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孩子_詩歌鑒賞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詩歌鑒賞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孩子

[法國]雨果

土耳其人來過。滿目瘡痍,遍地尸骨。

基奧[1],這盛產美酒的島嶼,成了焦土。

基奧,當年千金榆濃蔭處處,

基奧,碧波曾經照映那萬綠叢中

明麗的?殿、山坡,有時夕陽嫣紅

鋪襯出歌舞的少女們風姿楚楚。

如今卻渺無人煙。不!斷垣殘壁中,

有個藍眼睛的孩子,有個希臘兒童

屈辱地低著頭,靠在那里;

孤苦伶仃,只有一朵潔白的鮮花,

一朵幸存的山楂花陪伴著幸存的他,

劫后余生,他倆為命相依。

啊!可憐你光腳踩著嶙峋的山巖,

唉!你眼睛藍得像大海,像碧天;

為了拭去你眼中的淚,

為了讓這片蔚藍中的眼淚收千,

旋而射出歡笑、嬉戲的灼灼閃電,

為了讓你重新昂首揚盾,

你要什么?美麗的孩子,怎樣才能

重新將你金黃的頭發(fā)梳理齊整

讓它垂在肩頭,活潑而妥帖?

這綹綹金發(fā)從沒有經過發(fā)鉗的燙卷,

如今亂蓬蓬披在你俊俏的額前,

像哭泣的垂柳枝上的黃葉。

更有誰能夠驅散你陰郁的愁云?

送你一朵伊朗百合?它別有風韻,

這藍花本開在蔭涼的井邊。

給你一顆圖巴樹的果?樹大得很,

即使?上馬在樹下縱馬馳騁,

走出樹蔭也得一百年。

給你一只林中鳥,你才肯露笑顏?

這種鳥叫得比雙簧管的音色更甜

比大紱小鐃的聲音更響。

你究竟要花?要果?還是要小鳥?

那個希臘兒童,藍眼睛的孩子說道:

“我要火藥,要子彈,要槍!”

(李恒基譯)

【注釋】

[1]基奧,希臘愛琴海中的一個島,傳說為荷馬,盛產葡萄酒。

【賞析】

這首《孩子》是雨果早期詩集《東方集》中的名篇。1822年,希臘愛琴海中的基奧島(又譯希俄斯島)爆發(fā)了民族獨立斗爭,遭到土耳其的殘酷鎮(zhèn)壓。經過一場血洗,全島九萬人中二萬五千人被殺,五萬人被作為奴隸出賣,歐洲為之震驚。1824年,浪漫主義畫家德拉克洛瓦創(chuàng)作《希俄斯島的屠殺》,影響很大。雨果的這首《孩子》是以這個事件為背景寫的,而角度十分獨特。

第一句“土耳其人來過”,是非常直接的交代。然后用了一整節(jié)的篇幅來追憶與渲染曾經的美麗——美酒,千金榆,碧波,?殿,夕陽中的少女。這些景象似乎是信手拈來的,但卻自然雄渾地勾勒出一幅色彩鮮明、生氣勃勃的畫面。這個畫面有一種典雅莊嚴的古典美,有一種豐饒飽滿的氣息。這種渲染為下面一個孤兒的出現,提供的是一個用以反襯的背景。

一片焦土中的一個孩子,只有一朵山楂花陪伴著他;ǘ涞臐嵃渍龑⒆拥募儩崳拿\被戰(zhàn)爭改變,成了一個無依無靠的孤兒。但是雨果沒有多描寫孩子的柔弱,只寫他“屈辱地低著頭”,這就為下文作了一點鋪墊。這兩節(jié)值得注意的是,用第二人稱“你”來直接地呼喚這個孩子。這使得詩歌的敘述角度,不是一個全知全能的上帝視角,而是讓一個身處畫面之后的“詩人”的聲音出現。詩人的聲音是關懷體貼的,同時也是仁慈大度的。這是一個浪漫主義時期的詩人,沒有自我的省視和懷疑,而有一種向外的,情感與力量的伸展。

為了讓孩子重開笑顏,詩人舉出了種種珍奇事物,問小孩是否需要:伊朗的百合花?圖巴樹的果?還是唱得比雙簧管還好聽的林中鳥?在描繪這三樣事物時,詩人用了非常瑰麗的色彩,還有神奇的想象,帶著童話色彩。“比雙簧管的音色更甜/比大鈸小鐃的聲音更響”是一個簡單、明亮的對比,非常適合兒童的主題。但與這童話色彩形成強烈對比的是孩子的回答,他說:“我要火藥,要子彈,要槍!”——在孩子的心中,已經埋下了復仇的根芽。是啊,面對殘酷的侵略者,難道不應當奮起抵抗與還擊?在這首詩里,觀點是鮮明尖銳的,與當時整個歐洲進步的文藝界支持希臘民族獨立的潮流也是一致的。在“要花?要果?還是要小鳥?”的設問中,哲理名言,接以“要火藥,要子彈,要槍”的回答,從音節(jié)與語調上來說,是很朗朗上口的。

這首詩歌主要的藝術特點,還在于色彩的運用大膽濃烈,富于異國風情;對環(huán)境與孩子的描繪,都能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結尾的轉折鏗鏘有力,能帶來一種號召力。(蘇七七)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portlandfoamroofing.com/shiju/117869.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