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學生學習生物的動力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中生物 來源: 高中學習網(wǎng)


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鄙飳W亦是如此,如何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點燃學生對生物學“熱愛”的火焰,這是生物學教學立于不敗之地的關鍵所在。通過多年的生物教學實踐,我對這一問題進行了探索,并取得了較好的效果。

一、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

就是在講授內(nèi)容和學生求知心理間制造一種“不協(xié)調(diào)”,將學生引入一種與問題有關的情境中,激發(fā)學生對將要學習的知識有好奇心。例如,在學習“遺傳的物質基礎”時,可以這樣設疑:“為什么父母和子女有相似之處?”“父母傳給子女的是什么物質?”“這種物質有什么特點呢”等等,三個問題層層展開,層層遞進,讓學生帶著問題學習,具有很強的針對性和目的性。講《基因指導蛋白質的合成》時,展示大家熟悉的電影《侏羅紀公園》劇照,介紹一位博士從恐龍血中提出DNA,復制出恐龍,并建成一個恐龍“侏羅紀公園”的故事。然后提出問題,在現(xiàn)實生活中,我們能不能像電影中描述的那樣,利用恐龍的DNA,使它復活呢?如果能利用恐龍的DNA使它復活,你認為需要解決什么問題?這時,教師緊接著說,要想回答這些問題,我們就得學習《基因指導蛋白質的合成》。這種創(chuàng)設問題的情境,大大激發(fā)了學生對本節(jié)內(nèi)容的求知欲和需求感,為進行下一步的成功教學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

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時,應注意問題要小而具體,新穎有趣,有適當?shù)碾y度,有啟發(fā)性,善于將所要解決的問題寓于學生實際掌握的知識基礎之中,造成心理上的懸念。

二、呈現(xiàn)豐富的材料,提高學生主動學習的興趣和動力

教學中要選用邏輯性強、新穎豐富的內(nèi)容和生動多樣的教學方法來吸引學生,通過采用生物學圖畫、幻燈、錄像、報告會、實驗演示、野外實習等多種方法來培養(yǎng)學生對學習材料的濃厚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的參與教學活動。例如,在學習《DNA的分子結構》時,可以先通過多媒體讓大家認識坐落在北京中關村的DNA塑像。接著介紹沃森和克里克構建DNA分子雙螺旋結構模型并因此獲得了1962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yī)學獎的過程。不僅可以讓學生了解DNA分子雙螺旋結構發(fā)現(xiàn)的歷史,還能吸引學生對DNA分子結構的學習。再結合課本插圖,采用以“物”對“圖”的方式教學,培養(yǎng)學生動手動腦的能力,用簡單的教具,親自體驗制作DNA雙螺旋結構模型的樂趣。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只是一個“導演”,引導學生在小組內(nèi)自主探究,密切合作,積極思考,動手完成制作DNA模型的活動,潛移默化地體驗科學探究的一般過程,并且在精致的制作、創(chuàng)意的類比拼裝等活動中,給予學生充分發(fā)展的時間和空間,去觀察、去思索、去分析、去探索,讓學生愿學、樂學、會學,進而發(fā)展成終身學。另外,還可以組織學生參加“生物夏令營”、“野外考察”等活動,使學生開闊眼界,把所學知識技能用于實踐,遷移到實際的新情境中去,從而使認識得到不斷深入和發(fā)展,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三、密切聯(lián)系實際,使學生對學習有需求感[來源:Zxxk.Com]

生物學與人們的生產(chǎn)生活實際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教學過程中,教師如果能重視理論聯(lián)系實際,并有意地經(jīng)常訓練學生,那么學生就會在實際生活中產(chǎn)生對學習的需求感并自覺地運用所學知識。例如,在講“蛋白質的作用”、“氨基酸的種類”時,可以告訴學生:谷氨酸味道鮮美,是味精的主要成分。雞、魚、瘦肉蛋白質內(nèi)都含有大量的谷氨酸,所以很好吃。但是,不正確的烹調(diào)方法可以導致谷氨酸的流失,使肉的鮮味大減。比如燒“排骨湯”,因為我們主要是喝湯,所以要用冷水、溫水來燒,使瘦肉中的氨基酸充分地釋放到湯內(nèi),以保證湯味鮮美;但是如果做“紅燒排骨”,則應該用開水燒,使肌肉蛋白質在高溫下立即凝固,使谷氨酸盡量少釋放出來,才能保證排骨肉塊味道鮮美,富有營養(yǎng)。這樣,學生聽起來津津有味,需要掌握的知識也在不知不覺中得以牢記。這些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實際問題,竟然出現(xiàn)在生物課堂上,并且能從我們所學的生物學知識中輕而易舉的找到答案,學生在感到驚奇之余,一定會下定決心:學好生物學,讓生物學知識服務于我,服務于大家,服務于社會!

四、引導學習動機的遷移,使學生樹立獻身生命科學的意識

前蘇聯(lián)教育學家蘇霍姆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一文中指出:“在學校里,重要的不是學到多少知識和技能,而是要學會一種會學習的能力,學會自己去學習的能力!苯處熆梢愿鶕(jù)學生喜歡看小說、電視等已有的愛好,因勢利導,把這種活動動機遷移到學習上來。例如引導學生看CCTV-10的“走進科學”、“人與自然”等欄目,這些節(jié)目,貼近我們的日常生活,用淺顯易懂的語言、實例闡明了深奧的道理、前沿的科學,貼近學生的心理和能力,同時,還能拓寬學生的認知領域和生活空間,能夠激活學生的思維,使學生感到身臨其境,產(chǎn)生探索的愿望和需要學習的愉快感覺,樹立為生命科學獻身的意識。從看電視到對一些生命現(xiàn)象和生物科學產(chǎn)生興趣和需要,逐步培養(yǎng)學生正確的學習動機和學習生物學的興趣。學生一旦對某一事物產(chǎn)生了興趣,就會表現(xiàn)出探索的愿望和渴求獲取知識的動機。[來源:學科網(wǎng)ZXXK]

綜上所述,在生物學教學中,要培養(yǎng)學生學習生物學的主動性,關鍵是要讓學生具備科學的學習方法,重視生物興趣的培養(yǎng),并將思維活動貫穿于整個課堂,充分調(diào)動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兩者有機的結合起來,才能獲勝于課堂,取得較理想的教學效果。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portlandfoamroofing.com/gaozhong/874463.html

相關閱讀:提前幫高中生收心 避免“寒假綜合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