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課堂體現(xiàn)好困惑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中語文 來源: 高中學習網(wǎng)


作者:黃秀春

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而新課程改革中要求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設定課堂教學目標,其實也就是強調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在課堂教學中的高度統(tǒng)一,把原來單一(即知識與技能)的課堂目標轉變?yōu)槎嗑S課堂目標。

語文的工具性目標的體現(xiàn)即語文知識和能力的培養(yǎng),在具體的課文教學中是可以確定和預設的;而人文性目標的體現(xiàn)則只能是隨機的,不能預設。比如說,教學過程和方法,教師必須根據(jù)學生的具體情況和可能的變數(shù),提前構思多種預案,做好隨機應變的準備,不能死板地套用文字教案,以不變應萬變;又比如說,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教師不可能脫離具體課文直接說教,也不可能每節(jié)課都要對這方面的目標作出明確的量化要求,只能根據(jù)具體的課文內容進行自然銜接,根據(jù)學生的課堂表現(xiàn)隨機滲透。通俗地說,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關系就好比敘事文學作品中的明線與暗線的的關系。

什么是語文的工具性教學目標?換句話說,語文知識和能力是什么?歸納起來就是四個字:聽、說、讀、寫。讓學生會聽,能把握住講話者的內容主旨,能悟出其中的言外之意;會說,能在生活中靈活自如地運用語言,能抓住聽者之心,讓聽者心悅誠服并向而往之、想而為之;會讀,讀得懂文言文,背得了古詩,能讀出原作的原汁原味,讓聽者如見其人、如臨其境進而如癡如醉不能自已;會寫,寫一手涵蓋各種字體的漂亮的毛筆字,能按實際生活和工作的需要和特定要求得心應手地寫出不同文體的文章。

中國傳統(tǒng)的語文課堂教學非常重視語文的工具性特性,因此,先秦散文、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不斷進行文體創(chuàng)新,文豪輩出,群星燦爛,各自走向時代巔峰,創(chuàng)造無與倫比的文壇輝煌。但在中國當代語文教學權威話語體系中,傳統(tǒng)教學方法卻成為落伍于時代的“維工具論”“滿堂灌”“填鴨式”“體罰學生”“野蠻教學”的代名詞,成為影響中小學整體教學質量從而導致下一代整體素質大滑坡的最大的幕后推手。

雖然當代語文教育專家在理論研討中都提倡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但在以專家們?yōu)橹鲗У闹行W語文課堂教學評價中,卻基本上沒有了“工具性”的位置,走向了片面強調“人文性”的極端。在這樣的評價體系中,不再提“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的主體”,而極力強調“以人為本”、“雙主體”——其實就是學生這個“本”和“主體”,教師什么都不是——語文教師不敢要求學生抄寫背誦課文,不敢詳細分析文章的段落結構和修辭技巧,最后發(fā)展到教師不敢使用手寫教案,不敢在黑板上多寫幾個粉筆字。

語文教師能夠做些什么呢?只能站在講臺的一側,全神貫注地看著每一個學生的臉色,小心翼翼地操控著多媒體教學課件的鼠標,不斷地調整桌面和速度,無視課文知識與技巧的學習與訓練,一味地弄一些不著邊際的“課外延伸”和沒有唯一評價標準的“問題探究”,最后來一些有關學習、生活、做人的政治或道德說教。于是,學生笑了,聽課的領導專家點頭了,上課的語文教師懸著的心才落地了。

終于,連專家們都有些坐不住了。語文出版社社長王旭明先生就這樣公開批評過自己聽過的一堂語文公開課:聽音樂、詞曲作者介紹、朗誦,一節(jié)課過去了大半?yún)s還沒講到課文。在音樂和畫面的烘托下,課堂熱鬧極了,卻脫離了語文課“語言”和“文字”的本真。

如此強調“人文性”的結果就是:語文課堂熱鬧了,師生之間互動了,課堂學習的基本內容失蹤了。除了讓聽課的領導、專家和不想聽課的學生滿意之外,剩下的也許就是有憂患意識的任課教師的失落和大多數(shù)學生的茫無頭緒。

當然,這樣的語文課堂還有一個讓人啼笑皆非的聯(lián)動結果:有關聽說讀寫能力的的課堂訓練任務甩給了校內的課外活動學科興趣小組,但學校的課外活動時間基本為升學考試科目所擠占,而相關的指導老師要么無法落實,要么興趣、時間或能力不夠;于是,相關的校外培訓班如雨后春筍般興起了,無數(shù)家長和學生趨之若鶩地趕去了;家長們的錢包交給了辦培訓班的老板和老師,學生們的課余時間失蹤的同時,身上不多的幾兩肥肉也長到了辦培訓班的老板和老師身上。

另外一個讓人憂心的結果是:年輕一代語文教師的“聽說讀寫”能力大量缺失:語文教師很少寫文章,而文筆好的教師更是鳳毛麟角;毛筆字不會寫,粉筆字和鋼筆字難看還經(jīng)常寫錯。寫字靠鍵盤,備課內容靠百度或教學參考書,講話靠下載的錄音,課堂氣氛靠多媒體,師生互動靠“是不是”,作文批改靠無原則的高分批發(fā)。

我們知道,人文性應是一切有利于人“健康”發(fā)展的東西,包括身心健康、情感健康、道德健康等,語文教學的人文性應該體現(xiàn)為語文教師對學生的人文關懷,關注于學生語文能力的形成和人文精神的養(yǎng)成。因而,當今的語文課堂教學亂象讓人痛心到無語的同時,不禁還讓我們疑竇叢生:一切順著學生,甚至把講臺都交給學生,這就叫發(fā)展學生的個性嗎?去作業(yè)化、去答案化、去考試化、去排名化,這就是語文教學人文性的內容?

讓我們來還原那些已經(jīng)被當代語文教學權威們棄之如敝屣的語文傳統(tǒng)課堂教學的真相,讓我們來看看孔子這位傳統(tǒng)語文課堂教學的開創(chuàng)者的教育思想和教學實踐。

孔子的一生都致力于培養(yǎng)治國人才的素質教育。他以“仁”為出發(fā)點,提倡“孝弟忠信,禮義廉恥”,他要求自己“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下信乎?傳不習乎?”他要求學生“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余力,則以學文!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孔子鼓勵學生積極培養(yǎng)學習興趣:“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薄鞍l(fā)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他要求學生謙虛好學:“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薄叭诵斜赜形?guī)熝!”“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他要求學生重視學習方法,一要及時復習:“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二要在獨立思考的同時認真讀書:“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吾嘗終日不食,終夜不寢,以思,無益,不如學也。”

孔子不僅注重為人師表?“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而且他的教育思想非常先進,教學方法非常嚴謹而科學。比如說“有教無類”的理念:教育面前人人平等,每個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權利,教育沒有高下貴賤之分。比如說因材施教的教學方法:公西華曰:“由也問聞斯行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問聞斯行諸?子曰‘聞斯行之’。赤也惑,敢問。”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痹偃鐔l(fā)性教學原則:“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舉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边@樣的例子還有很多:教學相長、溫故知新、實事求是?“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等等。

由此可證,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理念與方法不僅沒有落后于時代,反而是適應新課程教學改革要求的三維目標的典范;現(xiàn)代語文教學中的“少慢差費”問題確實存在,但我們不可急功近利,也不可忽視語文教學的特殊性,更不能以此為由把傳統(tǒng)的語文教學污名化——前文中已經(jīng)述及傳統(tǒng)語文教育的巨大成功。順便說一句:我們倒是沒有找到有關歷次語文課改的有說服力的成功案例。

另外,傳統(tǒng)語文課堂教學與體罰和“滿堂灌”教學也沒有必然聯(lián)系。魯迅接受的是典型的傳統(tǒng)語文課堂教育,然而,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我們雖然看到魯迅的老師一直在認真讀課文,也一直在要求學生讀課文,但我們只看到他們都各自沉浸在了自己的角色之中,而沒有看出這就是“滿堂灌”。雖然魯迅他們多次讓老師不爽,但我們沒有看到老師對他們有什么大不了的“體罰”:當魯迅請教難以回答的“怪哉”這種蟲的來歷的時候,老師“似乎很不高興,臉上還有怒色”,但“先生最初這幾天對我很嚴厲,后來卻好起來了”;當魯迅他們上課遲到,忙于在百草園中“爬上花壇去折蠟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樹上尋蟬蛻”或者“捉了蒼蠅喂螞蟻”的時候,老師也只是“大叫”了一聲,“他有一條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罰跪的規(guī)則,但也不常用,普通總不過瞪幾眼”。作家魏巍接受的也應該是傳統(tǒng)的語文課堂教育,但他在《我的老師》的回憶中,看不到一點點體罰和“滿堂灌”的影子,有的只是對老師的衷心感激和深情的懷念:“她從來不打罵我們。僅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來,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輕輕地敲在石板邊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我用兒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覺,她愛我們,并沒有真正要打的意思……”

其實,不管是當代還是傳統(tǒng)的語文課堂教學,在語文課程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這個問題上,認識和要求都是一致的,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目標,也一直暗含著“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的三維要求,我們的專家領導及語文教育工作者能否不再糾纏于無謂的概念之爭,不再高筑門戶之壁壘,而更專注于研討語文課堂教學的規(guī)律及其特殊性要求,在師德的提高、專業(yè)能力的提升、人文精神的豐厚、個性的張揚等方面給予語文教師們更多切實的幫助和鼓勵,讓語文老師們在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課堂表現(xiàn)方面不再作無謂地反思與困惑,努力達成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知行統(tǒng)一”的教育目標。

作者:黃秀春

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而新課程改革中要求從“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三個方面設定課堂教學目標,其實也就是強調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在課堂教學中的高度統(tǒng)一,把原來單一(即知識與技能)的課堂目標轉變?yōu)槎嗑S課堂目標。

語文的工具性目標的體現(xiàn)即語文知識和能力的培養(yǎng),在具體的課文教學中是可以確定和預設的;而人文性目標的體現(xiàn)則只能是隨機的,不能預設。比如說,教學過程和方法,教師必須根據(jù)學生的具體情況和可能的變數(shù),提前構思多種預案,做好隨機應變的準備,不能死板地套用文字教案,以不變應萬變;又比如說,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教師不可能脫離具體課文直接說教,也不可能每節(jié)課都要對這方面的目標作出明確的量化要求,只能根據(jù)具體的課文內容進行自然銜接,根據(jù)學生的課堂表現(xiàn)隨機滲透。通俗地說,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關系就好比敘事文學作品中的明線與暗線的的關系。

什么是語文的工具性教學目標?換句話說,語文知識和能力是什么?歸納起來就是四個字:聽、說、讀、寫。讓學生會聽,能把握住講話者的內容主旨,能悟出其中的言外之意;會說,能在生活中靈活自如地運用語言,能抓住聽者之心,讓聽者心悅誠服并向而往之、想而為之;會讀,讀得懂文言文,背得了古詩,能讀出原作的原汁原味,讓聽者如見其人、如臨其境進而如癡如醉不能自已;會寫,寫一手涵蓋各種字體的漂亮的毛筆字,能按實際生活和工作的需要和特定要求得心應手地寫出不同文體的文章。

中國傳統(tǒng)的語文課堂教學非常重視語文的工具性特性,因此,先秦散文、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不斷進行文體創(chuàng)新,文豪輩出,群星燦爛,各自走向時代巔峰,創(chuàng)造無與倫比的文壇輝煌。但在中國當代語文教學權威話語體系中,傳統(tǒng)教學方法卻成為落伍于時代的“維工具論”“滿堂灌”“填鴨式”“體罰學生”“野蠻教學”的代名詞,成為影響中小學整體教學質量從而導致下一代整體素質大滑坡的最大的幕后推手。

雖然當代語文教育專家在理論研討中都提倡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tǒng)一,但在以專家們?yōu)橹鲗У闹行W語文課堂教學評價中,卻基本上沒有了“工具性”的位置,走向了片面強調“人文性”的極端。在這樣的評價體系中,不再提“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的主體”,而極力強調“以人為本”、“雙主體”——其實就是學生這個“本”和“主體”,教師什么都不是——語文教師不敢要求學生抄寫背誦課文,不敢詳細分析文章的段落結構和修辭技巧,最后發(fā)展到教師不敢使用手寫教案,不敢在黑板上多寫幾個粉筆字。

語文教師能夠做些什么呢?只能站在講臺的一側,全神貫注地看著每一個學生的臉色,小心翼翼地操控著多媒體教學課件的鼠標,不斷地調整桌面和速度,無視課文知識與技巧的學習與訓練,一味地弄一些不著邊際的“課外延伸”和沒有唯一評價標準的“問題探究”,最后來一些有關學習、生活、做人的政治或道德說教。于是,學生笑了,聽課的領導專家點頭了,上課的語文教師懸著的心才落地了。

終于,連專家們都有些坐不住了。語文出版社社長王旭明先生就這樣公開批評過自己聽過的一堂語文公開課:聽音樂、詞曲作者介紹、朗誦,一節(jié)課過去了大半?yún)s還沒講到課文。在音樂和畫面的烘托下,課堂熱鬧極了,卻脫離了語文課“語言”和“文字”的本真。

如此強調“人文性”的結果就是:語文課堂熱鬧了,師生之間互動了,課堂學習的基本內容失蹤了。除了讓聽課的領導、專家和不想聽課的學生滿意之外,剩下的也許就是有憂患意識的任課教師的失落和大多數(shù)學生的茫無頭緒。

當然,這樣的語文課堂還有一個讓人啼笑皆非的聯(lián)動結果:有關聽說讀寫能力的的課堂訓練任務甩給了校內的課外活動學科興趣小組,但學校的課外活動時間基本為升學考試科目所擠占,而相關的指導老師要么無法落實,要么興趣、時間或能力不夠;于是,相關的校外培訓班如雨后春筍般興起了,無數(shù)家長和學生趨之若鶩地趕去了;家長們的錢包交給了辦培訓班的老板和老師,學生們的課余時間失蹤的同時,身上不多的幾兩肥肉也長到了辦培訓班的老板和老師身上。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portlandfoamroofing.com/gaozhong/780805.html

相關閱讀:警惕《我有一個夢想》中的“盲視”現(xiàn)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