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遙右腦記憶網(wǎng)-免費提供各種記憶力訓練學習方法!
超右腦
|
催眠術
|
潛能開發(fā)
|
影像閱讀
|
右腦開發(fā)訓練
|
網(wǎng)站地圖
記憶方法
右腦開發(fā)
快速閱讀
思維導圖
學習方法
學習計劃
作文大全
早期教育
勵志名言
右腦記憶
記憶法
|
記憶宮殿
|
記憶力訓練
記憶術
|
最強大腦
|
右腦記憶法
學習方法
高中學習方法
|
高考
|
小學資源
|
單詞記憶
初中學習方法
|
中考
|
教案設計
|
試題中心
潛能成功
吸引力法則
|
成功學
|
九型人格
注意力訓練
|
潛意識
|
思維模式
高中學習方法
高中語文
高中英語
高中數(shù)學
高中物理
高中化學
高中生物
高中政治
高中歷史
高中地理
高中教案
高中試題
高一學習方法
高一語文
高一數(shù)學
高一英語
高一物理
高一化學
高一生物
高一政治
高一歷史
高一地理
高一學習
高二學習方法
高二語文
高二數(shù)學
高二英語
高二物理
高二化學
高二生物
高二政治
高二歷史
高二地理
高二學習
高三學習方法
高三語文
高三數(shù)學
高三英語
高三物理
高三化學
高三生物
高三政治
高三歷史
高三地理
高三學習
逍遙右腦記憶
>
教案設計
>
語文
>
高一
>
蘇教版必修一語文教案及練習題全冊3
編輯:
逍遙路
關鍵詞:
高一
來源:
高中學習網(wǎng)
第二課時
引語:
同學們昨天讀文章讀得非常認真。自讀自悟自加體會,積累得多了,也就會讀書了。我們已經(jīng)能看到這篇文章的妙處了吧?
哪位同學來談談讀文章的感受?
教師多加鼓勵。并說說老師自已讀的感受。
老師讀這篇文章,覺得有一點特別的體會,作者寫得深刻,內(nèi)容極為充實,讓我們理解了鄉(xiāng)土情結(jié)的內(nèi)涵。古人的思鄉(xiāng)之情,有沒有寫到?人,為什么會思鄉(xiāng),有沒有寫到嗎?既思鄉(xiāng)愛鄉(xiāng),可人們?yōu)槭裁催要離鄉(xiāng)呢,作者有沒有寫到?什么樣的鄉(xiāng)土情結(jié)怎樣的情懷是值得贊頌的,作者也寫到了吧?
如果我們來寫思鄉(xiāng),我們可能會寫對家鄉(xiāng)的銘心刻骨的思念,卻不會寫為什么思鄉(xiāng),不會古今中外縱橫馳騁地來寫,不會寫得這樣豐富充實。
現(xiàn)在我們一起來看看我們昨天提的問題,是不是都有答案了?
二、分析欣賞
1、第一段寫了什么?請用一句話概括內(nèi)容。
請用自己的話,絕對不要看有關參考啊有關練習,自己概括出的,是自己得來的,絕對真實,絕對好。
明確:中國人自古有一種愛家鄉(xiāng)、思念家鄉(xiāng)的情結(jié),叫做鄉(xiāng)土情結(jié)。
辨疑:有人概括為“什么叫鄉(xiāng)土情結(jié)”,并不完整,究竟什么是鄉(xiāng)土情結(jié)呢,要說出來。即“愛家鄉(xiāng)思念家鄉(xiāng)的情結(jié)”。概括要把要點說出來。
這一段有何關鍵詞?要特別注意,要圈出來,跟段意有關的?
------------關鍵詞是“想”“惦念”,不可忽視。
說明,一般寫文章都這樣,寫的是鄉(xiāng)土情結(jié),開頭總要說一下,什么是鄉(xiāng)土情結(jié),寫文章的一般順序,以后寫作可學習。
這段還有一些古詩句,使得文章意蘊深厚,增加文采和抒情意味,你能理解這些詩句嗎?請幾位同學來說說詩句內(nèi)容。老師辨正,引導。一為思鄉(xiāng)情,一為近鄉(xiāng)情怯之情,一為他鄉(xiāng)遇鄉(xiāng)人之情,三個側(cè)面。朗讀三首詩,體會古人筆下的濃郁鄉(xiāng)情。
為什么要引用詩句,突出中華民族有鄉(xiāng)土情結(jié),也充實了文章內(nèi)容,加強了文采和詩意。
這段的語言很好,齊讀體會。
(分析第一段也可在上一課時完成,如果學生讀書化的時間少些的話,這段可放在上節(jié)課完成。)
2、第二段其實是寫人為什么會有鄉(xiāng)土情結(jié),我們昨天的問題是:
人在童年時期打上了家鄉(xiāng)的烙印,會有哪些烙。慨嫵鲫P鍵句,概括一下。
① 父母、親族的愛(或家鄉(xiāng)使人懂得了愛)
② 家鄉(xiāng)的山水草木(或家鄉(xiāng)山水草木給人的印象)
③ 悲歡離合的家史(或祖輩的經(jīng)歷)
④ 鄰里鄉(xiāng)情(或鄉(xiāng)音鄉(xiāng)俗)
(此為高考題,可讓學生明白怎樣仔細讀書,明了要點。怎樣精練概括。有何方法訣竅。)
第二段的語言生動有味,請全體女同學來朗讀一下,大家都要細加體會,你覺得哪些語言特別美,特別有表現(xiàn)力?
就語言問題,此段可重點講講。可讓學生舉例子,大家一起體會。
一邊體會語言,一邊可讓學生談談自己是否有相同的感受,覺得童年時期,故鄉(xiāng)打在身上的烙印確是難以磨滅,體會作者對鄉(xiāng)情的理解。
3、第三段又寫什么?人們既然愛家鄉(xiāng),又為何要離開家鄉(xiāng)?這是讀者很容易想到的一個問題,作者來回答了。
(概括內(nèi)容)
①不少人富有浪漫氣息,為追求理想開創(chuàng)事業(yè)去闖世界。(追求理想,闖蕩世界)
②多數(shù)人是沉重的現(xiàn)實主義格調(diào),為維持最低生活被打發(fā)出門。(為了生計,無奈出門)
想想現(xiàn)實世界里,人們離鄉(xiāng),是不是大致有這兩種情況?作者分析得很精辟吧!再想想“多數(shù)人”和“少數(shù)人”說法,如今有沒有改變呢?
那么,你希望將來自己出外,是哪種情況呢?不管是哪一種,都該堅定信念,昂首而去。因為故鄉(xiāng)不會離你而去,永遠是你堅強的后盾。
4、讀第四段第五段,思考離鄉(xiāng)的人和故鄉(xiāng)還有什么關系嗎?為什么要寫到戰(zhàn)爭?(思考回答)
這一部分我們略講一下。離鄉(xiāng)的人回故鄉(xiāng)有幾種情況:失敗而歸;歸隱田園;衣錦還鄉(xiāng)。
為什么寫到戰(zhàn)爭?因為戰(zhàn)爭容易讓人們離家。這就又可聯(lián)系了前面所說離家的原因(第三段),除了為理想,為生計離家外,還有一條是災難和戰(zhàn)爭。為戰(zhàn)爭離家,是不是使鄉(xiāng)情又加上了家國之思的內(nèi)涵。為了國家為了正義而離家,誰可作代表?
---------林則徐。齊讀他的詩。明確,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為了國家,生死不避,還在乎離開家鄉(xiāng)嗎?所以,離鄉(xiāng),也因為高崇的情操。下文的孫中山等人也是因國家的原因而離鄉(xiāng)的。
這兩段似乎可以不寫,但充實了文章內(nèi)涵,使得文章有厚重感,能引起讀者更多的思考。
5。讀第六、七段,思考,什么樣的鄉(xiāng)土情結(jié)是值得贊頌弘揚的?這兩段作者是如何深化主題的?(畫出關鍵句,并思考回答問題)
----------翹首神州,不忘桑梓之情,當祖國需要的時候,他們都作了慷慨的奉獻。
作者主要以華僑為例寫的。為什么要寫華僑,看看這篇文章是為什么而寫的?為《香港文學》七周年紀念號作。香港文學,面向海外,所以作者贊美那些心懷桑梓不忘家鄉(xiāng)的海外游子。
我們知道文章寫到最后,都要有個有力的收束,所謂鳳頭,豬肚,豹尾。結(jié)尾如何深化主題,是一門學問。作者寫到最后,著重贊美回報家鄉(xiāng),建設家鄉(xiāng)的鄉(xiāng)土之情,確實使文章主題得以升華了。如果只停留在思鄉(xiāng)上面,只是思,沒有報,那種思鄉(xiāng)可能沒有太大的意義。
我們眼前有好多海外游子報答鄉(xiāng)里的例子,如香港知名人士邵逸夫 14年來捐助內(nèi)地教育事業(yè)款額已超過19億港元?全國各省市都能看到邵逸夫捐獻的2200百多幢樓、中小學、圖書館、體育館、科學館、醫(yī)院等等,邵先生的義舉正是他思鄉(xiāng)之情的具體做法,令人感動。
當然,并不一定要富豪才能回報家鄉(xiāng)回報祖國的,其實,你身無分文,只要有一顆愛家鄉(xiāng)愛祖國的心,就是對家鄉(xiāng)的回報。我以前的學生有的在海外留學,他們說,在海外,他們比任何時候都愛國,總是想著祖國能強大,能成為他們的驕傲,他們是容不得別人有半點蔑視祖國的行為。
有一句話說得好,子不嫌母丑。有一片土地曾經(jīng)養(yǎng)育了你,使你長大成人,有一天你會走出這片土地,你會云游四方,或許衣錦榮耀,或許潦倒失意,都別忘了回鄉(xiāng)看看,到故鄉(xiāng)走走,你會得到很多的!他日,你有了能力,也不忘回報家鄉(xiāng)的父老鄉(xiāng)親!
齊讀文章最后一節(jié),體會如今具有現(xiàn)代意義的鄉(xiāng)情。
作業(yè):
1、 合起書來要能夠說得出,本文有哪些方面內(nèi)容,大致寫到了哪些有關鄉(xiāng)情的內(nèi)容。這一點也是積累,以后我們接觸到“鄉(xiāng)情”有關內(nèi)容,頭腦中就有些印象,古人有哪些詩句,今人有怎樣的認識。以后你寫到這方面的文章也能說出些道道來。課文雖是例子,也是很好的范本,要積累,要關注內(nèi)容。
2、自己總結(jié)本文的寫作特點,下節(jié)課交流。
3、背誦第一段中三首詩,及林則徐的一首詩。
4、 積累字詞。(參照老師教案)
給加點字注音
魂牽夢縈(yíng) 忐忑(tǎn tè)不安 怯(qiè)生生 田塍(chéng)
悠邈(miǎo) 崎嶇(qí qū) 三匝(z。 蕞(zuì)爾
鎩(sh。┯鸲鴼w 謫(zhé)居 欷?(xī xū) 方興未艾(ài)
桑梓(zǐ) 屹(yì)立 搭訕(shàn) 褪(tuì)色
發(fā)軔(rèn) 濠(háo)水 翰苑(yuàn) 締(dì)造
翹(qiáo)首 殺戮(lù) 諦(dì)聽
2.解釋下列詞語
?傺:失意的樣子。
鎩羽而歸:指失敗或不得意,灰溜溜地回來。
田塍:田埂。
蕞爾:形容。ǘ嘀傅貐^(qū))。
寄人籬下:比喻依靠別人過活。
功敗垂成:快要成功的時候遭到失敗。
良辰美景:美好的時光,美好的景致。
忐忑:心神不定。
含辛茹苦:經(jīng)受艱辛苦難。
方興未艾;事物正在發(fā)展,一時不會終止。
翹首:抬起頭來望。
發(fā)軔:比喻新事物或某種局面開始出現(xiàn)。
十二 前方
一、目標:
知識目標:
1、 了解攝影散文這種新興傳媒手段
2、 體會聯(lián)想在這篇文章中的具體運用
3、 理解本文立意上的反彈琵琶
能力目標:
加強學生與文本對話的能力
德育目標:
了解和探索人類“精神家園”的內(nèi)涵
二、教學重點
1、 掌握基礎字詞句
2、 理解本文立意上的“反彈琵琶”
3、 理解人類“精神家園”的內(nèi)涵
三、教學方法:
1、 自主學習,反復閱讀,注意對話欄里的對話,增進交流
2、 品讀,體會文中的言外之意
3、 點撥,教師提出思考題,課堂上和學生一同思考
四、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海淀區(qū)學院路一家臨街書店,將一紙粗筆濃墨寫就的“告示”貼于門板上,“告示”上的五個大字似要向凜凜寒冬里的人們傳達一種江南的暖意:《草房子》到了。同學們,你們知道《草房子》的作者是誰嗎?
二、簡介作者
曹文軒,生于1954年,江蘇鹽城人。中國作家協(xié)會全國委員會委員,北京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他在改寫出版的歷史,他那些耳熟能詳?shù)淖髌罚哂小案咂肺、高效益”的雙高境界。他在臺灣出版的書累計已達15本,他的創(chuàng)作已成為臺灣許多高校中文系研究生的學術論文題目。《紅瓦》《草房子》以及一些短篇小說被分別翻譯為英、法、日、韓等文字,獲省部級學術獎、文學30余種。日本先后推出了《草房子》的日文版和電影,繼2001年〈〈紅瓦〉〉入選韓國〈〈中央日報〉〉網(wǎng)站“十本好書”之后,〈〈紅瓦〉〉的第九章又被韓國“語文教師協(xié)會”編入“全國高中通用教材”。曹文軒反對文學過多的貼近生活,力圖表現(xiàn)生活純凈的美。他創(chuàng)作的傾向就是對人類精神家園的構(gòu)建。那么,在這篇文章中有沒有對人類精神家園的探詢呢?
三、關于攝影散文:
“攝影散文”是一種新興的文體,顧名思義,它是由攝影作品和文字構(gòu)成的。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人們表達的手段也在發(fā)展變化。過去,傳媒是非常單調(diào)的,F(xiàn)在,人們把各種傳媒手段融合、交叉,形成新的綜合的表達手段和表達樣式。攝影散文也是其中一種。這種新的文體兼?zhèn)淞藘煞N表達手段的審美特點,即攝影的視覺性對瞬間畫面逼真的再現(xiàn)能力和散文體運用語言來表達對象時的自由,散文可以不受影象的限制,展開聯(lián)想。所以,成功的攝影散文不應該被攝影作品所束縛,不應該成為呆板的毫無生氣的文字解說,而應該有新的發(fā)現(xiàn)、新的創(chuàng)造和生發(fā),這樣才能使兩者互相影響、互相補充,成為一個有機的藝術整體。曹文軒先生在觀賞了一組以“遠行”為主題的攝影作品后,由作品《前方》引發(fā)了對人生的思考而寫了此文。
四、關于題目
本文是由攝影作品〈〈前方〉〉引發(fā)聯(lián)想而寫的“攝影散文”!扒胺健敝肝唇(jīng)歷的人生。人生就是苦苦尋找心靈家園的旅程。攝影作品〈〈前方〉〉見課本插圖。充滿畫面的是一輛破舊簡陋的汽車,車中是幾位神態(tài)各異的旅客,其中給人最突出印象的是一位男子,他手托下巴,望向窗外,眼中流露出處于艱難旅程中的人的惶惑與茫然。
五、研習文本:
(一)讓學生齊讀第一段,思考:
前方就是前面,在文中體現(xiàn)的就是由一張名為〈〈前方〉〉的攝影作品引出的思考。我們從第一段來看,提出的是什么話題呢?
明確:“無論歸家還是遠行,都與離家有關”!半x家”即要探討的問題。
(二)指名讓學生朗讀第二至四段,找出文中表明作者立意的一句話。找出第三、第四段的中心句。并且思考:有家以前離家可以理解,那么有家以后又為什么離家呢?本文在提人類的離家行為,而第三段中為什么要寫電視上動物大遷徙的宏大場面呢?
明確:立意:人有克制不住的離家的欲望。
第三段:當人類還未有家的意識以前,祖先們是在幾乎無休止的遷徙中生活的。
第四段:后來,人類有了家。然而,先前的習性與欲望依然沒有寂滅。
寫電視上的動物大遷徙的宏大場面,以此類比,給人直觀的感覺,目的是為了說明動物和人遷徙的“習性和欲望依然沒有寂滅”,“人還得離家,甚至是遠行”,由動物及人,人物一理。
(三) 師有感情朗讀第五至七段,思考:
1、作者從人類有家以前和有家以后的表現(xiàn),以及分析人類離家遠行的三個原因來體現(xiàn)自己立意的正確,請具體說說作者是如何圍繞自己的立意來敘述的。
明確:人類有家以前,就有許多人類祖先帶著大隊遷徙的例子,這和動物大遷徙是一樣的。人類有家以后,先前的習性和欲望依然沒有寂滅。人類離家的四個原因是:外面世界的誘惑(分析外面世界誘惑的原因是“獲得生命的快感或滿足按捺不住的虛榮心”,出自無奈(分兩種情況:“家容不得他”或“他容不得家了”),理想的誘惑。
2、“人的眼中、心里,總有一個前方!敝械摹扒胺健边是不是單純的空間概念?
明確:不是,更多的是一種理想的召喚。
3、為了說明“前方”的不確定性,文中用了什么樣的修辭?又如何寫出了它的作用?有什么好處?
運用了比喻,形象的寫出了“前方”的不確定性。運用排比描寫了“前方”的作用,形象生動,給人具體的感受。
4、在人類的三種離家原因里面,你為什么離家呢?
5、為什么離家不用“離開”,而用“逃離”呢?何以說“他”受“家的壓迫”?
明確:因為“逃離”更能體現(xiàn)出家給他的壓迫感。離家就是為了尋找自由,幸福的生活。
(四)第八段中作者又從聯(lián)想回到了攝影作品上來,找出其中能體現(xiàn)作者思路轉(zhuǎn)化的詞語。
明確:路、前方、船、馬車、車
第二課時
(一)導入:我們上節(jié)課講到了文章中由攝影作品引發(fā)的聯(lián)想以及又回到作品的整個思路,那么,我們再往下看,作者還有什么人生體會呢?
(二)1、“路”與“家”“前方”是什么關系?作者僅僅在講具體的“家”和“路”嗎?如果不是,那又是在講什么呢?
明確:“路連接著家與前方”。由日常的生活場景轉(zhuǎn)入對人生、命運與內(nèi)心世界的思考。
2、 人類的命運是什么?人生苦旅苦在何處?作者是怎么來證明自己的觀點的?
“是命運把人拋到了路上”“人生就是一場苦旅”。人生苦旅苦在“皮肉之苦”和“精神之苦;為了證明自己的觀點,作者引了《圍城》和豐子愷先生的散文。
(三)1、人有痛苦該向何方去呢?怎樣來理解人走向前方與惦念家鄉(xiāng)的矛盾?
明確:要回家。家是心靈的港灣。劉亮程說中國人沒有宗教,家園就是宗教,就是精神上的歸宿。正是因為人們要尋找精神歸宿,因此思鄉(xiāng)才成了中國詩歌的永恒主題。真可謂魂牽夢繞、肝腸寸斷。
在這些思鄉(xiāng)的詩歌里,有些詩人并不是回不了家。如崔顥:有人說他離家千里,也有人說他離家十幾里,可是他為什么回不了家呢?因為那不是他要找尋的家。因為不單純是在追求物質(zhì),更是在追求一種精神上得以慰藉家園,由于這是抽象的感覺,所以它是飄渺的,人們不得不繼續(xù)往前走。人們的心靈也需要有慰藉的地方,這個心靈的家園只是一種抽象的感覺,這種情形與生活現(xiàn)實造成的反差讓人們永遠都有一種無家可歸的感覺。人類尋找精神家園的道路和人生的前方都是漫無盡頭的,因此,他們也在這條路上,永遠尋找著精神家園。
2、第11段中提到了人的精神狀況的三重悲劇,請找出來,并試著來理解。
明確:因為人要離家,向前,于是,便有了“路”。如果說此前,作者基本上還是在討論人的具體生活狀況的話,那么,從這一部分開始,作者更多的是在關注人的精神狀況,思辨的色彩也越來越濃。“家”“路”“流浪”“旅途”等等,都是一些雙關的語詞,有時就純粹是在哲學的層面上使用它們的。作者試圖揭示并描述人的種種悲劇命運,不管你的生活境遇如何,不管你是坐在如攝影作品或《圍城》里所描繪的破爛不堪的汽車上,還是坐在舒適的交通工具上,人生都是一場苦旅,并沒有本質(zhì)區(qū)別,都是“苦旅者”。家園之思的人文內(nèi)涵在作者這里得到了新的發(fā)掘:人對家園的眷戀與追尋實際上是對某種精神的追求,是一種近似宗教上的歸依感。所以,《前方》表面上雖然在寫離家,實際上仍著眼于歸家。因此,作者才能揭示出人類精神狀況的三重悲。喝嗽凇白呦蜻h方、到處流浪時,又時時刻刻地惦念著正在遠去和久已不見的家、家園和家鄉(xiāng)”;二、“人已無法還家”;三、“即便是還了家,依然還在無家的感覺之中”。顯然,這里的“家”,并不是“那個可遮風避雨的實在的家”,而是指人精神的歸宿、精神的棲身之所。
3、最后一段和第一段的關系如何?這里的“家”和“曠野”做何理解?
明確:第一段由攝影作品入手,猜測畫面上人物的目的,說明“歸家”和“遠行”都是“在路上”,都與離家有關。結(jié)尾再次猜測攝影作品“前方”中人們的命運,扣住文章的寫作緣由。首尾呼應,從淺層次的生活經(jīng)歷入手,上升到深層次的人生哲理的發(fā)掘。
這里的“家”有兩種含義,可以理解為實際的“家”和“曠野”,深層次的“家”指心靈家園,不一定與實際的“家”相符,也可能在遠行的前方找到這個“家”。反之,回到實際的家,也可能處于“心靈的曠野”之中。
(四) 小結(jié)
作者由一幅攝影作品《前方》引發(fā)了獨特深刻的對人生的哲理思考。行文結(jié)構(gòu)獨特,思緒由攝影放出再收回,幾經(jīng)反復,從“人有克制不住的離家的欲望”到“人生實質(zhì)上是一場苦旅”,到心中想念的家“是由家的溫馨與安寧養(yǎng)育起來的一種抽象的感覺”,層層深入地表達了對人生的思考:人生就是苦苦尋找心靈家園的旅程。
(五) 理解文中詞語的語境含義
隨著作者從攝影作品、日常生活場景到對人生哲理的思考的反復轉(zhuǎn)換,文中的關鍵詞語時常具有特殊含義。這些詞語有“路”“家”“旅途”“前方”等。這些詞語在文中,有的是本義,有的是具體語境中有特殊含義。簡言之,凡與“命運”“內(nèi)心”有關的詞,都具有語境義。
(六) 鑒賞藝術特點
本文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反彈琵琶、立意新穎。
《前方》是一篇含義雋永、意味深刻的哲理散文。作者一改前人“戀家”“歸家”的思緒和吶喊,非常理性的分析了人類遠行的原因和出走與鄉(xiāng)愁的關系,使作品主旨多元化。
一般的反映鄉(xiāng)愁的作品,無非是借游子之口寫漂泊在外的寂寞與艱辛,表達自己對家鄉(xiāng)的眷戀與向往心情,本文卻另辟蹊徑,從攝影作品談起,對攝影作品中的人物趨向進行的推斷,轉(zhuǎn)入“遠行,則是離家而去”的推論;最后作者用“人有克制不住的離家的欲望”過渡,分析了人離家的三個原因,指出人“遠行”的積極意義------向著那夢中的地方去,這比以往的任何一部凄凄哀哀的鄉(xiāng)愁作品在主旨上顯的更加高遠與曠達。當然,離家遠行并非易事,因為“人生實質(zhì)上是一場苦旅”,個中滋味只有遠行者才能體會到。
作者并沒有否定鄉(xiāng)愁,因為這畢竟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是東方文化形態(tài)的一形式,而且肯定了旅行者與鄉(xiāng)愁那不可分割的必然聯(lián)系,但這種肯定又并非為具有“鄉(xiāng)愁”的人助威吶喊,而是為了闡述“即便是還了家,依然還在、無家的感覺之中”這一觀點,這樣使作品主旨深刻,內(nèi)蘊更加豐厚。而且,突出了人苦苦追尋的“家園”是“精神家園”。
十三 江南的冬景
【學習目標】
1.學習文章捕捉對自然萬物獨特的審美感悟,并用美的形式把它們表達出來。
2.學習散文對比的結(jié)構(gòu)特征和虛實結(jié)合的描寫手法。
3 體會優(yōu)美散文的語言特色,體會文章渾然天成的意蘊。
【教學設想】
1.本文體現(xiàn)了郁達夫散文 “行文如行云流水,自然有致,筆隨意轉(zhuǎn),舒卷自如” 的特點,在學習時,主要采用文本研讀的方式,通過問題討論來理解、體會。
2.文章利用多處對比來突出江南冬景之美,學習時要注意體會作者聯(lián)想的思路以及這樣寫的好處。并在自己的寫作中學習使用。
3.使用一課時。
【學習內(nèi)容與步驟】
一、明確單元學習重點
諦聽天籟 : 表述自然之美;
感悟自然 :體會自然風物引起的人生感懷;
湖山沉思 : 思考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方式。
二、導入新課,介紹作者
郁達夫,名文,字達夫,1896年12月7日出生于富陽滿洲弄(今達夫弄)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幼年貧困的生活促使發(fā)憤讀書,成績斐然。他是著名的新文學團體“創(chuàng)造社”的發(fā)起人之一,他的第一也是我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的第一本小說集《沉淪》,被公認是震世駭俗的作品,他的散文、舊體詩詞、文藝評論和雜文政論也都自成一家,不同凡響。
郁達夫在文學創(chuàng)作的同時,積極參加各種反帝抗日組織,先后在上海、武漢、福州等地從事抗日救國宣傳活動。1938年底,郁達夫應邀赴新加坡辦報并從事宣傳抗日救亡,星洲淪陷后流亡至蘇門答臘,因精通日語被迫做過日軍翻譯,其間利用職務之便暗暗救助、保護了大量文化界流亡難友、愛國僑領和當?shù)鼐用瘛?945年8月29日,被日本憲兵殘酷殺害,終年四十九歲。1952年經(jīng)中央人民政府批準,追認為革命烈士。
郁達夫散文的美學特點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行文如行云流水,自然有致,筆隨意轉(zhuǎn),舒卷自如;胸懷磊落,誠摯坦白,抒情性強!督系亩啊繁容^明顯地體現(xiàn)了郁達夫散文的美學特征。該文創(chuàng)作于1935年,是郁達夫南遷杭州之后寫下的散文名篇,最初發(fā)表于1936年1月1日《文學》第6卷第1號,收于良友出版公司1936年版的散文集《閑書》。
三、閱讀課文,思考問題,理清思路
1.在《江南的冬景》中,我們感受到,作者心目中的江南冬天很好,閱讀之后,你能夠用哪些更具體的詞語來替換這個“好”字?
2.為了突出江南冬天的美好,作者作了哪些比較?通過這些比較,作者寫出了江南冬景的哪些主要特征?
3.分析文章結(jié)構(gòu),理清思路。
學生討論。
明確:
1.晴暖溫和 可愛 明朗的情調(diào) 優(yōu)美閑適 和煦溫潤
2.第一至四段,第六段,作者作了一系列的對比,包括:北國與江南的冬天的比較,突出了江南冬天的晴暖溫和,渲染北國冬天所不能提供的屋外曝背談天的樂趣;江南冬天與秋天的比較,作者將江南的冬景比作北方的夏夜,寫那種“明朗的情調(diào)”;閩粵等地的冬天與作者所說的江南冬天的比較,作者將他所感受到的“江南的冬景”作了更明確的區(qū)域界定;德國與江南的寒郊散步的比較,這和后文提到的散步形成呼應。
3. 第1至4段,第6段,作者作了一系列的對比,突出了其所鐘愛的江南冬景的主要特征。
第5段,作者寫到了江南的植被。
第7段,寫了江南的微雨。
第8段承接上文說到的雨,又寫到了江南的雨雪。
第9段寫到了江南旱冬的晴和,將話題引到“散步”上來。
文章最后一段語言平實而又活潑,照應全文行云流水般的描述,既是一個巧妙的收束,又是一次灑脫無羈的蕩開。
《江南的冬景》里,作者從各個角度描寫江南的冬天,寫自己的切身感受,描繪出一幅江南暖冬的水墨畫。比較的著眼點各不相同,但都突出了作者所鐘愛的江南冬景的主要特征。
第五段,寫江南,不能不寫到江南的河港湖泊。
四、研讀重點段落(5―9),深入思考
討論:
1.文章寫景時采取了虛實結(jié)合的描寫策略。讀完這部分,你覺得哪些地方寫的是實景?哪些地方寫的是虛景?虛景傳達出作者怎樣的心境和情趣?
2.文章多次引用詩文名句,找出這些詩文名句并體會:能不能用自己的話替換這些名句?如果替換以后,會不會影響文章的語言風格?
3.這篇散文寫景時做到了語言風格與景物特征的和諧,試作簡要分析。
明確:
1.第5段作者寫到了江南的植被(實寫)。江南豐腴潤澤的土地上,蘆花、紅葉、桕子、草匯合成江南冬景的底色,在青天碧落之下泛出生氣。作者將這種種富有生氣的色彩和雪萊《西風頌》中的名句相連接,別有一番情趣;
第7段,作者為微雨寒村的冬霖景象揮毫潑墨(虛寫)。借助想像的力量,在不經(jīng)意的點染之間,一幅悠閑情調(diào)的水墨畫就呈現(xiàn)在讀者面前。郁達夫熟稔繪畫的用色技巧,也能夠較好把握情緒的節(jié)奏,因而寫景時,他善于運用五顏六色狀物寫景,把江南冬景情意濃濃的畫面展現(xiàn)在讀者眼前、其中既有素描的工筆,也有濃淡適宜的寫意,繪出的,總是一幅幅情景交融的優(yōu)美圖畫。
第8段寫到了江南的雪(虛寫)。作者對雪景沒有作實景的描繪,避實就虛地引了一些詩句,在品評詩句的時候?qū)懗隽搜┤。作者引用詩句、避實就虛的用意在于巧借詩句意境,并通過自己的品評將這個意境推到一個新的境界;雖則語句簡省洗練,但所包容的意象十分豐富。
結(jié)合郁達夫的創(chuàng)作風格來談,這種虛實結(jié)合的寫景方法是作者審美情趣和景物特征相融合的結(jié)果,是表現(xiàn)與再現(xiàn)的統(tǒng)一。郁達夫主張表現(xiàn)自我,認為小說是作者的“自敘傳”。這種直接抒寫性情的創(chuàng)作風格同樣也體現(xiàn)在散文寫作中,只是在散文里更注重表現(xiàn)與再現(xiàn)的結(jié)合。因此,江南的冬景在郁達夫筆下,既是一種意境,也是一種情境。
2.不能,作者借助詩句寫出了江南冬天傍晚、夜里、早晨的雪景,巧借詩歌意境,通過自己的品評,將江南雪景推向一個新的意境,增強了散文的意趣,也更能體現(xiàn)出作者的心境閑適。
3.讀這篇文章可以感受到作者的語言特色和行文風格,體會到,江南冬景的悠閑和暖、作者心境的閑適和行文時的舒緩自如在全文中水乳交融,和諧統(tǒng)一。
全文語調(diào)舒緩,恰似江南冬天的悠閑;語言清新、純樸,和江南冬景的清朗相得益彰。聲調(diào)平和、敘述節(jié)奏徐緩,有利于作者對描寫對象進行多角度的反復渲染,實現(xiàn)景物描寫的繪畫美。畫家劉海粟對此深有感觸:“青年畫家不精讀郁達夫的游記,畫不了浙皖的山水;不看錢塘、富陽、新安,也讀不通達夫的妙文!边@是對郁達夫?qū)懢吧⑽牡母叨仍u價。
附:文中引用的部分古詩
1.李涉《井欄砂宿遇夜客》:暮雨瀟瀟江上村,綠林豪客夜知聞。他時不用逃名姓, 世上如今半是君。
關于這首詩,《唐詩紀事》上有一則饒有趣味的記載:“涉嘗過九江,至皖口(皖水入長江的渡口),遇盜,問:‘何人?’從者曰:‘李博士(涉曾任太學博士)也!浜狼踉唬骸羰抢钌娌┦,不用剽奪,久聞詩名,愿題一篇足矣。’涉贈一絕云。這件趣聞不但生動地反映出唐代詩人在社會上的廣泛影響和所受到的普遍尊重,而且可以看出唐詩在社會生活中運用的廣泛──甚至可以用來酬應“綠林豪客”。不過,這首詩的流傳,倒不單純由于“本事”之奇,而是由于它在即興式的詼諧幽默中寓有頗為嚴肅的社會內(nèi)容和現(xiàn)實感慨。
前兩句用輕松抒情的筆調(diào)敘事!敖洗濉,即詩人夜宿的皖口小村井欄砂;“知聞”,即“久聞詩名”。風高放火,月黑殺人,這似乎是“遇盜”的典型環(huán)境;此處卻不經(jīng)意地點染出在瀟瀟暮雨籠罩下一片靜謐的江村。環(huán)境氣氛既富詩意,人物面貌也不猙獰可怖,這從稱對方為“綠林豪客”自可看出?磥碓娙耸菐е踩坏脑娨飧惺軄硪髟佭@場饒有興味的奇遇的。“夜知聞”,既流露出對自己詩名聞于綠林的自喜,也蘊含著對愛好風雅、尊重詩人的“綠林豪客”的欣賞。環(huán)境氣氛與“綠林豪客”的不協(xié)調(diào),他們的“職業(yè)”與“愛好”的不統(tǒng)一,本身就構(gòu)成一種耐人尋味的幽默。它直接來自眼前的生活,所以信口道出,自含清新的詩味。
三、四兩句即事抒感!疤用铡奔础疤用薄⒈苈暶痪又猓ò拙右住断銧t峰下新卜山居》詩有“匡廬便是逃名地”之句)。詩人早年與弟李渤隱居廬山,后來又曾失意歸隱,詩中頗多“轉(zhuǎn)知名宦是悠悠”、“一自無名身事閑”、“一從身世兩相遺,往往關門到午時”一類句子,其中不免寓有與世相違的牢騷。但這里所謂“不用逃名姓”云云,則是對上文“夜知聞”的一種反撥,是詼諧幽默之詞,意思是說,我本打算將來隱居避世,逃名于天地間,看來也不必了,因為連你們這些綠林豪客都知道我的姓名,更何況“世上如今半是君”呢?
表面上看,這里不過用詼諧的口吻對綠林豪客的久聞其詩名這件事表露了由衷的欣喜與贊賞(你們弄得我連逃名姓也逃不成了),但脫口而出的“世上如今半是君”這句詩,卻無意中表達了他對現(xiàn)實的感受與認識。詩人生活的時代,農(nóng)民起義尚在醞釀之中,亂象并不顯著,所謂“世上如今半是君”,顯然別有所指。它所指的應該是那些不蒙“盜賊”之名而所作所為卻比“盜賊”更甚的人們,是詩人劉叉在《雪車》中所痛斥的“相群相黨,上下為蟊賊”之輩。相比之下,這些眼前的“綠林豪客”如此敬重詩人、富于人情,倒顯得有些親切可愛了。
這首詩的寫作,頗有些“無心插柳柳成陰”的味道。詩人未必有意諷刺現(xiàn)實、表達嚴肅的主題,只是在特定情景的觸發(fā)下,向讀者開放了思想感情庫藏中珍貴的一角。因此它寓莊于諧,別具一種天然的風趣和耐人尋味的幽默。據(jù)說豪客們聽了他的即興吟成之作,餉以牛酒,看來其中是有知音者在的
2.白居易《問劉十九》: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新釀的米酒泛起綠色的泡沫,小火爐吐露著紅色的火焰,在天空彤云密布大雪即將來臨的時侯,我希望我的朋友能來和我共同把酒話古今。于是有了這首膾炙人口、音韻和律的詩作。這是白居易被貶江州后所作,他邀請的劉十九就是劉軻,當時隱居廬山,因為和白居易性情相投而結(jié)為好友。白居易這首詩歌怡然自適、情趣盎然,字里行間看到了詩人平和舒緩的心情,確實有“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 去留無意,漫隨天外云卷云舒!钡乃煲夂瓦m意。
面對充滿無數(shù)坎坷與磨難的現(xiàn)實人生,怎樣立身處世,是每一個人都必須做出回答的問題。白居易做為古代一個文人,他面對“兼濟”與“獨善”的矛盾沖突。白居易的態(tài)度是:古人云,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仆雖不肖,常師此語。大丈夫所守者道,所待者時。時之來也,為云龍、為風鵬,勃然突然,陳力以出;時之不來也,為零豹、為冥鴻,寂兮廖兮,奉身而退。進退出處,何往而不自得哉?這里,白居易表白了自己對窮達進退、立身處世的人生見解,現(xiàn)在看來,他把儒學的“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積極進取精神和佛學看穿憂患超然物外的心靈境界有機的結(jié)合在一起行成自己的形成自己的生存觀念,并固守著自己營造的心靈家園,以此來遮蔽人世間的狂風暴雨。
3.劉長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日暮蒼山遠,天寒白屋貧。柴門聞犬吠,風雪夜歸人。
劉長卿(709―780),中唐前期的重要詩人,工五言,描寫個人生活和自然風景的詩,具有高度的藝術技巧,詩的風格以工整清麗出名。
此詩為劉長卿山水詩的名篇。詩人用白描的手法,寥寥幾筆勾畫出暮雪中的山村圖景,直敘旅途中雪夜投宿的見聞,不加渲染,而意思曲折、深刻。開篇即是一組靜物,日薄西山,蒼山隱隱,空曠的山野中惟有一座茅屋立于風雪之中。詩人極盡旅途之苦,風雪中得入柴門,頓時帶來一股溫暖的氣息。蒼山、風雪、白屋、柴門、歸人,層次分明,有遠有近,有聲有色,形成一幅淡雅的雪夜客至圖。
4.齊己《早梅》:萬木凍欲折,孤根暖獨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開。風遞幽香出,禽窺素艷來。明年如應律,先發(fā)望春臺。
萬木經(jīng)受不住嚴寒的侵襲,枝干將被摧折。梅樹的孤根卻吸取地下的暖氣,恢復了生氣。在前村的深雪里,昨夜有一枝梅花凌寒獨開。它的幽香隨風飄散,一只鳥兒驚異地看著這枝素艷的早梅。我想寄語梅花,如果明年按時開花,請先開到望春臺來。
齊已是鄉(xiāng)下貧苦人家的孩子,從小一邊放牛一邊讀書,學習非?炭。幾年后,能夠吟詩作賦,被寺院長老發(fā)現(xiàn),收進寺里作和尚。一年冬天,剛剛下過一場大雪,清晨齊已出去,被眼前的一片雪白吸引住了,突然前方的幾只報春的蠟梅花引來了報春鳥圍著梅花唱歌,齊已被這景色驚呆了,回寺后,馬上寫下了《早梅》這首詩。
這是一首詠物詩。全詩語言輕潤平淡毫無浮艷之氣,以含蘊的筆觸刻畫了梅花傲寒的品性及素艷的風韻,創(chuàng)作了一種高遠的境界寄托了自己的理想,意蘊深刻。
十四 西地平線上
【本課意義】
親近大自然,是進行審美教育的良好途徑。本課屬于“欣賞自然”板塊中的另一篇,主要任務便是讓學生欣賞與表述自然之美,并啟發(fā)學生:自然之美來自于個人感情的直接參與,同時讓學生了解想象、聯(lián)想在寫作中的重要作用。
一、教學目標
1、感悟三次落日不同的美
2、理解想象在文中的作用
二、教學課時:一課時
三、教學過程
1、導語設計:
20年前,當代著名作家路遙曾經(jīng)說過“我勸你們注意高建群,這是一個很大的謎、一個很大的未知數(shù)”。高建群這個謎什么時候能夠被完全解析、徹頭徹尾地浮出水面呢?今天我們就讓這篇文章走近他的世界。
2、文章解讀:
高建群,一位被公認的中國文壇罕見的具有崇高感和理想主義色彩的寫作者,他的創(chuàng)作,具有古典精神和史詩風格。在他的創(chuàng)作題材中,始終激情高唱著生命的贊歌,營造一種生命中最為壯麗的風景,同時也融入了作家對生活,對生命的思考。高建群認為,作家必須要體驗生活,而體驗生活準確的說是體驗生命。正因為如此,我們就不難理解,為什么作家向往西部生活,總是對西地平線的那塊土地情有獨鐘,是的,正因為那里充滿了對生命的考驗,他鐘愛這個地方,就像鐘愛他的生命一樣,因而他能夠發(fā)現(xiàn)那里的美,因為那里的景物都充滿了生命,處處洋溢著感動因子。而西部景物中,最難忘,最令作者震撼的便數(shù)落日,接下來,就讓我們共同領略西地平線上的三次落日景象。
3、文本探討:
第一段介紹了“在所有雄偉的風景中,落日大約是最令我震撼的了”的總體感受,于是便簡約地記述起三次落日。這一句整個文章結(jié)構(gòu)中,起著總領全文地作用。
第一次落日 地點:定西高原
發(fā)現(xiàn)落日 “在蒼茫地遠方,弧狀地群山之巔,一輪血紅地落日像一輛勒勒車地輪子,靜靜地停駐在那里!
其中幾個字眼:蒼茫、弧狀、血紅、輪子、靜靜
我們暫時還不覺得很美,但至少能吸引每個人的
注意力
,這說明任何美的所在都有吸引人的地方,我們該做的挖掘出他的美,怎么做?就是仔細的觀察。
觀察落日 沒有火焰 (沒有灼熱感)
像紅紙 柔和、美麗、安謐 (不真實)
太大(較輪子大得多)
懸掛 群山托扶 (想象之景)
托樹拍照 聯(lián)想 左公柳
〖探討〗關于“左公柳”的故事,似乎與“落日”無關,那么還為什么要如此安排?
〖參考〗擺文弄墨無可厚非,在寫作時適時地展示自己的才華,體現(xiàn)一種文化涵養(yǎng)。但從另一個角度,走在異地他鄉(xiāng),陌生的環(huán)境下尋求一些與自我認知熟悉的東西,也是可以理解的。
〖經(jīng)驗總結(jié)〗我們在觀察事物時,要有意識探尋事物背后的故事,這樣做至少有幾種好處:一是可以豐富文章內(nèi)容,而不顯得單調(diào)乏味;其次,加深對該事物的認識。
每個人都看見過日落,但似乎認真留意整個日落過程的很少,可是即便認真留意并用文字表述出來的,也是枯燥乏味的。那么在作者筆下,日落是怎樣的一個過程呢?
日落 跳躍、顫抖
紋絲不動、顫抖兩下、往下一躍
依戀、慈愛、貪戀、不愿離去
〖探討〗我們會發(fā)現(xiàn),這些字眼,很熟悉,甚至在腦海里能形象地呈現(xiàn)出來,為什么呢?原來這些詞語一般都用來形容人的,但作家卻在此用來形容大自然中的一個景觀落日,這樣處理,好嗎?
〖參考〗至少,用擬人的手法將落日寫活了,在每個人眼里都可以感受到落日的那種活力,雖然有人認為有些不切實際,但這是作者感受中的落日景象,我們還知道作者是一位熱愛生命,具有崇高理想追求的寫作者,在他眼中萬物皆有情,將事物人格化,也是情理中的事。
〖回味〗高建群是一位善于用感情寫作的人,他經(jīng)常會寫自己留下眼淚,其實,不經(jīng)意中,讀者也會為此感動,正符合詩人艾青的名詩《我愛這土地》:“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著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為什么他能夠?qū)⒋笞匀痪拔锵胂蟮萌绱顺錆M活力,正因為他是一位熱愛生活,熱愛生命的人,愛,讓他能夠感受到萬物的勃勃生機,萬物同樣帶有人的感情,正如文中所描述的“它繼續(xù)依戀地慈愛地注視著人間,好像有些貪戀,不愿離去,或者說不愿離去正在注視它的我們”。
第二次落日 地點:羅布淖爾荒原
日落前:不顯明、像灰白的硬幣、冷冷
大地、天空 混沌、灰蒙蒙
感受:走入地獄、走入鬼域
輝煌的羅布泊落日:
血紅的落日、停滯 我們震撼了
臉上泛著紅光 像在畫中
〖探討〗作者為何而掉淚
〖參考〗之前的落日,給作者蒼白荒涼之感,一切都充滿了死寂,加上荒涼寸草不生的羅布泊,作者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心情是低沉的。而后來的落日突然變得血紅,以至每個人的臉上都泛著紅光,整個場景的基調(diào)是紅色的,那是已干涸生命的復燃,是一種活力的體現(xiàn),尤其在這種惡劣的環(huán)境下更顯得重要,至少給了作者精神上的鼓勵。
〖探討〗文中說:“死亡原來也可以是一件充滿莊嚴和尊嚴的事情!边@當如何理解?
〖參考〗落日終歸要日落西山,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說是死亡,任何事物都逃避不了死亡,但面對死亡,不同的過程,產(chǎn)生不一樣的結(jié)局,有的平淡蒼涼,有的卻可以轟轟烈烈。正如文中,在灰白的落日之后,突然變得血紅血紅,雖然終歸下山,但畢竟之前也曾輝煌過,因而在消失時,不無莊嚴與尊嚴之感,
〖討論〗面對死亡,假如仍有時間去做些事情,你會如何安排?
〖思考〗第十五段的內(nèi)容是關于日出給作家羅曼?羅蘭帶來了創(chuàng)作的靈感,那么寫這一段與上文有聯(lián)系嗎?
〖參考〗這一段寫了日出對人的影響,而上文則是日落讓作者帶來的人生感悟,作者通過日落,聯(lián)想到日出,這種聯(lián)想是相對的。
〖領悟〗可見,大自然與人類并不是割裂開的,而是相互影響的,一個睿智的人便是能從自然界發(fā)掘力量,讓自己生活得更好。
第三次落日 地點:阿勒泰草原
火燒云 燦爛地、熱烈地、夸張地、烤紅了、燒紅了 驚駭
第二十段作者通過火燒云所映照得地方,又一次聯(lián)想到歷史中,這塊土地曾被稱為歐亞大平原(小亞細亞),接著便想到歷史中的兩件大事匈奴民族西遷以及成吉思汗的誓師大會,這給全文增添了些許歷史厚重之感。原來在如此平凡的土地上竟曾發(fā)生過如此驚世駭俗的一幕,而作者通過火燒云才想到這一切頓覺自己是那么的卑微那么的平庸。
第二十四段作者進行了總結(jié),照應開頭,并對“雄偉的風景”和“世間有大美”兩句話的出處進行了說明。
5、全文小節(jié):
這篇課文,指引我們通曉生活之中隨時隨地都可以發(fā)現(xiàn)美的所在,自然界同樣不乏其美,對于此,我們又能做什么呢?我們能做的就是發(fā)現(xiàn)、觀察、欣賞、感悟美。本文作者高建群,便是發(fā)現(xiàn)了三次落日,并通過觀察,領悟并欣賞到不同的美:第一次落日是一種壯烈奔放之美,是一種自然界中生命力的涌東;第二次落日則是死亡前的精神寫照,莊嚴、肅穆、神圣、悲劇感。是一種崇高的美;第三次落日帶有一種歷史的滄桑之感,原來在落日下,歷史里竟有那么多讓人驚駭?shù)墓适隆?br>這篇課文,還啟發(fā)我們要發(fā)現(xiàn)自然的美,必然要帶著一顆感動赤誠的心,用心去感受所觀察的事物,只有心中充滿愛,愛生活、愛生命、愛社會中一切事物,那么你的心里才會充滿感動,感動是你捕獲美的利器。
四、活動設計
深情地觀察一下你身邊大自然中一切,并用文字把你的感受記述下來。
十五 赤壁賦
一、教學目標
1、通過文本研習,學生能夠品味作品的獨特韻味,了解作者的處境,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概括作品書寫的人生感悟。
2、學生能把握本板塊寫景、抒情、說理相結(jié)合以及虛實結(jié)合的寫作特色。
3、學生能夠積累一些常用的文言詞匯,如“屬、如、止、舞、泣、危、東、舉、卒、是、徒、覺、異、窮、志”等實詞和“之、然、于、而、其”等虛詞,同時積累常見的文言句式。
二、教學重點
使學生體會大自然在豐富人的生命體驗時的重要作用。
三、教學難點
使學生掌握寫景、抒情、說理相結(jié)合以及虛實結(jié)合的寫作方法。
四、課時安排:2課時
五、教學方式:文本研習
一、課前準備
1、學生對照文中注釋理解句子、疏通文義。有疑難的字句互相探討解決,無法解決的在課堂上提出,師生共同探討解決。
2、學生熟讀全文。
二、教學過程
(一)、多媒體展示相關資料圖片:赤壁實景、蘇軾畫像及其詩詞書畫作品。
(二)、《赤壁賦》寫作背景。
宋代的黃州,即今天的湖北黃岡。黃岡西北的長江邊上,矗立著一座紅褐色的山崖,因為形狀很像鼻子,人們就稱它為赤壁磯;又因為山崖陡峭如一面墻壁,所以它也被稱為赤壁。
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年),蘇軾遭受政治迫害,被貶謫到黃州已經(jīng)兩年了!伴L江繞廓知魚美,好竹連山覺筍香” ,水中的鮮魚,山間的竹筍,江城的一切風物,都給政治失意的蘇軾帶來莫大的慰藉。他曾站立在江邊赤壁之上,眺望如畫江山,唱出了“大江東去”的豪放歌聲。他還在七月十六日一個幽靜的夜晚,駕舟暢游于赤壁之下的長江水面,寫下了千古名作《赤壁賦》。
(三)、檢查預習情況:字詞、注音
1、壬戌( rénxū ) 10、釃酒( shī )
2、桂棹( zhào ) 11、橫槊( shuò )
3、余音裊裊( niǎo ) 12、漁樵( qiáo )
4、幽壑( hè ) 13、扁舟( piān )
5、嫠婦( lí ) 14、匏樽( páo )
6、愀然( qiǎo ) 15、蜉蝣( fúyóu )
7、山川相繆( liáo ) 16、無盡藏( zàng )
8、舳艫千里( zhúlú ) 17、狼籍 ( jí )
9、旌旗( jīng ) 18、枕藉 ( jiè )
(四)、解釋重點字詞,疏通文意。
1、分別請學生起來朗讀并單獨翻譯各節(jié)。
2、師提示、糾正、補充、答疑、解釋重點字詞,疏理文意。
(五)、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1、舉酒屬客――“屬”同“囑”,勸酒
2、浩浩乎如馮虛御風――“馮”同“憑”
3、山川相繆,郁乎蒼蒼――“繆”同“繚”,連接,盤繞
4、舉匏尊以相屬――“尊”同“樽”,酒杯
5、肴核既盡,杯盤狼籍――“籍”同“藉”
6、擊空明兮?流光 ――“?”同“溯”,逆水而上
(六)、指出文句的修辭手法:
1、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互文見義
2、白露橫江,水光接天。――對偶
3、余音裊裊,不絕如縷。――比喻
(七)、句子的句式和詞語的活用現(xiàn)象:
1、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狀語后置)
2、凌萬頃之茫然。(定語后置)
3、渺渺兮予懷(主謂倒裝)
4、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名作狀)
5、侶魚蝦而友麋鹿(意動用法)
6、正襟危坐(使動用法)
7、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使動用法)
8、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名作動)
9、夫水,智者樂也。(判斷句)
10、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動句)
(八)、解析文本
1、第一節(jié):作者在“清風徐來,水波不興”的秋江上“舉酒屬客”。
寫景: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月出東山,徘徊斗牛;白露橫江,水光接天。
2、二、三節(jié):“客”舉曹操之例,表述英雄人物不能與天地共存,并發(fā)出“哀
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的感慨。
抒情: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
3、四節(jié):作者借用江水、明月、清風這些 自然意象,闡述事物皆具“變”與
“不變”的二重性。問題的關鍵在于,自“變者”觀之還是自“不變者”觀之。
議論:水,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月,盈虛者如彼,卒莫消長也;變,天地曾不能以一瞬;不變,物與我皆無盡。
4、全文景、情、理融于一體。
(九)、齊讀全文,深入思考:
1、本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這種思想感情是如何轉(zhuǎn)化的?
明確:A、蘇軾力圖排遣政治打擊而帶來的苦悶從而聽任自然,樂觀曠達。作者力圖從消極中超脫出來,其實是含蓄地向他的政敵暗示,我雖然遭貶,但我卻超然世外,飄然欲仙,寄情山水,盡得其樂,不寂寞不煩惱,反而積極向上。
B、感情變化過程:樂-悲-樂。
先寫月夜泛舟,飲酒賦詩,沉浸在美好景色中而忘懷世俗的快樂心情;再從憑吊歷史人物的興亡.感到人生短促,變化無常,因而跌入現(xiàn)實的苦悶;最后闡發(fā)變與不變的哲理,表現(xiàn)了曠達樂觀的人生態(tài)度。
2、本文體現(xiàn)了蘇軾的哪些藝術才情?
明確:蘇軾的這篇文章既保留了傳統(tǒng)賦體那種詩的特質(zhì)與情韻,同時又吸取了散文的筆調(diào)和手法;駢詞儷句,整散結(jié)合;句式長短不齊,用韻錯落有致,更多地表現(xiàn)了散文融景情理于一體的藝術特色。
三、課后作業(yè)
1、 背誦全文。
2、 總結(jié)虛詞“而、乎、其、且”的用法。
十六 始得西山宴游記
【教學目的】
1.學習本文在比照與映襯中寫景的特點。
2.體會本文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的藝術特色!
3.了解“為”、“窮”的不同用法!
【教學重難點】
1.學習在比照與映襯中寫景的特點!
2.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方法】
誦讀法、點撥法、質(zhì)疑法、討論法。
【教學時數(shù)】
兩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潭中魚可百許頭,皆若空游無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然不動;?爾遠逝,往來翕忽。似與游者相樂!薄
由《小石潭記》中的佳句導入,可引起共鳴,溫故知新,激發(fā)興趣!
二、作者簡介
柳宗元(773―819),唐代文學家、思想家。字子厚,河東(今山西永濟縣)人,世稱“柳河東”。永貞元年,柳宗元積極參加王叔文為首的政治革新活動,失敗后被貶為永州司馬。在永州長達10年,后雖奉召回京,旋即又被貶為柳州刺史,世稱“柳柳州”。柳宗元在政治思想上受儒家民本思想影響,曾提出“官為民役”的觀點。文學創(chuàng)作上支持韓愈倡導的古文運動,并稱“韓柳”。其創(chuàng)作成就主要表現(xiàn)在寓言、傳說、山水游記等散文方面,《永州八記》是山水游記的代表作。他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有《河東先生集》(劉禹錫編)、《柳河東集》(明人輯注)傳世。
三、研讀課文
1.一讀課文,落實詞句!
①學生自讀:圈出生字、生詞,借助工具書及課下注釋標記解決。
②教師范讀:補充注釋!
斫(zhuó):砍伐。 遁(dùn)隱:躲避、隱藏! ±酰╨ì)覺而起( jiào)睡醒
③學生朗讀:讀準字音、停頓、語調(diào)! (解說:反復讀課文,調(diào)動學生積極參與學習,以便讀準字音,熟悉課文內(nèi)容。)
2.二讀課文,疏通大意!
①同桌合作,參照工具書及課下注釋疏通全文大意!
②圈畫疑難詞句,并質(zhì)疑。
③集體解疑,教師點撥。
④復述主要內(nèi)容!
3.三讀課文,把握總體!
①說說作者圍繞“始”“游”敘寫了哪些內(nèi)容?
②抓住了西山的什么特點?
討論解決:第1段寫游西山前,自以為永州的奇山異水自己都游遍了,面對幽泉怪石飲酒娛樂自然灑脫。
第2 段寫游西山,通過望而見其異,登高知其隱,醉而忘歸突出西山之怪特,及作者始得勝景的喜悅。
第3段點明游西山的時間!
●小結(jié):文章過渡自然。第1段“未始知西山之怪特”為過渡句,第2段“望西山,始指異之”領起西山之 游,結(jié)尾“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與前文相照應!
4.四讀課文,難點突擊!
(1)作者為什么說“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2)文章中心內(nèi)容是記敘西山之游,作者為何開篇從他處著墨?
(3)作者借西山之游,抒發(fā)了自己怎樣的人生感受?
(4)文中兩次寫滿酌而醉,有何作用?
(5)作者怎樣用比照映襯來寫西山之景?
〖提示〗(1)作者游奇山異水是想聊以忘憂。文章開頭即寫明自己不幸的遭遇和貶謫南荒后“恒惴栗”郁悶痛苦不堪的心情,因此“幽泉怪石,無遠不到”,以至“凡是州之山有異態(tài)者,皆我有也”。 雖然他幾乎走遍了永州的奇山異水,但卻沒有給他帶來特殊的感受,沒有感到此山此水有何“怪特”之處。然而當作者“坐法華西亭,望西山”時,“數(shù)州之壤”盡收眼底,方覺西山是任何地 方都無法相比的,這高峻的西山卓爾不群的人格是何其熟悉,漸漸地作者不知不覺與天地萬物融為一體,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引觴滿酌”,沉醉于自然之美中,“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 深切體會到天人合一的至理。因此作者認為西山之游才是真正游覽山水的開始,以往的游覽算不 上真正的游覽。文題“始得”恰好點明此游之意義,并以“始”與“未始”結(jié)構(gòu)全文!
(2)本文中心內(nèi)容是記敘西山之游,但作者開篇卻從他處著墨,先寫以前永州異山秀水的游覽, 以此作為鋪墊,來比照映襯西山之游不同于以往。以往所見的幽泉怪石沒有給作者帶來精神的愉 悅與解脫,雖然暢游酒醉,卻不能把自己的全身心投入大自然中,因此“覺而起,起而歸”,心 中的煩悶依然無法排遣。而西山之游卻不同,作者首先是被那高懸下望的景象所震驚,所有的景 物都聚集在視野之內(nèi),浮云縈繞群山,與天空連成一體,此時作者才真正感受到與自然同呼吸, 與天地同游的快慰。從高峻的西山中作者感受到卓爾不群的人格之美,“心凝形釋,與萬化冥 合”,作者終于找到了自己的知音,他仿佛與西山心心相印,自己志高品峻的情操恰恰在西山那 高峻峭拔之貌中得以體現(xiàn)。作者在這物我交融之中得到了解脫與審美享受,以至醉不思歸!
(3)文章開始寫以往游覽“到則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臥……覺而起,起而歸”, 記敘之中流露出被貶失意抑郁不平的心態(tài)。而后文寫游西山則表現(xiàn)出偶識西山之喜,沉醉之樂, 借西山的高峻氣勢,表現(xiàn)自己高潔的人格,所記游山水景物無不融人自己的感情,表露自己的傲世情懷!
(4)第一次出現(xiàn)是往日游覽時,作者“披草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臥,臥而夢。意有所 極,夢亦同趣。覺而起,起而歸”。這短促緊湊的語句反映了作者單調(diào)乏味的生活及苦悶抑郁的 內(nèi)心感受。雖然他想在游覽山水中得以解脫,但酒醉之后仍一切如故,心中的壓抑煩悶并未減少。而西山之游卻使作者感到從未有過的快慰,他要“引觴滿酌,頹然就醉”,不只是美酒醉 人,更是這高峻峭拔的西山使其感受到物我相融,醉而忘歸,心中的歡喜愉悅不言而喻。前后對比更突出西山之游給作者帶來的獨特感受!
(5)柳宗元的山水游記刻畫細致,寄托深遠,情景交融,具有極高的藝術感染力。作者對西山之景的描摹,不直接寫眼中西山,而從多角度寫登西山所見所感,采用比照映襯手法突出其高峻峭拔之貌。如先寫“坐法華西亭,望西山,始指異之”。再寫登上西山始感高險難測,云天相連。由“凡數(shù)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襯其高。高懸下望所見之山,好像土堆洞口,千里之外的景物尤如近在咫尺亦襯其高,青云縈繞,云天相連渾然一體更襯其高。由此寫出“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與培?為類”的感受。我們自然如身臨其境,仿佛和作者一同飽覽這高峻西山,發(fā)出相同的感慨。在這比照映襯之下,西山之景更顯其美,西山之游更覺其異,作者卓爾不群之人格才更 具感染力。
5.五讀課文,欣賞品味
本文雖記寫西山之景、西山之游,但卻句句寫景,字字見情,真正體現(xiàn)了“一切景語皆情語”的 特點,F(xiàn)在我們就來品味作者寫作的精妙之處!
(1)學生自由誦讀課文,品味文中精美詞句的描寫!
(2)推薦自己喜歡的語句,并簡要分析喜歡的理由。
①幽泉怪石,無遠不到。到則披蘋而坐,傾壺而醉。醉則更相枕以臥,臥而夢。意有所極,夢亦 同趣。覺而起,起而歸!
此五句語氣急促,并運用頂針的修辭手法,即后一句的第一個字與前一句的末一字相同,強 調(diào)“到”、“醉”、“臥”、“起”等動作,造成一種單調(diào)、無味的效果,表現(xiàn)出以往的游覽大 多心不在焉,未能真正投入其中,也沒有形成真正的精神上的共鳴,并照應了前文的“施施而 行,漫漫而游”!
②以為凡是州之山有異態(tài)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抓住西山的特點:怪、特,為后文寫西山之貌給作者帶來的精神上的共鳴作鋪墊。
③知是山之特立,不與培?為類。悠悠平與灝氣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與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 窮!
作者由西山的特立之貌,喻自己卓而不群的人格,表現(xiàn)自己志高不俗的志向。此時他仿佛覺得腳 下的西山及大自然中的一切與自己完全消融在一起,物我合一。
④引觴滿酌,頹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蒼然暮色,自遠而至,至無所見而猶不欲歸!
作者為自己找到知音而欣喜,為目睹西山之高峻而自慰。醉而忘歸,流連忘返,更表明此刻沉醉 于西山之美,陶醉于西山之游的歡悅。真可謂?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會不盡之意見于言外”!
⑤心凝形釋,與萬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作者全身心投入自然萬物之中,與天地之氣相融,泯滅了主客之差異,在物我同一中獲得巨大的 精神愉悅。因此把西山之游視為真正的游覽。
⑥其高下之勢,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攢蹙累積,莫得遁隱?M青繚白,外與天際,四望如一。
作者將主觀感受融人景物描寫,通過恰當?shù)谋扔,映襯西山的高峻?梢娏谠獙懢爸畟魃,文筆之幽麗,用詞之精致。ww w.xkb 1.com
6.課堂小結(jié), 強化能力
(1)學生談學習收獲!
(2)教師再小結(jié)!
讀柳宗元的山水游記,很容易陶醉于作者所描繪的奇山秀美的山水風光之中,今天我們仿佛也和作者一起消融在萬物之中,領會到作者借西山之景表達的自己的人格與情操。作者在游覽之中得到了解脫以至醉而忘歸。我們不僅要掌握本文的主要內(nèi)容,也要學習本文比照映襯寫景的特點。
四、布置作業(yè)
1.柳宗元的山水詩文都流露出借游解憂的情緒,試找出有關詩文并加以體會!
2.背誦全文。
附:譯文
我自從為罪人,居住這個州,長久地恐懼?臻e時,就漫步而行,任意而游,每天和同伴上高山,入深林,走完曲折的溪流,幽遠的泉水和怪異的山石,沒有(因為)遠而不到的。到就分開草而坐,傾盡酒壺(喝酒)而醉。醉了就進而互相枕著躺下,躺下就進入夢鄉(xiāng)。心思所到之處,夢境也有同樣的旨趣。睡醒就起來,起來就回去。以為凡是這個州的山形態(tài)奇異的,都歸我所有了,可卻未嘗知西山的奇怪特別。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為坐在法化寺西亭,望西山,才指點驚異它(的奇怪特別)。于是讓手下的人過湘江,沿著染溪(走),砍伐雜樹,焚燒野草,上到山頂才停止。抓扶而攀登,蹲坐而玩樂,那么凡是幾個州的山川,都在坐席之下了。那高低的形勢,幽深凹陷,像蟻堆蟻穴,千里之遙如在尺寸之間,聚集收攏,疊到一起,沒有什么可以逃出視野的。青山縈回,白云繚繞,外面和天相接,四下眺望都一樣。然后才知道這山的獨立出眾,不和小土丘為伍。悠悠然與天地之氣一道,而不知它的邊際,洋洋啊與造物者相處,而不知它的盡頭。持杯滿飲,頹然欲醉,不知太陽落山了。蒼茫暮色,從遠而近,到看不見什么還不想回來。精神凝聚安定,形體得到解脫,與萬物的變化暗暗相合,然后知我從前沒開始游,游從此開始。
所以寫文章來記(這次游覽)。這年是元和四年。
十七 像山那樣思考
【教學目標】
(1) 領會本文所闡述的道理對保護我們的生存環(huán)境的意義。
(2)了解生物知識,培養(yǎng)學生建立起和諧的人與自然關系的意識。
【教學重點】
(1)整體感知文章,理清文章脈絡。
(2)體味文中作者對人與自然關系的生態(tài)倫理的思考。
(3)學習選取個性化的角度表現(xiàn)哲理的寫法。
【預習要求】
1、利用工具書自查生字詞注音及重點詞語釋義。
2、“像山那樣思考”又怎樣的內(nèi)涵?
3、用一句話說說自己對課文的理解。
4、劃出不理解的句子
【教學時數(shù)】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我們看到的畫面上是什么動物?(圖片)你能說出有關這個動物的成語嗎?這些詞最大的共同點是什么?(感情色彩上)貶義。即使我們提到的“與狼共舞”這個源自美國經(jīng)典電影的講述人與狼和諧關系的詞語,傳到中國便成了“與邪惡的人或事物接觸”的意思。狼,成了“邪惡的化身”,但鮮為人知的是,我們?nèi)绻俨涣粢,就將與狼訣別了,為什么會這樣呢?我們今天就來學習一篇散文《像山那樣思考》。
二、作者簡介:
“近代環(huán)保之父”――奧爾多?利奧波德(1887―1948) 美國作家,生態(tài)學家,土地倫理學家。這位被稱為美國環(huán)境倫理的播種者,一生共出版三部書和五百多篇文章。1949年,《沙郡歲月》出版,是其最重要的著作。
《沙郡歲月》記錄了作者對自然界中各種生命之間彼此折射輝映的親知和體悟。文筆優(yōu)美,思想深邃。被譽為“綠色圣經(jīng)”。
《像山那樣思考》是《沙郡歲月》中收錄的一則隨筆。
三、背景介紹:
工業(yè)革命的發(fā)展促進了農(nóng)業(yè)的發(fā)展,給人們帶來了極大豐富的物質(zhì)生活,但人們卻忽視了一個問題,那就是我們?nèi)祟惿娴沫h(huán)境,過高的物質(zhì)追求,不斷的向大自然索取,以及錯誤的生態(tài)觀念,使我們的地球已變的滿目瘡痍。森林植被驟減,水土流失嚴重,工業(yè)三廢的污染,濫捕濫殺濫伐,這一切做法嚴重的破壞了生態(tài)平衡,地球面臨荒原化的危險。
四、研習課文:
1、討論文章結(jié)構(gòu)
明確:
第一部分(1-3)借助一聲狼嗥而引起的反應,將深刻的生態(tài)倫理表達出來。
第二部分(4-9)講述狼被獵殺的命運以及狼被消滅以后留下的生態(tài)惡果。
第三部分(10)啟示人們在追求物質(zhì)文明的同時,應該像山那樣思考要有生態(tài)意識。
2、閱讀并思考:
⑴作者對狼的看法發(fā)生了怎樣的轉(zhuǎn)變?
4~6自然段。從前認為自然界是被人類明智而高效的利用的,是應為大多數(shù)人提供最大的善,這種“善”即是認為狼是壞的捕食者,吃掉了對人們有用的鹿,該殺。
用文中的話說:“在那些年代里,我們還從未聽說會放過打死一只狼的機會那種事。”“當時我很年輕,而且正是不動扳機就感到手癢的時期。那時,我總是認為,狼越少,鹿就越多,因此,沒有狼的地方就意味著是獵人的天堂!
后來作者還是這樣認為嗎?他的想法是從什么時候開始轉(zhuǎn)變的呢?是不是一個人悶在家冥思苦想得出的結(jié)論?(不是)那作者的想法、觀點是什么時候轉(zhuǎn)變的呢?(“自我看見一只狼死去的那一天”)再具體點,哪一刻?哪一場景觸動了作者的心靈?“閃爍著的,令人難受的,垂死時的綠光”“在這雙眼睛里,有某種對我來說是新的東西”“看到這垂死時的綠光時,我感到,無論是狼或是山,都不會同意這種觀點!
“這種觀點”是什么觀點?(從前的觀點)
“新的東西”又是什么?(新的觀念,對狼的負罪感。)
我們憎惡狼,是因為它傷過過人類,我們對此總是念念不忘,但我們反過來想想,我們?nèi)祟悅硕嗌僦焕悄,卻不曾有人提起。我們總講人類有情,有憐憫心懷,講求“道德倫理”,但當十余種狼在地球上永遠的消失,當T型臺上的裘皮大衣滿世界的招搖時,我們還有何面目向大自然說人類敬天惜物?我們跟納粹點的人皮燈又有什么兩樣呢?物極必反,人類終究會為這一切付出高昂的代價的。
(2)自然界失去了狼會怎樣?
7~9自然段。那我們就來看看,人類大肆捕殺狼,狼在地球上消失,等待人類的將是什么結(jié)局?“自那以后,我親眼看見一個州接一個州地消滅了它們所有的狼。我看見過許多剛剛失去了狼的山的樣子,看見南面的山坡由于新出現(xiàn)的彎彎曲曲的鹿徑而變的皺皺巴巴。我看見所有可吃的灌木和樹苗都被吃掉,先變成無用的東西,然后則死去。我看見每一棵可吃的、失去了葉子的樹只有鞍角那么高。這樣一座山看起來就好象什么人給了上帝一把大剪刀,并禁止了所有其他的活動。結(jié)果,那原來渴望著事物的鹿群的餓殍,和死去的艾蒿叢一起變成了白色,或者就在高出鹿頭的部分還留有葉子的刺柏下腐爛!
“……疲憊了的草原,可能在幾十年里都得不到復原。”為什么說狼消失了,草原得不到復原呢,狼與草原什么關系?(生物鏈:狼少――鹿多――草光――食草動物的滅亡――山禿)于是大自然會報復人類,于是“……有了塵暴,河水把未來沖刷到大海去!边@句話什么意思?人類將不再有未來!
(3)為什么說狼的嗥叫只有大山能明白?
1~3自然段。那么歸根結(jié)底的說,導致這種種現(xiàn)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由于人類不善于思考,缺少客觀的思考,那么誰做到了客觀的思考呢?(大山)文中哪部分有所體現(xiàn)?(第一部分)
朗讀一二段,并思考如下幾個問題:
①狼的嗥叫有什么特點?
②不同的角度寫狼的叫聲其表層意思是什么?深層含義又是什么? ③為什么說狼的嗥叫只有大山明白?
(4)結(jié)合全文,你從中得到哪些啟示?
可悲的是,對于這一點,只有大山明白,卻極少為人類所領悟,學過此文后,你從中得到哪些啟示呢?(學生談)
大家還記得這樣一幅公益廣告嗎?拍賣最后一滴無污染的水,最后一株無污染的植物,當我們一味的追求物質(zhì)進步,而以破壞生態(tài)環(huán)境為代價,那留給我們的只能是一個傷痕累累的地球。要知道人類并不是大自然的主人,在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和生態(tài)倫理的角度來看,我們不比一座山更高明。我們與自然萬物的關系,和一座山同自然萬物的關系并無二致。 大地上的一切生命,包括那些無言的和無助的、甚至瀕臨絕跡的動物與植物,都擁有自己不可抹煞的生命的尊嚴、履歷與故事。蕓蕓眾生,他們都是自然的子民,任何一個物種的滅絕都勢必影響到整個生物鏈的平衡,都會給這個世界帶來可怕的災難。
在生態(tài)環(huán)保方面,世界上德國和日本兩個國家做的很好,德國教科書每頁的左上角都有一張小小的自然圖片,用意無非就是教育它的下一代要在享受自然的同時融入自然,熱愛自然。而日本人更的無時無刻不在為環(huán)保做著宣傳。我們來欣賞一首詩歌《小鳥在天空消失的日子》。
3、由學生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句子,互相討論。
五、總結(jié)課文:
(學生發(fā)言,教師總結(jié))
1、本文所闡述的道理對保護我們生存環(huán)境的意義。
2、本文明顯的詩意和濃郁的思辨色彩。
六、課后作業(yè):
如果你是一名環(huán)保志愿者,請寫一段宣傳文字!
本文來自:逍遙右腦記憶 http://www.portlandfoamroofing.com/gaoyi/81095.html
相關閱讀:
上一篇:
《別了,不列顛尼亞》學案
下一篇:沒有了
相關主題
相關推薦
最新主題
蘇教版必修一語文教案及練習題全冊3
第二課時 引語: 同學們昨天讀文章讀得非常認真。自讀自悟自加體會,積累得多了,也就會讀……
《別了,不列顛尼亞》學案
《別了,不列顛尼亞》學案 學習內(nèi)容 一、學習目標: 1、了解新聞報道的一般特征和結(jié)構(gòu)方式……
《短新聞兩篇》教學建議
《短新聞兩篇》建議 作者: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 1、《別了,“不列顛尼亞”》再……
《鴻門宴》教學建議
《鴻門宴》建議 作者: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 1、這篇課文篇幅較長,時可結(jié)合《項……
別了,不列顛尼亞 教案
M 別了,不列顛尼亞 教案 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新聞和通訊的異同。 2、了解文中重點語句的……
相關閱讀
荷塘月色
《合歡樹》教案
《沁園春長沙》課堂實錄
《霞》教案
留取丹心照汗青教案
漢樂府兩首
蘇教版必修一沁園春 長沙學案及答案解析
《小狗包弟》導學案
《獲得教養(yǎng)的途徑》課前預習學案
《燭之武退秦師》學案導學
右腦記憶論壇
|
快速記憶法
|
記憶力培訓
|
速讀培訓
|
速讀軟件
Copyright(C) 2006-2014
逍遙右腦
All Rights Reserved