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遙右腦記憶網(wǎng)-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超右腦
|
催眠術(shù)
|
潛能開發(fā)
|
影像閱讀
|
右腦開發(fā)訓練
|
網(wǎng)站地圖
記憶方法
右腦開發(fā)
快速閱讀
思維導圖
學習方法
學習計劃
作文大全
早期教育
勵志名言
右腦記憶
記憶法
|
記憶宮殿
|
記憶力訓練
記憶術(shù)
|
最強大腦
|
右腦記憶法
學習方法
高中學習方法
|
高考
|
小學資源
|
單詞記憶
初中學習方法
|
中考
|
教案設計
|
試題中心
潛能成功
吸引力法則
|
成功學
|
九型人格
注意力訓練
|
潛意識
|
思維模式
高中學習方法
高中語文
高中英語
高中數(shù)學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學
高中生物
高中政治
高中歷史
高中地理
高中教案
高中試題
高一學習方法
高一語文
高一數(shù)學
高一英語
高一物理
高一化學
高一生物
高一政治
高一歷史
高一地理
高一學習
高二學習方法
高二語文
高二數(shù)學
高二英語
高二物理
高二化學
高二生物
高二政治
高二歷史
高二地理
高二學習
高三學習方法
高三語文
高三數(shù)學
高三英語
高三物理
高三化學
高三生物
高三政治
高三歷史
高三地理
高三學習
逍遙右腦記憶
>
教案設計
>
語文
>
高二
>
《鄰居們》教案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二
來源:
高中學習網(wǎng)
《鄰居們》教案
教案設計
[目的]
一、理解人物在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中展示出的性格特征。
二、體會作品背后深刻的文化內(nèi)涵。
三、體會作者描寫人物的方法。
[設想]
一、本文篇幅較長,由幾大板塊組成,需要進行總體梳理;而更重要的是掌握故事情節(jié)中多個人物多側(cè)面深層次性格的呈現(xiàn)。
二、老舍作品的文化內(nèi)涵是很耐人咀嚼的,文章中兩個家庭的沖突其實可以解讀為兩種文化的摩擦,理解這一精神實質(zhì)是教學難點。
三、介紹老舍的生平經(jīng)歷以及觀點主張,介紹后學的評價,輔助學生體會文章的主題,加深理解。
四、安排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一、通過梳理情節(jié),把握文章內(nèi)容幾大部分。
二、理清明太太和明先生在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過程中展現(xiàn)出的多方位性格,以及他們性格微妙的變化。
[教學內(nèi)容與步驟]
一、題解
1?老舍是中國現(xiàn)代著名作家、劇作家。原名舒慶春,字舍予,另有筆名絮青、鴻來、非我等。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筆名。
2?1935年人間書屋出版了老舍先生的短篇小說集《櫻海集》,收有十篇小說,大多寫于青島,《鄰居們》就是其中一篇。
老舍在青島居住的房子,“開開屋門,正看鄰家院里的一樹櫻桃。再一探頭,由兩所房中間的空隙看見一小塊兒綠!保ɡ仙嶙孕颍饶苜p櫻花,又可觀大海,有“櫻”有“海”,所以名曰《櫻海集》。
3?老舍最早的一篇短篇小說是在南開中學教書時寫的,當時純?yōu)榱朔笱軐W?锏木庉,成就不高,“在我的寫作經(jīng)驗里也沒有一點重要,因為它并沒引起我的寫作興趣”(老舍《我怎樣寫短篇小說》)。他的短篇小說應該從《老張的哲學》算起。
老舍回顧他寫《鄰居們》前后的小說創(chuàng)作,把它們歸為如下幾類:
《趕集》與《櫻海集》里所收的二十五篇,和最近所寫的幾篇——如《斷魂槍》與《新時代的舊悲劇》等——可以分為三組。第一組是《趕集》里的前四篇和后邊的《馬褲先生》與《抱孫》。第二組是自《大悲寺外》以后,《月牙兒》以前的那些篇。第三組是《月牙兒》《斷魂槍》,與《新時代的舊悲劇》等。第一組里那五六篇是我寫著玩的;……第二組里的《微神》與《黑白李》等篇都經(jīng)過三次的修正;既不想再鬧著玩,當然就得好好的干了……第二組里十幾篇東西的材料來源大概有四個:第一,我自己的經(jīng)驗或親眼看見的人與事。第二,聽人家說的故事。第三,摹仿別人的作品。第四,先有了個觀念而后去撰構(gòu)人與事。列個表吧:第一類:《大悲寺外》《微神》《柳家大院》《眼鏡》《犧牲》《毛毛蟲》《鄰居們》……
由老舍的自述,我們大體上可以給《鄰居們》定位,小說中的情節(jié)是作者親眼看到甚至親身經(jīng)歷過的;它經(jīng)歷過作者多次修改,抱著嚴肅認真的態(tài)度寫成。雖然老舍先生最初曾是抱著一種寫著玩玩兒的心態(tài)寫小說,但他很快就成熟了。因為他清楚地意識到一點,所謂的文學創(chuàng)作一定是思想與文字兩者兼得的。所謂特異的風格不僅是在文字上,更主要在于思想的力量。也恰恰是因為這種思想的力量,使得《鄰居們》成為老舍短篇小說中不能被忽視的一篇。從中,我們能夠分析老舍對市民文化獨特觀照與呈現(xiàn)的視角,咀嚼出不少滋味來。
二、文章結(jié)構(gòu)
引導學生梳理情節(jié),課文大體可以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從開頭至“她怕,她得想辦法”)這是明先生與明太太兩大主人公的出場介紹。
第二部分(從“明先生的小孩偷了鄰居的葡萄”至“這些議論使她消了不少的氣”)寫明家和楊家如何處理“明先生的小孩偷了鄰居的葡萄”這件事。
第三部分(從“夫婦們正這樣碎叨嘮著出氣”至“‘恨’有那么一點兒佩服的氣味在里頭”)寫送錯信事件之后,兩家各自的反應。
第四部分(最后一段)一個諷刺性很強的結(jié)尾,揭示小說主旨:人與人之間隔閡很難消除。
說明:課文結(jié)構(gòu)分析可以結(jié)合課后練習題一,有層次地展開。
例如,閱讀后思考:小說主要寫了哪幾件事來突出鄰居之間的隔閡?
討論,明確:
兩件事情。一件是圍繞明家的孩子偷了楊家的葡萄,兩家大人的反應;另一件是對兩封信(包括楊先生寫給明先生的信和明先生同伙寫的并且郵遞錯的信)兩家人的表現(xiàn)。這兩件事因果上并不關聯(lián),但是它們共同帶動了兩家人情緒的發(fā)展,使得大家盡情表演,個性充分呈現(xiàn),構(gòu)成了小說頗有喜劇色彩的情節(jié)。
這樣的概括能訓練學生宏觀把握故事情節(jié)脈絡的能力。在把握文章兩大主體部分的基礎上,將開頭(人物出場)和結(jié)尾(主旨呈現(xiàn))獨立出來,分別成段,結(jié)構(gòu)已很明晰。
三、人物形象分析
(一)明太太形象分析
1?小說的第一部分寫出了明太太性格的幾大特點?作者寫這個有什么意義?
討論,明確:
小說一開頭介紹“明太太的心眼很多”“大缺點,不認識字”,這應該可以算作性格中的兩大特點。
這些都為下文很多情節(jié)埋下了伏筆,如果不是她心眼多,在明先生面前總是編排是非,就不會有兩家不斷的糾葛和沖突。如果不是她不認識字,從而多疑,拒收信件,那么送錯信事件也不會演化成一場風波。
2?小說第一部分,用哪些細節(jié)體現(xiàn)了明太太脆弱的心理和可悲的家庭處境?
討論,明確:
從小說寫明太太的幾段話入手分析。一方面,“對于兒女,對于丈夫,她無微不至的看護著。對于兒女,她放縱著,不敢責罰管教他們。她知道自己的地位還不如兒女高,在她的丈夫眼前,他不敢對他們發(fā)威”,“她曉得丈夫要是惱了,滿可以用最難堪的手段待她;明先生可以隨便再娶一個,她一點辦法也沒有”;另一方面,“孩子們和別家的兒女打架,她是可以破出命的加入戰(zhàn)爭;叫別人知道她的厲害,她是明太太,她的霸道是反射出丈夫的威嚴,像月亮那樣的使人想起太陽的光榮”。
從中我們可以看出明太太在家中的卑微地位和外強中干!霸铝痢薄疤枴钡谋扔鞣浅I鷦印
她為什么“心眼多”,為什么“多疑”,這些都是值得分析的。雖然明先生是個洋買辦,看不起中國人,看不起中國官僚社會,但是他骨子里傳統(tǒng)腐朽的東西卻根深蒂固,而他們的家庭結(jié)構(gòu)形式也還是非常傳統(tǒng)的中國家庭,在這樣的家庭中婦女沒有地位,男子停妻再娶,天經(jīng)地義,無人能管。為了維護自己生存的權(quán)利,為了維護脆弱的家庭地位,明太太沒有足夠的“心眼”是不行的。
表面上看起來,“對于兒女,對于丈夫,她無微不至的看護著”,但這分明用了欲抑先揚的手法,在“無微不至”背后是一分讓人心酸的小心翼翼,是卑微家庭地位的反映——她不僅僅隨時可能失去妻子的名分,甚至連做“母親”的正當名分都隨時可能被剝奪。從這個角度來看,明太太是畸形社會里處于弱勢地位的被壓迫的可憐的人。
但是家庭中夫婦、母子之間的不平等關系導致了明太太性格的異化。家庭里她是受虐狂,家庭外她成了虐待狂。家庭中壓迫和被壓迫的關系延伸到家庭之外,明太太成了可恨的壓迫者,對鄰居、對仆人、對她看不慣的任何人,她都時時刻刻想表示出她的尊嚴。這舊時代的家庭氛圍中,她這樣扭曲的雙重性格是很普遍的。有趣的是,細細分析,不僅明太太,其實明先生,甚至楊家夫婦身上也都或輕或重地帶有這樣雙重性格的痕跡。
3?“小孩偷葡萄”事件中,明太太神態(tài)、言行、舉止、心理是怎樣體現(xiàn)的?
討論,明確:
小說第一部分交代了明太太的性格特點,這在第二部分中的具體事例中被表現(xiàn)。
因為“小孩偷葡萄”在明太太看來,是自己家的小孩偷了別人家的葡萄,按照她的性格邏輯,對內(nèi)“無微不至”對外“霸道”,她自然是護著自己家的孩子,不僅如此,平日里在偷花問題上,明家夫婦對此有空前一致的看法:“假如孩子們偷幾朵花,而鄰居找上門來不答應,那簡直是不知好歹。”“楊氏夫婦沒有找來,明太太更進一步的想,這必是楊家怕姓明的,所以不敢找來。”——這些,都是明太太霸道邏輯自然而然的延伸。
但除了“霸道”,明太太的“多疑”為“小孩偷葡萄”事件又額外賦予了一層意義。那就是丈夫心中的“黑點”。既然明太太在家庭中的地位是卑微的,心理是脆弱的,她便只能把這種受壓抑的狀態(tài)轉(zhuǎn)嫁,發(fā)泄到別人身上,例如像楊太太這樣“俊俏”又“識字”的女人身上,讓楊太太承載她心中無名的畸形的“恨”。因為“丈夫的眼睛時常往矮墻那邊溜”,這使得明太太對楊太太的“恨”更加理直氣壯,更加合理化,此時,“孩子們偷楊家老婆的花與葡萄是對的,是對楊老婆的一種懲罰。她早算計好了,只要那個老婆敢出一聲,她預備著厲害的呢”。
在如此復雜的心態(tài)背景下,兩家太太的第一交鋒結(jié)果自然勝負分明。一方面是明太太的自負、霸道、“恨”,有預備;一方面是楊太太“以禮相待”,客客氣氣,不忘“所受的教育”和“教育的理論”。因此,交鋒中,明太太冷嘲熱諷,用“音調(diào)是音樂的”語言,表現(xiàn)了蠻不講理的姿態(tài)。
受了氣的楊家夫婦,作為文明人,受過教育的人,選擇以寫信的方式來表達不滿,這符合他們的身份、習慣。但不成想,這一行為選擇恰好暗暗和明太太“多疑”又“不識字”的性格沖撞,極好地呼應了上文,成了推動小說情節(jié)發(fā)展的一個關鍵因素。明太太“心眼多”“多疑”,想到這信是“楊老婆寫給明先生的”,她不能不嫉妒,并且怒發(fā)沖冠;她“恨字,恨會寫字的楊老婆”,于是不收信,還在明先生那里編排說楊家來人鬧了一場,編排說“還說要給他寫信要求道歉”。因為她“編好了所要說的話語”,而且“設法把丈夫常愛用的字眼都加進去”,她達到了目的——“明太太的話很有力量的打動了他(明先生)愛子女的熱情”。
綜上所述,在“小孩偷葡萄”事件中,多疑、心眼多,不識字、霸道的明太太“成功”調(diào)動自己的心計,蠻橫地贏得了勝利。她“得意于自己的成功”,其言行舉止、心理活動都躍然紙上。
4?“送錯信事件”中,明太太神態(tài)、言行、舉止、心理是怎樣體現(xiàn)的?作者的表現(xiàn)角度和上個事件有什么不同?
討論,明確:
在這個事件中,明太太因“不識字”而“多疑”,因“心眼多”而自作聰明的特點再一次被演繹得生動、形象。
在第三部分,“信”又扮演了重要角色。這一次是送錯的信,并不是楊先生寫的交涉信,但不識字的明太太堅決不收楊家老媽子送來的信,她自作聰明反而顯得愚蠢地說:“叫你們先生給收著吧。當是我看不出來呢,不用打算詐我!”這樣,她就給走私貨的丈夫制造了麻煩和危機的引子。
丈夫逼她要信,她不肯去,于是她再一次發(fā)揮了“心眼多”的優(yōu)勢,告訴回家來的明先生說楊家不給那封信,明太太的謊言使得兩家的沖突更加激烈。
對比兩個事件,在“小孩偷葡萄”事件中,明太太無論是當面辯論還是背后編排,總是以“勝利”收場;這次,她卻一次一次因此吃虧,以失敗收場。
(二)明先生形象分析
1?小說的第一部分用幾段刻畫明先生?寫出了明先生性格的什么特點?
討論,明確:
第一部分,介紹完明太太后,小說用三段介紹了明先生的處世為人。我們從中可以看出他新式的職業(yè)背后舊式男人的典型形象。
他的職業(yè)是在洋人的公司供職,這使得他區(qū)別于中國傳統(tǒng)社會男人求“官”求“權(quán)”,但是他的追求也是很世俗的:他求“錢”——“他有個理想,就是他怎樣多積蓄一些錢,使自己安穩(wěn)獨立像座小山似的”——這種想法是典型自給自足農(nóng)業(yè)社會的思想,透著小農(nóng)經(jīng)濟的印跡;在夫妻關系上,他雖不像中國傳統(tǒng)社會男人三妻四妾,但是并不是因為尊重夫人,更不是因為愛,他是為了保住洋人給的飯碗。
稍加分析,就可以看出他根深蒂固的傳統(tǒng)思想。首先,他是專制的,他是家庭的主角,控制著明太太;其次,他虛榮,好面子,“在心里,他真看不起太太,可是不許別人輕看她;她無論怎樣,到底是他的夫人”;第三,他保守、驕傲,沒有社會責任感;在知識上固步自封,在為人上自負傲慢,“他永遠不看書,因為書籍不能供給他什么,他已經(jīng)知道了一切?匆娻従右蛩c頭,他轉(zhuǎn)過臉去。他沒有國家,沒有社會”。
當然,小說揭示得最為深刻最值得玩味的是明先生“身里有個黑點”。這個抹不去的“黑點”讓他不再“遍體透明”“無可指責”,與他自認為自己是“圣人”的評價是不相符合的。當然,也是這個“黑點”讓明太太妒火中燒。
可以說,下文的一系列故事都也是明先生性格使然。
2?“小孩偷葡萄”事件中,明先生神態(tài)、言行、舉止、心理是怎樣體現(xiàn)的?
討論,明確:
“小孩偷葡萄”事件是作者以具體事件表現(xiàn)明先生的性格特點。這是他性格的必然發(fā)展。
因為他自傲,對于楊家的忍讓,他理解成是“楊家怕他”;因為他追求金錢,而教書的往往貧窮,所以“明先生看不起這路人。他總以為教書的人是窮酸,沒出息的”。當然,最為作者諷刺,鞭撻的,是明先生“黑點”的暴露,為此他“恨”楊先生——“楊窮酸居然有這夠樣的太太,比起他自己的要好上十幾倍,他不能不恨”;他也恨楊太太,“挺俊俏的女人而嫁個教書的,或者是缺個心眼,所以他本不打算恨楊太太,可是不能不恨”。明先生這種“恨”讓人啼笑皆非,細細分析,其實這種與狂傲相伴而行的嫉妒心理,也是自卑的表現(xiàn)(為了保證自己的經(jīng)濟地位他必須接受家庭現(xiàn)狀,心中不安分不甘心又無力改變),是他雙重性格使然,本質(zhì)是十分病態(tài)的。
這種病態(tài)心理一直推動著故事情節(jié)往下發(fā)展。按理說,在明家,太太沒有知識,不識字,先生相對而言應該明辨是非,但是“黑點”導致的嫉妒陰暗心理,使得明先生變得情緒化,“勾上他的厭惡來——她嫁給那么個窮教書的,一定不是什么好東西”。這樣的思想的指使,使他變得輕信,在如何看待楊先生的交涉信問題上,基本被明太太牽著鼻子走:明太太編了一些他愛聽的字眼,打動他愛孩子的熱情;明太太說信是“要求道歉”的,他完全相信;他想看看楊太太字跡的心理,也被明太太看穿。他最終決定不收“楊先生的臭信”。
此外,在明先生的完整心理動態(tài)變化中,崇洋媚外的心理也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它為情節(jié)發(fā)展推波助瀾,“他討厭這種沒事兒就動筆的窮酸們。在洋人手下做事,他曉得簽字與用打字機打的契約是有用的;他想不到窮教書的人們寫信有什么用”,“他相信中國頂大的官兒寫的信,也不如洋人簽個字有用”。
事件雖然曲折發(fā)展,但是各個人物的言談、舉止、心理、作派,都符合各自身份,符合作者為之設定的發(fā)展邏輯,是基礎性格必然的結(jié)果。
3?“送錯信事件”中,明先生神態(tài)、言行、舉止、心理和上個事件有什么不同?
討論,明確:
這個事件表現(xiàn)明先生性格側(cè)面不同,上個事件主要表現(xiàn)明先生的自傲自負和“黑點”,而這個事件更多表現(xiàn)他的崇洋媚外和霸道。
明太太的自以為是給明先生帶來隱患,明先生走私貨為自己斂財,對此,“他心中沒有中國政府,也沒看得起中國的法律”,他怕的是洋人一旦知道,他的差事將不保。從中我們看到他自私、崇洋媚外的嘴臉。
明太太的謊言令明先生“氣不打一處來”,他命令孩子們把楊家花草都踩壞;收到郵差送到的兩封信,他不但對楊家沒有歉意,反而“覺得只有窮酸才能那樣客氣,客氣得討厭。沖這份討厭也該把他的花草都踏平了”。從中,我們再一次領教了自詡為“圣人”的他,內(nèi)心里強烈的野蠻。
也許就是因為這種野蠻吧,當楊先生最終按捺不住,用磚頭報復時,明先生沒有表示什么。他還是“恨”,但“恨”中有了佩服,大概楊先生好不容易體現(xiàn)出來的“野蠻”符合他的胃口吧。這是明先生心理的轉(zhuǎn)變的結(jié)果,很值得玩味:合乎禮儀、有教養(yǎng)的方式解決不了的糾紛,最終以暴力方式得到解決。
這是不是說明所謂的文明與野蠻,洋買辦和小知識分子,老式市民和新式市民,從某種角度看本質(zhì)一樣呢?
(三)明太太和明先生人物形象共同點的比較
討論,明確:
作為一個家庭的兩極,夫婦二人角色不同,性格做派相去甚遠。但是細細比較,也有其共同性。
明家夫婦在小說中作為一個完整的家庭單元,代表著一類市民,生活模式十分傳統(tǒng),思想陳腐,不同于楊家夫婦代表的小知識分子家庭。
相比楊家夫婦而言,作者在明家夫婦身上著墨較多,諷刺性也較強,因為他們身上令人討厭的地方更多,比如明太太愛搬弄是非,愛嫉妒;明先生惟利是圖,自負、貪婪,看不起讀書人,只認得物質(zhì)利益,“每一想到買,他便覺到自己的偉大”等等。而這夫婦二人最相似也最可氣的一點是,對不同的人態(tài)度完全不同,性格復雜,比如說明太太對丈夫?qū)⒆优,但對外人卻極其蠻橫無禮;明先生對太太對鄰居甚至對中國人都很狂傲,但是卻嫉妒窮酸的楊先生娶了俊俏的楊太太——他們這種雙重人格,都是因為隱秘處有脆弱的因子,存在于專制霸道的另一面;面對自己無力駕馭的領域,他們無法施展專制霸道,只能病態(tài)地在心中生起同類情感——恨。
這兩個人,是那個時代一部分小市民的典型形象?辞辶诉@兩個人的本質(zhì),不僅對結(jié)合課文細節(jié)分析人物形象有幫助,對體會小說主旨也很有幫助。
四、作業(yè)
找?guī)讉對明太太、明先生諷刺意味較強的句子,體會小說的語言特色。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一、理清楊家夫婦在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過程中展現(xiàn)出的多方位性格。
二、通過回顧情節(jié),回顧人物形象,分析文章主題。
三、通過分析人物心理微妙變化,體會作者描寫人物的方法。
[教學內(nèi)容與步驟]
一、分析楊家夫婦人物形象
(一)“小孩偷葡萄”事件中,楊先生與楊太太的比較。
討論,明確:
他們屬于不同于明家夫婦的另一個市民階層,小知識分子階層,受過教育,但是也為此所苦。
“楊先生是最新式的中國人,處處要用禮貌表示出自己所受過的教育”,因為把“受教育”看得極為重要,他顯得幼稚、天真:“小孩偷葡萄”事件中,他的天真表現(xiàn)為“他似乎想到明家夫婦要是受過教育的,自然會自動的過來道歉”;太太受氣后,他的天真表現(xiàn)為“還想象到明先生見了信,受了感動,親自來道歉”。在現(xiàn)實面前,這些一廂情愿的想法很快被證明是空想,他受的“教育”被證明是失敗的。面對退回來的信,天真的他頓時束手無策,想打架又覺得不符合他的身份,只能泄憤在語言上,從他身上,我們看到了典型的“精神勝利法”。
楊太太固然也是受過教育的,但是跟楊先生比起來,還多點勇氣,她畢竟決定登門找明太太,雖然“抱著客客氣氣的態(tài)度去,并且不想吵嘴打架”。當然結(jié)果相同,面對現(xiàn)實,她也同樣無能為力。
(二)“送錯信”事件中,楊先生言行、心理和上個事件有什么不同?
討論,明確:
不同于“小孩偷葡萄”事件中一味的天真,挫敗,這一次,因為偶然的錯誤,楊先生掌握了一封對明先生不利的信,讓明先生坐臥不安的信,想要又不便開口的信,于是,開始總是處于“失敗”位置的他,處境有了些許變化,他的心理也產(chǎn)生了微妙的變化。
剛拿到送錯的信,他叫老媽子給明家送去;明太太拒收后,“他決定給外加一個信封,改上門牌號數(shù),第二天早上扔在郵筒里;他還得賠上二分郵票,他倒笑了”。分析這一表現(xiàn),我們當然得承認,受過教育的楊先生自有一份善良,他首先沒有想到拿信報復;但深層挖掘,與其說他善良,不如說他想顯示“受過教育”帶給他的高姿態(tài),從而獲得極大的自我滿足感。
想過拆開想過扣下,對于明先生這混蛋,他也想做點不光明正大的事情,可見他不是沒有陰暗的心理,內(nèi)心不是沒有仇恨的種子,但又打了個如意算盤“他第二天早晨還是把那封送錯的信發(fā)出去。而且把自己寄的那封勸告明家管束孩子的信也發(fā)了;到底叫明混蛋看看讀書的人是怎樣的客氣與和藹;他不希望明先生悔過,只教他明白過來教書的人是君子就夠了”。從某種意義來看,楊先生的教養(yǎng)有很強的作秀成分,他不僅僅把他的“教養(yǎng)”“君子作風”演給別人看,同時也是一種顧影自憐,在自我欣賞中展現(xiàn)自我價值,得到心理滿足。
(三)體會楊家夫婦在小說中的作用。
討論,明確:
楊家夫婦在小說中處于配角地位,但是是題目“鄰居們”重要的組成部分,他們與明家夫婦相映成趣,也大大豐富了小說的內(nèi)涵。
作者對楊先生也有一些諷刺,但是筆法沒有那么辛辣、尖刻,基本屬于善意嘲笑。這種嘲笑基于楊先生所受教育的局限,使他不切實際,耽于幻想,膽小謹慎。但作者獨創(chuàng)之處在于結(jié)尾處寫出了他扔磚頭的野蠻一面,這說明作者刻畫的人物性格不是平板單調(diào)的,也不是靜態(tài)凝固的,隨著情節(jié)發(fā)展,人物性格有超越讀者想象的變化,讓人驚喜;而這種暴力行為看似和前邊判若兩人,但是細細想來,合情合理,被逼急的“好人”身上也會迸發(fā)出“野蠻”成分。
二、分析文章主題
中國現(xiàn)代史上偉大的作家大概有兩種類型,一種是思想型的作家,對現(xiàn)實有一套自己的看法,有哲學和歷史的背景,思想尖銳、往往超前,如魯迅。另一種是文化型的作家,如老舍,他能夠用自己一生來表現(xiàn)一個社會,一個人間世態(tài)。老舍用自己獨特的方式表現(xiàn)北京市民社會,表現(xiàn)出一副獨特的圖畫,世態(tài)能聽到,人物能看到,人的生活樣式可以觸摸到。文化型的偉大的小說家,一要表現(xiàn)世態(tài),二要豐厚,不能薄薄的,一看就明白了。表現(xiàn)世態(tài)與豐厚要使讀者創(chuàng)造性的閱讀,創(chuàng)造性的闡釋有種無限的可能。
北京的市民社會是順古代的市民社會接下來的(上海算是跳接,因為它把外國的市民社會移植過來以后,和中國的文化發(fā)生關系,或撞擊或變形)。因為明代、清代中國的市民社會已經(jīng)形成很大了,一位美國城市專家甚至說,在1800年以前,北京是世界第一大城市?傊本┑氖忻裆鐣䦶姆饨ㄉ鐣^渡過來,早已有之,而老舍作為北京作家,關注市民文化,他關注的,覺得親切的,自然是這種帶有強烈傳統(tǒng)文化氣息的市民文化。
北京原本做首都,是皇宮所在,有皇家之氣,這個城市里的市民應該比較傳統(tǒng)、大氣;可是后來北京淪為廢都,老派市民遺留了下來,精華糟粕并存,形成了北京市民階層的特點。但是到20世紀,市民現(xiàn)代化進程開始,新老混雜,古老的思想新式的派頭混雜,就有了撞擊。老舍從小生活在大雜院,習慣看老派市民(咂摸其滋味,抨擊其缺點,都駕輕就熟),新派市民看得少,他也看不慣;而他傾盡畢生的力量,著力于表現(xiàn)中下層市民的生活——他站在一定高度,觀照、批判這個新老并存、時有錯位的市民社會,對它寄托自己的理想。
關于新老市民,大家稍微看過老舍作品就知道,老舍的作品多是反映老派市民,新的比較少。反映老派的通常呈現(xiàn)不好的一面,如明先生夫婦家庭內(nèi)部的不平等,先生保守、自傲,太太多心、多疑,這些都是傳統(tǒng)中國市民身上的劣根性體現(xiàn),對此老舍不吝惜筆墨,大力諷刺;新派市民身上很多特點也是很可笑的,例如楊先生的天真幼稚,還有他無力報仇時只得用語言泄憤,充當“行動的矮子”,這也是精神虛弱的體現(xiàn),也遭到了老舍善意的嘲笑。老派和新派市民面對現(xiàn)代社會所顯示的精神弱點,也就是中國人的國民劣根性所在。國民性是什么?培養(yǎng)一個現(xiàn)代國家的國民要有很高的素質(zhì),國民性本來應當是說成為一個理想的國民應當什么樣,但在民族文化自我反省的年代,老舍這樣有社會責任感的作家不得不剖析國民性中的毛病,民族的劣根性,以期找到和世界優(yōu)秀公民間的差距,尋找改善的良方。
例如借《離婚》,老舍想告訴我們,在北京這個市民社會里,大部分人的生活就是妥協(xié)敷衍,能混一天過一天,這是一個老得要掉牙的市民社會,他要批判它。《二馬》里的老馬先生是個老派市民,雖然從北京到了英國,但還是特別講面子,特別講虛禮:什么都得有禮,這個送那個送,人家有條狗也送;送了一大氣禮,別人就回他一張片子。他還輕視經(jīng)商,有強烈的官本位思想。《四世同堂》里的祁老人,北京城都被日本人占領了,他想的是:“我的八十歲大壽別給攪和了!薄墩t旗下》那些旗人,都已經(jīng)破產(chǎn)了,過小年背了一屁股債,家里空蕩蕩什么都沒有,照樣借錢去買炮仗來放,鳥養(yǎng)得好,風箏做得好,玩兒的東西都特別精明,放炮仗都放出花來了。包括《鄰居們》,楊先生一家是知識分子,明先生一家是洋買辦,知識分子被欺負,被小孩兒欺負,欺負到很過分了,但知識分子還能忍著——老舍想以此說明這個市民社會就是靠忍,妥協(xié),敷衍維持著。
老舍就是想要寫這樣形形色色的市民,他們職業(yè)不同,性格各異,但是骨子里有些病態(tài)的東西是共同的(例如明家夫婦身上共同的“雙重人格”;明先生和楊先生骨子里都有的“仇恨”“野蠻”)。通過寫這種新老交織的市民文化,表現(xiàn)其文化劣根性,從而起到批判、改良的效果。老舍先生表現(xiàn)人間世態(tài),表現(xiàn)得獨特豐厚,有深度,他把新老市民精神上的弱點,表現(xiàn)得非常充分。
當然老舍也通過自己的作品表現(xiàn)了女性的命運。他的筆下女性往往都是受侮辱,受損害的。但是《鄰居們》中的明太太很特殊,她不是那種一味受損害,而是敢說敢做的市井女性。在那樣的傳統(tǒng)社會,即使有了兩個孩子,個人利益還是得不到保證,明太太的家庭地位很卑微;但是她對待外人卻很蠻橫。老舍寫她,感情應該是很復雜的,既充滿同情心,也帶有諷刺,而諷刺是主要的。
三、分析藝術(shù)特色
(一)語言幽默
《鄰居們》最明顯的藝術(shù)特色是語言幽默,字里行間帶有詼諧的諷刺。
老舍有一篇文章就叫作《談幽默》,寫道:“幽默是一種心態(tài),我們知道有許多人是神經(jīng)過敏的,每每以過度的感情看事,而不肯容人。這樣人假若是文藝作家,他的作品中必含著強烈的刺激性,或牢騷,或傷感;他老看別人不順眼,而愿使大家都隨著他自己走,或是對自己的遭遇不滿,而傷感的自憐。反之,幽默的人便不這樣,他既不呼號叫罵,看別人都不是東西,也不顧影自憐,看自己如一活寶貝。他是由世事中看出可笑之點,而技巧的寫出來。他自己看出人間的缺欠,也愿使別人看到。不僅是看到,他還承認人類的缺欠;于是人人有可笑之處,他自己也非例外,再往大處一想,人壽百年,而企圖無限,根本矛盾可笑。于是笑里帶著同情,而幽默乃通于深奧!弊詈笏f:“所謂幽默的心態(tài)就是一視同仁的好笑的心態(tài)。有這種心態(tài)的人雖不必是個藝術(shù)家,他還是能在行為上言語上思想上表現(xiàn)出這個幽默態(tài)度。這種態(tài)度是人生里很可寶貴的,因為它表現(xiàn)著心懷寬大。一個會笑,而且能笑自己的人,決不會為件小事而急躁懷恨。往小了說,他決不會因為自己的孩子挨了鄰兒一拳,而去打鄰兒的爸爸。往大了說,他決不會因為戰(zhàn)勝政敵而去請清兵。褊狹自是,是‘四海兄弟’這個理想的大障礙;幽默專治此病。嬉皮笑臉并非幽默;和顏悅色,心寬氣朗,才是幽默。”
從老舍的談話中,我們可以概括出最重要的一點:同情心。真正的幽默是要有同情的。對世人的不幸,對人間的缺陷要有同情,不是幸災樂禍,而是悲憫;不是居高臨下,而是一視同仁地同情;不是說我是億萬富翁,你是一個小乞丐,給你一塊錢,而是設想,假如我也有要飯這一天怎么辦?老舍用了“四海兄弟”這個詞,幽默是四海兄弟。他寫一個可笑的人物的時候,包含著這樣的可能性:我你都有可能成為他,他可能是你和我。這種心態(tài)下,老舍的幽默給人的閱讀感覺是平等、善意、寬容,可算是“窮人的幽默”(舒乙)。
我們譏諷明家夫婦,嘲笑楊家夫婦,但是他們身上的一些弱點,例如自負、傲慢、病態(tài)的自卑,一廂情愿,做作等等,也就在我們不同人身上存在。老舍的幽默背后有些很嚴肅的東西,讀后讓人笑不出來。
(二)心理刻畫
小說對鄰居們在交往沖突中的心理也進行了繪聲繪色的描寫,人物的心理是流動的,折射出性格的變化。能夠?qū)懗鋈宋镄睦、性格發(fā)展的動態(tài)過程,是作家的高明之處。
就分析明先生內(nèi)心的“恨”吧。
1?明先生對楊先生的“恨”不同于他對楊太太的“恨”。
“他總以為教書的人是窮酸,沒出息的。尤其叫他恨惡楊先生的是楊太太很好看。他看不起教書的,可是女教書的——設若長得夠樣兒——多少得另眼看待一點。楊窮酸居然有這夠樣的太太,比起他自己的要好上十幾倍,他不能不恨。”
他“恨”楊先生,是嫉妒;他“恨”楊太太,是一種“吃不到葡萄就說葡萄酸”的可笑心理。
2?明先生對楊先生的“恨”先后有變化。
“想到她,他不能不恨楊先生;可是恨與討厭,他現(xiàn)在覺出來,是不十分相同的!蕖心敲匆稽c佩服的氣味在里頭!
明先生的“佩服”,算不算反語?不算。也許他是有些“欺弱怕強”的心理,但也有欣賞。他以前一直不喜歡楊先生的“受教育”,惺惺作態(tài),現(xiàn)在總算看到對方的血性,率性而為的一面,也有些滿足感:雖然是“野蠻”方式,卻為兩個不相容的人搭建了“理解”。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方式真的很奇妙。
四、作業(yè)
比較阿Q的“精神勝利法”和楊家夫婦行為舉止上有哪些共同之處。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portlandfoamroofing.com/gaoer/75786.html
相關閱讀:
上一篇:
《諫太宗十思疏》學案
下一篇:
《物種起源》緒論學案
相關主題
相關推薦
推薦閱讀
《〈燈下漫筆〉節(jié)選》教案
《〈燈下漫筆〉節(jié)……
《足不出戶知天下》學案
《足不出戶知天下》學案 (答題時間:30分鐘) 閱讀下面的說明文,回答問題 昆蟲的“鼻子”……
《娓娓與喋喋》學案
《娓娓與喋喋》學案 一.內(nèi)容: 《娓娓與喋喋》 二.學習目標 品讀文章,抓住關鍵語句,把握……
《巨翅老人》教案
教案設計 【目的】 一、從小說的情節(jié)構(gòu)思、人物塑造、環(huán)境描寫入手體會作品的深刻含義。 二……
《論修身》教案
《論修身》教案 教案設計 [目標] 一、繼續(xù)學習、積累常見的文言詞語,學會辨析文言字詞在……
相關閱讀
《人是能思想的葦草》學案
《李清照詞兩首》導學案
《西西弗神話》教案
《短文三篇》導學案
《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教案
《論厄運》學案
《非攻》學案
《我有一個夢想》學案
《寶黛初會》教案
《漁父》學案
右腦記憶論壇
|
快速記憶法
|
記憶力培訓
|
速讀培訓
|
速讀軟件
Copyright(C) 2006-2014
逍遙右腦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