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勤工作在教學第一線的老師們:你們好!
根據(jù)教育部頒布的《義務教育生物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我們編寫了《義務教育教科書生物學》。為了使大家更好地了解和使用這套教材,謹就教材的編寫指導思想、內容的選擇和組織、編寫方式和教學建議作以下說明。
編寫指導思想
這套教材的編寫指導思想是: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貫徹“教育要面向現(xiàn)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戰(zhàn)略思想,體現(xiàn)《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fā)展規(guī)劃綱要(2010-2020年)》的有關要求,遵循教育部頒布的課程標準,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能力為重,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著力提高學生服務國家人民的社會責任感、勇于探索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善于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尊重教育教學規(guī)律和學生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反映學科特點,聯(lián)系社會實際和學生生活實際;充分考慮學校教學的實際情況,面向大多數(shù)地區(qū),面向大多數(shù)學校,使教材便利教學。
內容的選擇和組織
基于以上編寫指導思想,這套教材在內容的選擇和組織上有以下特點。
1.突破傳統(tǒng)的學科體系,構建突出人與生物圈的知識體系
傳統(tǒng)的學科體系側重講述植物、動物和人體的形態(tài)、結構和生理,對植物和動物的形態(tài)、結構和生理,往往還要從低等到高等分門別類地講述,以求突出進化的脈絡,因此幾乎是大學植物學和動物學的縮寫。僅從知識傳承的角度說,這樣的體系無疑具有優(yōu)越性:知識的結構比較完整,系統(tǒng)性較強,層次分明,脈絡清晰,等等。然而在當今社會,重知識傳承、輕能力培養(yǎng)的做法已經明顯不能適應時代的需要,即使在知識傳承方面,應當重視的也不是信息的量,而是理解的質。傳統(tǒng)學科體系的弱點愈來愈突出:知識容量過大,面面俱到,嚴重擠壓了學生自主學習、主動探究的時間和空間;不少內容是從學科體系的完整性出發(fā)而選取的,離學生的生活實際較遠,不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興趣和進行有意義的學習;需要學生單純記憶的事實性知識過多,如葉形、葉序、花的類型、花序的類型等,不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動物部分和人體部分的內容有一定重復,等等。要想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對生物學的基本概念和原理有較深入的理解,又能有較多的機會進行自主探究和實踐,僅在傳統(tǒng)的學科體系內做局部增刪是無濟于事的,必須構建新的知識體系。
如何構建新的知識體系呢?課程標準的內容框架突出了人與生物圈,教材的知識體系也是按照這樣的思路構建的:即突出人體和人類活動的內容,突出生物圈,突出人與生物圈的關系。之所以構建這樣的體系,主要有以下幾點考慮:①人和生物都生活在生物圈中,生物的生存、延續(xù)和發(fā)展都與生物圈息息相關,生物圈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園;②隨著人類社會的發(fā)展,人類活動對生物圈的影響越來越大,人與生物圈的關系如何,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人類社會的可持續(xù)發(fā)展;③人既是生物學研究的主體,又是生物學研究的對象,學生應當通過生物課的學習,更多地了解自身的結構和生理,以及營養(yǎng)和保健,學會健康地生活,這是生物學課程的重要目標之一;④綠色植物和人是生物圈中作用巨大的兩類生物,按照這樣的體系,可以側重講述綠色植物和人在生物圈中是怎樣生存的,與生物圈的關系是怎樣的,而相對減少動物部分的內容,從而在總體上減少知識性教學內容,為探究和實踐活動提供時間;⑤這樣的體系,可以更好地引導學生認識事物之間的復雜聯(lián)系,包括生物與生物之間、生物與非生物環(huán)境之間、人與生物之間、人與生物圈之間的相互影響、相互作用,有利于學生形成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和可持續(xù)發(fā)展觀點。
按照突出人與生物罔的關系的編排思路,七年級上冊教材包括生物和生物圈、生物體的結構層次、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三個單元。后面三冊將陸續(xù)編排以下單元:生物圈中的人、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生物的多樣性及其保護、生命在生物圈中的延續(xù)和發(fā)展、健康地生活(圖1)。
教材中具體內容的展開也大都圍繞人與生物圈,,引導學生認識各個類群的生物在生物
圈中如何生存、延續(xù)和發(fā)展,對生物圈有什么意義,進而認識生物和生物圈與人類的關系,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發(fā)展的觀點。例如,有關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內容,教材不是單地介紹其概念、原理、過程、條件和意義,而是從生物圈的角度出發(fā),分成“綠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機物的制造者”、“綠色植物與生物圈中的碳一氧平衡”兩章。
2.安排了系列化、多樣化的科學探究活動
教材中安排的科學探究活動包括觀察與思考、實驗、調查、探究、資料分析、課外實踐、技能訓練、模擬制作、設計、演示實驗等。
“觀察與思考”主要是讓學生觀察實物,練習觀察方法,培養(yǎng)觀察能力。如對一些生物或非生物進行比較觀察、觀察花的結構等。
“實驗”主要是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來加深認識,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如觀察植物細胞、觀察人的口腔上皮細胞等。
“調查”旨在倡導學生走出課堂,到大自然或社會中去,就某個與生物學有關的問題進行調查,培養(yǎng)實踐能力。如“調查校園、公園或農田的生物種類”等。
“探究”旨在讓學生參與和體驗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包括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定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表達和交流等,以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如探究“非生物因素對某種動物的影響”、探究“種子萌發(fā)的環(huán)境條件”等。
應當說明的是,探究是一種多方面的活動。教材中所安排的探究,既有較完整的科學探究活動,也有讓學生參與科學探究的某些方面的活動。探究的方法是靈活多樣的,既有實驗的方法,也有觀察、調查或測量的方法,這要根據(jù)探究的課題來確定。此外,教材中并非只有標為“探究”的活動屬于探究,有些實驗、觀察和調查活動同樣也是探究,如“觀察種子的結構”等。
“資料分析”主要是給學生提供圖文資料,讓學生進行分析,得出結論。教材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先說結論、后舉實例的寫法,讓學生通過資料分析和討論,自己得出結論,從而建構知識,提高能力。
“課外實踐”旨在鼓勵學生進行拓展性的探究和實踐,大多需要在課外完成,但是教師也應當提供機會讓學生進行交流和討論。同其他欄目相比,這個欄目中的活動給學生以更大的自主性,教材中沒有給予明確的提示或指導。
“技能訓練”是為培養(yǎng)學生的科學探究技能而安排的練習性欄目,每個“技能訓練”側重訓練一種探究技能。例如,有的訓練“提出問題”,有的訓練“作出假設”,有的訓練“解讀實驗數(shù)據(jù)”,有的訓練“推理”,等等。
“模擬制作”和“設計”等欄目,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動手能力、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有益的。
3.注重科學方法教育
教材結合有關活動介紹了觀察、實驗、調查和資料分析等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
教材中明確寫出這些方法性內容,意在引導學生在活動中注意領悟、總結和應用這些方法,而不是讓學生當做教條來記憶。
4.重視能力培養(yǎng)的梯度設計
改變以往將實驗依附于知識內容的做法,按照學生能力發(fā)展的水平和需要,先安排思維和操作技能要求較低的科學探究活動,如觀察身邊的生物、閱讀和分析有關資料等,后安排技能要求較高的活動,如制作和觀察切片或裝片、設計并完成探究性實驗等。在要求學生通過實驗尋求答案的活動中,大致是先安排有著明確的問題、假設、材料用具和方法步驟的實驗,讓學生在模仿中體驗和領悟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再安排由學生設計部分環(huán)節(jié)的實驗;最后安排全過程探究的實驗,讓學生練習從提出問題到作出假設,根據(jù)假設設計實驗材料用具和方法步驟,然后實施探究方案,記錄和整理實驗結果,分析結果,得出結論,并對自己已完成的探究過程進行評價和反思。隨著教學內容的逐漸展開,科學探究活動的這種梯度化設計將在不同水平上循環(huán)。
技能訓練也是如此,先安排簡單的觀察、比較、測量、計算等,后安排需要較多邏輯恩維的分析實驗結果、解讀實驗數(shù)據(jù)、推理等。后面各冊安排的科學探究活動,對探究技能的要求還將逐漸提高。
5.注重對生物學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重視科學探究,并不意味著否認知識的價值。知識、技能和方法都是形成科學探究能力不可或缺的基礎。但是,并非所有的知識都有同等的價值。有的知識可能僅僅是專門人才需要掌握的,有的知識則是大眾都需要掌握的。有的知識會較快過時,有的知識則具有較長的時效性。有關研究說明,教學內容與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相關性越強,其時效越長,遷移的可能性越大,對學生發(fā)展的價值越高。因此,教材注重對生物學概念和原理的理解,適當精簡需要單純記憶的知識。這樣做還有一種意圖,即減少知識內容分量,為學生的主動探究提供時間和空間。例如,關于被子植物,刪掉了傳統(tǒng)教材中根、莖、葉的形態(tài),花的類型、葉序、花序等內容。關于根,一是在“植物體的結構層次”一節(jié),介紹了根尖中有分生組織,分生組織能夠分化形成其他不同的組織;在“植株的生長”一節(jié),介紹了根尖的結構。關于莖,則主要讓學生理解以下內容:莖是枝條的組成部分,枝條是由芽發(fā)育成的;莖具有適于運輸水分、無機鹽和有機物的結構——導管和篩管。關于葉,則主要讓學生理解葉片適于進行光合作用和蒸騰作用的結構、葉片的光合作用和蒸騰作用及其在生物圈中的意義。關于花,主要讓學生理解花適于傳種接代的形態(tài)、結構特點。
與2001年版的實驗教材相比,這套教材更加重視概念教學:對概念的講解更加詳細透徹,表述更加明確,表述概念內涵的文字以黑體字排;每節(jié)開始以“想一想,議一議”欄目激發(fā)學生學習相關概念的興趣,調動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活躍思維;每節(jié)開始部分的“通過本節(jié)學習,你將知道”以問題形式列出本節(jié)的重要概念或相關知識;增加辨析概念的練習題;每單元最后的“單元小結”引導學生對本單元所學的重要概念進行梳理和總結。
6.注意反映生物科學的新進展
隨著生物科學的迅猛發(fā)展,細胞水平和分子水平的生物學知識越來越重要,正在成為普通公民應當具備的科學素養(yǎng)的重要組成部分;谶@樣的考慮,這套教材中這方面的內容有所增加。教材在重點講述生物學基礎知識的同時,對現(xiàn)代生物科技成果和進展也作了適當介紹,如克隆哺乳動物、轉基因生物、人類基因組計劃、生物柴油等,有些列入教材正文,有些則供學生課外閱讀。
編寫方式
教材首先要讓學生愛讀,這是引導學生主動學習和自主探究的基礎。教材還應當給學生個性化的學習和探究提供較充分的空間,也應當為教師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教學活動留有余地。從這些認識出發(fā),教材在編寫方式上有以下特點。
1.探究指導的寫法力求有利于引導學生主動探究
在“探究”的開始部分,先呈現(xiàn)出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在作出假設這一環(huán)節(jié),指出作出假設的依據(jù),或者描述有關情境,讓學生根據(jù)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作出假設。在制定計劃這一環(huán)節(jié),有的探究項目是在引導學生分析所提出的問題和假設的基礎上,提供讓學生參考的探究方案;有的探究項目是提出如何制定計劃的思考題,讓學生通過思考這些問題,理清思路,抓住制定合理的探究計劃的關鍵所在。在實施計劃、得出結論等環(huán)節(jié),則提示學生如何收集證據(jù),觀察、記錄和整理探究結果,通過分析結果與假設之間的關系,得出結論。對相當一部分探究活動的材料用具和方法步驟不做嚴格的規(guī)定。探究項目一般還安排有“表達和交流”、“討論”等環(huán)節(jié),以培養(yǎng)學生的信息交流能力,并引導學生對探究過程進行評價和反思。
為了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和進行科學探究活動,避免機械地套用固定的探究模式,教材中關于“探究”的體例并非千篇一律。例如,在“測定種子的發(fā)芽率”這項探究中,就沒有明確寫出“作出假設、制定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等標題,而是通過“問題、思考、提示、討論”,來引導學生探究怎樣測定種子的發(fā)芽率。
2.注重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fā),避免從理論到理論
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fā),引導學生學習和探究,符合現(xiàn)代教學設計原理。從概念到概念,從理論到理論,或者先講概念后舉例的方式,都不利于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每節(jié)開始部分的“想一想,議一議”欄目,主要是聯(lián)系學生的生活經驗,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學習相關知識的興趣,進而幫助學生建構概念。
3.教學內容具有一定的開放性
要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教材的功能也應當有所轉變。教材不僅具有釋疑解惑的功能,而且具有啟疑生惑的功能。應當更多地關注如何誘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和自主探究。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產生各種疑問是可喜的事情,沒有疑問反倒可悲。教材中有不少知識內容并沒有給出結論,而是只提出問題,建議學生自己尋找答案。有些活動內容的材料用具和方法步驟并未做過死的規(guī)定,而是給教師創(chuàng)造性地教、學生創(chuàng)造性地學留有較充分的空間。這樣就使教材在一定程度上是一個開放的體系,一個向教師和學生開放的體系,具有一定的可塑性。
4.作業(yè)題加強引導學生的知識遷移和發(fā)散性思維
作業(yè)系統(tǒng)是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既有練習和鞏固所學知識的功能,又有培養(yǎng)能力的功能,還對學生的情感、態(tài)度具有潛移默化的影響。這套教材的作業(yè)系統(tǒng)的設計有以下特點:一是力口強引導學生的知識遷移和發(fā)散性思維,以培養(yǎng)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品質;二是體現(xiàn)學習策略的指導,幫助學生對所學的知識進行精加工處理,使之條理化、結構化;三是廣泛聯(lián)系人類生產和生活實際以及社會實際;四是體現(xiàn)科學與人文的溝通和融合,有利于學生精神領域的全面發(fā)展;五是題型靈活多樣。
5.設置課外閱讀欄目
設置課外閱讀欄目以擴展視野,幫助學生認識生物學的價值,滲透人文精神。這些欄目包括“科學?技術?社會”、“科學家的故事”、“與生物學有關的職業(yè)”、“生物學與文學”。
“科學.技術,社會”欄目旨在反映科學、技術、社會之間的互動,幫助學生建立科學的價值觀。
“科學家的故事”欄目旨在反映科學發(fā)展的過程,幫助學生認識科學的歷史和本質。
“與生物學有關的職業(yè)”欄目旨在反映生物學與職業(yè)的聯(lián)系,幫助學生認識學習生物學的意義。
“生物學與文學”欄目旨在反映生物學與文學藝術的聯(lián)系,滲透人文精神。
6.文字表述力求通俗、準確、生動
文字表述力求在準確的基礎上,盡量親切自然,拉近學生與教材的距離,同時也是拉近學生與科學的距離。教材中配有大量的彩色圖片,版式設計力求美觀活潑,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
教學建議
自2001年開始,義務教育生物課程標準(實驗)及相應的實驗教材使用至今,已11個年頭。在教學實踐中已經積累了許多經驗,也有許多創(chuàng)新,F(xiàn)在修訂后的正式課程標準頒布了,據(jù)此修訂的教材開始使用。原來的《教師教學用書》中的教學建議,仍有參考價值,老師們仍可參閱,不再重復。僅就修訂后的課程標準和教材中的某些變動,和以往教學中存在的一些需要研究和改進的方面,作一些提示或建議,所舉例子也僅限于針對七年級上冊的教學,其余各冊的教學,原則上也可參照實施。
1.課程標準的重要變動和教學
此次頒布的正式課程標準,是在原實驗稿的基礎上精心修訂的,變動之處甚多,F(xiàn)將和教學相關的一些重要變化概述如下,以促進在教學中更好地落實課程標準的要求。
(1)理解課程性質的全面論述
此次頒布的正式課程標準,對義務教育階段生物學課程的性質,作了全面的論述。這是指導我們教學實踐的綱,綱舉則目張。課程標準用兩個自然段來表述,尤其是第二個自 然段,直接關系到課程性質、內容、目標、學習方法等的落實,F(xiàn)摘引于下:
“義務教育階段的生物學課程是自然科學領域的學科課程,其精要是展示生物科學的基本內容,反映自然科學的本質。它既要讓學生獲得基礎的生物學知識,又要讓學生領悟生物學家在研究過程中所持有的觀點以及解決問題的思路和方法。生物學課程期待學生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在親歷提出問題、獲取信息、尋找證據(jù)、檢驗假設、發(fā)現(xiàn)規(guī)律等過程中習得生物學知識,養(yǎng)成理性思維的習慣,形成積極的科學態(tài)度,發(fā)展終身學習的能力。學習生物學課程是每個未來公民不可或缺的教育經歷,其學習成果是公民素養(yǎng)的基本組成。義務教育階段的生物學課程是國家統(tǒng)一規(guī)定的、以提高學生生物科學素養(yǎng)為主要目的的學科課程,是科學教育的重要領域之一!
因此,從教學來說,以下各點應認真貫徹。
①這是一門自然科學課程,是要通過學習生物科學的基本內容來領悟自然科學的本質,即通過特殊了解一般,不是就生物論生物,對教學的要求就高了。
、诮虒W要幫助學生在獲得生物學知識的同時,進一步領悟科學家探究的過程、觀點、思維和方法。
、劢處熞獑l(fā)引導學生主動地學,按照科學探究的規(guī)律來組織學生的學習活動。理性思維的訓練,科學態(tài)度的養(yǎng)成,至關重要。
、苁菄医y(tǒng)一規(guī)定的、提高全體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yǎng)的其本要求。從師資配備、課時設定、課程資源開發(fā)到教學策略方法的優(yōu)選,要全面努力。
(2)理解課程基本理念中探究性學習的表述
倡導探究性學習是本課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此次頒布的正式課程標準,對此作了更確切的表述:
“生物科學不僅是眾多事實和理論的匯總,也是一個不斷探究的過程?茖W探究既是科學家工作的基本方式,也是科學課程中重要的學習內容和有效的教學方式!
因此,從教學來說,以下各點的理解和貫徹很重要。
、俳虒W只重視生物學事實和理論的學習是不夠的,要讓學生學習和領會探究的過程,嘗試進行必要的探究活動。
、诳茖W探究是重要的學習內容,所以課程內容的十大主題中第一個就是科學探究,每冊教材也設置了不同形式的探究活動。正式頒布的課程標準,還把對科學探究的理解,升格為重要概念的掌握。因此,教師應創(chuàng)造條件努力完成課程標準和教材要求的探究活動。不能以啟發(fā)式教學替代探究活動。
、厶骄坑质且环N有效的教學方式,主要指的就是上述的探究活動,以手腦并用、“做”科學為其特征。不應把啟發(fā)式、談話法等泛化為探究式教學來替代探究活動(也可稱為科學實踐活動)。
、芸茖W探究是科學家工作的基本方式,因此,教學中應該介紹科學家的工作。教材在相關的內容中介紹了大量科學家的工作,科學發(fā)展的歷史,如細胞學說建立的歷史、光合作用發(fā)現(xiàn)和研究的歷史等。了解這些就是間接地學習科學探究,并領悟科學探究的思路、方法,受到科學態(tài)度、科學精神的陶冶。
至于科學探究活動的教學實施方法,課程標準的教學建議中有具體的介紹,不再另述。
(3)理解課程標準增加了重要概念學習的要求
2011年版課程標準與實驗本課程標準相比的一個重要變化,是在課程內容的每一主題起始時,都列出了本主題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應幫助學生形成的重要概念,10個主題累計共50條重要概念,并在教學建議中詳述了“關注重要概念的學習”。修訂版的教材,也高度關注了這50條重要概念的學習,從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強化概念的形成和運用。
因此,教學中需要加強研究,探索科學概念教學的規(guī)律性、教學策略和方式以及評價。為此作以下提示。
、倮砬迳飳W事實和生物學概念之間的關系。事實是形成概念的基礎,事實越豐富、越有代表性,越有利于形成概念。教學中既要給學生提供生物學事實,更要引導、促進學生的思維,建構生物學概念。
、诮嫺拍钍且粋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的思維過程。原有的經驗、認知和思維潛能應得到利用,而原有的錯誤認知則會干擾正確概念的形成。幫助學生養(yǎng)成理性思維的習慣極為重要,
、鄹鞣N探究性學習活動,對生成概念、檢驗概念、理解和應用概念,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因為學生經歷了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定計劃、實施計劃、得出結論等一系列動手動腦的活動。不要因關注重要概念的教學,而以教師的講深講透來替代探究性學習活動。
、芰x務教育階段的生物學概念是相對簡明的,在掌握和表述時不應要求達到高中甚至專業(yè)教育的水平,因為同一概念的認知水平是螺旋式上升的,不可能一步到位。教學中切忌加深加廣,增加學生的學習負擔。對概念掌握情況的檢測,宜通過在新情境下應用概念來評價其理解水平。
、輫@著生物學重要概念來組織并開展教學活動,能提高教學效益。不應簡單地理解為每堂課都要生成某個重要概念,整個課程標準僅僅列出了50條重要的生物學概念,七年級、八年級兩個學年有百余節(jié)課,有許多課是弄清生物學事實,學習研究生物學的方法,培養(yǎng)能力和技能,建立科學觀點,形成正確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等等。許多重要概念也不是一堂課就能建立、理解和應用的。
、迲P注重要概念的理解,而不是背誦。對重要概念進行剖析,或揭示它與相關事實、過程、關聯(lián)概念的關系,運用圖解的方式,可能有助于理解,如概念圖、過程圖、比較圖等。如果學生能在教師的引導下自主完成,更能體現(xiàn)其理解水平。
就“教學建議”而言,正式頒布的課程標準與原實驗稿相比尚有其他變化,請老師們查閱課程標準的第30~34頁。
2.教材的變化和教學
本文的前半部分,已經翔實地介紹了按照正式頒布的課程標準,對原實驗教材所作的全面修訂,在內容結構體系的安排、學習欄目的設置、各類探究活動的可操作性、重要概念的闡明、練習題的多樣化、插圖的重新選配和設計等方面,都已面目一新,F(xiàn)僅以七年級上冊的變化為例,提出一些教學的參考意見。
(1)扉頁《致同學們》是對學生學習的期待,也是對教師教學的期盼
這里提出了:“生物學課程的學習,是充滿樂趣之旅!”具體提出了以下五項。
、贋樽约旱暮闷嫘亩院。
、跒樘岢龊脝栴}而愉悅。
、蹫閯幽X動手、主動探究而興奮。
、転榻涣髋c合作而快樂。
、轂槔斫夂托蕾p而倍感充實。
對教師的教學來說,就是要踐行以學生為本、以學生為學習的主體,主動、探究、合作來提高教學效益,培養(yǎng)學生的生物科學素養(yǎng)。而且特別強調了激發(fā)好奇心,培養(yǎng)學生對生物學的興趣,對科學概念,強調要重在理解、應用而不是背誦。學習過程中學生感到“好奇”、“愉悅”、“興奮”、“快樂”、“充實”,是我們教學的追求。
(2)領會和利用好單元扉頁的圖文和單元小結,既能激發(fā)興趣,又能把控好教學的三維目標
、賳卧轫摰膱D文是精心設計的,既陳述了核心概念,又引發(fā)了學習興趣,望能用好。
例如“第一單元生物和生物圈”。圖是宇航員在地球外的空間漂移,富有時代感。文字是:“假如你乘坐宇宙飛船從太空中遙望地球,映人你眼簾的將是一幅由藍色、綠色和白色等編織而成的美麗圖案。藍色是浩瀚的海洋,綠色是廣袤的森林和原野,白色是飄動在海洋和陸地上空的云彩。這是一個充滿生機的世界,包括我們人類在內的各種各樣的生物都在這里生活和繁衍。地球表層生物和生物的生存環(huán)境構成了生物圈,它是所有生物共同的家園!鼻懊婷鑼懙氖堑厍、自然界有多美,寥寥數(shù)語,水圈、巖石圈、大氣圈都囊括其中,欣賞和愛護生物圈的情感溢于言表。后一句則是本單元的核心概念,整單元的教學都是圍繞它展開的。
、趩卧〗Y既是幫助學生總結,也是對教師教學目標達成的提示。單元備課應先讀小結。
單元小結的寫法,基本上是“三段式”,首段基本是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目標的要求,中段是對于科學探究能力和技能的要求,末段是重要生物學事實和概念的概括性列述,屬
于必須掌握的基礎生物學知識。
例如:“第二單元生物體的結構層次”。第一、二自然段是圍繞顯微鏡的發(fā)明、細胞學說的建立,突出科學精神、科學與技術的關系;第三自然段是單元要求的使用顯微鏡的方法、技能和觀察能力、操作能力的養(yǎng)成;末段分條概括了本單元應掌握的基本概念,即主要的知識目標(請參閱教材七年級上冊第70頁)。
先讀單元小結,對教師備課、把握三維目標的落實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在重要概念
的建立上,教材的要求略多于或高于課程標準的要求,因為課程標準只是教學要求的基
準,少而精。
(3)用好每一節(jié)起始的“想一想,議一議”
要引發(fā)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對即將學習的內容有迫切的期待,創(chuàng)設學習的情境是必要的。為了給老師們提供幫助,修訂后的教材,在每節(jié)的起始以一定的情境和問題,圖文結合,引導學生進入積極學習、探究的狀態(tài)。這就是“想一想,議一議”欄目設置的初衷,希望老師們能在教學中用好。
“想一想,議一議”呈現(xiàn)多樣的形式,不僅不致單調(如過去傳統(tǒng)教學中總是從復習舊課開始),而且是多角度地培養(yǎng)學生的能力。教師教學時應注意發(fā)揮它的多重教育功能。
例如:“第三單元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共六章,分為十節(jié),每節(jié)的“想一想,議一議”,除了作為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習積極性外,顯然還有不盡相同的教學價值可以發(fā)掘。
、佟霸孱、苔蘚和蕨類植物”一節(jié),是從池塘中取一滴水,放在顯微鏡下觀察微小的藻類植物,然后設問:藻類為什么屬于植物?營養(yǎng)方式如何?這時要做一次裝片,用顯微鏡觀察,復習植物細胞的特點,看到葉綠體才能確定其營養(yǎng)方式,而且在這里還能看到形態(tài)多樣化的葉綠體。
、凇胺N子植物”一節(jié),是千年蓮子長成的荷花圖,問它的種子為什么能保持如此長久的生命力,指向探究種子的結構。簡單問,就如此而已,但實際上是可以引申的。如古蓮子是在什么地方發(fā)現(xiàn)的(我國遼寧的古煤層中,分送世界多個實驗室研究、培育)?也可以出示古蓮子的解剖圖,問今日的蓮子是怎樣的形態(tài)結構,是如何長成的。這就已經進入種子結構的學習了。
、邸胺N子的萌發(fā)”一節(jié),是播種機在春天的大地上播種的圖,文中引用農諺:“清明前后,種瓜點豆”,問為什么許多作物都在此時播種。這里除了引入種子萌發(fā)條件的討論外,還隱含著對農諺的推崇,它是我國農民千百年來耕作經驗的總結,要向農民學習。甚至還可以鼓勵學生搜集其他有關播種的農諺,如我國北方的“棗芽發(fā),種棉花”等。這就是培養(yǎng)信息搜集能力了。
、堋爸仓甑纳L”一節(jié),用的是黑麥全株,示發(fā)達的根系圖,文中介紹科學家研究測量的數(shù)據(jù),全長600 km的根和150億條根毛,問這種驚人的生長有何意義。這并不僅僅是引入學習主題,學生在心中一定會問,科學家怎樣獲得了這些數(shù)據(jù)?這里存在著科學測量估算方法的選擇和應用,揭示了科學方法的重要性。
、荨伴_花和結果”一節(jié),用了一幅水稻開花的圖,問有的花顯著而且芬芳,有的則不是,如水稻,原因是什么。指向花的重要結構并非花冠的顯著或氣味芬芳等,而在于雌蕊、雄蕊。其余的意思,顯然是說到了蟲媒花、風媒花的區(qū)別。還有水稻花是城市學生及非水稻產區(qū)的學生所不清楚的,這是我國最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袁隆平若未能找到一株野生雄性不育的水稻,而后的所有偉大成就都談不上了,可見了解花的結構有多重要!
、蕖熬G色植物與生物圈的水循環(huán)”一節(jié),用的是一株玉米一生的需水量和長成后植株干重之間的巨大差異,問那些被吸收的水的去向和意義,指向學習主題非常清楚。但學生恐怕要問這是通過怎樣的測量和計算獲得的,這又是科學方法和探究精神的教育了。
、摺熬G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機物的制造者”一節(jié),使用了綠葉中棲息的綠色的雨蛙圖,把綠色植物和動物聯(lián)系在一起。問綠色植物除了為蛙提供隱蔽的棲息環(huán)境,對蛙的生活還有什么重要作用。這是一個很開放的問題,是對已有的生態(tài)系統(tǒng)、食物鏈的知識的回顧和復習,不同學生會有不同深度的回答。
、唷肮夂献饔梦斩趸坚尫叛鯕狻币还(jié),用的是海爾蒙特的著名實驗設問。老師們都很熟悉,這是講科學史啦,不贅述。
、帷熬G色植物的呼吸作用”一節(jié),用了床邊窗臺上擺放著多盆綠色植物的圖,問這種做法的科學性如何,指向生活中的科學,引入學習主題。生物科學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知識應用來指導生活實際。
、狻皭圩o植被,綠化祖國”一節(jié),圖示的是愛護綠色植物的園林警語牌,并期望學生創(chuàng)作出更好的提示語或警語。這就是聯(lián)系實際,參與和生物學有關的社會活動了。用幾分鐘試試,學生會有許多創(chuàng)新。
之所以列舉了一個單元十節(jié)的“想一想,議一議”,是希望老師們重視它、用好它,發(fā)揮它創(chuàng)設的學習情境和其他多種教學功能。根據(jù)這一精神,老師們還可創(chuàng)設更好的“想一想,議一議”,并希望不限于節(jié)的開始,在整個課堂教學過程中的恰當時機,都可以使用創(chuàng)設情境、問題驅動的教學方式。
(4)關于概念的形成和應用的教學
在介紹正式頒布的課程標準的變動時,已簡要地作了介紹。這里僅圍繞使用教材進行教學時,這方面應如何做比較好,作一點說明。
、俑陌婧蟮男陆滩,在每節(jié)的起始,都列有“通過本節(jié)學習,你將知道”的欄目,以問句形式呈現(xiàn)本節(jié)將要學習的基本內容,包括生物學事實和基本概念,期望引起學生和教師的注意。例如“種子植物”一節(jié)是兩個問句:種子是由哪些部分組成的?常見的植物中哪些是裸子植物?哪些是被子植物?怎樣區(qū)分這兩類植物?既包含認知生物學的事實,又包含種子的主要結構(共性)和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的定義的重要概念。
、诟拍钔ǔR院隗w字標識,應為教學的重點所在。例如在上例中,黑體字標注的是:“胚是新植物的幼體,由胚芽、胚軸、胚根和子葉組成!保ㄟ@是所有種子的共性,經比較、概括而成)“種子是裸露著的,這樣的植物稱為裸子植物!胺N子外面有果皮包被著的植物稱為被子植物!保ㄟ@也是經比較、概括而形成的)
在許多概念中,相對更為重要的概念可在單元小結中找到,教學時尤應注意。
、鄹拍畹慕虒W一定要以豐富的事例為基礎,再引導學生抽象、概括和正確地表述。例如在上例中,先由學生觀察多種被子植物的果實和種子,以及比較松的球果和種子,就是先要親自動手動腦,再輔以精選的多種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教材圖示了各9種之多。事例豐富,才有抽象概括的基礎,才能理解而不是背誦。
、芨拍顟撚袡C會得到應用,從而加深理解,如上例,是否可以在課后調查一下校園中的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各舉5種以上,配以圖或照片等,這也是很生動的作業(yè)。
(5)創(chuàng)造條件落實多種形式的科學探究活動
誰都認同科學探究活動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問題是如何落到實處。歷經多年的課改實驗,這方面仍然是一個弱點。期望今后能有所突破,使落實多種形式的科學探究活動成為教學的首要努力方向,徹底改變“光說不練”或“說多練少”的局面。
、侔烟骄炕顒酉鑼嵉芈鋵嵉綄W期的課時計劃之中,也就是要有教學時間上的保障。例如七年級上冊,有多達9個實驗、4個探究,還有調查、摸擬制作、設計各1個,課外實踐4個。大體上4個探究需4課時,9個實驗大約需要6課時,若調查、摸擬制作、設計各1個中,只1個要課內完成的話,則總計為11課時,這是必須給以課時保證的。
、诒仨毎阉璧膬x器、用具、材料等物質條件提前準備好。教材規(guī)定的實驗、探究活動,其所需的物質條件是一般實驗室都具備的,在一般的教室里也可完成。僅僅是使用的生物材料,需因時因地選擇準備。
、鄯彩切陆處,應先進行預實驗,也不妨組織少量學生一起先實踐,積累實施操作的經驗和組織引導學生的教學經驗。
、懿煌膶嶒、探究活動有不同的教學要求和側重點,例如,變量的確定和控制,設置對照,重復實驗,數(shù)據(jù)的采集和應用,抽樣的方法,等等,教材都有明確的要求,甚至單設有相關科學方法的專欄。希望要重過程、重方法技能、重交流合作、重科學態(tài)度和精神,而不是僅關注探究的結果和結論,起到科學探究活動應有的教育作用。
、輵烟骄炕顒恿袨閷W生學業(yè)評價的重要內容,可以隨堂進行,對小組或個人給出學業(yè)等級或評語。探究活動的內容、方法、技能應進入階段性或總結性考試的范疇,無論是操作性測試或筆試,都不可或缺。
(6)重視教材中其余一些欄目在教學中的作用
修訂后的教材中還有各種欄目,都有它們各自的教學功能,但大部分為學生閱讀用,不一定列入課堂講授之中。如果能有機地擇要融入課堂教學,幫助理解基本內容的學習,適當擴大信息量,也是可以的。
、僬n文旁欄的“思考題”、“小資料”、“試一試”。有些在課堂學習中可幫助學生思考或擴大知識面。
、凇凹寄苡柧殹睓谀繉嶋H上是對科學探究活動中常用的科學方法、技能的訓練。以較為有趣的方式,有問、有圖,并和課文內容相關聯(lián)?僧斪髡n堂練習來用。教師也可在平時的練習中增加類似的訓練。
③“科學.技術,社會”的內容,具有重要的教育功能,教材以較大的篇幅進行介紹,獨立成文,放在相關章節(jié)之中,并進入目錄。如七年級上冊中有“科學?技術?社會”9篇,“與生物學有關的職業(yè)”3篇,“科學家的故事”1篇,“生物學與文學”1篇,合計14篇。這是非常好的課程資源,富含教育意義,特別是對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的達成有所幫助,望能在教學中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
以上教學建議是圍繞正式頒布的課程標準的變化和據(jù)此修訂后的教材的使用來寫的,務求起到提示作用,能對教學實踐有所裨益。由于有多年的課改實驗,大家對基本的課程理論、教學理念、教學原則和方法已經熟悉,不再論述。祝老師們教學成功!
附表:本冊教科書教學參考課時數(shù)(35課時)
教學內容
參考課時
第一單元 生物和生物圈
8
第一章 認識生物
3
第一節(jié) 生物的特征
1
第二節(jié) 調查周邊環(huán)境中的生物
2
第二章 了解生物圈
5
第一節(jié) 生物與環(huán)境的關系
第二節(jié) 生物與環(huán)境組成生態(tài)系統(tǒng)
第三節(jié) 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tài)系統(tǒng)
第二單元 生物體的結構層次
9
第一章 細胞是生命活動的基本單位
第一節(jié) 練習使用顯微鏡
第二節(jié) 植物細胞
第三節(jié) 動物細胞
第四節(jié) 細胞的生活
第二章 細胞怎樣構成生物體
4
第一節(jié) 細胞通過分裂產生新細胞
第二節(jié) 動物體的結構層次
第三節(jié) 植物體的結構層次
第四節(jié) 單細胞生物
第三單元 生物圈中的綠色植物
18
第一章 生物圈中有哪些綠色植物
第一節(jié) 藻類、苔蘚和蕨類植物
第二節(jié) 種子植物
第二章 被子植物的一生
第一節(jié) 種子的萌發(fā)
第二節(jié) 植株的生長
1.5
第三節(jié) 開花和結果
第三章 綠色植物與生物圈的水循環(huán)
第四章 綠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機物的制造者
第五章 綠色植物與生物圈中的碳—氧平衡
第一節(jié) 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
第二節(jié) 綠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第六章 愛護植被,綠化祖國
注:參考本書前兩章內容請點擊下載按鈕!
右腦記憶論壇 | 快速記憶法 | 記憶力培訓 | 速讀培訓 | 速讀軟件 | 右腦培訓 | 站內搜索 | 網(wǎng)站地圖
Copyright(C) 2006-2014 逍遙右腦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