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材料解析題的解題方法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中歷史 來源: 高中學習網


高中歷史材料解析題的解題方法


材料解析題是一種主觀性試題。它的設計是在試題中引出一段或幾段歷史材料,要求應試者在讀懂試題材料的前提下,依據課文所體現(xiàn)的歷史知識網絡,從提供的種種材料中最大限度地獲取有效信息,逐一解答試題中所提出的各個問題。這種試題能夠有效地考查考生駕馭史料的閱讀能力、分析能力以及綜合運用能力、知識遷移能力等較高層次的歷史學科能力,考生在材料題上的功夫能反映該考生對歷史知識掌握熟練程度和相關知識面。
材料題的出現(xiàn)有助于發(fā)揮其他題型難以具備的功能,這種題型它能有力引導考生跳出死記硬背的狹小天地,能提高考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而這種題型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強大的生命力,表現(xiàn)出了良好的發(fā)展趨勢,成為目前歷史高考中的第二大主力題型。

在教學實踐中,發(fā)覺相當多的學生對材料解析題的解題思路與技巧沒有全面掌握,答題時不夠完整、準確,影響了成績的提高,現(xiàn)就此問題談談自己的一點淺見。

(一)材料解析題的特點

(1)、材料來源廣泛,取材典型。眾多的歷史典籍、歷史文件、名人論著、統(tǒng)計資料、圖表等都可以成為試題的來源。內容豐富,形式多樣,遠遠地超脫了教材。在引用的大量材料中,為了達到對考生信息處理能力考查,因而材料是粗精并存,真?zhèn)坞y辯。所以,材料解析過程,也就是考生對材料進行甄另,提取信息的處理過程,“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總結出正確的結論及論點。

(2)、材料解析題突出特點是:“新”。每一道材料解析題,都具有引用新材料,創(chuàng)置新情景,設計新問題的特點。突出了對考生的分析能力、概括能力、理解能力的考查。

(3)、材料解析題的設問層次化。材料解析題所引用的幾段材料或文獻之間,聯(lián)系密切,從不同的側面和角度,反映事物的本質,說明一個歷史問題。因而在題的設問方面,環(huán)環(huán)緊扣,奇巧百出?忌诨卮饐栴}時,需要邏輯性強、條理清晰、文字表達準確、言簡意賅。

材料解析題按其材料采用的形式,可分為文字材料型、數字材料型、圖形材料型、混合材料型(即前面三種材料的結合型)。這里,我們根據命題者給予材料提示的顯著程度,將材料解析題分為兩大類:

第一類間接提示型材料解析題

這類材料解析題,命題者不給考生任何有關材料背景的說明,完全依賴于考生自己掌握的歷史知識及其他相關知識背景,考生根據已有知識首先要判斷出材料屬于哪部分歷史范疇,這是關鍵的一步,只有判斷這一步走對了,才能在此基礎上回答命題者所給出的有關問題。

第二類直接提示型材料解析題

這類材料中,命題者在給出材料前,往往在題首給出關于材料的背景說明,或引用提示明顯的材料,考生據此可立即發(fā)現(xiàn)命題者所要考查的歷史范疇。這種題型以考查考生分析、概括能力、理解能力為主。

例:閱讀以下材料:

上海機器造紙廠(倫章造紙廠)名義資本為15萬兩,分為1500股。每股100兩,但只有1100股認購并繳足了。公司是私家經營,職工有外籍技師1人,中國職工約100人。此廠每月能產紙60噸,實際上1891年全年產紙共600噸。它迄今還沒有分付過股息。因為這個原故,同時又由于原材料昂貴與日本紙的競爭,業(yè)務難以改進,此廠已瀕于停業(yè)———希望它只是暫時停業(yè)。此廠的產品在納稅方面并未享受什么優(yōu)待的章程。

摘自《海關十年報告》(1882-1891年)

回答:根據材料,把倫章造紙廠的基本情況概括為若干要點列出來;并指出這個廠的命運說明了一個什么重要的道理。

[解析]本題旨在考查考生的概括分析能力。材料后邊的時間(1882-1891年)信息可判斷該題談的是19世紀80、90年代中國民族主義工業(yè)的發(fā)展狀況。本題的答案如下:

基本情況:

(1)是一家股份制的私人企業(yè);

(2)經濟效益差;

(3)受到日本紙的競爭;

(4)得不到政府的支持;

(5)經營困難,瀕于停業(yè)。

道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條件下,受外國資本主義的競爭和本國封建勢力的壓迫,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fā)展道路非常困難。倫章造紙廠的遭遇是一個縮影。

本題第一部分答案考察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第二部分體現(xiàn)了命題中的高層意圖。

(二)材料解析題解題技巧

有人認為材料解析題變化多端,沒有什么規(guī)律可言,因而也就不好總結出行之有效的方法。我認為只要認真去觀察、總結、實踐,就會找到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技巧。

1、閱讀、理解材料。

通過閱讀來理解材料是解答材料解析題的前提條件。這一步驟大約需要三遍,第一遍粗讀,大體了解時間、人物、事件。第二遍細讀,對信息量大的材料要借助標點符號(特別是分號和句號)劃分層次,理解各層的含義和各層之間的聯(lián)系,歸納出材料反映的核心問題。同時用符號(直線或曲線)畫出關鍵詞句,去粗取精。第三遍結合設問重點讀,答每一句,都到材料中去找你用符號標出的關鍵語句,重新閱讀、理解。然后加以概括作為答案。

根據你所感覺的難易,可以靈活掌握,最好第一遍就把材料和設問全部讀完,第二遍就帶問題去閱讀、理解,將問題逐個解決。這樣可以大大節(jié)省時間。

閱讀、理解過程中應該注意:

(1)、第一遍閱讀全部文字,再決定取舍,如題號后是“閱讀下列材料”,則一眼掠過,第二遍就不必去管了。如果是提示性的,就必須重視。

(2)、注意每段材料后面的材料出處(有的包括時間、國別和作者)。如果不屬于提示性的,即作者、著作名稱都很生疏,第二遍閱讀時即可舍去不理,對解題毫無影響。有時命題會把材料出處放在材料的開頭,這不僅僅是設計的需要,更有引起考生重視的作用,并且具有提示性,是必讀和必須思考的。如“古巴導彈危機”材料題,該題在材料前特別提出了“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事件”,使人會想到它反映的是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美蘇關系的沖突:“既有緩和,又有劍拔弩張的時刻”。1962美國發(fā)現(xiàn)蘇聯(lián)在古巴秘密建立導彈基地,美國總統(tǒng)肯尼迪下令對古巴實行軍事封鎖,蘇聯(lián)被迫撤走導彈。這一事件,表明當時的戰(zhàn)略優(yōu)勢仍在美國方面。此題實質上就是想通過新材料考查教材中的以上認識,因此提示就顯得尤為重要。

可見,放在材料開頭的材料出處一定有用,是必讀的;放在材料后面的出處,有的對解題有用,有的未必有用,需根據具體情況取舍。

(3)、第一遍閱讀時要分出扣本內容和超本內容,以便找出解題的突破口。材料解析題引用的材料,既能反映課本內容,又高于課本內容,第一遍閱讀時就應將材料中反映課本的內容與課本對號入座,確定材料反映的是課本哪一章節(jié)哪一方面的內容,在此基礎上才能進一步去理解超本內容。理解扣本內容是解題的基礎,理解超本內容是解題的關鍵。如“關于東京商業(yè)繁華重要表現(xiàn)”的材料題,讀后,可以看出關于反映東京商業(yè)繁華的有兩點:一是瓦肆,二是夜市。經過認真閱讀分析材料又可找到兩點:一是東京是商品中轉點,二是商品貿易交易規(guī)模大,答案到此才基本完整。此題充分說明理解超本內容是解題的關鍵。

2、領會命題意圖。

命題者在設計材料題時,根據考試大綱的能力要求進行設計,那么考生要通過閱讀材料和設問,領會命題是想通過這道題考查哪些基礎知識,基本觀點,能力要求,從材料中可得到哪些認識,應該達到怎樣的高度等。

3、組織答案

對材料已閱讀、理解了,對命題者的意圖也揣摸了八九分,那么下邊就該動筆組織答案了,應注意以下“規(guī)則”:

(1)、按問按分列點。依據設問的分數分布和評卷的可操作性原則,按分列點,分多則多寫,分少則簡寫。另外可以評分的操作可能性推斷答案的條目數量。比如設問的分值是2分,則參考答案一般情況為1點或2點;分值是3分則可能是1點或3點;分值是6分則可能是1點或3點。

(2)、語言要方簡意賅。材料題不是問答題。一般設問問什么你就回答什么,分值一般不大,不可能用過多的語言。注意語言的準確性,科學性,防止隨意性。即論從史(材料)出,結論必須在材料中能找到依據,由此依據而得出。

(3)、運用辯證觀點,保證答案的全面性,防止片面性。對有些認識、評論之類的答案,要從正反兩方面考慮,切忌全面肯定或全面否定。如1992年普通高考第47題,要求根據當時的歷史條件評價法國1791年憲法。做為考慮答案來講,首先要肯定它反對封建貴族特權和專制制度的進步性,又要從材料中看到限制公民選舉的虛偽性。

(4)、要實事求是,切忌感情用事,要以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把材料中的人物、事件、觀點放到特定的歷史條件下進行評價,得出正確的認識,不要以樸素的階級感情去評價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認為“農民階級一切都好,地主階級一切都壞”,一看見“資產階級”就痛加批判,一看見材料出自中共某一文件就認為完全正確。實際上這還是“左”傾思想的影響。因為任何一個階級在上升時期都起過推動社會發(fā)展的進步作用,馬克思、恩格斯無產階級革命導師明確指出“資產階級曾在歷史上起過非常革命的作用”。中共的文件中也有反映“左”傾或“右”傾思想。

4、認真檢查。

題目答完后,對題目和答案進行嚴格認真地檢查,檢查一下審題是否有偏差,答案要點是否齊全,史實是否準確,力求答案準確無誤。

5、重視平時訓練,及時總結解題的經驗教訓。

對平時解答材料解析題出現(xiàn)的失誤,一定要找出原因,不一定要去記住這一問怎樣答才正確,應當考慮“我為什么沒有答對”,只有平時注意總結失誤,才能避免考場上的失誤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portlandfoamroofing.com/gaozhong/337306.html

相關閱讀:巧用地理思維 妙解歷史綜合題_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