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說到讀書能有益于身體健康,甚至可以治療疾病,則許多人難免持懷疑態(tài)度。殊不知,讀書猶如一副暢胸開懷的妙方,對于人的身體健康大有裨益。漢朝劉向曾說過:“書猶藥也,善讀者可以醫(yī)愚”。被譽為“藥王”的唐代醫(yī)學家孫思邈也講過:“文學之于人也,譬于藥,善服有濟”。 為什么讀書會促進身心健康,甚至治療疾病呢? 這是因為,讀書是一種涉及全身的活動,不僅有視覺和其他感覺器官參加,而且還涉及到反射和意向活動,能使人精神振奮、思想開闊、朝氣蓬勃、積極向上,消除對健康不利的消極情緒,從而經常處于良好的心理狀態(tài),增強機體的抗病能力。而抑揚頓挫地誦讀,要求氣沉丹田,講究共鳴,則又能夠在不知不覺之中鍛煉了口、齒、唇、舌、喉等相關器官和呼吸時的肺活量功能,防止疾病的發(fā)生和發(fā)展。 其實,讀書活動中得到鍛煉最多和最大的還是眼睛和大腦。學研究證明,經常用的器官就健康,就發(fā)達;經常不用的器官就會退化,就會萎縮。這就是人們常常講的“用進廢退”。 不知朋友們注意過沒有,無論春夏秋冬,桌前燈下,也不管陰晴雨雪,花間樹后,在潛心認真讀書吟詩時,空間和時間的概念會蕩然無存,使人有一種在天地間獨往獨來的自在感,心靈達到最大的開放度和自由度。那種在文字中攬勝的愜意,在尋求知識中的忘我,與作者或主人公的心靈共鳴等等,實在是不可多得而且妙不可言的神奇境界。 因此,可以說讀書是潛移默化的心理感應,聲情并茂的美學享受,的確能達到舒肝理氣、活血化瘀,調達情志的健身效應。許多人恐怕意識不到,這種心態(tài)和意境,只有沉浸在讀書的愜意之時才能體會和領略得到,又是身心健康的一個重要的標志。因此,宋代文學家歐陽修曾感嘆:“至哉天下樂,終日在書案”。宋代大詩人陸游,享年85歲,在“人生七十古來稀”的時代可算作是非常少有的壽星了。他一生創(chuàng)作勤奮,才思不凡,作品詩、詞、散文俱有,僅詩一項就達9300首之多。 陸游之所以能長壽,而且到晚年仍能保持旺盛的創(chuàng)作精力,其健身之道中的一項就是誦讀詩書,不僅如此,他甚至用此來給人治病。陸游有一詩稱:“兒扶一老候溪邊,來告頭風久未痊,不用萸術芎芷藥,吾詩讀罷自醒然。”的確是經驗之談。此外,自古便有杜甫的詩能祛病的傳說。南宋胡仔的《苕溪漁隱》中說:世傳杜詩能除疾,“蓋其辭章典雅,讀之者悅然,不覺沉疴之去體也。”清代的《老異續(xù)編》中,也有讀杜詩治病的記載:“白巖朱公患氣痛,每當疾發(fā)時便誦杜詩數首,習以為常。” 還有一則民間故事寫道: 有一窮秀才為了寫好文章,終日伏案疾書,嘔心瀝血,文成而病,前去診病的郎中洞察病因之后,并未給處方,卻拿起秀才的文稿朗讀起來,故意顛三倒四的讀錯(古代寫文章是沒有標點符號的)。臥床不起的秀才聽見自己嘔心瀝血而成的“錦繡文章”竟然被讀得支離破碎,驢唇不對馬嘴,在忍無可忍之際氣得翻身而起,奪過文稿,高聲朗讀幾遍,以示醫(yī)家之錯。誰料到,讀罷頓覺神清體舒,痛楚若失。從此,秀才遵照郎中囑咐,堅持每天放聲朗讀,漸漸竟不藥而愈。 這就是我國古代的讀書療法。在許多類似的記載中,不僅指出哪些詩歌能夠醫(yī)治什么病,而且提出對不同的病癥要用不同的吟誦方式。例如,患高血壓的患者,可以經常低聲詠讀內容恬淡,描寫大自然優(yōu)美風光的詩詞或散文;輕度中風后遺癥導致語言謇塞的患者,可以經常高聲吟誦自己喜歡的詩文,每日3~4次,每次30分鐘左右,堅持3個月就可收到較好效果;聲調拉長,氣貫丹田地詠讀,可以治療咳嗽,等等。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portlandfoamroofing.com/sudu/65598.html 相關閱讀:幾個簡單的速讀技巧 毛澤東的讀書法 怎樣提高閱讀理解能力 快速閱讀的一些經驗體會 直讀法
右腦記憶論壇 | 快速記憶法 | 記憶力培訓 | 速讀培訓 | 速讀軟件
Copyright(C) 2006-2016 逍遙右腦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