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屆高考歷史第二輪總復習中國現代精神文明專題測試(帶答案)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三 來源: 高中學習網
實事求是——黨的思想路線
實事求是是毛澤東思想的精髓,是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哲學基礎。我們黨對“實事求是”的認識,有一個歷史發(fā)展過程。延安時期,毛澤東在總結中國共產黨的歷史經驗教訓時,借用中國古典,提出了“實事求是”的口號,這一口號后來被作為黨的思想路線的概括表述。新時期之初,鄧小平總結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黨的成敗得失,面對“兩個凡是”的錯誤主張,提出了“解放思想,開動腦筋,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口號,豐富了“實事
求是”思想路線的內涵,為全面改革奠定了思想理論基礎。本講的知識點在2014年的高考中出現的頻率不高,本講的考點中,實事求是出現的頻率較高,需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2010?四川卷17)中國革命成功的關鍵在于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社會具體情況相結合。下述毛澤東的革命斗爭策略中,與此認識相吻合的有( )
①重視農村根據地建設
②重視調動農民的積極性
③重視共產國際的指導
④重視工農運動有機結合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思路點撥】本題考查的是毛澤東思想的精髓——實事求是,把馬克思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社會具體情況相結合。只有①②④三項才是“與中國社會具體情況結合”,有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故選B。
毛澤東思想與鄧小平理論
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是同學們在學習中很容易混淆的問題,因此,將它們進行比較,弄清其相同和不同之處,很有必要:
相同之處:
都是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與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都是中國共產黨人集體智慧的結晶;都取得了輝煌成就。
不同之處:
背景中共
地位任務
毛澤東思想(形成時)中國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革命黨奪取民主革命的勝利
鄧小平理論中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執(zhí)政黨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原創(chuàng))20世紀末,歌曲《走進新時代》紅遍祖國的大江南北!拔覀兂鴸|方紅,當家作主站起來;我們講著春天的故事,改革開放富起來……”歌中所歌頌的兩位偉人思想理論的相同點有( )
①其核心都是實事求是
②都是在對過去“左”傾錯誤思想的批判基礎上逐漸形成的
③都是黨的集體智慧的結晶
④在實踐中都有“農村包圍城市”的特點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思路點撥】本題考查的是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的相同之處,以及考查學生對歷史概念的比較能力和再認再現能力。以上四點都是其相同之處,故選D。
與時俱進: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品質
馬克思主義具有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理論創(chuàng)新。我們黨發(fā)揚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精神和創(chuàng)新精神,根據實踐的發(fā)展和認識的深化,不斷研究新問題,新情況,融入新思想、新觀念,把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和黨的事業(yè)一步一步地推向更高的發(fā)展階段。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胡錦濤同志指出:“我們黨堅持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結合起來,在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進程中產生了兩大理論成果。一大理論成果是毛澤東思想。毛澤東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運用和發(fā)展,系統(tǒng)回答了在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東方大國,
如何實現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的問題,并對建設什么樣的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進行了艱辛探索,以創(chuàng)造性的內容為馬克思主義寶庫增添了新的財富。另一大理論成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fā)展觀等重大戰(zhàn)略思想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系統(tǒng)回答了在中國這樣一個十幾億人口的發(fā)展中大國建設什么樣的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么樣的發(fā)展、怎樣發(fā)展等一系列重大問題,是對毛澤東思想的繼承和發(fā)展!
(江蘇省啟東中學2014屆高三第一次階段檢測25)下列材料:
“思想創(chuàng)新是中國共產黨革命、建設與執(zhí)政經驗的歷史總結!薄霸谥袊伯a黨的歷史上,思想創(chuàng)新是使我們克服一個又一個困難、戰(zhàn)勝一次又一次挑戰(zhàn),從而從一個勝利走向另一個勝利的基本保證。什么時候思想僵化了,跟不上形勢的變化,什么時候就會造成損失,付出代價,陷于被動局面;相反,什么時候能夠面對國情,實事求是,什么時候就能使中國革命與建設事業(yè)順利發(fā)展!
請回答:
(1)在20世紀中國共產黨革命、建設的創(chuàng)新中產生的兩大理論是什么?
(2)結合兩大理論的產生與發(fā)展,以史實說明材料中的觀點。
(3)簡要分析促使兩大理論產生的共同因素。
【思路點撥】本題以理論創(chuàng)新為主題,考查學生理解分析以及知識的再認再現能力。第(1)問要結合所學知識回答;第(2)問要運用中國革命和建設中的實踐;第(3)問對兩大理論的共同之處作概括說明即可。
【參考答案】
(1)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
(2)在國共十年對峙時期,以王明為代表的“左”傾領導集團僵化的堅持“城市中心論”的俄國革命模式,結果造成第五次反“圍剿”的失利;毛澤東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農村包圍城市”的中國革命戰(zhàn)略,形成毛澤東思想,并最終指導中國革命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新中國成立后創(chuàng)造性的進行三大改造,實現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的過渡。
20世紀六七十年代“左”傾錯誤發(fā)展,堅持“以階級斗爭為綱”和“兩個凡是”,導致“文革”十年內亂和1976~1978兩年的徘徊;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了以實事求是為思想路線、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實行改革開放的決策,完成歷史轉折,形成鄧小平理論,指導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
(3)都是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進行創(chuàng)新的產物;吸取了中國革命和建設的經驗和教訓;借鑒了外國革命和建設的經驗和教訓;都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
1.(2010?山東卷13) 1938年10月,毛澤東在中共中央六屆六中全會上所作的政治報告中指出:沒有抽象的馬克思主義,只有具體的馬克思主義。他在這里強調的是( )
A.少談些抽象的主義,多研究具體的問題
B.馬克思主義必須與中國具體的實踐相結合
C.必須研究馬克思主義產生的具體歷史條件
D.馬克思主義的立場和方法比基本原理更重要
【解析】
“沒有抽象的馬克思主義,只有具體的馬克思主義”,意思是說,學習馬克思主義,不能照搬照套,而應該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把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使之發(fā)展成為中國式的馬克思主義。由此可以看出,只有B項符合題意。
答案:B
2. (2010?廣東卷17)下列說法體現了“雙百”方針內涵的是( )
A.“要革命派,不要流派”
B.“爭論會引起黨內思想不一致”
C.“讓樣板戲占領革命舞臺”
D.“不打棍子、不戴帽子、不抓辮子”
【解析】
本題考查的是“雙百”方針內涵。“雙百”方針是1956年,毛澤東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提出,在藝術問題上“百花齊放”和學術問題上“百家爭鳴”。目的在文藝工作和科學工作方面,要把一切積極因素都調動起來,更好地為人民服務。A、B、C選項提法剛好與之相左。
答案:D
3. (2014?浙江卷20)鄧小平說:“證券、股市,這些東西究竟好不好,有沒有危險,是不是資本主義獨有的東西,社會主義能不能用?允許看,但要堅決地試?磳α,搞一兩年對了,放開;錯了,糾正,關了就是了。”這段話主要反映的是( )
A.經濟建設既要防“左”又要反“右”
B.經濟體制改革重心從農村轉向城市
C.設立沿海經濟特區(qū)有必要進行試驗
D.市場經濟并不是資本主義所獨有的
【解析】
本題考查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及分析問題的能力。題中材料的關鍵句是“是不是資本主義獨有的東西,社會主義能不能用”?強調要敢于試驗“證券、股市”這些代表“市場經濟”的事物,因此選D。
答案:D
4.(2014?全國卷23) 1985年,鄧小平指出,“過去我們的觀點一直是戰(zhàn)爭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這幾年我們仔細地觀察了形勢”,“由此得出結論,在較長時間內不發(fā)生大規(guī)模的世界戰(zhàn)爭是有可能的”。這一判斷( )
A.緣于美蘇關系的全面緩和
B.基于世界格局的重大變化
C.有利于推進國內經濟建設
D.有助于確立改革開放方針
【解析】
本題考查鄧小平理論中的外交問題和學生對材料的和理解能力。鄧小平的談話,實際上是作出了 “和平與發(fā)展是時代主題”的判斷,它的積極作用是有利于推進中國國內的經濟建設。A項只是國際局勢的一個方面,不選;B項應該是1991年東歐劇變、蘇聯解體,不選;D項是指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前,不選。
答案:C
5.(2014?重慶卷37)國家政策與知識分子的命運息息相關。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乾隆年間,朝廷羅致大批文人分批編纂書籍,完成了一大批圖書,其數量之多,范圍之廣,是前代所不及的。此舉被稱為是“稽古右文,崇儒興學”的盛事。但與此同時,又蓄意借此以收繳并銷毀一切被認為“違禁”的書籍文獻,先后又制造了 50余起文字獄!氨芟仿勎淖知z,著書都為稻粱謀”,就是籠罩在文字獄恐怖之下的知識分子狀況的真實寫照。
——摘編自韋慶遠《明清史續(xù)析》
材料二 (斯大林時期的蘇聯)懷疑主義、獨立思想,都是沒有活動余地的。沒有自由工會,沒有出版自由和結社自由,充其量只有對宗教的有限的寬容。適應這個體系的某些蘇維埃猶太人卻發(fā)現自己受到較多的寬容,有些人甚至取得了重要崗位。但是,多數猶太人仍面臨著懷疑和不信任,而且在宗教事務上受到困擾。藝術、文學,甚至科學都變成了政治宣傳的工具。創(chuàng)新性、試驗性的作品——以及從事它們的人員——在蘇維埃文化生活中消失了。
——摘編自[美]R R.帕爾默《現代世界史》
材料三 鄧小平說:我們要實現現代化,必須有知識,有人才。要反對不尊重知識分子的錯誤思想,要重視知識,重視從事腦力勞動的人,要承認這些人是勞動者。
對于恢復高等院校正常的招生制度,鄧小平在1975年就有過這方面的設想,但由于“四人幫”發(fā)動了“反擊右傾翻案風”運動而未能實現。但他從中華民族的長遠利益和國家的長遠發(fā)展出發(fā),對此事一直念念不忘。(1977年)鄧小平果斷恢復高考的戰(zhàn)略決策,順民意,得民心,改變了整個中國的面貌和整整一代甚至幾代中國青年的命運。(他們)為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蓬勃發(fā)展,展示著驕人的才華,貢獻著無盡的力量。
——摘編自薛慶超《革故與鼎新:紅墻決策》
請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清朝的哪些史實?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這些史實的影響。
(2)根據材料二,歸納這一時期蘇聯思想文化狀況的特點;結合所學知識,說明這一狀況帶來的嚴重后果及產生的根源。
(3)指出材料三體現的鄧小平的思想以及他決定恢復高考的動機;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鄧小平這種思想和恢復高考的決定對當時知識分子和中國青年命運的影響。
(4)在實現國家“十二五”規(guī)劃的宏偉藍圖中,你認為應該怎樣充分調動知識分子的積極性?
【解析】本題結合當今社會的熱點——“十二五”規(guī)劃,綜合考查了古今中外對知識分子的政策,尤其是重點考查了鄧小平理論關于知識分子問題的論述。第(1)問的第一小問所反映的清朝的史實,只要對材料一的信息進行歸納概括即可,注意是三個方面。即編纂書籍、收繳并銷毀“違禁”書籍、文字獄,此處易忽視文字獄的信息;第二小問要依據前一問的內容,并結合當時中國的情況進行分析。第(2)問的第一小問首先要準確理解材料二反映的信息,其次進行綜合概括歸納即可,注意答案要全面、語言要精練;第二小問中帶來的嚴重后果即對科學文化事業(yè)的發(fā)展造成嚴重損害;根源
明顯在于當時蘇聯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第(3)問從材料三第一段中極易歸納出鄧小平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思想。從國家和民族長遠利益出發(fā)說明動機。從國家政策的改變和人的命運的改變說明其影響。第(4)問開放性試題,言之成理即可。可以從地位、待遇、科研教育的投入等不同角度回答。
【參考答案】(1)一方面羅致文人大規(guī)模地編纂各類書籍;另一方面收繳并銷毀一切被認為“違禁”的書籍文獻;制造文字獄迫害知識分子。一方面有利于保存文化遺產;另一方面破壞了文化遺產;文字獄加強了文化專制,造成了社會恐怖,禁錮了思想,摧殘了人才,嚴重阻礙了中國社會的發(fā)展和進步。
(2)懷疑主義和獨立思想受到嚴格限制;沒有出版和結社自由;對宗教持有限的寬容態(tài)度;藝術、文學、科學成為政治宣傳的工具;創(chuàng)新性、試驗性作品遭到扼殺;創(chuàng)新性、試驗性作品的作者等遭到“清洗”。給科學文化事業(yè)的發(fā)展造成了巨大損害。高度集中的經濟政治體制(或斯大林體制)。
【參考答案】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portlandfoamroofing.com/gaosan/75138.html

相關閱讀:福建省2013年高考文綜歷史試卷(含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