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鸛雀樓①
白日②依③山盡④,
黃河入海流。
欲⑤窮⑥千里目⑦,
更⑧上一層樓。
——唐·
①鸛雀樓:舊址在山西永濟(jì)縣,樓有三層,前對中條山,下臨黃河。傳說常有鸛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這座樓后來被河水沖沒。
②百日:太陽。
③依:依傍。
④盡:消失。
⑤欲:想要、希望、欲望,句子。
⑥窮:窮盡。
⑦千里目:眼界寬闊。
⑧更:再,再次。
夕陽依傍著西方的山巒漸漸地往下落,
滾滾的黃河水向著大海滔滔地奔流。
你如果想要把這千里的風(fēng)光和美景看個夠,
那就要不斷地向上攀登更高一層的城樓。
這首詩的亮點在于“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兩句詩蘊(yùn)含著“只有站得高才能望的遠(yuǎn)”的人生哲理,表達(dá)了詩人對于祖國大好河山的熱愛之情。詩的前兩句描繪了夕陽傍著青山緩緩落下和黃河奔涌著流入大海的景象,氣勢磅礴,景觀壯美,給人心曠神怡,心胸開闊的感覺;詩的后兩句,是寫詩人登高望遠(yuǎn)的感受,詩人由描寫景物引發(fā)道理,只有站得高一點,才能欣賞到更多美麗的風(fēng)景,同樣地,我們在想問題、辦事情的時候,也要站得高一些才能看得更遠(yuǎn),思考得也更為深入。全詩寫景優(yōu)美,說理深入淺出,讓人回味無窮。
請結(jié)合自己的學(xué)習(xí)、生活,談一談你是怎么理解“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
關(guān)于《登鸛雀樓》
有關(guān)王之渙和他的《登鸛雀樓》,歷史上還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登鸛雀樓》剛剛問世的時候,人們只覺得這首詩朗朗上口,意境非凡,并不知道作者是誰。女皇帝讀到這首詩以后,也非常高興,于是就問親信大臣李嶠:“是哪位才子寫下了這首絕句?朕要好好封上他!崩顦蛞宦,心生邪念,當(dāng)即回答是自己的好友朱佐日。女皇帝立刻將朱佐日召來,賞給了彩綢百匹,并賜封了御史官銜,以示對天下才子的嘉獎和恩寵。而此詩的真正作者王之渙,卻因為無人器重,窮困潦倒到了極點。
右腦記憶論壇 | 快速記憶法 | 記憶力培訓(xùn) | 速讀培訓(xùn) | 速讀軟件
Copyright(C) 2006-2014 逍遙右腦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