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到逍遙右腦記憶網(wǎng)-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寶寶“不會做”究竟是誰的錯?

編輯: 路逍遙 關鍵詞: 行為習慣 來源: 逍遙右腦記憶





“不會做事”是這樣“習得”的
訓出來的“不會做”
3歲的陽陽上了幼兒園后,開始喜歡自己穿衣服了,但她不僅穿得很慢,而且經(jīng)常系錯扣子、穿反鞋子。最初,媽媽還能忍受,幾次過后,就因為耽誤上班時間,媽媽有點急躁了:“真笨,你根本不會自己穿,還耽誤我的時間!”從此,陽陽再也不愿意自己穿衣服了。
又有一次,陽陽拿著杯子喝牛奶的時候,不小心把牛奶灑了自己一身,媽媽大聲訓斥她:“真是成事不足敗事有余!”漸漸地,陽陽無論做什么事都顯得過分小心翼翼,這期間媽媽在陽陽弄壞了貴重物品時又把她訓斥了一頓,結果陽陽做事時都過分緊張,過分緊張使得她做事慢而且容易出問題,又被脾氣暴躁的媽媽更多地訓斥。最后,陽陽不愿意獨自做任何事,媽媽也越來越少讓她做。時間一長,陽陽認為自己什么事都做不好,對做任何事都失去了興趣,甚至連試一試的愿望都沒有了。
寵出來的“不會做”
濤濤是家里的重點保護對象,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呢、外公外婆共同照顧著這根獨苗。只要濤濤去拿水杯,奶奶就像救護車一樣呼嘯著跑過來,邊奪他手里的杯子,邊大聲喊:“寶貝啊,你怎么能拿這個,燙著怎么辦!”有次,媽媽希望濤濤自己上樓回家,做了半天的工作,濤濤好不容易才同意,誰知奶奶從樓上下來,一把背起濤濤,心疼地說:“別累著我的寶貝嘍!”當同齡的小朋友都能自己穿衣、游戲的時候,濤濤什么也不會,而且在與小朋友交往時,就退縮。
專家解析:
這兩個例子中的現(xiàn)象,在心理學上稱為“習得性無助”,指人在最初的某個情境中獲得了無助感,那么在以后的情境中還不能從這種關系中擺脫出來,從而將無助感擴散到了生活中的各個領域。在這種感受的控制下,個體會由于認為自己無能為力而不做任何努力和嘗試。因為習得性無助而長生的絕望、抑郁、意志消沉,正是許多心理和行為問題產(chǎn)生的根源。
寶寶習得性無助感主要來自爸爸媽媽的錯誤教養(yǎng)方式;如果你不允許寶寶犯錯誤,對他的錯誤厲聲喝斥;如果你對他過分呵護溺愛,不給他自己做事從而體驗成功的機會;如果你常常在親屬朋友面前數(shù)落寶寶的不是,讓他感到自己一無是處,那么寶寶很可能會漸漸地產(chǎn)生習得性無助感而變得退縮和畏懼。
如何避免寶寶產(chǎn)生習得性無助
......
更多精彩內(nèi)容,請關注《親子》(0-3歲育兒寶典),郵發(fā)代號:28-321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portlandfoamroofing.com/youjiao/686874.html

相關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