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遙右腦記憶網(wǎng)-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超右腦
|
催眠術
|
潛能開發(fā)
|
影像閱讀
|
右腦開發(fā)訓練
|
網(wǎng)站地圖
記憶方法
右腦開發(fā)
快速閱讀
思維導圖
學習方法
學習計劃
作文大全
早期教育
勵志名言
右腦記憶
記憶法
|
記憶宮殿
|
記憶力訓練
記憶術
|
最強大腦
|
右腦記憶法
學習方法
高中學習方法
|
高考
|
小學資源
|
單詞記憶
初中學習方法
|
中考
|
教案設計
|
試題中心
潛能成功
吸引力法則
|
成功學
|
九型人格
注意力訓練
|
潛意識
|
思維模式
高中學習方法
高中語文
高中英語
高中數(shù)學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學
高中生物
高中政治
高中歷史
高中地理
高中教案
高中試題
高一學習方法
高一語文
高一數(shù)學
高一英語
高一物理
高一化學
高一生物
高一政治
高一歷史
高一地理
高一學習
高二學習方法
高二語文
高二數(shù)學
高二英語
高二物理
高二化學
高二生物
高二政治
高二歷史
高二地理
高二學習
高三學習方法
高三語文
高三數(shù)學
高三英語
高三物理
高三化學
高三生物
高三政治
高三歷史
高三地理
高三學習
逍遙右腦記憶
>
教案設計
>
政治
>
高二
>
矛盾是事物發(fā)展的源泉和動力教案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二
來源:
高中學習網(wǎng)
矛盾是事物發(fā)展的源泉和動力 教案
課前準備:
[學生分析]
哲學上的矛盾概念高度概括和抽象,對于剛接觸這一概念的學生來說,理解有難度,容易將生活中某些矛盾與哲學上的矛盾相混淆,因此 ,中應從具體事例入手,遵循由具體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體的思路。
[學生任務]
布置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在預習教材的基礎上,每位同學根據(jù)自己的理解,找?guī)讉包含矛盾的事例,如名言、成語、寓言或某一事件等。
學習目標
[知識目標]
識記:矛盾、矛盾同一性、斗爭性的含義;矛盾普遍性、特殊性的含義。
理解:矛盾同一性與斗爭性的辯證關系及其重要意義;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關系及其重要意義。
運用:運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的辯證關系原理分析社會生活中的重大問題;運用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習慣的辯證關系原理,說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
[能力目標]
初步形成用矛盾的統(tǒng)一性和斗爭性相統(tǒng)一的觀點認識和把握事物的能力,理解矛盾是一切現(xiàn)存事物自己運動的原因矛盾雙方的既對立又統(tǒng)一,推動著事物不斷運動變化和發(fā)展;
學會用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辯證關系原理分析問題、解決問題,以提高辯證分析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抽象思維能力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目標]
堅持唯物辯證法的觀點,反對形而上學對矛盾的抹殺和否定。不回避矛盾,敢于直面矛盾的存在,勇于承認和揭露矛盾。通過分析矛盾雙方既對立又統(tǒng)一的關系,理解矛盾的同一性是以差別和對立為前提,沒有斗爭性就沒有同一性,就不會有事物的存在和發(fā)展;
堅定“走自己的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信仰;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關系的原理是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同具體實際相結(jié)合的哲學基礎,也是我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依據(jù)。
教學方法:
1.討論法、啟發(fā)式教學
2.用多媒體等現(xiàn)代教學手段輔助教學
教學重點、難點: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關系。
教學內(nèi)容分析:
這一框共有兩目。
第一目,矛盾的統(tǒng)一性和斗爭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著兩個方面――矛盾的定義――矛盾的兩個基本屬性――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斗爭性――同一性和斗爭性的辯證關系。這一目的重點是讓學生理解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著矛盾,沒有矛盾就沒有世界。
第二目,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這一目的邏輯順序是:事事有矛盾,時時有矛盾――承認矛盾的普遍性是堅持唯物主義的前提――矛盾的特殊性及其三層涵義――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關系――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關系的原理是矛盾問題的精髓。最后得出結(jié)論: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jié)合體現(xiàn)了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具體的歷史的統(tǒng)一。
學習了唯物辯證法的矛盾觀,就要學會理論聯(lián)系實際,學會在生活、學習和工作中進一步運用所學的知識,處理好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設計:
導入設計:唯物辯證法認為,事物的聯(lián)系是普遍的、客觀的,整個世界就是一個普遍聯(lián)系著的有機整體。而這種普遍聯(lián)系的根本內(nèi)容,就是矛盾,發(fā)展的根本動力也是矛盾,沒有矛盾就沒有世界。人們認識世界,就是認識事物的矛盾;人們改造世界,就是解決事物的矛盾。矛盾分析的方法是人們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這些內(nèi)容怎么來理解呢?從這節(jié)課開始,我們就學習――唯物辯證法的實質(zhì)與核心。
一、創(chuàng)設情境
教師:上節(jié)課下課的時候布置給大家的作業(yè)都準備了吧,下面我要請幾位同學來向全班介紹說明自己找的關于矛盾的事例那些同學來說一下?(學生所講內(nèi)容對錯與否,教師暫不評價,針對出現(xiàn)的問題,在隨后的教學中點評糾正)
(學生可能回答的有:資產(chǎn)階級與無產(chǎn)階級、教與學、同化與異化、遺傳與變異、 自由與紀律……)
教師:好的,看來大家課后都很認真地預習了新課,并作了思考。大家先記下他們所說的事例,我們會在接下來的學習過程中分析這些例子,F(xiàn)在給大家欣賞一首艾青的詩――光的贊歌,大家可以出聲朗讀,感悟這首詩的同時找出詩的當中矛盾的詞語。
(PPT)光的贊歌 (節(jié)選)?原著:艾 青?每個人的一生? 不論聰明還是愚蠢?不論幸福還是不幸? 只要他一離開母體?就睜著眼睛追求光明?我們從千萬次的蒙蔽中覺醒\我們從千萬種的愚弄中學得了聰明?統(tǒng)一中有矛盾、前進中有逆轉(zhuǎn)?運動中有阻力、革命中有背叛?甚至光中也有暗?甚至暗中也有光?不少丑惡與自私?隱藏在光的下面?
學生討論,老師引導總結(jié)如“聰明與愚蠢”“光與暗”等等,引出課題,導入新課。
(老師:這些詞語都是一一對應的,相互對立,如果少了一方,另一方就不能存在了)
二、講授新課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
教師:請大家根據(jù)剛才我們的舉例,試著概括出矛盾的含義。
1、矛盾的含義
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內(nèi)部對立和統(tǒng)一關系的哲學范疇,矛盾就是對立統(tǒng)一。矛盾的對立屬性是斗爭性,矛盾的統(tǒng)一屬性是同一性。
注意:這里所說的“對立”與“統(tǒng)一”是指矛盾內(nèi)部的對立統(tǒng)一的兩個方面,不能把它具體化成就是“對立”和“統(tǒng)一”兩個詞,大家一定要明了這一點。就像是“物質(zhì)”這個哲學范疇,不能把它具體成每個事物一樣。
(教師扣住“對立”、“統(tǒng)一”進行概念分析,并結(jié)合前面學生的舉例及詩句中的詞加以點評。)
教師:為了更好地掌握矛盾這個概念,請大家把書翻開到課本67頁,閱讀課堂探究,并討論思考下面的兩個問題。
問題探究:1、愛因斯坦給光下的定義包含了什么哲學道理?
2、“自然界喜歡矛盾”,這里所說的“矛盾”是什么意思。
學生回答:略
老師提示:愛因斯坦給光下的定義包含了哲學上的“矛盾”的觀點,“自然界喜歡矛盾”里的“矛盾”就是哲學上講的矛盾的含義,不是邏輯矛盾。
邏輯矛盾是指人們在敘述或回答問題時出現(xiàn)的首尾不一、互相“打架”的現(xiàn)象;辯證矛盾是指事物本身所包含的既對立又統(tǒng)一的關系。
創(chuàng)設情境,多媒體播放:漫畫《自相矛盾》的故事!俄n非子》中有一寓言:“楚人有鬻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肿u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矛盾之說也!
請問:寓言中所說的“矛盾”與唯物辯證法所講的矛盾是一回事嗎?為什么?
教師引導:《韓非子》寓言中“矛盾之說也”,指的就是邏輯矛盾,是指語言之間相互對立,前后矛盾;但作為兵器的矛和盾,也確實有對立統(tǒng)一的關系。
2、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雙方相互吸引、相互聯(lián)結(jié)的屬性和趨勢。
教師:好了,理解了矛盾概念之后,我們再一起來探究矛盾的兩個屬性,首先來一起看漫畫,并回答兩個問題。
創(chuàng)設情境,多媒體播放:漫畫“他敢剪嗎?”
請問:1、他為什么不敢剪?
2、通過這個事例我們可以得出什么結(jié)論呢?
學生回答略。
老師總結(jié):在圖中,甲、乙二人的上與下是互相對立的,雙方在一定條件下處于平衡狀態(tài),構成矛盾的統(tǒng)一體。雙方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地聯(lián)系在一起,互為存在的前提。因此,結(jié)論是“不敢剪”。剪斷繩子的后果會是什么呢?――失去矛盾的一方(乙),另一方(甲)也就不存在了。任何矛盾的雙方都存在著這種相互依存的關系。
再如:沒有作用力就無所謂反作用力,沒有化合就無所謂分解,沒有遺傳就無所謂變異,沒有胖就無所謂瘦,沒有進攻就無所謂防守,沒有戰(zhàn)爭就無所謂和平,沒有苦就無所謂樂,沒有窮就無所謂富……
通過這個事例我們可以得出:矛盾的雙方相互依賴,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為前提,雙方共處于一個統(tǒng)一體中。
創(chuàng)設情境,多媒體播放:
A.樂極生悲、否極泰來 B.福是禍之所倚,禍是福之所伏 C.失敗乃成功之母 D.滿招損,謙受益(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 E. “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人之為學有難易乎?學之,則難者亦易矣;不學,則易者亦難矣!
運用:用矛盾的觀點來分析上面的話。
老師提示:矛盾雙方相互貫通,相互滲透、相互包含,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相互轉(zhuǎn)化。同學們打開課本到68頁,閱讀相關鏈接,進一步理解矛盾雙方相互轉(zhuǎn)化這一同一屬性。
在理解矛盾的同一性時,要注意:
第一, 矛盾雙方的相互依存是 “一定條件”下的相互依存。
第二, 矛盾雙方的相互轉(zhuǎn)化,也需要一定的條件。
矛盾雙方的轉(zhuǎn)化是現(xiàn)實的、具體的,不是抽象的、虛幻的,因而需要一定的條件,沒有一定的條件,就不能實現(xiàn)轉(zhuǎn)化。
設計情境:貓和老鼠是一對“老冤家”,它們能在競爭中共同生存下來,是因為在同對方的斗爭中不斷完善自己:老鼠會“裝死”,貓會“假眠;老鼠晝伏夜出,貓的眼可以隨光線的陰暗而改變瞳孔的大小,夜間仍可看見東西;老鼠的聽覺極為靈敏,稍有動靜就藏得無影無蹤,貓則在腳下生成了肉墊,走起路來無聲無息。
請問:(1)貓和老鼠是怎樣在競爭中共同生存下來的?
(2)你還能舉出生物界的其他事例嗎?
教師引導:貓和老鼠能在競爭中共同生存下來,是因為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雙方在相互斗爭中共同發(fā)展,貓和老鼠在同對方的斗爭中不斷完善自己。 從這點來看,矛盾是不是促成了事物的發(fā)展呢?很明顯,答案是肯定的。我們接下來學習矛盾的另一個屬性,那就是矛盾的斗爭性。
3、矛盾的斗爭性:矛盾雙方相互排斥、相互分離的屬性,它體現(xiàn)著對立雙方相互分離的傾向和趨勢。
創(chuàng)設情境,播放多媒體:圖片“貧富”、“和平與戰(zhàn)爭”“胖瘦”
教師:大家看這幾組圖片,在加上前面讓大家所舉的認為是矛盾的例子,可以知道這些都是對立的具體表現(xiàn)。設問:那么日常生活中的“斗爭”是否等同于哲學上所講的“斗爭”?如果不能,那么這兩者是何關系?請同學們再舉一些例子
教師引導提示:二者既有聯(lián)系又有區(qū)別。日常生活中所說的“斗爭”,僅僅是矛盾斗爭性的一種具體形式,哲學上所說的“斗爭性”,包括一切差異和對立。哲學上的“矛盾”和日常生活中的“矛盾”的關系,是共性和個性,一般和個別的關系。
分析學生所舉的事例,引導學生總結(jié)出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之間是什么關系。
4、矛盾的同一性和斗爭性的關系
教師:經(jīng)過上面的分析,我們知道矛盾斗爭性與矛盾同一性之間的辯證關系是:同一以差別和對立為前提,沒有斗爭性,就沒有矛盾雙方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貫通,事物就不能存在和發(fā)展;斗爭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為同一性所制約,沒有同一性,就沒有矛盾統(tǒng)一體的存在,事物同樣不能存在和發(fā)展。
了解了兩者的關系,大家把課本打開到69頁,思考探究:
(1)史伯和孔子的話中包含了什么哲學道理?
(2)生活中和自己聯(lián)系最多,關系最密切的親人和朋友,往往也是同自己發(fā)生矛盾最多的人,這是為什么?(最關鍵的是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進一步加深學生對兩者關系的理解,也可以讓學生發(fā)散思維,用聯(lián)系的觀點來談談自己的看法)
(二)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矛盾的普遍性的含義
教師:在剛上課的時候讓大家記下的同學們舉得例子,現(xiàn)在一起來分析一下,看看都涉及到哪些領域?引導學生總結(jié)出:事事有矛盾,時時有矛盾(可以從學生不同階段的學習和生活中所遇到的不同的矛盾來總結(jié))。(如果不夠豐富,教師可以再舉例引導)從而得出矛盾的普遍性,承認矛盾的普遍性是堅持唯物辯證法的前提。
理解矛盾普遍性要注意幾點:
第一,不能把“普遍性”理解為每一事物同周圍其他各種事物之間都有矛盾。(只有在一定條件下它們共處于一個統(tǒng)一體中,才構成矛盾關系。例如,石頭和雞蛋,只有他們處在一個統(tǒng)一體中,相互有關系,才能構成矛盾關系)
第二,人們尚未認識,還不能對其矛盾作出科學解析的事物,并不等于矛盾不存在。
第三、人們不易覺察的矛盾,不等于矛盾不存在。
教師:那么,我們怎樣來對待這些矛盾呢?
教師提示引導學生:承認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積極尋找正確的方法解決矛盾。(方法論)
2、矛盾特殊性的含義
情景導入:運用課本71頁探究活動,萊布尼茨的“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與“世界上沒有兩片完全不相同的樹葉”觀點。
教師:看完這個故事,哪位同學愿意分享自己的感悟呢?(引導同學大膽說出自己的看法,并給予一定的肯定,引導學生從相同中把握“矛盾的普遍性”,從不同中把握“矛盾的特殊性”)
設計情境:多媒體播放圖片:不同的葉子、不同膚色的人、不同的花、一個人的成長照片、西部地區(qū)地大物博等圖片。
教師:這幾組圖片反映出了什么哲學道理?
教師導入矛盾特殊性的概念:矛盾的特殊性,是指矛盾著的事物及其每一個側(cè)面各有其特點。它主要有三種情形:(特點)
(1)不同事物有不同矛盾,如圖片中的不同的葉子、不同膚色的人、不同的花,農(nóng)業(yè)、商業(yè)、工業(yè)矛盾不同,班里同學樣子,愛好也不同
(2)同一事物在發(fā)展的不同過程和不同階段上有不同的矛盾。如一個人的成長不同階段具有不同特點;生活和學習上所需要解決的矛盾也各不相同。
(3)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兩個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矛盾雙方各有特點――關于西部大開發(fā) (東部是“人口眾多” ,而且人口已經(jīng)多到成為經(jīng)濟發(fā)展的壓力和阻力;西部則是“地大物博” ,但“地大”尚未很好開發(fā)利用,“物博”也仍是潛在的資源財富。)
教師:了解了矛盾的特殊性,大家現(xiàn)在把課本打開到70頁,閱讀探究活動,思考第二個問題,你還知道那些類似的成語?待會請同學來回答。
教師引導學生回答:“入鄉(xiāng)隨俗”、“因材施教”、“兵來將擋”、“水來土淹”、“一把鑰匙開一把鎖”等
3、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是辯證統(tǒng)一的關系
多媒體播放:公孫龍“白馬非馬”的故事(兩千多年前,我國有個叫公孫龍的思想家牽著一匹馬出關,把關的人對他說,法令規(guī)定不許帶馬出關。公孫龍說:“我牽的是白馬,不是馬!白馬和馬是兩回事。”)
教師:請思考公孫龍的論斷有無合理性?從哲學角度看它錯在什么地方?
教師引導同學回答,“只看到了矛盾的特殊性,沒有看到矛盾的普遍性,沒有清楚的認識到矛盾的特殊性離不開矛盾的普遍性”。
漫畫“吃水果”。(一個平時認為自己很聰明的人,生病后去看醫(yī)生。醫(yī)生要他多吃水果,他便讓他的兒子去買。他兒子給他買來了蘋果,他搖頭不吃;買來了葡萄,他也搖頭不吃;買來了香蕉,他還是不吃。買來了絳子、波羅、梨等他仍然不吃,并生氣地對他的兒子說:“醫(yī)生讓我吃水果,你怎能給我買這些呢?”他的兒子無奈地說:“市場上就有這些水果,你到底要吃什么?”)
教師:從這個故事中,你可以悟出什么道理?
教師引導學生回答:“病人沒有看到矛盾的特殊性,只看到矛盾的普遍性,沒有清楚的認識到矛盾的普遍性離不開矛盾的特殊性”。 共同探究:閱讀課本71頁探究,討論“資本主義的基本矛盾在什么范圍是普遍性的矛盾,在什么范圍是特殊性的矛盾,為什么?”
教師引導學生回答:矛盾的普遍性與矛盾的特殊性在不同的場合可以相互轉(zhuǎn)化。
教師歸納: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過特殊性表現(xiàn)出來,沒有特殊性就沒有普遍性; 特殊性離不開普遍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不是凝固不變的,在不同場合又是可以相互轉(zhuǎn)化的。
注意:“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關系”理解的幾個誤區(qū):
(1)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就是日常生活中所說的普遍現(xiàn)象和特殊現(xiàn)象 (NO)
(2)矛盾的普遍性包含矛盾的特殊性 (NO)
(3)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的關系就是多數(shù)與少數(shù)、整體與局部的關系 (NO)
(4)就具體事物而言,有的具有矛盾的普遍性,有的具有矛盾的特殊性 (NO)
4、掌握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辯證關系原理的方法論意義
教師:掌握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辯證關系原理,對于我們的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具有重要的方法論意義。如“解剖麻雀”“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等方法都是正確
學生運用:請用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辯證關系原理說明“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解剖麻雀”“抓好典型”的道理。(學生能夠回答到兩者的辯證關系即可)
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辯證關系原理,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哲學依據(jù)。
課堂練習
1.材料:
江總書記在十五大報告中指出:“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jié)合有兩次歷史性飛躍,產(chǎn)生了兩大理論成果。第一次飛躍 的理論成果是被實踐證明了的關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正確的理論原則和經(jīng)驗總結(jié),它的主要創(chuàng)立者是毛澤東,我們把它稱為毛澤東思想。第二次飛躍的理論成果是建成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聯(lián)系實際。它的主要創(chuàng)立者是鄧小平,我們把它稱為鄧小平理論。這兩大成果都是黨和人民實踐經(jīng)驗和集體智慧的結(jié)晶”
問題一:江總書記講到的這“兩次歷史性飛躍”體現(xiàn)了唯物辯證法的什么原理?
問題二:“兩大理論成果”產(chǎn)生過程的哲學基礎或哲學依據(jù)是什么?
教師點撥:體現(xiàn)了矛盾普遍性與特殊性辨證關系原理,因此,這一原理是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同各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踐相結(jié)合原則的哲學基礎,也是我們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哲學依據(jù)。
2.單項選擇:
“白馬非馬論”這一命題之所以是錯誤的,是因為( )
A.它只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而否定了矛盾的次要方面
B.它看到了內(nèi)因而否定了外因
C.它違背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地辨證關系原理
D.它片面地夸大了矛盾的普遍性,而否認了矛盾的特殊性
答案:C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關系是
①一般與個別的關系 ②全局與局部的關系 ③共性與個性的關系 ④整體與部分的關系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portlandfoamroofing.com/gaoer/68622.html
相關閱讀:
第二節(jié) 堅持發(fā)展的觀點教學案
上一篇:
《民主決策:作出最佳選擇》教學設計
下一篇:
第五課 透過現(xiàn)象認識本質(zhì)(學案)
相關主題
第二節(jié) 堅持發(fā)展的觀點教學案
《矛盾是事物發(fā)展的源泉和動力》教案
《哲學常識》第一課 意識能夠正確的反映客觀事物教案
第一節(jié) 事物發(fā)展的原因教案
第二課時 創(chuàng)造必要條件 認識事物本質(zhì)教案
《哲學常識》第三課 堅持矛盾分析的方法教案
認識事物本質(zhì)
第三框 意識能夠反作用于客觀事物教案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教學設計與反思
第二框 意識能夠正確地反映客觀事物教案
相關推薦
推薦閱讀
第一節(jié) 世界是客觀存在的物質(zhì)世界教案
第一節(jié) 世界是客觀存在的物質(zhì)世界教案 第一框 自然界的存在與發(fā)展是客觀的 ●從容說課 第一……
把握思維的奧妙
江西省上饒市橫峰中學高二政治必修四 第 時 一 意識的本質(zhì) 一、【目標】: ◇識記 : 意識……
第六課 堅持正確的價值取向?qū)W案
第六課 堅持正確的價值取向?qū)W案 第一節(jié) 社會意識與價值觀 [憶一憶] 1、我國的文化建設(文……
《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科學文化修養(yǎng)》教學設計
《思想道德修養(yǎng)與科學化修養(yǎng)》設計 一、內(nèi)容 普通高中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思想政治》必……
高中政治個人收入的分配復習教案
一、高考主要考點 1、理解我國實行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客觀必然……
相關閱讀
第二框 哲學史上的偉大變革教學案
世界是永恒發(fā)展的
事物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點
文化與經(jīng)濟
感受文化影響
意識能夠反作用于客觀事物
色彩斑斕的文化生活教案
歐盟:區(qū)域一體化組織的典型
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
文化塑造人生
右腦記憶論壇
|
快速記憶法
|
記憶力培訓
|
速讀培訓
|
速讀軟件
Copyright(C) 2006-2014
逍遙右腦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