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wǎng)-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初中文言文專題復習??翻譯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初中文言文閱讀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文言文專題復習翻譯 一、直譯和意譯 直譯和意譯是古文今譯的兩大類型,也是兩種不同的今譯方法。 1 .關于直譯。所謂直譯,是指緊扣原文,按原文的字詞和句子進行對等翻譯的今

文言文專題復習——翻譯

一、直譯和意譯
  直譯和意譯是古文今譯的兩大類型,也是兩種不同的今譯方法。
  
1
.關于直譯。所謂直譯,是指緊扣原文,按原文的字詞和句子進行對等翻譯的今譯方法。它要求忠實于原文,一絲不茍,確切表達原意,保持原文的本來面貌。例:“清榮峻茂,良多趣味。”可譯為:“水清,樹茂,山高,草盛,實在是趣味無窮。”
2.
關于意譯。所謂意譯,是指在透徹理解原文內(nèi)容的基礎上,為體現(xiàn)原作神韻風貌而進行整體翻譯的今譯方法。特別是文言文中的一些修辭格,如比喻、互文、借代、婉曲等,不能直譯的要恰當處理,將其意譯。
  
(1)
、互文不可直譯;ノ模舷挛母饔薪诲e而又相互補足,交互見義并合而完整達意。例:“將軍百戰(zhàn)死,壯士十歸。”可譯為:“將軍和壯士身經(jīng)百戰(zhàn),有的戰(zhàn)死沙場,有的凱旋而歸。”
  
(2)
、比喻。例:“金城千里”中的“金城”,不能譯為“金子修筑的城”或“金屬修筑的城”,可譯為“鋼鐵般的城防”或“堅固的城防”。
  
(3)
、借代。例:“臣本布衣”中的“布衣”代未做官之人,“萬鐘于我何加焉”中的“萬鐘”代高官厚祿等。“黃發(fā)垂髫,并怡然自樂”中的“黃發(fā)”代指老人,“垂髫”代指孩子。
  
(4)
、婉曲。主要是避諱,如把國王的死說成“山陵崩”,把自己的死說成“填溝壑”。
  二、古文今譯的具體方法
  直譯和意譯是對譯文的總體分類,在今譯時還應運用具體的翻譯方法。具體方法大體包括對譯、移位、增補、刪除、保留等項。
  
1
.對譯。
對譯是按原文詞序和句法結(jié)構(gòu),逐字逐句地進行翻譯。這是古文今譯最基本的方法。古今漢語詞序一致,句法結(jié)構(gòu)相同的句子,今譯時不改變原句詞序的句法,只要對原句中的字詞,從現(xiàn)代漢語中選擇最恰當?shù)挠袑饬x的詞語來翻譯就可以了。文言文單音節(jié)詞較多,要注意盡量譯成準確的雙音節(jié)詞。尤其要特別注意:結(jié)合語境選擇多義詞的意義;如果不能理解,看有無通假字、古今異義詞和詞類活用詞。

例:“十春,齊師伐我。公將戰(zhàn),曹劌請見。”可譯為:“【魯莊公】十的春天,齊國軍隊攻打我國。莊公將要應戰(zhàn),曹劌請求接見。”除【

】內(nèi)是必要的增補外,字詞,古今是一對一的關系;詞序、句法結(jié)構(gòu),古今相同。這種翻譯方法就是對譯。
  對譯的好處是逐字逐句落實,便于準確地表達原文內(nèi)容。由于古今漢語相同之處頗多,所以對譯也就成了古文今譯的一項基本方法。凡是能夠?qū)ψg的地方,應盡量對譯。對譯有困難或?qū)ψg后意思表達不清楚的,才可作適當調(diào)整。
  
2
.移位。
移位是指古代漢語某些特殊詞序,今譯時按現(xiàn)代漢語表達習慣移動詞語位置。常見的倒裝句有:

1
)謂語前置:甚矣,汝之不惠。


2
)賓語前置:何陋之有!

3
)定語后置:馬之千里


4
)狀語后置:戰(zhàn)于長勺
3
.增補。
增補是指古代漢語省略的地方,今譯時作必要的增添補充。常見的省略句有:

1
)省略主語:【漁人】復前行,欲窮其林

2
)省略謂語:一鼓作氣,再【鼓】而【氣】衰,三【鼓】而【氣】竭

3
)省略賓語:可以【之】為師矣
4
.刪減。
與“增補”相反,刪減是指原文中個別詞語可以刪掉不譯。古代漢語中某些表達方式和某些虛詞,現(xiàn)代漢語中已不再使用,也沒有類似的句法結(jié)構(gòu)和相應的虛詞,遇到這種情況,只要譯文已把原文的意思表達清楚了,個別詞語可以刪除不譯。
例:“爾來二十有一矣。”可譯為:“從那時以來已經(jīng)二十一了。”原文中十位數(shù)與個位數(shù)之間起連接作用的“有”字,今譯時可刪除不譯。再如“夫戰(zhàn),勇氣也。”可譯為:“戰(zhàn)斗,靠的是勇氣。”“夫”為發(fā)語詞,今譯時可刪去不譯。又如:“孔子云:何陋之有?”可譯為:“孔子說:有什么簡陋的呢?”“之”為賓語前置的標志,今譯時刪去不譯。
  
5
.保留。
保留指原文中有些詞語可以不譯而徑直保留在譯文中。凡古今意義相同的詞語,特別是許多基本詞匯,如人、牛、山、草等,當然可以保留不譯;像一些表示已經(jīng)消失的古代事物的詞語,一些專有名詞,諸如人名、國名、歷史地名、民族名及官號、號、謚號、特殊稱謂、特殊學術用語以至專業(yè)術語等,一般都可保留不譯。
例:“慶歷四春,滕子京謫守巴陵郡。”可譯為:“慶歷四的春天,滕子京被貶到巴陵郡做太守。”“慶歷四”為號,“巴陵郡”是地名,可直接保留。
  上述五種具體方法中,對譯是最基本的,其他幾項則是根據(jù)具體情況在對譯基礎上的變通調(diào)整。我們在今譯時應當靈活運用各種方法,以求既準確信實地譯出原文內(nèi)容,又行文通暢,符合現(xiàn)代漢語的語法規(guī)范和表達習慣。
  這里特別要強調(diào)的是,平時練習中,要注意練習“操作程序”,這就是:
  第一步,對譯。將古文中詞的現(xiàn)代漢語的意義對應著寫下來,要特別注意結(jié)合語境選擇多義詞的意義。如果不能理解,看有無通假字、古今異義詞和詞類活用詞。尤其要注意詞類活用詞!
第二步,看有無需要調(diào)整的地方(移位、增補、刪減、保留等)。
如果按部就班,即使有難以理解的句子,一般都可以順利地解決。
  
三、古文今譯產(chǎn)生錯誤的重要原因
  不認真閱讀、分析原文,是產(chǎn)生誤譯的重要原因。如“其一犬坐于前”句,前面已有“一狼徑去”,而根本沒有出現(xiàn)“犬”字,只要細心分析就會清楚:“其一”是指其中一條狼,只不過“狼”字承前省略了。“犬坐于前”的主語既然是“狼”,“犬坐”當然不是“狗蹲坐”,而只能是“像狗那樣蹲坐”的意思。誤譯者沒有發(fā)現(xiàn)“犬”字是名詞用作狀語而導致誤譯。文章是個整體,字、詞、句都是文章的有機組成部分。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portlandfoamroofing.com/chuzhong/560288.html

相關閱讀:《老嫗與虎》閱讀答案(云南昭通市中考)
“風蕭蕭兮,易水寒”閱讀答案
《金農(nóng)與蒼頭》閱讀答案
“吳廣素愛人”比較閱讀答案
《不責僮婢(節(jié)選)》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