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戰(zhàn)爭:伊拉克戰(zhàn)爭又稱美伊戰(zhàn)爭,是美國因伊拉克擁有大規(guī)模殺傷性武器(疑似)而發(fā)動的全面戰(zhàn)爭,共有4國參與作戰(zhàn),有評論認為其可視為第二次海灣戰(zhàn)爭,但具體分析可發(fā)現其不可稱為“海灣二戰(zhàn)”。而最后美國尚未發(fā)現傳說中的“大規(guī)模殺傷性武器”。2010年8月3日,美國總統(tǒng)貝拉克?奧巴馬(BarackObama)表示,8月底美國部隊在伊拉克的作戰(zhàn)行動將如約結束。駐伊美軍8月31日結束作戰(zhàn)任務。美國從2003年3月20日入侵伊拉克到2010年8月撤出全部戰(zhàn)斗部隊,歷經7年零5個月。
絲綢之路:西漢以前,中國絲綢經西北各民族,少量滴輾轉販運到中亞、印度半島等。張騫出使西域后,漢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大量絲帛錦繡沿著通道不斷西運;西域各國的奇珍異物也陸續(xù)輸入中國。這條溝通中西交通的陸上要道,就是著稱于后世的“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漢武帝以后,開開辟了與南海諸國以及印度半島等地的水上交通線從事經常性的貿易往來,這就是“海上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產生的實質:絲綢之路是西漢政府為了聯合大月氏夾擊匈奴,派張騫出使西域,使?jié)h朝和西域的經濟文化交流日益增多,漢朝的絲、絲織品大量運到西域后再轉運到西亞和歐洲的情況下出現的。它在更大程度上是一種政府行為之后的民間行為所導致的后果。
開通絲綢之路的影響和歷史作用:“絲綢之路”成為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橋梁,沿著這條絲綢之路,中國的絲織品以及冶鐵、鑿井、造紙等技術相繼西傳。西方的毛皮、汗血馬、石榴、葡萄等瓜果以及佛教、魔術、音樂、舞蹈、雕塑等也紛紛東來。絲綢之路是西漢與西域交往和交流的歷史見證。絲綢之路也是西漢時期及以后,中國與西亞、歐洲各國的聯系之路。絲綢之路促進了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也密切了漢族與沿途的其他少數民族的關系,促進了我國西北地區(qū)的開發(fā)。
巴以沖突的特點:1.兩國之間的矛盾是自古就有的,具有久遠的歷史根源。2.巴以沖突受宗教,民族等多方面因素影響。3.巴以矛盾的實質是西方大國之前在地中海地區(qū)的利益中不可調諧的矛盾的體現。
巴勒斯坦地區(qū)行政地圖:
右腦記憶論壇 | 快速記憶法 | 記憶力培訓 | 速讀培訓 | 速讀軟件 | 右腦培訓 | 站內搜索 | 網站地圖
Copyright(C) 2006-2014 逍遙右腦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