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
逍遙右腦記憶網
-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記憶資訊
|
提高記憶力
|
增強記憶力
|
右腦記憶方法
|
右腦開發(fā)訓練
|
手機版
記憶力訓練
記憶法
記憶術
記憶宮殿
右腦開發(fā)
速讀訓練
思維導圖
學習方法
高中
高一
高二
高三
高考
大學
注意力訓練
超右腦
左右腦
最強大腦
全腦速讀
快速閱讀
思維模式
學習計劃
初中
初一
初二
初三
中考
專業(yè)
吸引力法則
潛意識
催眠術
潛能開發(fā)
速讀教程
勵志名言
經典語錄
電子課本
早教
幼教
小學
作文
詞語
句子
高中閱讀
記敘文
說明文
議論文
文言文
詩詞
現(xiàn)代文
現(xiàn)代詩
散文
名著
小說
課內
指導
小學
初中
故事會
讀者
意林
青年文摘
詩詞大全
古詩名句
詩歌鑒賞
勵志故事
勵志文章
傷感文章
傷感故事
傷感散文
人生感悟
哲理故事
心靈雞湯
精品推薦:
記憶力培訓
|
快速閱讀培訓
|
速讀訓練軟件
|
超右腦訓練卡片
|
數(shù)字編碼卡
逍遙右腦
>
高中閱讀
>
高中說明文閱讀
>
《地球上的碳都到哪兒去了》閱讀答案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高中說明文閱讀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地球上的碳都到哪兒去了 地球的前半輩子是在二氧化碳的籠罩下度過的?筛鶕茖W家測得的數(shù)據顯示,地球大氣層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只有 0.0384% ,也就是 384ppm(1ppm 等于百萬分之一 地球上的碳都到哪兒去了
地球的前半輩子是在二氧化碳的籠罩下度過的。可根據科學家測得的數(shù)據顯示,地球大氣層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只有0.0384%
,也就是384ppm(1ppm
等于百萬分之一)
,地球上的二氧化碳都到哪兒去了?
在地球形成的初期,太陽的輻射強度只有現(xiàn)在的1/4
,為什么那時的地球沒有被凍成冰球呢?最新的理論認為,正是由于二氧化碳產生的溫室效應,使得地球的溫度不至于太冷,從而使水的三種形態(tài)都存在。液態(tài)的水(比如降雨)能夠溶解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并結合地表金屬元素,把它變成碳酸鹽,沉積到巖石層中。地球的內部很熱,沉積在地殼中的碳經常會隨著火山噴發(fā)而重新變?yōu)槎趸坚尫诺酱髿庵,這就形成了一個碳循環(huán)。
生命的誕生促成了另一個碳循環(huán)。眾所周知,生命的基礎是光合作用,就是利用太陽提供的能量,把二氧化碳中的碳元素提取出來,連接成一條長短不一的碳鏈。這樣的碳鏈被稱為“
有機碳”
,因為它既能作為建筑材料,搭建成生命中所需的各種有機分子(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氨基酸等),又能燃燒自己,產生能量供生命使用。有機碳的燃燒過程又可以稱之為“
氧化反應”
,其產物就是二氧化碳和水。
生命是在大約35
億前出現(xiàn)的。經過十幾億的積累,碳循環(huán)再度達到了一種動態(tài)的平衡。通過生物圈進行循環(huán)的碳的總量是巨大的,據估計,地球大氣層中每大約有1100
億噸的碳被光合作用轉化成有機碳,其中99.99%
又通過氧化反應而被重新釋放到大氣中,只有不到0.01%
因為地質變動的原因而留在了地殼里。別看這是一個很小的數(shù)字,但經過很多之后,累積起來就很可觀了?茖W家估計,留在地殼中的有機碳是生物圈有機碳總量的2.6
萬倍!難怪地球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變得如此之低,大部分碳元素都以各種形式留在了地下。
假如這些有機碳都能被人類利用的話,根本就不會有什么能源危機了?上У氖,絕大部分有機碳都無法被人類利用,只有在某些特殊的條件下,這些有機碳才能變成我們所熟悉的化石能源。
所以說,地下有油的國家實在是太幸運了。別小看這點化石能源,如果在短時間內被大量開采出來并燃燒掉的話,產生的二氧化碳也是很可觀的。目前人類每因燃燒化石能源而向大氣中排放約75
億噸碳,相比之下,因火山爆發(fā)而排放出來的碳還不到人類排放量的1%
。
南極冰鉆的結果證明,地球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在過去的1
萬里一直在260—280ppm
范圍內波動,但自工業(yè)化以來,這個數(shù)字就開始逐上升,目前已接近400ppm
。如果僅僅計算因燃燒化石能源而產生的二氧化碳排放,這個數(shù)字還應該再增加一倍。但是有證據顯示,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的提高加快了森林的生長速度,促進了土壤對二氧化碳的吸收,這說明大自然正在努力地試圖平衡人類帶來的影響。
但是,大自然的平衡能力是有限的。面對突然多出來的這些碳,大自然一時也應付不過來了,人類必須自己想辦法。
13
、下面所述與文章內容不相符的一項是
A
、二氧化碳產生的溫室效應,使得地球在其形成初期沒有被凍成冰球。
B
、水能溶解二氧化碳,與地表金屬元素結合,變?yōu)樘妓猁},形成巖石。
C
、火山爆發(fā)時,沉積在地殼中的碳經常會隨之變?yōu)槎趸坚尫诺酱髿庵小?br />D
、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中的碳元素連接成有機碳,成為構建生命體的基本原料。
14
、下面的解說與原文內容不相符的一項是
A
、經過兩個碳循環(huán),地球大氣層中保持了二氧化碳的基本平衡。
B
、人們從地層里抽取的石油是地殼中存留的有機碳的極小一部分。
C
、從地球很遠的遠古到現(xiàn)在,大氣層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先是顯著降低,而現(xiàn)在又成緩慢上升之勢。
D
、人類每燃燒大量的化石能源,生產、排放大量的熱量,是地表溫度逐升高的主要原因。
15.
請回答本文提出的兩個問題:(4
分,每小題2
分)
(1
)地球上的二氧化碳主要到哪里去了?
(2
)最后一句說“
人類必須自己想辦法”
,你認為應該怎么辦?
參考答案:中
小學作文
閱讀答案
網整理
四、現(xiàn)代文(論述類、實用類)
閱讀
(共10
分。其中選擇題6
分,簡答題4
分)
13
、B
(A
項合文意,文中有表述,“
正是由于二氧化碳產生的溫室效應,使得地球的溫度不至于太冷,從而使水的三種形態(tài)都存在。C
項合文意,見第2
段最后一句。D
項合文意,第3
段表述這個意思。B
項不合文意。第2
段中說“
。。。變?yōu)樘妓猁},沉積至巖石層中”
。該項說“
變?yōu)樘妓猁},形成巖石”
。)
14
、D
(A
項原文。文中第2
段說“
。。。這就形成了一個碳循環(huán)”
,第3
段說“
生命的誕生促成了另一個碳循環(huán)”
,第4
段又說到“
碳循環(huán)再度達到了一種動態(tài)的平衡”
。B
項合文意。第5
段說絕大部分有機碳都無法被利用,“
只有在某些特殊的條件下”
地球上的有機碳才能變成石油。C
項合文意。這項有兩個判斷,一是“
遠古到現(xiàn)在”
地球二氧化碳濃度降低,從第1
段可找不到,第二個判斷“
現(xiàn)代又緩緩上升”
,見倒數(shù)第2
段。D
項不合文意。該項說“
排放大量的熱量”
使溫度升高,不對。主要是排放二氧化碳使其濃度升高,形成溫室效應,使地表熱量難以向太空釋放。)
15
、答案:(1
)大部分碳元素都以各種形式留在了地下。(2
)節(jié)能減排,多種樹木,綠草。講解:第1
問可參考第4
段最后一句。第2
問:文中再三強調工業(yè)化以來,二氧化碳排放增加,使地球升溫,所以依文意可想到“
節(jié)能減排”
;文中說“
加快了森林的生長速度”
是“
大自然正在努力地試圖平衡人類帶來的影響”
,可見增植草木是調節(jié)氣候的措施之一。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portlandfoamroofing.com/gaozhong/488898.html
相關閱讀:
《時裝生態(tài)輪回之道》閱讀答案
說明文《書信》閱讀答案
“玉米粒有紫色、藍色、紅色等多種顏色。為什么呢?”閱讀答案
“上海世界博覽會世博軸項目”閱讀答案及解析
說明文閱讀《氣候模式》附答案
上一篇:
《中國古代的天文》閱讀答案
下一篇:
《溫暖的“時間銀行”》閱讀答案
相關主題
《信息時代的俠客》閱讀答案
《吳歌》閱讀答案
《萊茵河為何總是清的》閱讀答案
《家譜漫說》閱讀答案
《出口寒流中的中國制造》閱讀答案
《硅化木上的古代文化》閱讀
《大自然的文字》閱讀
“在我們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有一些抹不去的記憶”閱讀答案
《車聯(lián)網:解決交通問題的新思路》閱讀及答案
《圍棋和象棋》閱讀答案
推薦閱讀
杜肇昆《常用詞牌的統(tǒng)計分析》閱讀答案
閱讀 下面的文章,完成 14 、 15 題。 ⑴填詞,首要的是選定詞牌。詞牌有兩個作用:一是明……
閱讀《古代的“城管”》
古代的 城管 從現(xiàn)代 考古發(fā)現(xiàn)來看,中國至少在夏商周的 三代 時期就有城市了,但和現(xiàn)代功能……
“徽派建筑的最大特點是規(guī)范化、系統(tǒng)化”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 1 ~ 3 題。 受封建宗法制度的影響,徽派建筑的最大特點是規(guī)范化、系……
“毛筆繪畫當開始于秦漢”閱讀答案
閱讀 下面文章,完成 6 ~ 9 題。 我國有史記載的毛筆繪畫當開始于秦漢,但經過歷代戰(zhàn)亂,……
《當語言死亡時》閱讀答案
當語言死亡時 陳賽 ① 語言瀕危是一種全球現(xiàn)象。根據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最新發(fā)布的《瀕危語言……
相關閱讀
“上海世界博覽會世博軸項目”閱讀答案及
“納米藥物能延長腦神經細胞的壽命”閱讀
《放開雙手,讓汽車自己來》閱讀答案
有關“中藥”的材料閱讀及答案
《中國古代星宿》閱讀及答案
“幸福指數(shù)”閱讀答案
“全球氣候的不斷變化”閱讀答案
“噪音污染”閱讀答案及考點解析
《古怪的重水》閱讀答案
“月球上是否有水”閱讀答案
右腦記憶論壇
|
快速記憶法
|
記憶力培訓
|
速讀培訓
|
速讀軟件
Copyright(C) 2006-2016
逍遙右腦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