 :八方荒原之地。
⑶中天:半空。摧:摧折。
⑷馀風:遺風。激:激蕩、激勵。萬世:千秋萬世。
⑸扶桑:古代神話傳說中的大樹,生在太陽升起的地方。古代把太陽作為君主的象征,這里游扶桑即指到了皇帝身邊。掛:喻腐朽勢力阻撓。石:王琦輯注《李太白文集》注云:當作“左”。左袂,即左袖。
⑹得:知大鵬夭折半空。
⑺“仲尼”句:此處用孔子泣麟的典故。傳說麒麟是一種祥瑞的異獸。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魯國獵獲一只麒麟,孔子認為麒麟出非其時,而被捕獲,非常難受。


譯文
大鵬奮飛啊振過八方,中天摧折啊力量不濟。所余之風啊可以激勵萬世,東游扶桑啊掛住了我的左袖。后人得此消息而相傳,仲尼已亡,還有誰能為我之死傷心哭泣。

【賞析】
《臨路歌》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的作品,題名可能是“臨終歌”之誤。此詩是李白在疾亟之后精力不支情況下的最后作品,當是李白的絕筆,也可看作是李白自撰的墓志銘。詩人以大鵬自比,浩嘆一生壯志未酬的悲愴。全詩塑造了大鵬展翅奮飛而半空摧折,馀風激蕩而扶桑掛袂的藝術形象,流露出作者對人生的無比眷念和未能才盡其用的深沉惋惜之情。

歌的頭兩句是說:大鵬振翅高飛啊,撼動了四面八方;飛到半空啊,翅膀折斷,無力翱翔。兩句詩概括了李白的生平。“大鵬飛兮振八裔”,隱含有李白受詔入京之初試圖一展鴻圖,報效祖國之心。 “中天摧兮”暗指他在長安受到挫折,等于飛到半空傷了翅膀。結合詩人的切身經(jīng)歷去理解,這兩句就顯得既有形象和氣魄,又不空泛。它給人的感覺,有點象項羽《垓下歌》開頭的“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那無限蒼涼而又感慨激昂的意味,著實震撼人心。
“馀風激兮萬世,游扶桑兮掛石袂。”“激”是激蕩、激勵,意思是大鵬雖然中天摧折,但其遺風仍然可以激蕩千秋萬世。這實際暗示理想雖然幻滅了,但他的品格和精神,仍舊會給后世的人們以巨大的影響。扶桑,是神話傳說中的大樹,生在太陽升起的地方。古代將太陽作為君主的象征,這里“游扶桑”暗喻到了皇帝身邊。“掛石袂”的“石”當是“左”字之誤。嚴忌《哀時命》中有“左祛(袖)掛于扶桑”的話,李白此句在造語上可能受了嚴忌的啟發(fā)。然而,普通的人不可能游到扶桑,也不可能讓衣袖給樹高千丈的扶桑掛住。而大鵬又只應是左翅,而不是“左袂”。
掛住的究竟是誰呢?可見,大鵬與李白的形象有時原是不分的,或互換的、等同為一體的。正因為如此,才有這樣的奇句。
“后人得之傳此,仲尼亡兮誰為出涕?”前一句說后人聽到大鵬半空夭折的消息,依次相傳。后一句用孔子泣麟的典故。傳說麒麟是一種象征祥瑞的異獸。
哀公十四年,魯國獵獲一只麒麟,孔子認為麒麟出非其時而被獵獲,非常難受。但如今孔子已經(jīng)死了,誰還會象他當年痛哭麒麟那樣為大鵬的夭折而流淚呢?這兩句一方面相信后人對此將無限惋惜,一方面慨嘆當今之世沒有知音,含意與杜甫總結李白一生時說的“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后事”(《夢李白》)非常接近。
《臨終歌》可謂是李白的長歌當哭;也可以看作李白自撰的墓志銘。李白一生,有遠大的理想,且非常執(zhí)著于理想,為實現(xiàn)自己的理想追求了一生。這首《臨終歌》讓我們看到,他在對自己一生回顧與總結的時候,流露的是對人生無比眷念和未能才盡其用的深沉惋惜。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portlandfoamroofing.com/shici/602720.html

相關閱讀:揚基《春草》閱讀練習及答案
《顏氏家訓?勉學篇》閱讀練習及答案【附譯文】
蘇軾《刑賞忠厚之至論》閱讀練習及答案
元稹《遣悲懷(謝公最小偏憐女)》閱讀練習及答案
《三國志?駱統(tǒng)傳》閱讀練習及答案【附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