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的建立:遼朝,又稱契丹國,是中國歷史上由契丹人建立的的一個封建王朝,從公元916年至1125年,持續(xù)了209年。916年3月17日,耶律阿保機登基稱帝,國號“契丹”,定都上京。阿保機是遼太祖。
遼的政治制度:10世紀初,契丹族首領耶律阿保機統一了契丹各部。耶律阿保機提倡農業(yè),逐步接受了漢族的封建文化,依照漢族的法律制定法律條文,命人依據漢字形狀來制定契丹文字。在阿保機的兒子耶律德光的統治時期,契丹得到了幽云十六州。后來,契丹該國號為遼。遼朝統治者采用“藩漢分治”的政治制度,中央設置南面官和北面官。南面官由漢人和契丹人擔任,沿用唐朝以來的官制,統治漢人和渤海人。權力不及北面官大。北面官均由契丹人擔任,統治契丹人和其他少數民族。
契丹的歷史:北魏時,始見契丹族名。原分八部,居潢水(今內蒙古西拉木倫河)之南,黃龍(今遼寧朝陽)之北。常以名馬文皮貢獻北魏,并進行貿易。628年(唐貞觀二年)契丹首領摩會率其部落背突厥附唐。此時,契丹已形成部落聯盟,君長出自大賀氏。648年,契丹諸部皆請內屬,唐廷以其地置松漠都督府(今內蒙古巴林右旗南),以其首領窟哥為都督賜姓李氏。又置羈縻州十,各以其部落首領為刺史。后來,契丹附于后突厥。715年(唐開元三年),其首領李失活來附,唐廷復置松漠都督府,以失活為都督,封松漠郡王,玄宗又以甥女楊氏為永樂公主妻之。其后,契丹首領可突干再次叛唐,唐為防御契丹,加強東北邊防兵力,建立范陽、平盧兩節(jié)度,重用胡人安祿山,結果釀成安史之亂。唐至德(756~758)年間,契丹與唐保持朝貢貿易關系,但亦受崛起于漠北的回鶻控制。9世紀中葉回鶻破亡,契丹又歸順唐,唐賜以"奉國契丹之印"。公元907年,唐朝滅亡,契丹迭刺部的首領耶律阿保機統一各部取代痕德堇即可汗位。他先后鎮(zhèn)壓了契丹貴族的叛亂和征服奚、室韋、阻卜等部落,公元916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稱帝,建立了奴隸制國家--契丹國。
黨項族的起源:西夏的歷史根源可以一直追蹤到唐初。黨項是羌族的一支,隋書上載“黨項羌者,三苗之后也”。唐朝時,生活在青藏高原的黨項羌和吐谷渾經常聯合起來對抗強大的吐蕃。唐高宗時,吐谷渾被吐蕃所滅,失去依附的黨項羌請求內附,被大唐安置于松州,后黨項羌逐步繁衍成數個大部落。唐僖宗時,黨項部首領拓跋思恭被朝廷封為夏州節(jié)度使,因平黃巢起義有功,一度收復長安,再次被賜姓李,封夏國公。從此拓跋思恭及其李姓后代以夏國公成為當地的藩鎮(zhèn)勢力。五代十國時期,不管中原是何人當政,李氏(拓跋氏)皆“俯首稱臣”,換來該地的統治地位和大量的賞賜。經過200多年建設,平夏地區(qū)非常富饒,勢力逐步膨脹起來。不過一直以來李氏一族野心并不大,無非是甘愿當一方諸侯,宋太祖雖削奪藩鎮(zhèn)兵權,但對西北少數民族依然寬宥“許之世襲”。趙光義削藩鎮(zhèn)的兵權,把李氏親族遷移到京城,準備根除西北這一大盤盤踞勢力。李繼捧的族弟名叫李繼遷,志向不凡,深知一旦入京,無異于蛟龍失水,再無翻盤可能。因此借故逃離,遁入茫茫草原。公元985年(雍熙二年),李繼遷會同族弟李繼沖誘殺宋將曹光實,并占據銀州,攻破會州(今甘肅靖遠),與宋鬧翻;又向遼國“請降”,被契丹人封為夏國王。公元996年(至道二年),李繼遷截奪宋軍糧草四十萬,又出大軍包圍靈武城。宋太宗大怒,派五路軍擊夏,皆敗北。宋太宗崩后,宋真宗即位,為息事寧人,割讓夏、綏、銀、宥(陜西靖邊)、靜(陜西米脂)給李繼遷,事實上承認了西夏的獨立地位。
唐朝建立:隋朝末年,因為隋煬帝暴虐無道,爆發(fā)了隋末農民大起義。在起義軍的打擊下,隋王朝陷于瓦解。618年,煬帝在江都被部將殺死,隋朝滅亡。同年,在太原起兵反隋的貴族李淵,進入長安,建立唐朝。李淵就是唐高祖。
唐朝初年的政策:1.政權機構的建設:改革完善三省六部制;加強監(jiān)察機構;在地方上設置監(jiān)察機構。2.法律的頒布:制訂《唐律》維護封建統治階級的利益,同時為了恢復社會經濟,也對地主“占田過限”、“倒賣公田”、“在官侵奪私田”的進行處罰。3.經濟上:采用黃老學說無為而治,恢復經濟,實行均田制和租庸調制。4.軍事上:實行府兵制度。招募到的府兵本身免除租役,但是要自備行裝、戎具、軍糧。府兵只在冬季訓練,除外出執(zhí)行任務外,府兵不脫離自己的生產和土地;戰(zhàn)爭時混合編隊,臨時任命將領統帥,戰(zhàn)爭結束后“兵散于府,將歸于朝!5.教育上:開設官學和私學,發(fā)展科舉制。6.修訂《氏族志》。
五代十國:907年,朱溫廢唐稱帝,國號梁,史稱后梁。此后五十多年,黃河流域先后建立了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五個朝代。稱為五代。于此同時,南方地區(qū)先后出現了吳越、南唐等九個政權,連同山西的北漢,史稱十國。五代十國是唐末藩鎮(zhèn)割據的的繼續(xù)和發(fā)展。周世宗改革:后周世宗在位期間,努力割除五代的弊政,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政治上,嚴明法紀,懲治貪官,抑制藩鎮(zhèn),加強中央集權。經濟上,招撫流民,墾種荒田;核定田畝,均定租賦,減免苛斂;裁汰僧尼。軍事上,大力整頓軍隊,加強訓練,嚴肅軍紀。周世宗的改革加強了中央集權,使政府的控制的土地和勞動力增多,后周的軍隊實力大大超過了其他的割據勢力,在周世宗準備一統天下時,卻病死了。周世宗改革為北宋后來的統一奠定了基礎。陳橋兵變:趙匡胤發(fā)動的奪取后周政權的軍事政變。公元959年,后周世宗柴榮病死,年僅7歲的幼帝即位。殿前都點檢趙匡胤等掌握實權,密謀取而代之。第二年,趙匡胤以契丹和北漢發(fā)兵南下為借口,率兵出征。大軍行至陳橋驛,將士把黃袍加在趙匡胤身上,擁立他為皇帝。趙匡胤改國號為“宋”。趙匡胤即宋太祖”。杯酒釋兵權:宋太祖解除將領兵權的事件。961年,趙匡胤召集石守信、王審琦、高懷德等禁軍將領舉行酒宴會,以威脅和利誘相結合的手段,解除了他們的兵權,史稱“杯酒釋兵權”。這樣就把全國的武裝力量的最高統帥權收回了皇帝手中,有效的加強了中央集權。
北宋疆域:宋代二府三司制度:
右腦記憶論壇 | 快速記憶法 | 記憶力培訓 | 速讀培訓 | 速讀軟件 | 右腦培訓 | 站內搜索 | 網站地圖
Copyright(C) 2006-2014 逍遙右腦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